聿行其事与社福 嘉泽香江美丽增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e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投身社会服务工作50多年,曾任及现任公职、社会职务共164个,现任95个,涉及政治、立法、教育、青少年、妇女、老人、医疗福利、慈善基金、环境保护、地区事务、内地事务等诸多领域。除了家计会总监一职受薪外,其余全部是义务的。有人昕羡她如此之多的工作,更有人慨叹:怎忙得过来?而她说:“只要懂得时间分配便可。且参加不同的工作,可以接触各方面的人和事,会加深自己对香港的认识,以提出切合实际的意见。做这些社会工作,好处其实是相互的:既服务了别人,也使自己有了乐趣。”
  她就是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简称香港妇协)主席、金紫荆星章获得者、太平绅士、朋友满天下的林贝聿嘉女士,许多人亲切地叫她林太。不同的工作构成了林贝聿嘉充实、丰富的生活。她留着新潮闪烁的短发,脸上始终挂着微笑,露出两排整齐洁白的牙齿,于是人们没有了用年龄来判断女人的俗套,只有对魅力的欣赏,对美丽的回想。
  
  呼吁,为了美好
  
  林贝聿嘉的办公室,博古架成直角放置,一边是她和各方名人的合照:邓小平、江泽民、老布什、王储理查德斯等等。另一边成列着各种荣誉奖杯。她曾在香港宣传计划生育,减轻了当时香港的人口压力;她曾是湾仔区议会主席,成为香港有史以来第一位非官守及女性区议会主席;她还创立了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香港艾滋病基金会和环境保护运动委员会,后两个会更数首创。
  无论是担任公职、还是主动创建协会,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来,以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在工作之中,林贝聿嘉深刻感受到传统思想的牢固,为此,她审时度势,积极呼吁。早在1961年,时任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总干事的林贝聿嘉就提出了“两个够晒数”的口号,向港人宣传计划生育。随后,“一个娇、两个妙,三个吃不消,四个断担挑”的宣传语句得到广泛流传。另一首歌曲式的宣传也收到了很大效用:“生仔也好,生女也好,无谓追,追得到,未必好,追唔到,生坏肚”。经过近30年的努力,这些口号和语句深入人心,而香港的出生率也由当初的千分之四十控制在千分之十以下。
  林贝聿嘉说:“60年代初期,人口膨胀得很快,向市民灌注计划生育的思想,改变‘有子万事足’及‘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重要而且十分迫切。‘两个够晒数’照顾到了男女双方,有利于社会的平衡。”1949年到香港后,林贝聿嘉从事的是商贸行政工作,为什么她后来选择了家庭计划指导会?因林贝聿嘉从小就立下助人的决心。上大学时她修读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系,有了新思维,并注入了关注女性的进步思想。“当时,我得悉家庭计划指导会聘请全职总干事,基于自己向来也有志从事社会服务,就不假思索,决定投身妇女工作,将理念实践。”
  时转事移,2003年香港人口出生率降到了9.8‰,曾荫权特首曾提出“生三个”的新口号。出生率的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成了香港面临的新问题。林贝聿嘉与时代同行,关注社会的变动,2001年,她曾向特首提出“香港要有自己的人口政策以解决新出现的人口问题”的建议。
  家庭和妇女是林贝聿嘉一生中最主要的两个服务对象。能创立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她引以为豪。1993年,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成立。当时,港督彭定康不顾中英双方的约定,单方面推行政改,造成了中英谈判的巨大矛盾。在这种政治气氛之下,不少香港人移民国外,而移民的结果是很多家庭悲剧的产生。“我们成立协进会,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留港建港。如果太太不愿意移民,丈夫还走什么呢?”林贝聿嘉说,她看好香港回归的前途,香港有很多不同类别的妇女会,但是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她筹办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就是要团结所有妇女及妇女团体。
  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成立之后,规模不断扩大,现今已有社团成员56个, 个人会员总数超过十万人。强大的凝聚力使它得以发起许多大型活动,如每年妇女庆祝国庆及庆回归,都由香港妇协统筹, 此外每年都举办超过一百项活动,包括研讨会及展览会等等。10年来,参加庆祝回归活动的妇女团体不断增加,1997年只有80多个妇女团体,回归5年的庆典则增加到100多个,而今年,参加的妇女团体巳达到了146个。林贝聿嘉说:“回归十年来,香港妇女的地位巳有显著提升,妇女对自己亦越来越有信心,社会上对妇女的看法也有了很大转变。香港妇女界对回归后香港的发展亦有一定贡献,对国家的归属感、中国人身份认同感也越来越强烈。”
  谈到妇女工作,林贝聿嘉说:“我不喜欢‘女强人’这个概念,因为有能力的女士便被冠以女强人的称号,但有能力的男士便好像是”理所当然”的,这亦是一种男女不平等的观念,而且这好像包含了要把男性打下去,要跟男性做强力斗争的意味。我们创办妇女会,其实是希望一方面让妇女得到男女均等的机会,另一方面亦是希望能帮助妇女提升自己的素质。”回顾历史,早期香港妇女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围着家庭转。80年代以后,香港的普及教育初见成效,妇女的平均学历提高,男女逐渐变得相对平等,妇女获得高级职位的机会亦增加了。同时,有关妇女的意识形态问题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我希望的是男女都拥有平等的机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各自努力、各自追求。我们大家不是搞运动,而是做实务。”
  正是怀着这样的理念,林贝聿嘉和她领导的妇女社团为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女性提供了许多切合实际的帮助。香港工业转型,造成大量妇女失业,香港妇协针对失业妇女加以培训,如家务助理、陪月、课托、美甲、物业管理、旅行社业务等。为帮助无助的妇女,香港妇协有二十多个义务律师为她们提供专业意见,主要包括离婚、遗产、物业买卖、破产等四大项。在中国内地,香港妇协除了资助三千多女童在各山区完成小学课程外,更兴建了20间女子职业培训中学和两间小学,从而更好地帮助那里的女孩接受教育。
  林贝聿嘉不仅参与本港妇女服务工作,亦积极与内地的妇女组织联系。她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就社团性质而言,香港的妇女团体都是民间组织,内地的妇联则是有政府支持的。林贝聿嘉说,香港与内地的妇女团体之间有相互学习的地方:内地可以学习非政府组织妇女团体如何组织人力、如何筹钱;而香港政府应该学习内地,给予妇女工作更大的支持。
  如何做新时代女性?林贝聿嘉以过来人的身份语重心长地说,妇女是家庭的定心力,起着凝聚作用,她们既是母亲、妻子,又是女儿、媳妇,对家庭的影响很大。她反复强调女性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她认为,把握时代脉搏、学习资讯科技是当代女同胞的一大要务。林贝聿嘉说:“作为21世纪的女性,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努力装备,提升个人修养,自强不息,这样才不会落伍,对社会作出贡献。”她认为现代的女性需具备: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主。
  在女性的天空,林贝聿嘉是一颗闪烁的明星,她不仅自身引人注目,而且把光芒撒向更广的天际,用自己的言行影响无数的人。为了美好,她不断呼吁、努力前行。
  
