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言的一种“生物的”绘画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m8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因年来随手翻了些民国的旧画,遂得了个结论:中国的绘画,从来不曾是生物的;而民国的画,也该是或也只能是民国的。
  
  一 “不曾是生物的”
  
  所谓“不曾是生物的”,我的说法有三个:
  其一,大抵中国绘画的命途,我所可知晓的,自古而来,多不在自然,而在人事,或在人心;那口头上的“自然”,是断不同于真实中的橄榄味的。至于所谓“师法自然”,实还是人心的,不是生物的。以世人捧为圭臬的“卧游”论之,宗炳的因起,多半是“老疾俱至”,但又心贪“名山”的结果(即老而不能,故画之),单这一个念头,就是违背了生物践行的规程的;行至郭熙的时候,即便连宗炳壮年的践行也没有了,剩下的只是“马上诸君”们,对“妙手”之作的迷恋(这又是一个虽是喜欢,但因做官而不能故画之的例子);明清的人,将摹古的怪风荡成了巨浪,连“妙手”也是传抄了“妙手”的。由此而来的所谓画法画论,不足观处,实是比比的没了生物的火气和兴味。
  其二,晚近以来中国的变化,恰乎是个事实,不是个理论。好比绘画之参用西法这件事,依照国粹一派的理论,本该决绝于西画的强势的;然而中国的绘画却照常地奉行了一般的拿取原则,由近代而到了民国,诸般的经验,或也比比。则我不免唏嘘于现在之所谓主张“回归”至宋元乃至明清的,或也只是简单地说说罢了,口头的兴会理论,终是顶不了事实的顽固的。不从事实与经验的空谈,或也是我所谓“不曾是生物的”之一种吧。又好比画照片这件事,国人能从元明的避讳和禁忌中走出来,恰乎也是遵从了事实和经验的一个结果罢了。
  其三,至于宗派和宗法问题,实是个董其昌式的笑话,无大用。中国的画家,许是受了明清拟古风潮的影响,好认祖归宗,言必谈宗了某某的皴,偷了某某的墨,云云;中国的画论家,亦是一口一个“格调”、“神韵”之类的乾嘉台阁腔(另闻说现在又新添了“生命力”、“天真”、“灵动”之类的);美术史家的癖好,或也潇洒些,好把力气使在追讨承前启后上,并乐此不疲。这样的问题,不独现在有,民国也是很盛行的,只是遮掩得少些而已,我颇以为这宗派和宗法的问题,如若能增进些博物家与探险家的情怀,或是个变化的好路途。
  世间的人,有很多种;“冷暖自如”的,则是其中的麟角,因近于生物的一面,故常遭忌惮。但是我所可确信于这一类人的,倒不是什么知白守黑之类的故弄玄虚,而是白即是白,黑了也就黑了。黑白本是自在的,形如野生的禽鸟;与知识者之所谓附会寓意,相去之远,是至为明了的了。
  
  二 民国的画
  
  民国的画,一如民国的新诗,它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实在不该是旧有中国绘画的承续,虽然它是从中脱缰出来的。大抵绘画之成为一种形式,是断不能有第二种的意思可以表现的;譬如南宋的画,虽是出自北宋的院画,但终不是一样的实物。故而民国的画,也只能是民国的,即便出离了民国,若笔下的气骨还在,却也还是民国的(此又可分作三种情况的例外:有生在民国,画的却不是民国画的,当然不是民国的;有不知民国风骨的几何,随流而动的,更不在此列;不过也有前半生付了民国,而后半生却给了新代的。);自然,民国的作者、赞助人和观众,也还是民国的,不同于近代与当代;甚而旁观于民国画的评介文章,区别之所在,也是沟壑纵横的。就拿手头一位民国旧僚的作品来说,民国前的评论,不同于民国后的,就有很多。
  细数起来,大抵民国的评论家们,多好直言,故出语冷热可观;视界亦颇为开阔,故不保守自大。秉持的捧抑立场,是格外地分明的(捧场的即是捧场的文字,怒叱的也就用怒叱的法子)。可见的一则如下,我以为这是评定柳子谷君最为概要的一段,也是民国绘画风习的基本(其他则不可算作“民国的画”的),云“夫画学不列于六艺,然历朝不废。士人重视,以其于个人可以涤烦襟而清俗虑,于社会可以绘声影而写疾苦,非小道也。在昔无设科讲学之举,惟凭一己之天才,师法自然,以文学哲学为灵魂,以篆法隶法为骨骼。今则欧化东渐,画理画法,输入中土;使笔运墨,若非兼融西画,不能臻于妙境。故作画如欲有所建树,非学通中西,具有独特之才智不可。品题者亦非精于斯道,不能窥其堂奥。”(金平欧《子谷杰作品题记》)“他俩的作品(指画中画的柳子谷和画西画的杨天化—笔者注),虽在名称上有中、西画的分别,实际上的作风均有中西合璧的倾向。柳子谷所作的画,因为他对于中国古代的宋元时代的名画,研究颇有心得,同时他复能兼顾到西画方面的透视光线比例的画理,于是他的作品,我们看到便觉得有非常的趣味。”(萍鸥《中央党部书画展览的观后》)
  相较于民国,当代评论家之论及柳氏的(如张荣东、郎绍君、杨庚新、李松涛辈),多往摹古的传承老调上谈;要说品题的路数,实在不能算是窥了民国画的“堂奥”的。照例录一则如下,云“柳子谷的写生能力、重视形似和纵深空间的画风,应与上海美专的中西画基础尤其西画基础有密切关系。但两年的时光对学习中国画实在太短暂了,柳子谷的传统功底,主要得自他长期的自修,尤其是对古代画作的临摹钻研。”“大多出自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画,也有的将马、夏、明代浙派及唐子畏综合为一,都是水墨苍劲,大小斧劈皴兼勾斫与泼墨,一派北宗面貌。”(郎绍君《柳子谷和他的绘画艺术》)民国的画之不同于古画,断是不可更替之故,倘若是可表里于古画甚至不及古画的,则我要说,那绝不是民国的画。古画的境地,民国已失去很多,故多半是做不来的;同样,民国新画所有的,当是古画不曾着力的。那种以为用了民国的笔,描了古人的画,就是民国画的论调,与用了宋元的勾斫,绘了民国的画,就是宋元画的说辞,是一样的不可用于民国的。
  此种道理,我颇以为与生物界的种代递嬗,是并无二致的,因它搁在哪代,都不曾旧。故我以为,民国的画,或径至于当代的画,所可论断的,当是基于生物的规程而生发的那一部分,其余则是不足观的;即便是创举的那一部分,若是反复传抄了,也还是一种伤害。
  
