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人一直以体育强国目标作为己任,不断实现突破。以北京奥运会为标志,我国体育工作已经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值此之际,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充分抓住机遇,进行新一轮的高校体育改革,使得高等体育教育工作具备体育强国的标准,具有现实意义。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价值观念及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思维活动等思想观念的体系。体育意识的先进性,对体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一、人文体育意识与终身体育意识评析
终身体育,也称"终生体育",由终身教育衍生而来,指个体从出生至死亡,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不断地从事体育锻炼的过程,其内容、形式和方法,受生命规律的制约,随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变化。终身体育意识是建立在体育锻炼自然科学性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对体育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其特征具有时间性特性。
人文体育,以人本主义为指导的,以个体个性的发展为衡量标准,培养适应于现代社会需求的健康个体的体育活动。人文体育意识是建立在以身体活动为体育活动元素,以体育锻炼人文价值观为指导的,对体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的规律性认识,具有空间性特征。
二、人文体育意识培养依据
(一)体育强国内涵建设需求
"体育强国"是指包括以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为主的体育事业的整个结构的发展水平。"体育强国"是指在以社会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先导的体育事业发展各个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一流和前列的国家。这些领域不仅包括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还包括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体育场地、体育产业等方面。
08奥运之后,我国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但作为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与体育强国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迈进体育强国的道路上,必须以竞技体育强国为基础,统筹兼顾,着力发展群众体育与体育教育。
(二)体育课程发展的时代要求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每个目标有五个子类(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课程教育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与技能目标。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结构为技能目标占主导,认知目标为主线,情感目标为辅助的状况。
时代要求现代体育教育培养能够适应全面发展的健康个体,但体育课程在长期的教学改革研究中仍存在终身体育意识目标含糊性、体育课程隐性属性不能有效作用等理论研究问题,同时也存在学生体质逐年下降、体育课程结构单一、体育校园文化氛围淡薄等现实问题。
改变以往以单一技战术教学模式为主体的体育课程发展状况,把体育课程纳入人文体育课程范畴,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健康时代人才,成为我国迈向体育强国目标的必经之路。
(三)体育文化自身发展需求
体育文化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它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根据文化学的观点,人们按文化要素的不同把文化划分为: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从事体育文化活动的一些必备的物质基础,也体育文化的表层和载体。行为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类是活动活动本身的游戏规则;另一类是体育活动的行为方式,如一些比赛,或是平时实践活动。精神文化,集中表现为人们的体育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氛围。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物质文化状况已经有较大改观,但是在意识文化与行为文化方面还是相对薄弱的,突出表现为人文体育意识不被大部分学生所认知,体育教育停留在"应试"层面。
三、人文体育意识培养途径与方法
(一)人文素质教育-人文体育意识培养的指导思想与终极目的
体育人文意识的增强,能够唤醒学生的力量。体育教学的设计再合理,教学内容再广泛,也只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体育文化中的一小部分。通过开展体育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更具有选择性地学习体育文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无疑比传授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
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来看,体育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实现个体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社会需要,教育必须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个体,换句话说,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走上社会之后怎么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
从体育教学改革角度来看,体育人文素质教育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体育的内涵,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不能满足目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导致教的意义不大、学的无用的现象。
现代社会,人文素质体育教育的内涵为体育是身体活动,即通过在一段时期之内,完成具有一定负荷的体育活动,实现身体机能的完善、提高或保持。为了达到相应的锻炼目的或者效果,首先必须选择相应的锻炼方式,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身体锻炼计划,以及适宜的运动负荷,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完善自我个性。
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把教会学生,通过相应的体育行为,改善体质,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为重心,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体育知识的需求。
(二)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探寻人文体育教学模式-人文体育意识培养的主线
2002年8约,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终极目标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完成学校体育目标,实现《指导纲要》的终极目的的主要途径就是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学的课程可以分为素质课、专修课、选修课等。课程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也是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有力保证。
现代体育课程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突出表现在选修课程比例相对太小。而现代大学生对体育多元知识的需求呈现出上升趋势,表现在对重大体育赛事的赏析、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健身计划的制定与评价等几个方面。建构以日常专选体育教学为主体,以现代体育生活为主题,开发以对重大体育赛事的赏析、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健身计划的制定与评价等方面为主导内容的选修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探寻人文体育教学模式,为实现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提供可能性。
(三)建构人文体育校园文化-人文体育意识培养途径与方法的必经之路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院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高校形成良好教风与学风的关键。在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氛围下,构建良好的人文体育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意识,配合高等体育教育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终极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利学,2009,(3).
[2]胡小明.21世纪中国体育人文价值观念的确立[J].体育文化导刊,2010,(1).