  服务,永不止步
  
  除了在家庭和妇女工作中奔走宣传,林贝聿嘉在其它公共事业的呼喊与实干也给人印象深刻。2001年3月7日,北京贵宾楼,香港特区全国政协委员小组讨论会正在进行,林贝聿嘉发言:“各位委员,请允许我在这里呼吁一下:捐出1000港元,就能为西部干旱地区的一个五口之家捐一座水窖,让他们有干净水喝,有水洗澡。”由于西部干旱地区严重缺水的现实已经威胁到那里人们的生存,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当时正在开展“一人捐一水窖”的活动。许多委员询问起水窖的具体情况,林贝聿嘉引用全国妇联的资料说;“一眼集雨节灌窖可以解决一家5口人,3口大牲畜一年的饮水问题,增加灌溉面积2至7亩;2至3眼水窖可以解决一家农户经济作物的浇灌,实现增收,脱贫致富。”“我们的目标是募集50万港元,捐助500眼水窖,让500个家庭受益。”林贝聿嘉续说,”我们做到了。”
  香港湾仔区中环广场有一棵林贝聿嘉的“私家树”。这棵树是2002年由林贝聿嘉亲手植下的,是80年代林贝聿嘉在湾仔区推行绿化植树计划以来,种植的第1000棵树。“过程好像是冥冥注定的,从来没有想过有一棵自己命名的树。虽然整个计划是由我发起,当时我是湾仔区议会主席。”林贝聿嘉的脸上泛出了孩子般的兴奋。种植典礼本来是由律政司司长梁爱诗主持,但她因特别原因未能出席,最终安排时任湾仔区区议会主席的林贝聿嘉主持。林贝聿嘉是湾仔区植树和绿化计划的先驱者,她积极鼓励在该区街道上种树,得到了时任港督卫奕信的支持,并答应:如果区内成功种植到第500棵树,会亲临出席种植典礼。之后第600至第1000棵树,林贝聿嘉亦邀请了知名人士见证,包括当时的港督彭定康、陈方安生、董建华夫人董赵洪娉及现在的特首、当时的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先生。
  关心同胞生存,热爱环保事业,关爱下一代的成长,林贝聿嘉不知疲惫。她现在是香港中国妇女会冯尧敬纪念中学、沪江小学校监,是中华基金中学、将军澳培智学校、沪江维多利亚学校校董,还是香港青少年培育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女童军湾仔分会会长。作为学校的校监或校董,她赞赏学校“根据办学理念和学生特质去激发每一名同学的学习兴趣并发挥他们多元的潜能”。她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处于主导地位,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勇于发问、投入讨论、寻找知识并完成学业。老师是学习社群的领导者,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所以应当鼓励学生投入学习,观察他们的需要,与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交流,建立良好的沟通能力,提高学与教的效能。”
  对于学生,她细致入微,强调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文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传意沟通工具,包括阅读、写作、聆听及说话,彼此互有关联,在现今社会上越来越重要。要达到良好的信息传递和口语上的沟通效果,除了发音要准确外,还要十分重视‘真、善、美’的追求。说话真诚、信守承诺、言之有物且言之有理。”她孜孜不倦,传授真正的成功之道:“我们现在对世界的理解比昔日更快、更清晰,可是,单凭掌握资讯,并非是绝对成功之道,真正的成功必须经过思考和智慧的选择,能够判断契机、危机、是非黑白,更要有国际视野。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凭借自己的意志和毅力,运用我们的知识,把原创力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并转化成为我们的智慧,将来能够为国家、为社会的繁荣尽一分力量。”
  
