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得快乐 学得开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引导学生使用学具操作是学好数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通过操作与实践,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不仅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而且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学具的辅助教学,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借助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学具的操作性强,学生用起来得心应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把课堂教学回归为探索知识的原型,把学生带入探索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探求新知识,扮演一个“发现者”的角色。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去获得新知识,使他们处于积极的创造性状态,主动动手操作,将感知和思维结合起来。这样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思维空间,既重视知识产生的过程,又重视结论的概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特征时,学生可以先用手摸自己的学具,感觉到:(1)圆锥有一个顶点——尖顶就是它的顶点;(2)有一个底面——底面是个圆形;(3)侧面——是个曲面。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时,先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几次正好倒满。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不一会儿就得出结论,教师把学生得出的结论写在黑板上: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接着再用底与高不等的圆柱和圆锥学具,按上述步骤做第二轮实验,结果两者的体积比根本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仔细观察两次实验所用的圆柱和圆锥学具,认真思考,寻找原因。学生终于发现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柱体积才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然后教师用彩色粉笔在得出的结论前填上“等高等底”四个醒目大字,接着再让学生用等高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装红色水分组实验。
  这些过程如果没有学具的帮助,教学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而有了学具的参与,学生不仅理解了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而且懂得了通过现象看本质。整个教学过程,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感性认识,效率高,效果好。
  
  二、运用学具操作,让学生在玩中学
  
  我们不妨把学具操作通俗地称为“玩”,因为对学生而言,说“玩”远比说“操作”更容易让他们兴奋,使他们有极高的兴趣参与。
  1.课外“玩”与课内“玩”相结合。
  儿童好奇心强,对什么事物都感兴趣,必须摸一摸、试一试、玩一玩,方可得到满足。有些学具教师只在新授课上才发给学生,希望学生能按照授课的需要该动的时候才动,而实际上很多学生在不该动的时候去动,叫他注意听讲也不听,心思还在学具上,时常乘教师不备偷偷地动一动,确实影响学生听课。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想玩,而在课堂有限的40分钟内,确实不能给予太多“玩”的时间,这就需要做到课内“玩”与课外“玩”有机地结合起来。
  授课前,教师不妨把学具提前几天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外先玩几天,因为学生的课外时间比较充足,学生互相之间的交流和模仿能更多一些。教师可在“玩”法上给部分学生做些提示,这样很快就会在其他学生间传播开来。初玩时,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仅仅是为了玩而玩,随着玩的深入,学生就会从关心玩的过程发展到注意玩的结果。在玩中,学生以多种感官的参与、丰富的体验形成了初步的概念,为知识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那么,在课堂上,学生的兴趣不再是操作学具,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升华从学具中得来的体会。
  2.教师“玩”与学生“玩”相结合。
  把学具提供给学生,但不能让他们盲目地玩,而如果给学生提供了太多的条条框框,又容易使他们丧失兴趣,且不利于思维创造力的开发。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处理,与学生们一起玩,此举必然会赢得学生们的一片欢呼。教师在与学生们玩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这样,既可以保持学生的创造性,又可以保证探究活动的目的性。
  对于口算练习,以往形式枯燥单一,学生不感兴趣,学具中提供的赛车游戏棋,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课间教师经常性地和学生来上一盘,或引导性提问:“谁是咱班的‘赛车高手’?”这样必能在班上掀起“赛车”热,利用教师和学生一起玩,在课间的玩乐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同时,师生一起玩,不仅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情感的距离,产生友好、亲近、信赖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精神饱满、智力活跃。
  
