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29-02
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怕写作文,甚至恨写作文。勉强在老师的逼迫之下写出了作文,也大都是东拼西凑、千篇一律、酸文假情,缺乏真情实感。总之,就是没有个性、缺乏灵气,没有让人感动和为之叫好的地方。即使是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也是不过有章法和语言之巧,却不见心灵之妙,也就是缺乏艺术、缺少美。究其原因,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着三大难题:即缺少原材料--无话写;过分注重典型性和技巧--缺乏真情实感:思想语言不过关--写不好。只有切实解决好学生作文中的三大难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才会有作文教学效益的大面积提高。
要解决作文教学中的这三大问题,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积累生活、投入生活、体验生活
这是重在解决学生缺少原材料--"无话写"的困难。这是作文教学指导的关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就像做饭的米一样,学生有了材料就有了作文的本钱。对材料熟悉了、了解了。就有了写好作文的可能。材料有两个来源:一是书本,二是生活。面对现实,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应当在用足用好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校生活的同时,必须抓住一切机会,尽力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用来组织作文教学。
1.1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生活。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无数作家的创作体会也都证明文章是在对生活的感受中孕育而成的。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有独特的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感受的越深刻,表达的也就越深刻,学生作文选材更多地从家庭、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
比如,我们训练学生写《记一个人》的作文,以往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生腔十足,千人一面、千人一文。让学生去访问本村的能人,以后再写出来的作文就不同了,学生不但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技巧发挥出来了,而且笔下的人物各有各的特色。如《修鞋匠》、《豆腐西施》、《草莓大王》等,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各具特色。
1.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生活,分清主流和直流,了解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让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他们处处都可以巧遇写作灵感。
1.3引导学生体察生活,深入地发现生活。
即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体味和领悟。如善于体会人的心灵的优美和高尚,敢赞、敢颂;对别人的苦痛遭遇从内心唤起同情,同喜同悲;对肮脏的行为和丑恶的灵魂敢于鞭挞,憎之恶之。引导学生发起生活,就是在感受,体察生活的基础上捕捉,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生活意义。换句话说,就是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正如罗丹所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2走生活化、个性化道路,弘扬创造精神
这是重在解决学生作文胡编乱造--实干的问题。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存在一个普遍的毛病--缺少真情实感。一篇文章写出来了,让人看了以后,总觉得不对劲,细究起来,原来都是胡编乱造出来的。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经常看到的现象:一写好人好事,不是救人就是救火,不是拾钱包就是扶老奶奶过马路,要不就是给老大爷推车;一写议论文,雷锋、陈景润、张海迪、爱迪生、居里夫人就成了万能的材料。
2.1题目非"大"不命。
我们不少老师平时给学生出题目时,总是专找大帽子戴,如"国庆抒怀"、"我站在五星红旗下"、"我最崇敬的一位名人"、"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等等。这些题目大多与学生的生活脱轨,使学生很难写出真情实感。所以我们要多鼓励学生多写点切实的东西,如"我的朋友"、"我的同桌"等等。
2.2材料非"典型"不选。
一般教师对学生的作文选材,总是再三强调典型性。记叙文中要写一个人,就必须能反映出一代人的精神风貌;要写一件事,就要写得十分有意义,最好能与时代联系起来;要写一处景,就要体现出无比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议论文中理论论据要的是经典性的东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名人名言首选,事实论据也要名人名事,否则似乎就缺乏说服力,没有感染力。这样学生即使有自己的理论,有自己的观点,也不敢表现。
2.3立意非"积极"不高 。
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在构思立意上要"积极"、要有"亮点"。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批评"你怎么写的这样灰暗"、"你的情绪怎么这样低落"等等。一次两次学生再也不敢写真情,再也不敢任凭自己"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一遇到记叙文的主题,总是挖掘出崇高的思想,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写议论文,就要尽力揭示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样学生往往由于阅历有限,思想还不成熟,根本看不到什么"伟大"和"真理",那只好牵强附会或标签式的喊上几句口号而已。
要解决已上问题,我们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走生活化道路:
我们要鼓励学生写自己周围的事情,写凡人小事写平常人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多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走个性化道路,鼓励创新:
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促进人的个性自主发展。作文教学更应首先体现这一精神。因为人与人不同,作文也就不可能千篇一律,应当允许有不同看法的出现。
当今时代是个呼唤个性,呼唤创新的时代,为了弘扬"我"在作文中的主体性,我们鼓励学生自由作文。我们给学生提出的题目是:求实不虚假,求真不做作,求新不落套。
3优化思维、治情操、锤炼语言
这是解决学生思想语言不过关--"写不好"的难题。思想语言关是重要的一关,又是最难处理的一关。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试着从以下两方面去努力。
3.1要求学生坚持做到博采众长,积累词语。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就要博采众长积累丰富的词汇。要积累丰富词汇使自己语言鲜明、生动,不外有这样几种方法:多看、多听、多记,不断丰富自己,要广泛阅读,博采众长,从各种方式中吸取养料。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它是直接的语言来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当今社会,还要注意向电视节目主持人学习。
3.2教师经常组织活动,训练运动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教师的任务是创设各种情景,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表现,从中提高语言的能力。为此,我们让学生定期举行诗歌朗诵、演讲比赛、开辩论会,让学生自编墙报,自编自导课本剧。随着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我们还组织学生编手抄报,在班上发行,实现了知识的产品化。
学生通过以上这些训练,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优化了思想陶治了情操,也就逐步过了思想语言关。