  遗憾,因为有爱
  
  在外人看来,林贝聿嘉是完美的,但她说自己留有遗憾。她遗憾在自己的丈夫林先生过世时,没能见他最后一面,送他最后一程。那次,她在德国参加艾滋病国际会议,当她更改机票打算提前返港时,没料到一直身体很好,什少生病的丈夫当晚便出事了。林贝聿嘉回忆:“我性格外向,喜欢帮助朋友,喜欢创新,而他的性格则比较念旧,同一间餐厅重复去十遍也不会厌倦。”她说,她们一家人的感情很好,只可惜她一直忙于工作及经常出外参加会议,有时疏忽了丈夫,如果能重新来过,一定会花多些时间陪伴林先生。她感谢丈夫在有生之年给予她的无限量支持。
  林贝聿嘉在工作中不时宣传家人的重要,生活中的她也非常爱家,因为那是产生爱、奉献爱、感受爱的地方。林贝聿嘉的父母现已离世,都是近百或过百高龄。现在,女儿、女婿、外孙是她的最亲。女儿女婿都是医生,女儿早年在政府服务, 直至最近女婿希望她多些时间陪他和旅行,因此提早退休,但林贝聿嘉认为只40多岁应继续服务社会,因此现时在湾仔街坊福利会提供义诊西医服务。“虽然当年在家计会工作时大力宣传生两个,但由于工作繁忙,又不想大着肚子宣传家计工作,所以信奉了‘贵精不贵多’,希望好好培育她学有所成、回馈社会。”林贝聿嘉说。
  林贝聿嘉生性开朗,爱好运动,她还有一个“政界女车神”的称号。说的是他和一部平治跑车的故事。他揸车已有50多年历史,驾驶过无数不同牌子的汽车,某年她驾驶一部平治跑车, 被记者看见, 封了她一个 “车神” 的别号。她说平治车軚轻、性能良好、泊车容易。近年则多数由司机驾驶。林贝聿嘉和女儿感情深厚,有假期的时候,一家人都会去旅游。
  
  美丽,无关年龄
  
  面前的林贝聿嘉,极具亲和力。举手投足间的大家风范透着慈爱和美丽。她说:“能保持年轻是因为我乐观的个性和开朗的心境。我做人不会太紧张、亦不会太执着,但会很认真做事做人。”她的生活简单,但应酬很多,皆因朋友多,生活圈子广,“我从不拣吃,今餐吃得好一点,下一餐公仔面也行”。谈到年龄问题,她说:“有些长者50、60岁就以为自己老了应退休。但我从不言休,在我的字典里没有退休二字。”近年来,林贝聿嘉虽然退了很多咨询委员会的工作,但她依然热心社会服务及教育工作。
  林贝聿嘉是香港“老有所为活动计划”创会主席。她说,现代人寿命越来越长,可以到120岁,但退休年龄不过是60、65岁,所以退休后还有很长的人生路要走。长者只要善用退休生活,不管是到社区当义工、到长者中心上堂,或是待在家中料理事务,心境都可以继续保持年轻,亦可开展人生的另一页。“老有所为可以是多方面的,不单单是实务,表现、打扮都可以是老有所为。”她指指自己的发型,“正如我这个Yeah Look,老人家都可以整,不一定是年轻人的专利。”林贝聿嘉很少穿黑色衣衫,喜欢鲜明色彩的服装。美丽,与年龄无关。
  
