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甜蜜下永恒的悲哀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q770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痛苦的根源是欲望,而人类的欲望是无穷尽,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所以人们是“甜蜜”而“悲哀”地度过这一生。
  【关键词】《甜蜜的悲哀》;欲望;糖;萨林思;西敏司一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一、内容玄机
  文章的开始部分借鉴了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两者对人生都流露出了“悲哀”的看法,不过这种看法是有界域的,一旦脱离基督教这个标准,也就无法理解其中意味。说到底,这是萨林斯对诗人观念上的延续,但这种延续却带有些“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意味。如文章认为“这个世界,包括生物,是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它本身并不具有任何神圣性。没有一个要对罪恶负责的上帝,因为在缺乏善时,上帝并没有制造恶。上帝所创造的是善。”这种“一神论”及“神是绝对的善”思想带有强烈的基督教色彩,与很多地区的信仰是背道而驰的,如中国是多神论,并且神也有好坏之分,像“沉香救母”故事中,二郎神就是恶神的代表,中国的神有类人性,这与西方的神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二、题目寓意
  本文是对西敏司《甜与权力》一书的进一步思考,同时也是对其中隐喻的借用和演绎。《甜与权力》讲述了糖是如何从一件奢侈品化身为工业化生产商品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糖是如何经过一个自上而下的复杂文化过程,一步步嵌入到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在书中西敏司通过研究糖的历史,指出正是西方社会的本土人论在近代历史上赋予了糖——甜蜜经济上的功效。西敏司注意到,茶、咖啡等东西在其原产地是不加糖的,但自从被引入欧洲后,是加糖的,他认为这是西方人试图使用这种甜味使整个工业革命的痛苦变得可以让人忍受。而这种方式反映了西方人的人生观:活着就是一种修行,一种赎罪,只有现世受苦才可以换来死后的甜蜜。
  本文是萨林斯对西敏司的批判发展。西敏司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诞生”,而萨林斯关注的地方在于这种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更古老的渊源,他在文章前言中写道:我将试图说明,这种宇宙观既不起始于启蒙运动,也不终结于启蒙运动。它们是历史悠久的本土文化结构,至今依然占据学院式人类学,并使我们对别的族群的理解产生极为可怕的后果。与西敏司相比,萨林斯所关注的不是断裂和区别,而是文化观念的延续和发展。
  三、读后反思
  回到文章最开始,文中所说的甜蜜是什么?悲哀是什么?
  根据语法来分析“甜蜜的悲哀”,其所真正想要突出的是“悲哀”。所谓的“甜蜜”是指当欲望得到满足时所获得的“甜蜜”;而“悲哀”是指人生在世活着只是为了满足欲望的那种悲伤之感。这种甜蜜是暂时的,是对痛苦暂时的缓解。痛苦无法真正被根治,因为它的根源是人类的欲望,而人类的欲望是无穷尽,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文章认为,社会之所以进步是因为人类的需求和欲望,但也正是需求和欲望,使人们不断的痛苦,因此才需要短暂的甜蜜来掩盖永恒痛苦的真相。
  相比于“甜蜜”的暂时,只有“悲哀”才是永恒的,当人们试图去获得快乐并以此来掩饰痛苦之时,这种永恒性就越发的凸显出来。正如文中所言:“人之有限性乃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起因和罪行都出于人性:他是在欠缺和需求方面无法完美的生物。惩罚也同样如此。”人本身就是有缺陷的生物,但却试图妄想和上帝一样完美,因此人类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在不断满足自己欲望中痛苦着。只有不幸福的人才会不断追求幸福,因此不断追求幸福的人都是不幸的人,该观点有些中国道家学说中的“无为而治”的味道,什么都不去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一切皆是最好的安排。但是我们知道人是几乎不可能没有任何欲望的,但是“神”可以,因此才会有妄想得道成仙的人,这一点在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中是不谋而合的。但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开始是幸福的活着,是偶尔的痛苦掩饰了永久的快乐,也就是“悲哀的甜蜜”而不是“甜蜜的悲哀。”
  如果说西方的一切科学都是披在宇宙观的外面,那么其实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符号学解释,那么人们眼中所谓的“自然”都有着“人为”的影子。从这个观点出发,发达国家和原始部落是一样的,我们没有理由去认为只有原始人才迷信,只有发达国家的人才懂经济。这一思想的本质是文化平等观念,萨林斯实质是抨击“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思想,只有平等才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中人与自然的符号学解释,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明白和体会民族象征符号。
  参考文献
  [1]黃剑波.甜蜜何以是一种悲哀?——阅读《甜蜜的悲哀》[J].世界宗教文化,2011.
