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叛逆心理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给学校和家庭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不但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有转化成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的倾向, 应引起教师、家长的警惕。下面我来谈谈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一、叛逆心理的成因
(一)个体本身的原因
第一,自我调控能力差。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强烈、敏感,一听到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绪容易波动,失去理智,行为失控。主要体现在同学之间因为小摩擦易激怒、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等叛逆行为,甚至会故意伤人或者杀人犯罪,事过之后又懊悔不已。
第二,心智不够成熟。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发育不够成熟,缺乏辨别真假和是非的能力,经常与社会小青年混在一起,抽烟、喝酒、甚至学会抢劫、偷盗等不良行为。对善恶、是非、美丑等观念常作扭曲错误的评价,认为胆大蛮横就是“勇敢”、让人佩服就是“英雄”、讲哥儿们义气就是“友谊”。
第三,学习基础差,失去学习信心。上课听不懂,听不进,不感兴趣,体现在上课东张西望或无所事事,聊天。课后拖欠作业或抄袭作业。甚至经常旷课、逃学等。
第四,自我意识增强。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望被理解与尊重,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都持批判的态度,产生叛逆心理。
(二)外界环境因素
第一,缺乏正确的青春期教育。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如果老师对早恋、上网、吸烟等诱惑不进行正确引导而当成神秘的禁果,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好奇心,走上早恋、上网、吸烟的不良道路。
第二,不当的教育手段。教师对不良行为的学生的批评,如果方法不当,甚至采取讽刺、挖苦或惩罚等手段时,往往会加剧矛盾的激化。
第三,陈旧的评价机制。老师看扁学生,认定调皮捣蛋的学生是道德败坏、不求上进、不爱学习的,久而久之,该学生就会将这种观念内化,真的表现出教师预设的不良行为。
第四,不良家教方式。不少家长存在着棍棒教育的观念,一旦犯错就采用黄荆条条出好人的教育方式;更多的还是过分溺爱,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惯。
上述这些现象在当代中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出现。究其原因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在关注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学习成绩时,忘记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关心。
二、应对措施
(一)未雨绸缪,提前预防
为了让学生在青春叛逆期到来时不至于无所适从,在七年级时要提前做好青春期有关知识的积累和心理准备,让学生知道长大并不意味着顶撞、随意和我行我素,而是要懂得责任与付出,对朋友、对家人要充满包容心与爱心。这样,当学生真正迈入青春期时,就会从容应对、学会克制了。
(二)学习上多给鼓励和帮助
通过高效课堂中的独学、对学、群学等,让这些后进生从点滴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结对子,让问题学生得到进步。并多鼓励,多关注他们,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在困扰、给予及时疏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走向成功。
(三)多树立榜样学习
可定期找几个有所建树的校友来校做报告,谈谈他们如何成功度过叛逆期的经验,校友的现身说法可拉近大家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到更亲切、更可信,教育效果更显著。
(四)尊重理解,平等民主
叛逆期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望被尊重与理解,有强烈的“成人意识”。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他们对话,不专制独裁。学校可通过设立校长信箱、知心朋友信箱,制订定期向学生征集意见制度、接待家长来访制度、给学生回信制度、教师定期家访制度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关注和理解学生成长的烦恼,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究竟需要什么,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五)提升能力,讲究方法
教师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充分理解青春期叛逆的心理特征及应对措施,讲究教育策略,学会慎重选择教育手段。
首先,教师不能讽刺挖苦学生,特别是个性很强的学生,以防止“波纹效应”的出现。
其次,对学生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能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过去了的事能不翻就不要翻,以免引起“超限效应”。
其三,要从发展的观点去评价学生,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去评价,要克服“比马龙效应”“晕轮效应”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处理问题时,要对事不对人,正确、客观、公平、公正,多从学生身上找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有存在的价值,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让他们觉得有生活乐趣和意义,心情舒畅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或消失。
(六)优化环境,成就梦想
要注重校园文化,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各种文明习惯;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让“从众效应”从的是好榜样,让叛逆的学生与良好的校园大环境格格不入;多组织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减压,在活动中发挥才智和特长,在活动中成就梦想,在活动中体现价值。例如增设一些适合中学生的又紧跟社会信息时代的活游园活动增加融入适合他们知识水平又有娱乐、智力、冒险闯关等适合他们的活动。
与此同时,要认真办好家长学校,指导教育方法,提升家长的素质,提醒家长不要给子女过大的精神压力。学校、家庭、社区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在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的条件下,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动向,发现问题及时将不良现象扼杀在苗头之中。除此之外,学校要定期作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知识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不被五花八门的社会现象所迷惑,登高望远,不坠入网瘾或其他不良习惯之中。