  【座右铭】
  今日事 今日毕
其他文献
沿着环山公路上行,沿途芳草葱翠、绿树成林、群莺纷飞,恍如步入谢灵运笔下的魏晋山水。郑重先生热情地迎出门来,带着笔者参观了他宽敞的住宅、考究的家具和晶莹剔透的水晶。典雅的摆设、尊贵的收藏,无处不彰显出主人的别具一格。站在阳台,维港尽收眼底,繁华的香港一览无余。在绿树红花簇拥、青山白云的映衬下,俯临碧玉盆似的维港,置身空中花园的感觉涌上心来。  郑重先生邀请笔者入座。年过六旬的他,现已正式退出公司的管
期刊
他是全国首位于中国司法部注册的香港法律顾问。  他的执业是内地与香港法律界合作的象征。  他的天平上只有法律和事实,他用正义寻找真理。  吴永嘉先生,一个律师、一个学者、一个社会活动家、他的职业成就和他的思考力,使他无形中成为这个时代律师的代言人。    正义梦想执着的追求    都说人生来就注定要在喜欢的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不知道这种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但在吴永嘉先生身上,却是真的。  吴永嘉出
期刊
十九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有句名言:“我们的生命虽然渺小,但是伟大的一切都由人手造成的。人生在世,意识到自己这种崇高的任务,那就是他的无上的快乐。”  笔者面前坐着的就是这样一个对生命有着深刻理解,坚信人生只有坚定自己的生活理念,通过不懈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杰出人士。他常说:“忍耐是痛苦,最后是甜蜜”。一个人只要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最后一定能品尝到甜蜜、丰硕的成果。他就是陕西省政协常委、香港南
期刊
香港的保险业界可谓人才济济、群英荟萃,犹如璀璨星群。而其中一位传奇式人物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1989年和1999年,他以极短的年资分别晋升为当时最年轻的区域总监和资深区域总监;入行二十五年来,他多次打破寿险业内的业绩最高纪录,拿过从“杰出营业员”到由世界华人保险大会颁发的“最高荣誉金龙奖”等全部奖项;  从1994年开始,连续13年获得国际人寿保险经理协会颁发的国际寿险最高管理成就奖
期刊
如果一起登上一座山峰,许多人只会“一览众山小”,而他却从不这样认为。在高山之顶,他想到了“览山我最小”——惟有从不自大,方能眼界开阔。  他就是锺志平博士,一个经营策略里装满“创新”一词的实干家,一个管理理念中印刻“创业”二字的拼搏者。  —— 题 记    世界军事界流传着一句名言——最佳的防御便是进攻,这与锺志平博士的座右铭——专注工作、不断创新、做到最好、迎接未来,不仅有着契合的精神主旨,而
期刊
2007年5月15日,《香港文汇报》做了跨页特刊,公布了香港中小型企业商会评选的2007“中小企业最佳拍档奖”和“最佳中小企业奖”获奖名单。在中小企业最佳拍档奖一栏中,Microsoft、Citibank、IBM、HSBC等跨国巨头赫然在列。与微软、汇丰、花旗并列获奖的获奖名单中,有一家商标为“Link Concept”的公司十分引人注目。因为前一年,它刚被评为“2006最佳中小企业”。一家小企业
期刊
他首先是一个商人,同时也是一个社团人。无论经商还是做社团工作,他所追求的是都一种心灵、智慧与理想相融和的美好境界,也是一段迎着挑战、不断进取的生命旅程。为商界架金桥这个目标,是他永远奋进的动力;经营事业、收获成功的过程,是他品味人生的乐趣。  —— 题 记    “一位熟悉两岸商情民声的台商,一位深谙经营之道的儒商,一位探索者,一位架桥人。”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罗安琪先生可以说是非常贴切的。  当记
期刊
他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人,年龄不是他停下来的借口,每天他总是一大早起床,每周工作七天。他的价值是明天有更好的一页,能多看别人开心。  他承继父亲的事业,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他却要求自己的子女独立创业。他说,从零开始更能体味到成功的快感;  作为一个钟表业的资深行家,他对钟表有着完美追求。他说,手表不能只是一块手表,它应具有更大的价值,这就是已经年过六旬的黄锦成对自己、对子女、对事业的要求
期刊
流多少汗就有多少收获,走多少路就有多少风景,没有奋斗便没有成功。成功告诉我们:“天道酬勤”。苍天不负胸怀壮志的人,呕心沥血总修正果,无悔追求才有壮丽人生。  读多少书长多少学问,摇多少桨开多少航程,没有拼搏便没有光荣。  光荣告诉我们:“天道酬勤”,苍天不负辛劳耕耘的人,披肝沥胆总显价值,不懈追求才有完美人生。   ——题记    提到“蔡志忠”的名字,也许会令想到台湾著名的漫画大师蔡志忠先生。不
期刊
《三国演义》开篇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对于无涯的历史和短暂的人生,罗贯中寄予了不尽的敬畏和慨叹,并以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做了精彩却见仁见智的诠释。《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罗贯中和他的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人物,注定是不朽的了,但留给我们思索的是:真实的人生呢?  禤伟旗是“三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