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泰戈尔)。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全面推行,生命教育的思想理念正日渐深入人心,并且已经体现或渗透在中学教育的各门学科以及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之中了。然而毋庸讳言,客观上由于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理论体系还远未完善与成熟,实践层面也还只是处于边试点边摸索的阶段,因此,各门学科如何来正确实施生命教育就成了一个特别值得关注与研究的新课题。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不仅决定了语文学科与生命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还决定了它在实施生命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那么,语文教学又如何来利用这种优势,正确实施生命教育呢?我认为,以下三点尤其关键。
首先,教师自身急需加强生命教育理论学习,重新深入思考“成人与成才”等事关教育本质与目标的根本性问题,进而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到,生命教育旨在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它关乎教育的本质,是一切教育的原点起点,也是一切教育的终极目标,有着极其特殊与崇高的地位。教师是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除了要具备全新的语文课程理论素养外,还要自觉树立生命教育理论观照下的“成材观”、“教师观”、“教学观”、“课程观”和“学习观”。只有具备丰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全新的教学视角和坚定的人文理念,才能高屋建瓴,目光如炬,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自觉建立起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并真正构建起流淌着人文关怀、涌动着生命气息的新型语文课堂。
其次,教师应充分发掘和善于利用语文新课标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合理设置三维目标,在注重传授知识、方法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自觉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与人性的涵养,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雅斯贝尔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一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激活文本,品味语言,在芝兰般馥郁芬芳的语文氛围中,让师生、生生和文本之间能轻松架构起一座座思想、情感自由交流与沟通的立体桥梁,引领学生们走进一个个名人巨子抑或普通民众鲜活的内心世界之中,去呼吸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去叹服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宽广胸襟,去涵咏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诚与热烈,去体味史铁生徘徊地坛、去意彷徨的苦痛与艰难,去感佩贝多芬“我要紧紧扼住命运咽喉”的刚毅与坚忍,去体察果戈理笔下小人物“含泪微笑”的善良与挣扎……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力求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不可复制的成长体验与精彩纷呈的生命教育过程。
再次,教师在实施生命教育时,应避免采取那种概念化、“贴标签”的简单说教方式,而应结合学科特点,积极主动地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在不断拓宽语文天地,发展学生多种语文能力的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比如,可以经常举办一些渗透着生命教育思想元素的主题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让学生们体验生命的热情奔放或淡定优雅,粗犷激越或甜蜜忧伤;可以就专门的生命教育话题组织开展辩论赛、征文比赛,让青春的笑靥绽放生命的光彩,让青春的靓丽彰显生命的内涵;可以指导成立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宣讲生命教育理念,撰写、交流对生命的体验、顿悟、珍爱与颂扬;也可以结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欣赏美妙的音乐、观看感人的影视,进行一番文化上的苦旅与反思;还可以组织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或者引领学生亲近自然、纵情山水……让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语文实践活动,也能时时闪耀着生命教育的光辉。
总之,生命教育以教人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为己任,有着极为丰富深广的人文内涵。生命教育不仅是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核,也是语文教育的良知底线。语文教师应自觉更新教育观念,运用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充分发掘教材中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积极有效地实施生命教育。
汪国旺,教师,现居安徽祁门。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不仅决定了语文学科与生命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还决定了它在实施生命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那么,语文教学又如何来利用这种优势,正确实施生命教育呢?我认为,以下三点尤其关键。
首先,教师自身急需加强生命教育理论学习,重新深入思考“成人与成才”等事关教育本质与目标的根本性问题,进而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到,生命教育旨在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它关乎教育的本质,是一切教育的原点起点,也是一切教育的终极目标,有着极其特殊与崇高的地位。教师是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除了要具备全新的语文课程理论素养外,还要自觉树立生命教育理论观照下的“成材观”、“教师观”、“教学观”、“课程观”和“学习观”。只有具备丰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全新的教学视角和坚定的人文理念,才能高屋建瓴,目光如炬,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自觉建立起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并真正构建起流淌着人文关怀、涌动着生命气息的新型语文课堂。
其次,教师应充分发掘和善于利用语文新课标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合理设置三维目标,在注重传授知识、方法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自觉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与人性的涵养,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雅斯贝尔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一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激活文本,品味语言,在芝兰般馥郁芬芳的语文氛围中,让师生、生生和文本之间能轻松架构起一座座思想、情感自由交流与沟通的立体桥梁,引领学生们走进一个个名人巨子抑或普通民众鲜活的内心世界之中,去呼吸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去叹服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宽广胸襟,去涵咏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诚与热烈,去体味史铁生徘徊地坛、去意彷徨的苦痛与艰难,去感佩贝多芬“我要紧紧扼住命运咽喉”的刚毅与坚忍,去体察果戈理笔下小人物“含泪微笑”的善良与挣扎……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力求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不可复制的成长体验与精彩纷呈的生命教育过程。
再次,教师在实施生命教育时,应避免采取那种概念化、“贴标签”的简单说教方式,而应结合学科特点,积极主动地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在不断拓宽语文天地,发展学生多种语文能力的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比如,可以经常举办一些渗透着生命教育思想元素的主题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让学生们体验生命的热情奔放或淡定优雅,粗犷激越或甜蜜忧伤;可以就专门的生命教育话题组织开展辩论赛、征文比赛,让青春的笑靥绽放生命的光彩,让青春的靓丽彰显生命的内涵;可以指导成立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宣讲生命教育理念,撰写、交流对生命的体验、顿悟、珍爱与颂扬;也可以结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欣赏美妙的音乐、观看感人的影视,进行一番文化上的苦旅与反思;还可以组织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或者引领学生亲近自然、纵情山水……让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语文实践活动,也能时时闪耀着生命教育的光辉。
总之,生命教育以教人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为己任,有着极为丰富深广的人文内涵。生命教育不仅是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核,也是语文教育的良知底线。语文教师应自觉更新教育观念,运用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充分发掘教材中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积极有效地实施生命教育。
汪国旺,教师,现居安徽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