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我国交通运输结构变化为研究对象,从线路里程、客货周转量、投资三个角度对我国的运输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我国交通运输结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特点进行了阐述,最后对我国交通运输结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我国对交通运输结构进行战略调整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交通运输;运输结构;交通投资
交通运输结构是各种运输方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竞争、相互合作而形成的,反映了交通需求的特点和不同交通方式的主要功能与地位,直接影响着有限的交通资源的配置方式以及向交通需求者提供更优选择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和研究我国交通运输结构的发展历程,有助于发现我国运输结构变化的内在规律,寻求其发展变化的特点,进而为未来的交通规划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一、我国交通运输结构的发展历程
交通远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经济、交通先行”的正确理念已为各国的实践所证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交通运输结构几经变化,实现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到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变革。从综合运输线路总里程长度变化特点及我国各运输方式旅客、货物周转量的演变格局来看,我国交通运输结构的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初期建设期。
1 运网结构
铁路通车里程从1949年的2.18万公里发展到1978年的4.86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从8.07万公里发展到89.02万公里,年均增加2.79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从7.36万公里发展到13.60万公里,沿海港口泊位达到313个,民航机场达到34个;管道建设从无到有,达到0.83万公里。
2 运量结构
建国至1978年,铁路运输占客运总周转量由84.4%下降到62.7%,占货运总周转量由80%下降到72.8%,但铁路和水运承担的货运周转量和的客运周转量一直在分别90%以上和70%左右。公路运输在这二十多年里虽然发展迅速,但承担的客货运输量还较少。航空运输属于贵族消费,仅承担了少量的客运。管道在总运量中所占比例很小。
3 投资结构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运输固定资产投资大部分投向了铁路,对铁路投资的比重占运输业总投资的61%,而公路和内河航道上的投资相对较少。
总的来说,在这一阶段的运输结构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特点所决定的。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相当落后,农业以手工劳动为主,国家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农业以及煤炭、矿石等初级产品和钢铁、石油等能源物资的生产上。这些产品运量相当大、路线较固定、运费较低,最适于铁路、水运。而且,高附加值物品的运输需求和旅客运输需求较少。而公路和航空运输缺乏相应的运输需求的刺激,一直比较落后。
(二)第二阶段:1979~1997年,缓慢发展期。
1 运网结构
在这一阶段,铁路里程由1979年的4.98万公里增长到1997的6.60万公里,年均增长0.09万公里,增长十分缓慢。公路建设增速较快,公路里程由87.58万公里增加到122.64万公里,年均增加1.95万公里,年均增长率为1.89%。这一时期建设了高速公路,实现了我国大陆高速公路零公里的突破。水路和管道增长不大,分别为增长了0.20万公里和1.11万公里。民航运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16.00万公里增长到142.50万公里,年均增长7.03万公里。
2 运量结构
铁路在客、货周转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到1997年分别为35.65%和34.57%。公路运输在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运输量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公路运输的客运周转量不断增长,到1995年达客运总周转量的1/2强,到1997年达到55.11%。此外,航空运输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航空货运实现了零历史的突破。水路的周转量大大提高,由1979年的0.01%增长到0.08%,其中远洋运输占水路总运量的比例在1997年达到77.57%。
3 投资结构
该阶段,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得到重视,投资额不断加大,交通运输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由1980年的11.15%上升到1995年的21.11%。其中公路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增长尤其明显,公路基建投资占交通运输业投资的比重由1980年的18.56%上升到1995年的28.93%。但是,铁路基建投资不增反降,由1980年的52%下降到1995年的36.00%。
在这一阶段,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1997年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6%,远高于其他两个产业。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导致交通问题变得十分突出,运输系统内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国家加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提出了“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的规划,颁布了国道网规划,兴建了大量的高速公路。此外,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给予政策支持,设立多种投融资渠道,如贷款、集资、专项基金等。
