有些青春,有些唱

来源 :海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chen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暧米,女,十八岁。喜欢阅读,写作,行走。把文字当作吃饭一样的事,日日看,常常写。现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一年级。
  
  有时候我以为我能找到准确的词来形容青春,后来发现这个愿望是远远不能达成的。在那些时候,在我们分别的时候,在我们相爱的时候,在我们喧闹的时候,在我们孤独的时候,都可能是一次又一次的青春,一次又一次的泪水。
  我站在那里,和很多人在一起,那是九月最后的一天,天气晴朗,云团柔软如同女孩的嘴唇。开端的狂热鼓声,许多人开始随着节奏摇头晃脑,敲鼓的男孩面目清秀而下手狠毒,他的尖锐仿佛直接穿透到人的体内,把平日坚实的防护外壁敲得粉碎,我们就在这样的节奏中首先支离破碎,并且充满欢乐。就像少时的岁月,现在回忆,不过是许多的碎片,任何面庞都不完整,只有音乐,带给我们些许的安慰。
  只有音乐。我以前常说,不摇滚和不早恋的青春是不完整的。每个人都要选择一个方式来祭奠自己的这几年,这些最闪亮的金子,我们要在还没有死去之前就选择好埋葬它们的坟墓。
  那或许是生硬的。男孩弹着古典吉他,全场寂静无声。他开始有几个音弹得并不准确,到后来才渐渐进入状态。空旷的天空是天然的音乐厅,那是一首太过安静的曲子,那是情人在河边唱给心爱女子的曲子,那本不该是我们这么多人共同分享的。那些音符缓慢地从我们的皮肤抚过,是男人温暖的手,是女人优美的背,他弹的明明是那些晦涩的感情,它们在开始的时候就注定结束。
  我环顾四周,有许多情侣,他们幸福地牵手或者拥抱,他们都静默地听着听着,莫名其妙地伤感。青春是没有未来可言的,而感情是六根脆弱的琴弦,一个绝望,一个无望。而这样的幸福,不过是挤在夹缝中的苟延残喘而已。
  可幸福是不可推卸和替代的,哪怕瞬间而过。那个人,那些日子,那些曾经走过的路,听过的歌,看过的电影,都会在回想的第一刻击中内心深处,都是一辈子无法逃避的甜蜜和伤疤。
  那或许是羞涩的。他们唱着民谣,一点点跑调,一点点俏皮的表情。他们穿着牛仔裤,我突然想起保罗·西蒙在1969年的蒙特利尔音乐节上唱《The sound of silence》的样子,压根不像个明星,双手插在裤兜里,很谨慎和小心,并且咬字清晰,他丝毫不掩饰自己心里的紧张。
  而在法大,这片小小的空场上,音乐除了校园以外,还带着流浪的味道。其实青春早就是一场没有后路的流浪,一场无谓或者有谓的出逃。
  他们唱着,和声优美,略带沙哑。我们都是校园里的流浪者,夜里醒来,有时连家的方向都辨不清。我们就是同时决绝,又羞涩。我们就是两个人,或者三个人相依为命,或者就独自一人,四处飘荡。
  诗人说:我们的日子有时过得那么飘零,那么飘零。
  那也是需要大声叫喊的。因为它残酷,充满裂痕,充满愤怒。这样的愤怒只是软绵绵的一个拳头,而在我们的眼里它却是无比坚硬,我们认为它可以打中任何我们想击败的,可最后被击败的只有我们自己。
  大声吼叫,电吉他的SOLO急促倾泻。男孩唱着死亡金属,歌词谁都听不懂,可是谁都激动得叫喊。我们潜意识里知道,自己被磨平了多少棱角,自己被剥夺了多少勇气,自己再也没有办法激情起来了,就只好在音乐的激情中滥竽充数。
  我们不敢正视这青春了,它把我们照得太过清晰。在它面前我们体无完肤。
  后来有女孩唱了刘若英的《后来》。青春又变得柔和,她穿了奶白色的上衣,微微微笑,牙齿洁净,小腿美丽。她的唇齿间都是诱人的纯洁和天真,许多少女,她们的生命是上帝珍爱的宝贝,即使在青春也没有一丝污垢。
  她们是天生成为宠儿的。在她们眼中,青春不过是“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错过就不再”的游戏,或者玩笑。她们相信爱情就是歌词中那样的,生活就是小说中这样的,人来人往,错过的,遗忘的,铭记的,都在她们的歌声中融化了。
  天色渐暗的时候表演闭幕,直到最后一个音符终结,才感觉到寒意已经在我身边盘旋很久了。选择秋天进行这样的音乐,进行这样的青春再好不过,因为这是个适合开始和结束的季节,如同青春或者音乐,有些已经开始,而有些早就结束,
  人们慢慢散开,逐渐地,这些因为音乐而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又消失在学校中了。我看着忙碌地收拾器材的这些乐者,突然非常钦佩。我佩服他们还在唱,还在走。而我已经老了,走不动了,唱不动了。只好当个当个听者,当个在这里,一段时光的讲述者。
  如果我们不曾为音乐感动,如果我们不曾为青春追悔,如果我们不曾感到怅然若失……其实没有这些“如果”,我们也一样惶惶地活着。
  只是偶尔想起,年轻的时候,有一个下午,为了记得不太确切的理由,在模糊不清的地方,忘了和谁,听过一些让人疼痛的旋律。
  所有一切,爱或不爱,都是青春。
其他文献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围故国”两句是白居易极为赞赏的,认为是“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的佳句。这个故国空城,现在只被山围潮打,不必说出寂寞,已写出了它的寂寞。到了夜晚,城里还有些什么?还像当年一样的彻夜热闹,有灯火楼台、清歌妙舞吗?没有了。有的只是当年的明月,还在女墙上照进城来。诗人说“过女墙来”,这是城里人的语气。夜深了,惟