其他文献
【摘要】儿歌的篇幅一般都是简短而精致,内容比较浅白,融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容易理解,注重趣味性和情感性,配上活泼有趣的歌词和优美悠扬的韵律,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儿歌在陶冶爱国情感、提高集体主义意识、塑造坚毅的性格、培育一颗感恩的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挖掘利用儿歌的育人价值,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展现儿歌特有的魅力,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在上海音乐厅2018年音乐季的尾声阶段迎来了来自荷兰的一支充满激情并赋予冒险精神的男管乐艺术家们,他们是最专业的管乐大师,也是最具戏剧性魅力的舞台演员,在充斥着热情与浪漫的音乐氛围中,他们用独特的戏剧表现力架构整场演出的音乐作品,一首《热情探戈》成为点燃观众激情的钥匙。  【关键词】热情探戈;管乐团;戏剧性;瓦格纳  【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標识码】A  这是一群满腔热情、怀揣着
期刊
让我们扬帆遠航
期刊
香樟樹,樟树香
期刊
【摘要】图像中窥探历史,文本里照进现实。《汉画舞蹈实践演出》尝试在以身体再现历史的同时,以其内在对史料信息的解读引人深思。它借助图像学、文献学等相关研究方法,通过前图像研究、图像研究、后图像研究的途径,遵循复现操作理念以激活汉画像石的乐舞图像。舞者和观众参与演出,审美关系在交互中建立,审美意识在审美主体、客体在实践中相互作用下产生。笔者有感于《汉画舞蹈实践演出》,所思于现今中国古典舞蹈审美错位现象
期刊
【摘要】同一作品经过不同演奏家的演奏解读,经过他们在不同次的表演当中,版本也会发生变化,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于每位演奏家演奏的不同版本,每个版本的演绎是否具有合理性,下面就四位演奏家对古筝曲《西域随想》不同的演绎,引发对家族相似式的思考。  【关键词】家族相似;文本;型号;演奏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一、“家族相似”观念  (一)对于“文本”“型号”的理解  
期刊
【摘要】京剧是我国古代戏剧的集大成者,更是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精粹。作为国粹,京剧有极强的艺术魅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本文主要就京剧的艺术魅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新时代更加弘扬传统京剧艺术,让京剧的艺术魅力更加绽放光芒。  【关键词】京剧;艺术魅力;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识码】A  一、艺术手法的多样性  京剧之所以被称为国粹,与京剧艺术手法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是密不可
期刊
【摘要】瑞典作曲家Karin Rehnqvist,生于1957年,自2009年以来任教于瑞典斯特格尔摩皇家音乐学院作曲系。虽然在中国几乎了无人知,Rehnqvist不仅是现代音乐创作领域中少数享有较高成就的女性作曲家,而且也是瑞典乃至整个欧洲现代音乐创作领域中知名度最高的作曲家之一。她的作品在欧洲、美国及其他众多地区及国家被频繁演出。Rehnqvist的创作涵盖了室内乐、交响乐、歌剧、舞台音乐及独
期刊
【摘要】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是客家人比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素有“广东汉剧之乡”等美称。广东汉剧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是广东省汉族客家戏曲剧种之一。  【关键词】“南国牡丹”;汉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一、广东汉剧概况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是以西皮、二黄声腔为主的板腔体剧种,辅以大
期刊
【摘要】《夜莺与玫瑰》这部舞剧取材自奥斯卡·王尔德的同名童话。舞剧以爱情为题材,童话当基础,舞蹈作载体,将现代与古典完美融合,用当代芭蕾舞剧加上古典戏剧配乐的表演形式,演绎了传世的古典文学作品内涵。  【关键词】夜莺与玫瑰;舞剧;当代芭蕾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夜莺与玫瑰》是舞团总监王媛媛2015年创作的当代芭蕾舞作品,它改编自王尔德的同名童话《夜莺与玫瑰》。舞剧以爱情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