  三 旧朝人物的新代历史题材问题
  
  旧朝的臣民之急变于新代,许是个古老的劫数,自古而下,代不乏人;这是多担了道德政教的流焰,而失却了生物情怀的结果。较远些的列举,比如钱柳,是其一例;近取的,郭沫若、潘天寿、胡风、阿垅、舒芜辈,则又是一例。但我颇以为,这类自变或他变的故实,许还是一种依从个人秉性的选择罢了,似不好问责于旁若的;但若要细说,则又人各有别的。比如这里所说的一位擅名于民国的柳子谷君,为转折年代里,去留两便的人物。若要论及他的画,则民国时期的,也就只能是民国的理路;新代的画,就只能是新代的说法。
  体察柳氏主要的画学精要与创作实况,则民国的竹子,与新代历史题材的人物山水画,似可并列于世。有关于柳氏民国时的竹子,本处暂且不表,可他论。相较于民国而言,柳氏新代里结合时流而生的画学感悟,则较为全善(他的思想,大抵可见于他为一位民国故旧所写的序言中;其中有论及“雅俗”与“格调”的,恪守文人体系的“格调派”们,怕是不想看到的了。),然也仅为时流的应物;相应的作品创举,则不出《抗美援朝二次战役歼敌图》(又名《抗美援朝战争画卷》)与《山村新貌图》两件。柳氏新代的画,依他自家的说法,是颇能做到“艺术大众化”的“雅俗共赏”了的:工农兵的人物点景与“大跃进”的时代场面。但我却生了一个“应景的历史题材”还是“独创的现实景观”的疑惑来,当然并非旧朝之故。我常想,世间的事,或许本就是徘徊于完卵与破瓮之间的吧。若是“应景”的,则不免苦涩的呜呜;若是“独创”的,亦不免嗷嗷的狂欢的了。
  我曾做了个小小的细察,大抵喜好历史画(或历史题材画)的,皆有个共通的特征:即怀古癖、责任感、赴死情结与善恶两立观;这是颇为奇怪的一件事。单就绘画一科论之,无论是西画、中画,历数的就有不少:古典写实派、现实批判派、底层画派,乃至现在所谓矿工题材、军旅题材等。现实的狂想与历史的怀旧交织一处,或也是当下所谓“重大历史题材”之浩大工程的由来吧。
  既谈这“重大历史题材”(“重大”与否,我等是未得知晓的了),复比照柳氏创举《山村新貌图》之兴会年代;则我以为,此历史题材与彼历史题材,单就历史的亲历与幻想而言,是断断的有着差异的了。大抵《山村新貌图》的年代,是一个在在的现场,其隐喻的是一种全民的未来狂想;若说这图像的欺骗性有多大,则我以为,当局人的偏执与盲从,或也尽大地纪实了历史;但要说它不是现实的,或径自认为那是象征的、民间的、风俗的,则未免是不识历史的儿语了。反观目下之“重大历史题材”,则我所可知晓的一个难度是,基于图像的历史还原,如何在文献、实物之上,戒掉嗜古与臆想的狂躁,而有一个亲历当日现实的醒悟;于此,我颇以为风俗的平和,终比狂想的激越,来得更好些,或也更生物一些吧。若依从我有关生物一面的话来说,则有关于历史题材画的,我颇以为有超越于文字的图像,是比较少的了。绘画中之所谓“生物的”绘画,本就稀缺;能在在地还原或尽释一段现场的历史,更不易得。以此来论柳氏《山村新貌图》,我的一个私见即是,它是不易得的。
  中国的绘画里头,于人物与山水之间,自有一个颇为诡异的互为背景的变迁。大抵人物为重的年代里,生物的血性成分占取得多一些,如汉的画像、六朝的风神与隋唐的人物故实;山水反主的时候,人所寄托于他物(如信仰,如泉阿,如宠物)的多了,生物的成分也就枯淡了许多,宋元以来禁欲礼教的遗毒,波及于绘事诸色人等的,可为一斑。若此,我以为,《山村新貌图》中的人物,虽为点景的写意,但恰乎是个“生物的”现场;“古意派”托思古装的行头,虽不至尽为借古人以假哀,但亦不免流于泛泛的矫情。
其他文献
黎冰颖  1977年生于广西柳州。2007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为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黎冰颖是典型的才女画家,虽名叫冰颖,但却热情开朗,为人和善而容易相处,不俗的外表处处透露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灵气。  她多次深入少数民族集中的山区,积累素材、体会生活,探南丹、游三江、行德峨、走龙胜,与少数民族人们的深入接触、交流,使艺术家对少数民族人物
期刊
苏凌云  1979年生于广西桂林。2005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为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画的画意、画境,浑厚的艺术魅力自成一体,传统在恒久的时间中慢慢积淀,成为有迹可寻的法度。前人在精神世界上已经创造了一个精神上的自由王国,达到了很高的层次,在绘画传统上的完善,达到很高的精神文明。体会古意,接触传统,是体会其中韵味、意
