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待中国式家长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m_72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热播的《都挺好》,引发了大众对原生家庭的思考。在原著中作者这样描写苏明玉的内心世界:“她这时非常理解哪吒,她也恨不得剔肉剔骨把这身血肉还给父母,从此与苏家一刀两断。”在传统神话中,哪吒大概是最具叛逆精神的神了——削骨还父、削肉还母,噙发、睁目、横剑、自尽。大概这是多数孩子一生中初次见到悲剧,初次见到主角死去,初次看到有主角与亲人恩断义绝。在最新版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父母的形象被柔化了,他们近乎无条件地爱孩子,疼惜他,保护他,愿意为他付出一切。但在父母已经做到无可挑剔的情况下,哪吒的童年还是很痛苦,明明可以避免的悲剧还在不断发生。这就让我们不得不追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浙江省平湖市当阳高级中学高二(3)班 周婷婷
  传统神话中哪吒叛逆的场景,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中,每天都在上演,尤其是有“儿子”的家庭。父亲往往基于对孩子理性的爱和责任,对孩子有较多的批评、否定和建议。对于这种方式,孩子往往也不太喜欢,和爸爸不亲,有时候甚至有怨恨和责怪。但是长大之后,孩子开始慢慢理解,父母其实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问题,而且自己越来越有能力了,对父母的依赖减少了,也开始慢慢理解、释怀。
  浙江省平湖市当阳高级中学高二(3)班 朱 莹
  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这在传统中国几乎是石破天惊的:你们生养我有恩,我把恩义还给你们,让我们两不相欠。然后,我继续做我自己。这应该让很多父母反思:为什么我们给孩子立的规矩他不听?为什么孩子不听话?这些规矩是否一开始就有问题?而在冲破了规则的限制后,孩子理解到了规则的重要性,从一手经验中吸取了教训——这样能转化为孩子内心认同的规则,才是最有益的。
  浙江省平湖市当阳高级中学高二(6)班 胡金凤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于亲情,也同样适用。陪伴和爱的意义,大概就在于,即便只陪着孩子走这一段路,即便后来我们都成了彼此独立的个体,但此后孩子在独自赶路时,曾经陪伴的时光,曾经暖暖的爱,都能继续为他照亮前路。
  浙江省平湖市当阳高级中学高二(6)班 胡 瑾
  社会舆论的压力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正因此李靖夫妇对哪吒的呵护更加弥足可贵),人很难做到真的不顾他人的评价,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真正定义自己,不假,但得到世人的认可又是另一回事。而很可惜,敖丙几乎无法平衡自己不伤害他人的本心与师长寄予的厚望,他只能在不断挣扎、不断矛盾中寻找两全的答案。
  浙江省平湖市当阳高级中学高二(7)班 刘玉芹
  父母的希望如果是“我希望你能成为我希望的样子”,是以自己的想法为中心,会带给孩子巨大的压力。不要把儿女培养成理想中的“高大上”者,最好是以平凡、普通、勤劳、善良、孝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为目标。所谓接纳,就是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值时,父母仍然能接纳他;当孩子悲伤、难过、挫败时,父母能够接纳这些情绪,提供稳定的支持;当孩子犯错时,能够适当引导,不进行啰唆的说教。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二中高一(5)班 卢 建
  龙王爱不爱孩子?爱,十分爱,可以说倾其所有。古语云“龙怕揭鳞,虎怕抽筋”,可是龙王可以亲手拔下自己的龙鳞,为儿子敖丙做一身无坚不摧的盔甲。然而这份带着过高期望的爱,是盔甲,也是重担。龙王自己过着炼狱般不如意的生活,便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全部寄托在灵珠投胎的儿子敖丙身上。他希望敖丙成为他希望的那样,替他实现全家族的阶级跨越。然而他却从来没有问过:孩子快乐吗?他的人生理想,也是孩子想要的吗?没人关心过敖丙想要什么,只是告诉他“你是全龙族的希望”“我们都靠你了”。现实中,也有很多父母如同龙王,他们为孩子倾其所有,但却没有问过孩子想要什么。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二中高一(5)班 尤传伟
  心理学上讲,适度的期待能给孩子一些方向感和确认感,但是过高的期待,对孩子的成长却可能起到破坏的作用。父母也许在看得见的地方用力,却在看不见的地方,给孩子带来了心理创伤。更何况,父母想象中的“完美小孩”压根就不存在,父母再大的期望,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乍看之下,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敖丙,人设远比哪吒讨喜,他就像长辈们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知书达理、言行得体、成绩优秀、文武双全……但如此优渥的成长环境也带来一个问题:长辈们的无限期望,同时也是巨大压力,敖丙缺乏自我,有的只是沉重的职责。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二中高二(12)班 王巧利
  我们往往带着警觉、挑剔的目光跟一个“不正常”的人相处(如果不是立刻就想远离他的话)。我们不自觉地把他们看成某种不安定的,会给公共秩序带来破坏性的因素。但我们很少去想,一定如此吗?所谓的“不正常”,字面意思只是跟多数人不一样,或者说,跟某种社会化的标准不一样——是如何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有害”?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二中高二(12)班 刘良涛
  善和恶的定义都有一定的偏见。善和恶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的不同可能发生变化。你可以说这是童话里的想法,太天真,可是成熟世故的眼光又塑造出了怎样的世界呢?异类、怪胎、改造、隐藏、隔离……与其在这样僵化的循环里打转,倒不如怀抱一点天真的信念,相信每个人都会找到合适的位置,与世界好好相处。做自己,不必假裝别人,同时正好被这个世界需要。其实哪吒便是我们每个人,即便被塌下来的天压歪了头,也能挣扎着生出三头六臂把天扛起来!