期刊
一部电影《手机》暴露了诸多现代人的通病,冯小刚连拍了两年婚外恋题材,可以说是把自己的所感所想合盘倒出,也楞是把多少本就不太和睦的家庭搅得天翻地覆。  手机里的秘密,手机里的暖昧,一些本来属于隐私范畴的东西,背负了道德上的衡量和谴责,男人们突然发现,自己存的那些和小妹妹们打情骂俏的短消息,都是一个个背叛家中“红旗”的血淋淋的证据,而每一个打进打出的电话,甚至可能被电信公司以很正常的“监控”理由偷听到
期刊
对于船钓,我总是怀揣着莫名的兴奋去探钓每一个钓场,因为,即使同一个钓点,每回它的鱼情都是不一样的,总能让我一边探险,一边起获不一般的收获。阔别海钓“太阳号”沉船已有一年,堆积在心中很久的“死灰”,因机缘巧合和新加坡著名钓鱼团体Destined Anglers(中文名:注钓者)相遇,擦出火花“复燃”起来。  24日这天,新加坡四位钓友Markuz、rawn、daniel和Ben顺利在凌晨到达吉隆坡。
期刊
胡少卿,曾用笔名若盐,男,1978年生于湖北,1996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现为该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博士生。大学期间曾创办“我们”文学社。发表有诗歌、小说若干。    一、谢冕的家    下午我和小杨到谢冕的家里去。刚一进门,发现脚踩到水里去了。小杨发出了一声惊叫,开始跑去搜查原因。原来是洗衣机的出水管子漏水了。他开始埋头用拖把拖地,并搬走有可能浸水的书。我踮着脚跳过积水,开始打量谢老头儿的家
期刊
One 吴虹飞印象记    很多年前,在文学教授的“现代诗与人生”的课上,一个眉目清秀的女孩子把海子的诗抄在黑板上,然后弹着吉他把它们唱下来。她一直低着头,声音细细的,听得不大清楚,曲调却是优美且忧伤。  两年后,1999年冬天,京城却凭空多了一个来路不明的女主唱,带着她那凌厉凶猛的乐队周旋于地下酒吧之间。盘旋的音乐如教堂尖耸的屋顶,突兀地起飞以及降落。没有几个人记得她是好几年前的那个在工科学校里
期刊
李云雷,男,1976年生,在山东冠县一个村庄长大,18岁以前几乎没有离开过那里;考上大学后一直在北京读书,在国际关系学院日语专业毕业后,在北大中文系当代文学念书到现在,先是读硕士,现在读博士,不过水平有限,觉得很不配博士的头衔。从7岁上学后一直在学校里做学生,现在即将而立,也还是做学生,个人经历既简单,有时感到很单调,但有时也能感觉到世界的丰富与复杂。    我出生时我二爷已经七十岁了,他死时我才
期刊
对话时间:2003年11月1日晚  对话地点:北京大学校内咖啡馆  参加人员:《海峡》大校园月刊——吴晨骏北京大学――胡少卿、李云雷、石一枫、刘丽朵  对话整理:刘丽朵    吴晨骏:今天的对话,主要由你们说一些自己的创作观点,以及跟北大、校园有关的一些话题。北大有哪些写东西的人?包括老一辈的和新的。  石一枫:太多了。鲁迅、胡适、沈从文,都跟北大有关系。北大中文系出的人就不少,再加上80年代北大
期刊
刘立杆,男,生于1967年,诗人,作家。现居南京。    诗歌与年代并非全然无关。然而,就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远景,或许可以武断地说,自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运动以后,中国诗歌已经不可能再发生狂飙突进式的革命,而仅仅是一种有序的、合乎逻辑的推衍或因循——但在某种意义上,90年代以后的相对沉寂,恰恰说明了当代诗歌终于真正回到了个人和诗歌内部。上述大而化之的描述无疑是草率的;或许我仅仅想说,诗歌中的“代”(
期刊
玉生,男,1980年12月生于江西上饶,现在就读江西某师范大学,个人创办“野草诗歌网”,民刊《野草》,作品散见《海峡》、《诗选刊》、《星星》等。    没有一个文学刊物能像《海峡》这样推介“80后”的了。  对于“80后”而言,这是一次集体的命名,许多新鲜的面孔不断地浮出水面,给人无比的欣悦。以往经验告诉我们,新的写作群体的出现必将影响整个时代的文学。《海峡》作为一份在当下青少年当中最有影响力的读
期刊
亚亚,原名张月媛,女,1978年生,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现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曾独立创作出版《阅读忧伤的城市——关于几米》等书稿,亦有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新生活》等刊物。    小寒是第一次离得这样近地看凤娘。  凤娘连年的病和云卿散漫使钱的手段把孟家偌大的家业败光了。丫鬟仆人走的走卖的卖,今天连凤娘的陪嫁翠桐也被人牙子领走了,于是服侍凤娘吃药的活计,也落在了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