期刊
陈忠志 1935年生于广西贵港市。1951年考入广州华南人民文艺学院,1953年调入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56年毕业,同年分配到西北艺术学院任教。现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期刊
一部《工笔人物画技法》教材,从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我碾转数省,每当我主持系部中国画教材征订时,我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求任教人员注意选订这部著作。2000年夏天我调入湖南工作后,有了更多的机会向著作者—郑小娟老师请教,对她的人品与艺术有了更多直接的了解。  郑小娟从艺五十年来,用自己对艺术不懈追求的那份真情,感动了读者,也感动了艺术自身。在她身上已经真正将自己的工作、生活、艺术实践融汇得难解难分
期刊
姜坤先生是钟情水墨艺术而又深谙水墨艺术语言的。他以水墨为载体,纵情地表达他的生存体验和生命激情,在他的艺术探索轨迹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位深情的画家对母土、自然、人性诚挚的爱恋,又可以看到他以个性的语言对情感、精神、思想自然的表达。诚如他自己所言:在艺术的探索中,需要燃烧生命的激情和千锤百炼的功力,也要有真知灼见的睿智,沉着冷静的清醒。  他是践行了上述思考的。  传统中国绘画艺术(以文人画为正宗)最
期刊
上海博物馆藏有明代徐渭著名的草书杜甫七律诗《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字轴。[1]他曾经自白道:“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谁谓古今人不
期刊
丁亥年的我,三十又二。  孔夫子有云:三十而立,被国人用来检验人生各个阶段是否合格的标准。少年胡涂乱抹时,未曾想到要把画画当成什么“业”,然而,转眼至三十,不觉竟也从“业”十余年。这般年龄在庞大的中国画家行列中只能算个小字辈,此“业”是否得“立”,我仍疑惑。  本来,中国画的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中国人习中国画,可始于足下,不似作油画的同行,总担心自己不正宗,追根溯源,须往西方朝拜。然而,我辈多数者学
期刊
篆刻艺术于张永红来说,无疑亦是其宣泄精神的渠道之一。认识张永红最初是因为书法。他的隶书的质朴,章草的灵动厚实,吸引我关注这位远离文化中心却沉淫于周原文化浑厚大气之中的青年书法篆刻家。应该说,我是较早在媒体推介张永红的,因了书法,因了篆刻,也因了他总是笑嘻嘻的快乐与阳光。数年以后,当我重新面对他的篆刻作品,我着实为这一位渐趋成熟的书法篆刻家而高兴。    永红在他的一枚印款中跋,“余习印斯道,以汉人
期刊
在中国绘画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主流性的题材,如人物、山水、花鸟等。自古评画者都把这些主流性题材之外的画称为“杂画”,这个所谓的“杂”,就意味着它已经不是人们常见的画,也是很少有画家去画的画,但是,“杂”却有着在主流性题材之外的另类特色。从古至今的“杂画”中有没有专门画蚂蚁的,现在难以考证,但是,像当代陈训勇那样以画蚂蚁为主的画家可能为数不多。  蚂蚁,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晋·郭璞曾作《
期刊
蜚声中外的齐白石之花鸟画脍炙人口,有口皆碑。而他的山水作品亦不遑多让,极具观赏性和震撼力。其山水画令人陶醉驻足,使人过目不忘,惹人遐想联翩,励人热爱山河。在九十三岁暮年所作《洞庭湖山色图》,更是逸品之一。深邃的意境,简练的线条,浑厚的笔墨,大度的书法和数十年艺术创作的功力成就一幅绝妙佳作。余自思量,可否嘱近现代国画名家摹其笔意再造斯图。  人杰地灵的广东,孕育出别树一帜的岭南画派,其在广州的代表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