一、叛逆心理的成因
(一)个体本身的原因
第一,自我调控能力差。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强烈、敏感,一听到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绪容易波动,失去理智,行为失控。主要体现在同学之间因为小摩擦易激怒、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等叛逆行为,甚至会故意伤人或者杀人犯罪,事过之后又懊悔不已。
第二,心智不够成熟。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发育不够成熟,缺乏辨别真假和是非的能力,经常与社会小青年混在一起,抽烟、喝酒、甚至学会抢劫、偷盗等不良行为。对善恶、是非、美丑等观念常作扭曲错误的评价,认为胆大蛮横就是“勇敢”、让人佩服就是“英雄”、讲哥儿们义气就是“友谊”。
第三,学习基础差,失去学习信心。上课听不懂,听不进,不感兴趣,体现在上课东张西望或无所事事,聊天。课后拖欠作业或抄袭作业。甚至经常旷课、逃学等。
第四,自我意识增强。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望被理解与尊重,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都持批判的态度,产生叛逆心理。
(二)外界环境因素
第一,缺乏正确的青春期教育。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如果老师对早恋、上网、吸烟等诱惑不进行正确引导而当成神秘的禁果,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好奇心,走上早恋、上网、吸烟的不良道路。
第二,不当的教育手段。教师对不良行为的学生的批评,如果方法不当,甚至采取讽刺、挖苦或惩罚等手段时,往往会加剧矛盾的激化。
第三,陈旧的评价机制。老师看扁学生,认定调皮捣蛋的学生是道德败坏、不求上进、不爱学习的,久而久之,该学生就会将这种观念内化,真的表现出教师预设的不良行为。
第四,不良家教方式。不少家长存在着棍棒教育的观念,一旦犯错就采用黄荆条条出好人的教育方式;更多的还是过分溺爱,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惯。
上述这些现象在当代中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出现。究其原因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在关注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学习成绩时,忘记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关心。
二、应对措施
(一)未雨绸缪,提前预防
为了让学生在青春叛逆期到来时不至于无所适从,在七年级时要提前做好青春期有关知识的积累和心理准备,让学生知道长大并不意味着顶撞、随意和我行我素,而是要懂得责任与付出,对朋友、对家人要充满包容心与爱心。这样,当学生真正迈入青春期时,就会从容应对、学会克制了。
(二)学习上多给鼓励和帮助
通过高效课堂中的独学、对学、群学等,让这些后进生从点滴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结对子,让问题学生得到进步。并多鼓励,多关注他们,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在困扰、给予及时疏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走向成功。
(三)多树立榜样学习
可定期找几个有所建树的校友来校做报告,谈谈他们如何成功度过叛逆期的经验,校友的现身说法可拉近大家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到更亲切、更可信,教育效果更显著。
(四)尊重理解,平等民主
叛逆期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望被尊重与理解,有强烈的“成人意识”。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他们对话,不专制独裁。学校可通过设立校长信箱、知心朋友信箱,制订定期向学生征集意见制度、接待家长来访制度、给学生回信制度、教师定期家访制度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关注和理解学生成长的烦恼,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究竟需要什么,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五)提升能力,讲究方法
教师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充分理解青春期叛逆的心理特征及应对措施,讲究教育策略,学会慎重选择教育手段。
首先,教师不能讽刺挖苦学生,特别是个性很强的学生,以防止“波纹效应”的出现。
其次,对学生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能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过去了的事能不翻就不要翻,以免引起“超限效应”。
其三,要从发展的观点去评价学生,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去评价,要克服“比马龙效应”“晕轮效应”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处理问题时,要对事不对人,正确、客观、公平、公正,多从学生身上找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有存在的价值,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让他们觉得有生活乐趣和意义,心情舒畅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或消失。
(六)优化环境,成就梦想
要注重校园文化,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各种文明习惯;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让“从众效应”从的是好榜样,让叛逆的学生与良好的校园大环境格格不入;多组织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减压,在活动中发挥才智和特长,在活动中成就梦想,在活动中体现价值。例如增设一些适合中学生的又紧跟社会信息时代的活游园活动增加融入适合他们知识水平又有娱乐、智力、冒险闯关等适合他们的活动。
与此同时,要认真办好家长学校,指导教育方法,提升家长的素质,提醒家长不要给子女过大的精神压力。学校、家庭、社区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在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的条件下,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动向,发现问题及时将不良现象扼杀在苗头之中。除此之外,学校要定期作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知识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不被五花八门的社会现象所迷惑,登高望远,不坠入网瘾或其他不良习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