有了正确的思想观点,丰富的语言积累,再加上对生活的切身感受适当的写作技巧,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将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怕写作文,甚至恨写作文。勉强在老师的逼迫之下写出了作文,也大都是东拼西凑、千篇一律、酸文假情,缺乏真情实感。总之,就是没有个性、缺乏灵气,没有让人感动和为之叫好的地方。即使是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也是不过有章法和语言之巧,却不见心灵之妙,也就是缺乏艺术、缺少美。究其原因,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着三大难题:即缺少原材料--无话写;过分注重典型性和技巧--缺乏真情实感:思想语言不过关--写不好。只有切实解决好学生作文中的三大难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才会有作文教学效益的大面积提高。
要解决作文教学中的这三大问题,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积累生活、投入生活、体验生活
这是重在解决学生缺少原材料--"无话写"的困难。这是作文教学指导的关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就像做饭的米一样,学生有了材料就有了作文的本钱。对材料熟悉了、了解了。就有了写好作文的可能。材料有两个来源:一是书本,二是生活。面对现实,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应当在用足用好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校生活的同时,必须抓住一切机会,尽力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用来组织作文教学。
1.1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生活。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无数作家的创作体会也都证明文章是在对生活的感受中孕育而成的。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有独特的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感受的越深刻,表达的也就越深刻,学生作文选材更多地从家庭、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
比如,我们训练学生写《记一个人》的作文,以往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生腔十足,千人一面、千人一文。让学生去访问本村的能人,以后再写出来的作文就不同了,学生不但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技巧发挥出来了,而且笔下的人物各有各的特色。如《修鞋匠》、《豆腐西施》、《草莓大王》等,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各具特色。
1.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生活,分清主流和直流,了解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让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他们处处都可以巧遇写作灵感。
1.3引导学生体察生活,深入地发现生活。
即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体味和领悟。如善于体会人的心灵的优美和高尚,敢赞、敢颂;对别人的苦痛遭遇从内心唤起同情,同喜同悲;对肮脏的行为和丑恶的灵魂敢于鞭挞,憎之恶之。引导学生发起生活,就是在感受,体察生活的基础上捕捉,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生活意义。换句话说,就是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正如罗丹所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2走生活化、个性化道路,弘扬创造精神
这是重在解决学生作文胡编乱造--实干的问题。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存在一个普遍的毛病--缺少真情实感。一篇文章写出来了,让人看了以后,总觉得不对劲,细究起来,原来都是胡编乱造出来的。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经常看到的现象:一写好人好事,不是救人就是救火,不是拾钱包就是扶老奶奶过马路,要不就是给老大爷推车;一写议论文,雷锋、陈景润、张海迪、爱迪生、居里夫人就成了万能的材料。
2.1题目非"大"不命。
我们不少老师平时给学生出题目时,总是专找大帽子戴,如"国庆抒怀"、"我站在五星红旗下"、"我最崇敬的一位名人"、"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等等。这些题目大多与学生的生活脱轨,使学生很难写出真情实感。所以我们要多鼓励学生多写点切实的东西,如"我的朋友"、"我的同桌"等等。
2.2材料非"典型"不选。
一般教师对学生的作文选材,总是再三强调典型性。记叙文中要写一个人,就必须能反映出一代人的精神风貌;要写一件事,就要写得十分有意义,最好能与时代联系起来;要写一处景,就要体现出无比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议论文中理论论据要的是经典性的东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名人名言首选,事实论据也要名人名事,否则似乎就缺乏说服力,没有感染力。这样学生即使有自己的理论,有自己的观点,也不敢表现。
2.3立意非"积极"不高 。
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在构思立意上要"积极"、要有"亮点"。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批评"你怎么写的这样灰暗"、"你的情绪怎么这样低落"等等。一次两次学生再也不敢写真情,再也不敢任凭自己"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一遇到记叙文的主题,总是挖掘出崇高的思想,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写议论文,就要尽力揭示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样学生往往由于阅历有限,思想还不成熟,根本看不到什么"伟大"和"真理",那只好牵强附会或标签式的喊上几句口号而已。
要解决已上问题,我们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走生活化道路:
我们要鼓励学生写自己周围的事情,写凡人小事写平常人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多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走个性化道路,鼓励创新:
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促进人的个性自主发展。作文教学更应首先体现这一精神。因为人与人不同,作文也就不可能千篇一律,应当允许有不同看法的出现。
当今时代是个呼唤个性,呼唤创新的时代,为了弘扬"我"在作文中的主体性,我们鼓励学生自由作文。我们给学生提出的题目是:求实不虚假,求真不做作,求新不落套。
3优化思维、治情操、锤炼语言
这是解决学生思想语言不过关--"写不好"的难题。思想语言关是重要的一关,又是最难处理的一关。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试着从以下两方面去努力。
3.1要求学生坚持做到博采众长,积累词语。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就要博采众长积累丰富的词汇。要积累丰富词汇使自己语言鲜明、生动,不外有这样几种方法:多看、多听、多记,不断丰富自己,要广泛阅读,博采众长,从各种方式中吸取养料。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它是直接的语言来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当今社会,还要注意向电视节目主持人学习。
3.2教师经常组织活动,训练运动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教师的任务是创设各种情景,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表现,从中提高语言的能力。为此,我们让学生定期举行诗歌朗诵、演讲比赛、开辩论会,让学生自编墙报,自编自导课本剧。随着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我们还组织学生编手抄报,在班上发行,实现了知识的产品化。
学生通过以上这些训练,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优化了思想陶治了情操,也就逐步过了思想语言关。
有了正确的思想观点,丰富的语言积累,再加上对生活的切身感受适当的写作技巧,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将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