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业电影中的文化帝国主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0001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些年随着中国加入WTO,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引进的美国电影在数量与类型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些电影中隐藏的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也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文化。本文力图通过对近日上映的《速度与激情8》进行文本分析,总结其蕴含的美国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分析美国商业电影中的文化帝国主义。
  关键词:文化帝国主义;《速度与激情8》;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1
  一、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逐渐发展的一个分支。20世纪,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由此而产生的帝国主义主要表现为政治上对其他国家的殖民化,即官方对殖民国家实行思想、文化、经济等一系列的绝对控制。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基本稳定的总体趋势,使得帝国主义逐渐过渡为隐性控制,即通过文化出口、鼓吹多元文化向第三世界国家输送西方主流社会的价值观。
  汤林森在他的著作《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曾深入分析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四种途径:媒介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话语、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话语以及对现代性的批判。而其中的媒介帝国主义理论则主要以“世界体系”以及“核心—边缘”为理论依据,论述了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电影、电视、印刷新闻媒介等大众媒介将第三世界国家“边缘化”,并把西方的意识形态强加于这些国家。
  二、《速度与激情8》中的文化元素
  1.消费主义文化
  消费主义文化主要源于上世纪美国社会转型期间,以物质的无节制消费与享乐主义为主要特征。消费本是追求物质的使用价值的一种行为,但在消费主义文化中,消费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化的象征,通过物质消费满足人的精神追求。美国对外输出的商业电影,尤其是好莱坞大片,无不体现着这种消费主义文化。以《速度与激情8》为例,电影开篇范迪塞尔与女友在古巴度蜜月,其中呈现的关于古巴的片段,以及影片中反派对男主角的评价“只有赛车的10秒才是你最在乎的”无不体现了美国社会的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文化,以及鼓吹绝对自由,凸显非理性的价值观,对政府等权力机构的对抗式解读,这些隐性的价值观暗含于电影每一个镜头之中。
  2.种族优越与刻板印象
  在美国占绝对主导优势的盎格鲁萨克逊人种及他们的文化对美国价值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而后来的拉美文化、亚洲文化、非洲文化为了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而不得不接受改造。美国的文化政策从“熔炉”到“社会文化多元”,看似已经放弃了对其他外来文化的改造,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文化可以被美国本土的盎格鲁萨克逊人种的白人后代完全接受,美国社会仍然存在着由于白人的种族优越而引起的刻板印象,这也体现在了美国的商业电影中。
  在《速度与激情8》当中,黑人被普遍定性为了“大块头、擅长说唱与打斗,对异性有吸引力”,角色一般为警察、神秘组织的力量型选手,而黄种人则被定义为了“个头矮小、头脑灵活、擅长黑客等神秘性工作”的角色,白人则是具有绝对控制权的美国政府高层或者社会精英。近些年虽然好莱坞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断地在电影中加入中国元素,但这些元素大多数并不是积极的,而是被“东方化”的中国。这些都体现了在美国的社会价值观当中,白人仍然是凌驾于其他有色人种之上的具有绝对领导权的人种。
  3.危机意识
  纵观美国出口的商业大片,诸如漫威电影,几乎每一个系列都和“拯救地球、拯救全人类”脱不了关系,而美国在这些电影中总是最具有“危机意识”的国家,能够在危机来临之前解救全人类于水火之中。这种危机意识也许来源与近年来美国国际地位的动摇。“9·11”恐怖袭击使美国意识到了恐怖主义仍然对国家安全有很大的威胁,以及环境、能源带来的一系列危机,使美国的商业电影总是充斥着“为了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或者世界末日,我们必须拿起枪来战斗!”类似的意识形态。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煽动了部分国家的激进分子,对社会安全与稳定造成了不良影响。
  与危机意识相关联的,则是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孤胆英雄拯救世界”仿佛已经成为了铁的定律,在《速度與激情8》当中,虽然男主角托雷托拥有爱他的家庭、忠诚于他的团队,但在面对危机时,他仍然选择了孤军奋战,并且在最后拯救团队于水火之中。美国电影的另一个系列——《复仇者联盟》中,这种个人英雄主义也可见一斑,《复仇者联盟》似乎只是将漫威所有的孤胆英雄凑到了一起,完成了一次磕磕绊绊的拯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合作并不总是顺利,时常为了营救方案而争执。虽然这主要是为了多角度的塑造更饱满的人物形象,但毫无疑问的,也向观众传递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文化价值观。
  三、《速度与激情8》中的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的重现则是另一个美国电影的重要议题。在这些电影中,美国往往将自己处于一个国际秩序的中心地带,现实中的盟友英国、法国、德国等主要西方国家一般为电影中“正派、为国际秩序而奋斗”的正面形象。而俄罗斯等国家则会被边缘化。《速度与激情8》当中的反派,针对核问题进行的一系列行动,也暗含了美国在这些问题上的态度。这些种种的“美国式”的话语霸权正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渗透于其文化传播之中。
  参考文献:
  [1]郭瑞芝. 美国文化中的消费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 青海社会科学,2014,(05):86-90.