[3]袁旦.人文体育观的建构:体育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与布特博士的讨论提纲[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价值观念及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思维活动等思想观念的体系。体育意识的先进性,对体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一、人文体育意识与终身体育意识评析
终身体育,也称"终生体育",由终身教育衍生而来,指个体从出生至死亡,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不断地从事体育锻炼的过程,其内容、形式和方法,受生命规律的制约,随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变化。终身体育意识是建立在体育锻炼自然科学性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对体育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其特征具有时间性特性。
人文体育,以人本主义为指导的,以个体个性的发展为衡量标准,培养适应于现代社会需求的健康个体的体育活动。人文体育意识是建立在以身体活动为体育活动元素,以体育锻炼人文价值观为指导的,对体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的规律性认识,具有空间性特征。
二、人文体育意识培养依据
(一)体育强国内涵建设需求
"体育强国"是指包括以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为主的体育事业的整个结构的发展水平。"体育强国"是指在以社会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先导的体育事业发展各个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一流和前列的国家。这些领域不仅包括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还包括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体育场地、体育产业等方面。
08奥运之后,我国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但作为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与体育强国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迈进体育强国的道路上,必须以竞技体育强国为基础,统筹兼顾,着力发展群众体育与体育教育。
(二)体育课程发展的时代要求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每个目标有五个子类(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课程教育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与技能目标。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结构为技能目标占主导,认知目标为主线,情感目标为辅助的状况。
时代要求现代体育教育培养能够适应全面发展的健康个体,但体育课程在长期的教学改革研究中仍存在终身体育意识目标含糊性、体育课程隐性属性不能有效作用等理论研究问题,同时也存在学生体质逐年下降、体育课程结构单一、体育校园文化氛围淡薄等现实问题。
改变以往以单一技战术教学模式为主体的体育课程发展状况,把体育课程纳入人文体育课程范畴,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健康时代人才,成为我国迈向体育强国目标的必经之路。
(三)体育文化自身发展需求
体育文化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它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根据文化学的观点,人们按文化要素的不同把文化划分为: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从事体育文化活动的一些必备的物质基础,也体育文化的表层和载体。行为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类是活动活动本身的游戏规则;另一类是体育活动的行为方式,如一些比赛,或是平时实践活动。精神文化,集中表现为人们的体育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氛围。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物质文化状况已经有较大改观,但是在意识文化与行为文化方面还是相对薄弱的,突出表现为人文体育意识不被大部分学生所认知,体育教育停留在"应试"层面。
三、人文体育意识培养途径与方法
(一)人文素质教育-人文体育意识培养的指导思想与终极目的
体育人文意识的增强,能够唤醒学生的力量。体育教学的设计再合理,教学内容再广泛,也只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体育文化中的一小部分。通过开展体育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更具有选择性地学习体育文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无疑比传授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
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来看,体育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实现个体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社会需要,教育必须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个体,换句话说,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走上社会之后怎么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
从体育教学改革角度来看,体育人文素质教育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体育的内涵,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不能满足目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导致教的意义不大、学的无用的现象。
现代社会,人文素质体育教育的内涵为体育是身体活动,即通过在一段时期之内,完成具有一定负荷的体育活动,实现身体机能的完善、提高或保持。为了达到相应的锻炼目的或者效果,首先必须选择相应的锻炼方式,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身体锻炼计划,以及适宜的运动负荷,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完善自我个性。
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把教会学生,通过相应的体育行为,改善体质,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为重心,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体育知识的需求。
(二)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探寻人文体育教学模式-人文体育意识培养的主线
2002年8约,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终极目标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完成学校体育目标,实现《指导纲要》的终极目的的主要途径就是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学的课程可以分为素质课、专修课、选修课等。课程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也是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有力保证。
现代体育课程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突出表现在选修课程比例相对太小。而现代大学生对体育多元知识的需求呈现出上升趋势,表现在对重大体育赛事的赏析、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健身计划的制定与评价等几个方面。建构以日常专选体育教学为主体,以现代体育生活为主题,开发以对重大体育赛事的赏析、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健身计划的制定与评价等方面为主导内容的选修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探寻人文体育教学模式,为实现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提供可能性。
(三)建构人文体育校园文化-人文体育意识培养途径与方法的必经之路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院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高校形成良好教风与学风的关键。在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氛围下,构建良好的人文体育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意识,配合高等体育教育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终极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利学,2009,(3).
[2]胡小明.21世纪中国体育人文价值观念的确立[J].体育文化导刊,2010,(1).
[3]袁旦.人文体育观的建构:体育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与布特博士的讨论提纲[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