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曲艺学科殿堂的金钥匙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z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曲艺作为中华民族说唱艺术的总称,已经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曲艺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尽管在1949年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都已经得到确认,但是由于曲艺艺术自身艺术特点和我国学科设置的历史局限等原因,曲艺学校教育和曲艺学科建设长期滞后。尽管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少有识之士和几代富有远见的曲艺人已经进行过方方面面的不懈努力,这种被动和滞后局面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直到近些年来,在中国曲艺家协会的强力推动下,曲艺学科建设的困境才开始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和令人振奋的前景。其中,组织各方力量编写曲艺学科系列教材的行动可以说是厥功至伟。
  众所周知,学科建设是高校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作为处于我国国民教育系列最高阶位的高等院校,是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在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的选择对一门艺术的传承发展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是性命攸关。教材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是承载知识的物质载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老师教授知识的主要媒介,对高校教学的方向和质量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国民教育学科门类分类的弊端,直到2011年囊括各艺术门类学科的基础理论学科——艺术学才从被文学门类“托管”的状态下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很显然,在这个5个一级学科里面,没有包括曲艺、杂技、摄影、书法、民间文艺等艺术门类的学科设置,造成了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的严重错位,一些有学科设置的艺术门类的理论研究人才源源不断、人才辈出,另外一些艺术门类人才青黄不接、寥若晨星。这种现象随着各门类艺术发展呈现出的严重不适状况,也引起有关部门和人士的高度重视。但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却阻力重重、十分困难。中国曲艺家协会敢于团结带领曲艺界有识之士“第一个吃螃蟹”,实则勇气可嘉、难能可贵。所以,当手捧到这本《中国曲艺艺术概论》时,顿觉可一扫胸中块垒,油然而生不吐不快之感。

  细读之,该书在以下3个方面值得肯定和学习:
  一是主线清晰。《中国曲艺艺术概论》作为中国曲艺学引论之作,其编撰主线就是应该讲清楚“何为曲艺”“从何而来”“将去何方”等基礎问题,让读者阅读后能比较清晰地了解曲艺艺术的基本学术范畴、曲艺及各主要曲种的简明发展历程、曲艺艺术的基本构成及特征、曲艺创作的基本规律、曲艺赏析的美学要领和曲艺艺术的发展趋势等,从而对我国曲艺艺术有概貌性了解和轮廓性把握,在脑海中能建立起曲艺艺术的基本理论框架。该书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从内容编排看,《中国曲艺艺术概论》由曲艺艺术本体、曲艺形式、曲艺创作、曲艺观众、曲艺作品、曲艺表演、曲艺音乐、曲艺审美等8个章节构成,充分反映了编撰者将艺术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曲艺门类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准把握,使全书的主线清晰、层次分明。
  二是论证科学。与政治、经济、科学、宗教等不同,艺术作为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曲艺作为其中的一个门类,自然也有独特之处。加上曲艺艺术发展历史悠久、曲种众多且发展不平衡,要想在很短的时间里、在一本书里将所有曲种的概况论述清楚,并提炼出一般的理论和规律,实属艰难之事。《中国曲艺艺术概论》除了要解决曲艺艺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问题外,作为教材还必须解决曲艺学科的“科学性”问题,就需要用高度抽象的理论思维在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中找到一般规律,赋予曲艺艺术以理论和学术特质与价值。这一点,该书无疑也是成功的。《中国曲艺艺术概论》秉持科学的论证方式,抓住当前曲艺艺术理论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将本质和特征、形式和内容、创作和表演、审美与风格等一般艺术都具有的范畴观念作了理论描述和逻辑推衍,并在一般艺术概论的基础上,强化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史论的简叙与专论的充分展开相结合的意识,在曲种选择、理论阐述、作品分析,都尽量做到重点突出、论述全面,让读者没有杂乱无章之感。
  三是实事求是。概论类教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基本和常用的写作方法。而由于曲艺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长期滞后,编写学科教材的基础还是十分薄弱。尽管也有不少曲艺研究前辈学人对相关资料有过整理辑录,编辑出版过不少曲种史、论以及曲艺史、论等专著,有的还对曲艺流派、艺术风格颇有研究,但大量的著作还是更用力在著名曲艺家艺术经验的记录整理,而在对文献资料的系统整理和艺术理论的升华方面着墨十分有限。作为普及性的教材,既应有可靠的史料支撑,也应采纳百家之说,同时还应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切忌简单随意地定于一尊。该书在这方面做得也是妥当的,努力做到实事求是。书中涉及到各家各派的各种艺术观念,编撰者尽量本着客观理性的态度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加以陈述,并遵循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给予恰当评述,不简单以撰写者个人好恶加以取舍。对于一些还无定论的历史资料和一些没有得到印证的观念,编撰者在用词用语方面也拿捏得十分谨慎,没有采取于我有利原则而简单粗暴的下结论误导读者。对一些需要探讨的共性问题,在还没有达成更大范围共识的情况下,编撰者在下笔时也尽量做到在呈现各种观点中加强引导,以推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作为教材,汇集了无数理论前辈和艺术家的智慧和心血,该书在引用标注方面也十分规范,体现编撰者对同行学人的尊重和敬意。这些理念和做法都充分体现了编撰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和学术精神,也是一本教材能够赢得更多读者和认可的人格基础。