(三)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高速增长期。
1 运网结构
在这一阶段,铁路里程由1998年的6.64万公里增长到2007的7.80万公里,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公路建设增速较快,公路里程由127.85万公里增加到190万公里(不含村道),高速公路里程达5.39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2.35万公里,增长不明显;民航航线里程由1998年的150.58万公里增长到234.3万公里;管道里程由2.31万公里增长到5.45万公里,增幅较大。
2 运量结构
这一时期,铁路运输客货运量继续下降,水运旅客也成下降趋势,而公路、民航、管道的客货运量则呈增长态势。2007年,全国旅客周转量中铁路运输占33.42%,公路运输占53.29%,水运占0.36%,民航占12.93%。完成的货物周转量中,铁路运输占23.47%,公路运输占11.20%,水运占63.41%,管道运输占1.84%,民航运输占11.11%。
3 投资结构
1998年,国家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包括交通运输在内的各种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当年铁路建设投资700多亿元,公路2000亿元左右。例如,1998-2002年,全国共完成公路、港口交通建设总投资13610亿元,比前5年(1993-1997)增加8271亿元,增长1.55倍;公路建设总投资完成12343亿元,比前5年增加了8160亿元;铁路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25亿元,比前5年增加了1411亿元。
在这一阶段,随着我国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我国逐渐形 成趋于合理的运输结构。这是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出口销量受到极大的影响,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国家实行了积极财政政策,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规模经济、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供给、生产、销售更好的结合起来,即要求原材料、产成品的运输方便、及时、快速,因而引致公路和民航的迅速扩张。
二、我国交通运输结构变化的特点
1 在运网结构方面。近60年来,我国各种运输方式线路里程总体呈现攀升趋势。铁路、公路、民航都稳步发展;而民航从九十年代始开始加快发展;内河里程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变化过程,最后趋于平稳,小幅波动。运网的这种变化反映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将经历一个“滞后发展——同步发展——适度超前发展”的过程。
2 在运量结构方面。铁路客货运输周转量的比重逐年下降;水运客运周转童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周转量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水路货运周转量的比重上升幅度较大;管道货物周转量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再升的过程,但总的变化幅度不大。这种转变来自于传统产品所占比重下降,加工工业产品和较高附加值产品的运输需求增长,而公路和民航运输正是适应这一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我国水路尤其是远洋运输的不断增长也是适应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
3 在投资方面。总体来看,我国各运输方式投资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我国对铁路运输的投资一直占交通运输投资的很大部分,但是其比例一直在下降,公路、航空的投资比例一直在上升;水路和民航的投资也在不断加大;管道投资在2003年达到最大,这是由于我国这时期规划建设了西气东输工程,投资力度因而加大,其后投资保持稳定。
三、发展趋势
从上述对我国交通运输结构发展历程行业特点的分析,结合我国未来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特点,可以预测我国未来交通运输结构的发展趋势。
1 铁路是承担中长距离大宗物资运输的主力,将继续发挥其在综合运输网中的骨干作用,但其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所占比重与将大大下降,而且这一趋势将继续但会随着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而有所削弱。
2 公路在综合运输网中的集散运输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成为承担短距离运输的主力。随着公路质量的逐渐提高和道路网络的不断完善,公路运输的经济运距和适应范围将大幅扩大,公路运输和它所承担的客货运输量将会持续快速增长。
3 水运作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运输方式,将进一步发挥其主导作用。今后我国进出口贸易仍将主要通过海上运输完成,对外贸易将会继续快速增长,港口吞吐量也将进一步增加,但是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及能源输送方式的逐步变化等,除了内贸集装箱的运量会较快增长以外,今后沿海运输量的增长将较为缓慢。
4 航空运输是具有发展前景的运输方式。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民航运输成本的降低,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航空运输在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将不断增强,它所承担的长途旅客运输的份额将进一步提高。