其他文献
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拖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去探索生命的广袤。读书,正是给予人伸出双翼的机会,书中丰富的知识是人飞翔的條件。阅读,重要的是先明确读书的定位。它不是为了添加资本去侃大山而读书,也不是为了吹嘘自己爱好高尚而读书,而是应当把书当作一张舒适柔软的大床,涵养自己的心灵。想象一下:头脑四肢微陷在其中,或许比功利的追求更重要。
期刊
傳统的文学著作中,被主流所推崇的经典好书睥睨书群,留下那些“无名书籍”被扬尘掩盖。于我而言,经典是史官记载的正统历史,权威全面,杂书便是民间流传的野史,生动有趣。世人大多追捧经典却忽略了杂书具有的价值。  何谓经典?大抵不过反映一段时期、一个阶层的文学,因它们经得起时代的冲刷,所以被人赞扬推崇。可杂书大都不能抵挡岁月的巨浪,只能在某一处寻得一个避风港。世人都道它胆小怯懦,不似经典这位勇士手握击破时
期刊
老师推荐  每个人都有对阅读的个性化见解,阅读也并不是像平时所说的“开卷有益”那么简单,那么如何让自己在读书的选择上独具慧眼呢?本篇作品提出的真意和活水的说法,令我们眼前为之一亮,原来真的是这个道理,每一种存在都有合理性,但是合理在哪里呢?这就需要我们的眼光和智慧,需要激扬文字或者娓娓道来了。细细品来,作者说出了我们的心声,说出我们没有放开胆量和放手才华的一番话,这真是令我们佩服。何况这如飞叶穿花
期刊
今天发现张潮的读书观里有这样一句:“看书不难,能读为难。”于是,“看”与“读”两字豁然开朗。  对待杂书的心态很简单,散文是最标准的闲读,要配备一壶酒一溪一云,快然去忧欣然忘食,为了思绪的象牙塔,单枪匹马得像顾影自怜人。人们问起时,可以说:我领略到了锦绣河山和人间清欢。也许每个为此追求过的人,都自恃其览世间百态,并且义正辞严地宣称其为杂书的价值。  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自称不求甚解,是因书中真意难
期刊
我认为:其一,读书要有一定目的性。多读书,一是时间不允許,二是令人难以“消化”。不读或少读,又会“营养缺乏,发育不良”。因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经典书籍很多,但“劣书”也不少,怎么可能读得完呢?正确的做法是:开“经典”之有盖,弃“劣书”之危害。  (指导老师:高仕贵)
期刊
人与人生而不同。有的人过于害羞,不自信,而时常包裹着自己。记得上高中的时候,一位女同学跟我倾诉:“我总是穿黑色的衣服,感觉会让自己缩小很多倍,最怕别人关注到我。”当时听到后的忧伤情绪至今还印象深刻。慢慢长大,慢慢明白,其实,人岂能真的隐藏自己?世界上本没有你,但当你争取了几十年的光阴,来到世间,又岂会真的无限缩小,以致不被别人关注?不可能。而且,仔细想来,那些总怕别人关注自己的人,其实是太注重自我
期刊
林清玄先生說:“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走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变老。”  我觉得,同理可得,读书,是不是就是放空自己,浪费时间,慢慢去寻那一味清欢呢?  大人们总说读书就要读名著,读必考书目去应付考试。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难道非必考书目就不是书了吗?就不值得去看了吗?  不是,并不是!  试想一下,在一个阳光午后,躺在躺椅上手捧一本杂书,细嗅书香,徜徉在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里,逐步放空自
期刊
我想,读书就是在读别人的人生。我们喜欢读别人的人生。读别人的人生,可以让我们的生命之旅變得丰厚充实,色彩斑斓,了解在平行轨迹上,有那么多让你赞赏、羡慕、同情、憎恶的灵魂存在,以或许是完全不能理解的方式与你同行。这些书,或使你共鸣你的风雨来路;或联结你和作者成为不见面的朋友;或使你想象在这样纷繁世态下,你的生命旅途上结识的芸芸众生中也有一位像她。这个时代,不光信息和财富,幸福和梦想也在四处闪烁着。 
期刊
推荐语:  作为语文教师,最幸福的,莫过于遇见写作才气与灵气俱佳的学生。而李宇博,就是这类学生。中考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一级重点名校——长沙市周南中学——的她,时常让我讶异:那些原本单调枯燥的文字,却在她的笔下变得流光溢彩!  李宇博是老师最信任的助手,也是同学最知心的朋友,性格中既有温婉,又有坚毅。能武善文,“动如脱兔,静若幽兰”是她真实的写照。她喜欢美术,酷爱文学,用清新细腻的笔,抒写浓浓淡淡
期刊
斜坡上的杂花野草,谁说不是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呢?  ——题记  自科举考试起,书籍就自动站成了两列:一为专,二为杂。由于考试的选拔属性,专业书籍兴盛起来,占据高位,也吸引了无数消费者的目光。那什么是杂?《新华字典》记:杂,即为多种多样。  那杂书到底该不该读?在一个个沉醉于杂书的夜晚,我意识到,杂书是该读的。没有群星浩瀚,仅一颗月亮是照不亮夜空的。  不同于往常“重点大学”留给我们的专业性认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