  作为一本比较规范、填补曲艺理论教学教材空白的奠基之作,既可用作高等院校曲艺本科(专科)专业教育和艺术通识教育的教科书,也可作广大读者研究和鉴赏曲艺艺术的参考书。
  当然,《中国曲艺艺术概论》首次编辑出版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在体例安排、内在逻辑、本体分类、语言修辞等方面还有可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相信经过读者和时间检验之后,编撰者会根据更多专家和读者的宝贵意见进行及时修订,使该书成为高校学子和广大读者进入曲艺学科殿堂的金钥匙。
  (作者: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邓科)
其他文献
短视频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当代受众空白碎片时间的“染色剂”,我们在充分认识短视频这一作用的同时,还要对其“蔓延效应”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它可能会倒逼某些艺术形式做出自我调整,以借势获得受众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如包袱是相声的基本构成单元和“笑果”的具体表现形式,且影响不拘于相声艺术之内。当前搞笑短视频中,不少都有“翻”“抖”包袱的影子。而相声包袱小巧精炼、谐趣横生、意韻十足的特点,天
期刊
2020年9月25日是一个值得福建文艺界,特别是南音界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奖结果揭晓,福建省晋江市的南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苏统谋先生荣膺“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他是福建省首位被授予该荣誉的文艺家,填补了福建省文艺事业该奖项的空白,在福建省文艺事业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如果说先生的一生是一幅画,那画中有海浪、海鸥和礁石,先生叼着烟斗站在礁石上,望着泛
期刊
由中国曲协和辽宁科技大学共同策划、曲艺家李立山主编的《相声表演艺术》于2020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之一,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曲艺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而且还推动了曲艺知识,尤其是与相声有关的专业内容和表演技能的传播发展。本书布局合理,观点明确,既有客观翔实的案例分析,又不乏颇有建树的学理论证,是一本实践与理论相统一、历史沿革与新兴发展相应和、概念
期刊
众家说演法  《唐耿良说演本长篇苏州评话〈三国〉》问世。7 年时光悠悠而去,苏州评话“唐三国”纸上定格。2019 年年初以来,在唐力行教授的用心指导下,我走上了一程悉心品赏苏州评话“500+7”的难忘之路。500 天中,我始终相伴着“唐三国”100 回评点、150 万字苏州方言文本整理。在100 回书目的7 轮多反复聆听、欣赏、景仰的过程中,我肺腑热腔。  长篇苏州评话《三国》说金戈铁马、家国情怀
期刊
2021年1月30日是我父亲唐耿良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父亲自幼便因家境贫寒丧母辍学,12岁拜评话名家唐再良为师,随师在码头学艺8个月后就开始闯荡江湖鬻艺谋生了,1934年初登书坛破口开讲《三国》,从此游走于江浙码头,锻炼书艺,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1944年,父亲进入上海,跻身于上海响档的行列,成为蜚声江南的“七煞档”“四响档”之一,他表演的评话《三国》被誉为“唐《三国》”。一  父亲从艺之途并不
期刊
范振鈺(1927—2008)天津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从班德贵,曾与高英培合作多年,是相声界不可多得的“黄金搭档”,1979年与高英培双双加入全总文工团(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简称全总文工团),成为全国知名的相声大家。还曾与众多演员合作,留下了大量音视频资料,晚年回天津定居。2004年,范振钰在天津收徒前夕,笔者在其寓所对他进行了一次访谈,范振钰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介绍了自己几十年的艺术经历、见
期刊
创建“中国曲艺之乡”是吴江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培根铸魂、担当时代责任的有力抓手,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也是获评当地曲艺发展的荣誉名片。曲艺之乡活动的开展,对繁荣发展传统文化,弘扬曲艺艺术发挥了交流窗口、展示平台、传承基地、人才摇篮的示范引领作用。  吴江是江苏的“南大门”,位于江浙沪交界,地处江南腹地,经济富庶,物产丰富,文化鼎盛,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悠
期刊
近期,上海评弹团在上海大剧院推出了评弹剧《医圣》,首演两场均大受欢迎,取得了预想中的效果。该作以一代名医张仲景临危受命出任长沙郡太守,带领全郡军民抗击瘟疫,继而功成身退撰就《伤寒杂病论》,终成一代医圣的传奇故事为主线,集中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医学“杏林妙手回春景,悬壶济世为苍生”的不懈追求,更与当前国内坚决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并不断取得胜利的现实相呼应,延展出更深邃广泛的意义。一、《医圣》是大制作  从
期刊
“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初扬州画家石涛的名言,继承石涛艺术的“扬州八怪”就以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出名。在扬州,“当随时代”不仅是书画界的追求,也是曲艺界的追求。  扬州曲艺,是摇曳在绿杨城郭里的清音雅韵,是荡漾在扬州人民心灵深处的集体记忆。不久前,“寻声·绿杨记忆”——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成立60周年专场演出在新落成的扬州戏曲园剧场上演,受到了业界和观众的广泛好评。这台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全体演员参演的“寻声·
期刊
江苏省扬州市是中国曲艺重镇,扬州曲艺人在人才培养、书目建设、书场推广、观众培养等方面一直不遗余力,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多年来,扬州市曲艺教学主要以中小学普及教育与中专实用教育为主,在曲艺高等教育方面尚是空白。时代呼唤具有新视野、新技艺、新高度的新曲艺工作者,呼唤培养与组建一支能够满足当今曲艺传承与发展需求的各类艺术人才、专业化人才队伍。  当前,虽然曲艺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尚未完全纳入国家整体教育体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