5 管道作为一种特殊的运输方式,其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未来能源发展的影响。未来管道运输将逐步走向原油、成品油运输为主,其他液体或气体为辅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交通运输;运输结构;交通投资
交通运输结构是各种运输方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竞争、相互合作而形成的,反映了交通需求的特点和不同交通方式的主要功能与地位,直接影响着有限的交通资源的配置方式以及向交通需求者提供更优选择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和研究我国交通运输结构的发展历程,有助于发现我国运输结构变化的内在规律,寻求其发展变化的特点,进而为未来的交通规划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一、我国交通运输结构的发展历程
交通远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经济、交通先行”的正确理念已为各国的实践所证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交通运输结构几经变化,实现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到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变革。从综合运输线路总里程长度变化特点及我国各运输方式旅客、货物周转量的演变格局来看,我国交通运输结构的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初期建设期。
1 运网结构
铁路通车里程从1949年的2.18万公里发展到1978年的4.86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从8.07万公里发展到89.02万公里,年均增加2.79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从7.36万公里发展到13.60万公里,沿海港口泊位达到313个,民航机场达到34个;管道建设从无到有,达到0.83万公里。
2 运量结构
建国至1978年,铁路运输占客运总周转量由84.4%下降到62.7%,占货运总周转量由80%下降到72.8%,但铁路和水运承担的货运周转量和的客运周转量一直在分别90%以上和70%左右。公路运输在这二十多年里虽然发展迅速,但承担的客货运输量还较少。航空运输属于贵族消费,仅承担了少量的客运。管道在总运量中所占比例很小。
3 投资结构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运输固定资产投资大部分投向了铁路,对铁路投资的比重占运输业总投资的61%,而公路和内河航道上的投资相对较少。
总的来说,在这一阶段的运输结构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特点所决定的。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相当落后,农业以手工劳动为主,国家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农业以及煤炭、矿石等初级产品和钢铁、石油等能源物资的生产上。这些产品运量相当大、路线较固定、运费较低,最适于铁路、水运。而且,高附加值物品的运输需求和旅客运输需求较少。而公路和航空运输缺乏相应的运输需求的刺激,一直比较落后。
(二)第二阶段:1979~1997年,缓慢发展期。
1 运网结构
在这一阶段,铁路里程由1979年的4.98万公里增长到1997的6.60万公里,年均增长0.09万公里,增长十分缓慢。公路建设增速较快,公路里程由87.58万公里增加到122.64万公里,年均增加1.95万公里,年均增长率为1.89%。这一时期建设了高速公路,实现了我国大陆高速公路零公里的突破。水路和管道增长不大,分别为增长了0.20万公里和1.11万公里。民航运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16.00万公里增长到142.50万公里,年均增长7.03万公里。
2 运量结构
铁路在客、货周转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到1997年分别为35.65%和34.57%。公路运输在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运输量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公路运输的客运周转量不断增长,到1995年达客运总周转量的1/2强,到1997年达到55.11%。此外,航空运输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航空货运实现了零历史的突破。水路的周转量大大提高,由1979年的0.01%增长到0.08%,其中远洋运输占水路总运量的比例在1997年达到77.57%。
3 投资结构
该阶段,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得到重视,投资额不断加大,交通运输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由1980年的11.15%上升到1995年的21.11%。其中公路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增长尤其明显,公路基建投资占交通运输业投资的比重由1980年的18.56%上升到1995年的28.93%。但是,铁路基建投资不增反降,由1980年的52%下降到1995年的36.00%。
在这一阶段,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1997年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6%,远高于其他两个产业。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导致交通问题变得十分突出,运输系统内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国家加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提出了“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的规划,颁布了国道网规划,兴建了大量的高速公路。此外,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给予政策支持,设立多种投融资渠道,如贷款、集资、专项基金等。