  三、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创造火花
  
  “科学始于好奇”。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正是引起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巧妙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唤起求知欲望,点燃创造的火花。
  例如,教学“6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没有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利用学生天性好动和好奇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先用手中的6根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兴趣盎然,很快摆出了如正六边形、电视机模型、篱笆等图形。教师趁机启发学生思考:“6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的摆法最多!”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把学生由直观操作引入抽象分析,无形当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时,学生的兴致更高了,个个聚精会神地寻找合成6的几组数。紧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摆的方法,学生很快发现规律并找出组成6的几组数。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互相讨论认识了组成6的两个数、三个数……甚至6个1组成6。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集中练习两个数组成6的几组数,为计算加减法打下基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由饶有兴趣的直观操作到后来的急于探索奥秘,每一次新的发现都令学生兴奋不已,充分品尝到了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提出了课本上没有的独到见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学生的创造火花。
  总之,教学活动必须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小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是以他们的感性认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还不发达,只有把具体的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才有助于他们掌握抽象的概念和发展抽象思维能力。而学具的直观性、可参与性和实践创造性,在数学教学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索,充分挖掘学具教学的潜能。
其他文献
一、数学“问题场”的生态观  生态系统理论观点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只有是开放的,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并在动态中达到平衡,系统才具有活力,才能永葆生机;反之,系统则会逐渐衰败,变成一潭死水。同样,数学教学的生态化,“要求整个教学过程均符合生态系统的基本原则,将数学教学视为一个能够自我调节、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生态化系统,而不是一个封闭、割裂和强调控制的机械系统”。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应该具
下面是青山乡水果种植的分布情况示意图:  西瓜 桃梨 北  山楂水库葡萄  苹果橘子樱桃  桃园在水库的()面,水库的西南面是()园。  提示: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教学参考书给出的教学建议是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以水库为参照物,用“()在()的()面”和“()的()面是()”的句式练习;其次,再选定另外一个水果园作为参照物,引导学生练习;最后,引导学生提出其他的问题,进行确定方位的练习。 
我在教学“圆环的面积”一课时,引导学生观察圆环教具后,要求学生自制一个圆环,并知道圆环面积等于外圆面积减去一个和它同圆心的内圆面积,用字母表示就是S=π×R2-π×r2=π(R2-r2)。在得出这一结论后,正当我准备教学例题(应用公式解决问题)时,一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能把圆环剪开吗?”“当然可以。”我顺口答道。“我把圆环沿着环宽剪开,再轻轻拉直,这样圆环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梯形,这个梯形的上底相
革命历史青春题材电视剧《我们的西南联大》作为一部依托西南联大历史打造的剧集,基于真实素材再现西南联大那段历史,未开播就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文旅融合,打造西南联大文化旅游新品牌”的提案也引起不少关注。该剧讲述了一群铁骨铮铮的热血青年,不畏枪林弹雨、不惧艰难困苦,历经重重困难与考验,最终完成了从热血青年向国家栋梁转变的成长故事。讲述西南联大的时代新意义  1937年至194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产生愉悦、喜爱的情感。教师通过恰当的情境创设,能吸引学生以乐意、主动的态度投入到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创设导入情境    (一)激活熟悉
瑜伽松弛法是一种让瑜伽练习者得到极好休息的功法,包括瑜伽休息术、瑜伽松弛法和瑜伽冥想。瑜伽松弛法通过有意识的调身、调息、调心,能使人体肌肉、精神、心灵达到松、静、自然的放松状态。休息术  瑜伽休息术由3个部分组成,即准备部分(瑜伽语音冥想)、基本部分(放松身体各部位和瑜伽场景冥想)、结束部分(精力充沛后起身放松)。  瑜伽休息术在日间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快速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因此,练习时间比较短,仅
在课堂教学上,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明确问题的目的,精心设计问题    提问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交流、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这些都很正确。但简单机械的一问一答,或启而不发的提问不会取得应有的作用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当前社会、教育的迫切要求。减少学生过重的作业量,是减负工作中首当其冲的。但减少学生的作业量,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因此,减量不减质,减负不减效,应是我们教学一线人员遵循的减负原则。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有限的习题资源,提高数学习题利用的有效性,是数学教学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    一、从常规到特殊 加强数量关系的理解    数量关系是数学习题中的“树干”,抓住数量关系
8月10日至16日,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赴贵州省黔东南州远程医疗调研实践队一行,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卫生计生单位负责人座谈、参观医院醫疗信息化建设情况、观看医生操作系统等方式,了解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的远程医疗系统发展现状。实践队在黔东南州人民医院前的合影  实践队由基础医学院、文学院、水利水电学院的8名本科生组成,健康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王全担任指导老师,基础医学
【背景】“细”——微小之处,“节”——关键之处。最无意的行为往往能反映出最内心的情感,不需要思考的行为往往反映出最真实的思想。当这些行为转化为课堂中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小镜头时,就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意外。  【过程】今天的课堂作业挺简单的,几乎所有的知识点在课堂上都讲解了。如:节假日的具体日期,一年日子的计算,大月、小月、平年及闰年的判断等。所以当学生翻开作业本时,我就要求他们能独立并且在当堂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