  [2]李彪,潘佳宝. 再中心化:文化帝国主义视角下全球媒介产品贸易网络研究——基于全球电影贸易的社会网络分析[J]. 国际新闻界,2014,(03):77-91.
  [3]赵斐. 好莱坞电影的主要意识形态倾向剖析[D].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荷马从《伊利亚特》到《奥德赛》的叙事方式的改变为研究对象,提出两部史诗的创作反映了一种“诗人→人物→歌手→诗人”的叙事讲述模式。试图以此对相当一段时期里过分关注史诗中的人物形象,肯定“人”之觉醒的单一研究模式加以补充,提出从诗学的角度再解读荷马史诗的重要性。  关键词:叙事;人物;诗人;歌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
摘 要:因果报应思想贯穿于“三言”中,《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结合“三言”在当时的读者分析,可以知道这是有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因素在其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读者在熟悉又陌生的阅读体验中,因果报应思想契合了读者心理,既为读者所接受又潜移默化地起着劝诫教化作用,二者相互作用,成为“三言”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三言”;果报思想;《珍珠衫》;期待视野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活着》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主人公福贵自己的讲述,为我们呈现了其苦难的一生。从福贵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社会近六十年的变迁,其给予我情感上和精神上的冲击是巨大而深刻的:虽然现实那么痛,一切是那般刻骨铭心,一切都只是一人在承受,我却从中感悟到了福贵人生的宽广与可贵——简单的遵从心的召唤,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关键词:苦难;人生;活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曹公通过黛玉葬花的描写,写出了文人对于生死距离的看法,黛玉葬花的方式是选择用土掩埋,这一抔土引发了对于汉文化中土葬习俗的思考,土葬习俗承载着农耕文化下人们对于土的崇拜,也承载着人们对生死距离的看法。  关键词:黛玉葬花;土葬;生与死的距离  作者简介:徐晓林(1993-),女,汉,四川人,西藏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东都妙姬,南都石黛,倾国倾城。恁宜笑宜颦,盈盈晚翠,如烟如梦,冉冉春青……”清朝大词人况周颐笔下的樱花如东都妙姬般蕙心纨质,玉貌绛唇,如南都石黛般清澈纯洁,超凡脱俗。  周公把樱花比作貌美心蕙的女子,怜爱她,敬佩她。我又何尝不是呢,我爱樱花,爱她千娇百媚的姿态,爱她绚丽浪漫的色彩,我更敬佩她纯洁高尚、超凡脱俗的情操。  开花了!开花了!每每樱花季节,总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澎湃激荡。很小的时候就嚷
摘 要:《小癞子》一文简洁而朴实,通过描述一个卑贱穷苦孩子的痛苦遭遇,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反封建教会的思想。它是公认的流浪汉小说的开山之作,通过城市底层非英雄人物的视角向世人展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真实反映了中世纪西班牙的社会状况。本文就通过对《小癞子》的品读,剖析它内在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风俗画;现实主义;西班牙现状;小人物  作者简介:甘雨露(1995-),女,重庆璧山人,重庆
摘 要:《二十四诗品》是唐末诗人司空图所写的一部以诗论诗的理论著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貌,也是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一次伟大创造。作者在摹状各类诗歌体貌的同时,将儒、道思想融贯其中,使得全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玄学色彩。  关键词: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诗论诗;人物形象;儒、道思想  作者简介:梁妍宁(1993-),女,汉,江苏泰兴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  [中
1周 惠,1978-,内蒙古,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2王艳华,1981-,黑龙江,鹤城文学艺术研究院秘书长  摘要:近期山水画家崔昊专注于海景题材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成果颇丰。海景山水画题材是传统山水画题材研究及表现方面的短板,对此进行研究和创作不仅可以填补传统山水画题材表现的空白,推动当代山水画艺术探索的步伐,更有助于深化和升华当代山水画艺术的时代主题思想和艺术审美高度,成为“笔墨当
摘 要:《1Q84》是村上春树致敬奥威尔《1984》所写的作品。由“老大哥”推衍至“小小人”隐喻着社会权力的极端持有者,人的自然发展欲望总是受到各种“体制性”的规训,人的主体性逐步丧失。无独有偶,电影作品《看上去很美》则是以“小人物”方枪枪的视角切入,通过叙述其与学校教育秩序的归顺与反抗,表现社会权力、规则对个体的操控与压制。两部作品分别从宏观到微观,探讨社会极权背景下现代人面临主体困境如何探寻突
我喜欢站在这个角度看你:  辽远,空旷,蓝得不像话  云朵自带羽翼盘旋不止  不知去向的小白帆悠荡在水平线上  你听,礁石与浪在对谈  他们比一片霞、一束光甚至一掬笑  还要惊艳  他們比一缕风、一朵莲甚至一颗心  还要从容  那循环往复的澎湃与宁静  诉不尽的沧桑  直抵云、直抵帆的归处  唯有我,在这一片蔚蓝里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