(三)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高速增长期。
1 运网结构
在这一阶段,铁路里程由1998年的6.64万公里增长到2007的7.80万公里,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公路建设增速较快,公路里程由127.85万公里增加到190万公里(不含村道),高速公路里程达5.39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2.35万公里,增长不明显;民航航线里程由1998年的150.58万公里增长到234.3万公里;管道里程由2.31万公里增长到5.45万公里,增幅较大。
2 运量结构
这一时期,铁路运输客货运量继续下降,水运旅客也成下降趋势,而公路、民航、管道的客货运量则呈增长态势。2007年,全国旅客周转量中铁路运输占33.42%,公路运输占53.29%,水运占0.36%,民航占12.93%。完成的货物周转量中,铁路运输占23.47%,公路运输占11.20%,水运占63.41%,管道运输占1.84%,民航运输占11.11%。
3 投资结构
1998年,国家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包括交通运输在内的各种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当年铁路建设投资700多亿元,公路2000亿元左右。例如,1998-2002年,全国共完成公路、港口交通建设总投资13610亿元,比前5年(1993-1997)增加8271亿元,增长1.55倍;公路建设总投资完成12343亿元,比前5年增加了8160亿元;铁路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25亿元,比前5年增加了1411亿元。
在这一阶段,随着我国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我国逐渐形 成趋于合理的运输结构。这是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出口销量受到极大的影响,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国家实行了积极财政政策,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规模经济、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供给、生产、销售更好的结合起来,即要求原材料、产成品的运输方便、及时、快速,因而引致公路和民航的迅速扩张。
二、我国交通运输结构变化的特点
1 在运网结构方面。近60年来,我国各种运输方式线路里程总体呈现攀升趋势。铁路、公路、民航都稳步发展;而民航从九十年代始开始加快发展;内河里程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变化过程,最后趋于平稳,小幅波动。运网的这种变化反映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将经历一个“滞后发展——同步发展——适度超前发展”的过程。
2 在运量结构方面。铁路客货运输周转量的比重逐年下降;水运客运周转童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周转量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水路货运周转量的比重上升幅度较大;管道货物周转量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再升的过程,但总的变化幅度不大。这种转变来自于传统产品所占比重下降,加工工业产品和较高附加值产品的运输需求增长,而公路和民航运输正是适应这一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我国水路尤其是远洋运输的不断增长也是适应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
3 在投资方面。总体来看,我国各运输方式投资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我国对铁路运输的投资一直占交通运输投资的很大部分,但是其比例一直在下降,公路、航空的投资比例一直在上升;水路和民航的投资也在不断加大;管道投资在2003年达到最大,这是由于我国这时期规划建设了西气东输工程,投资力度因而加大,其后投资保持稳定。
三、发展趋势
从上述对我国交通运输结构发展历程行业特点的分析,结合我国未来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特点,可以预测我国未来交通运输结构的发展趋势。
1 铁路是承担中长距离大宗物资运输的主力,将继续发挥其在综合运输网中的骨干作用,但其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所占比重与将大大下降,而且这一趋势将继续但会随着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而有所削弱。
2 公路在综合运输网中的集散运输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成为承担短距离运输的主力。随着公路质量的逐渐提高和道路网络的不断完善,公路运输的经济运距和适应范围将大幅扩大,公路运输和它所承担的客货运输量将会持续快速增长。
3 水运作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运输方式,将进一步发挥其主导作用。今后我国进出口贸易仍将主要通过海上运输完成,对外贸易将会继续快速增长,港口吞吐量也将进一步增加,但是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及能源输送方式的逐步变化等,除了内贸集装箱的运量会较快增长以外,今后沿海运输量的增长将较为缓慢。
4 航空运输是具有发展前景的运输方式。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民航运输成本的降低,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航空运输在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将不断增强,它所承担的长途旅客运输的份额将进一步提高。
5 管道作为一种特殊的运输方式,其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未来能源发展的影响。未来管道运输将逐步走向原油、成品油运输为主,其他液体或气体为辅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