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随想……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gig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面”是什么?以前我简单的认为画面就是每一幅画给人的直观的感受,比如 素描的明暗关系,色彩关系,好不好看,等等一些现在看来很基础的,浅显的东西。
  现在感觉,人的思想观念真的和人所处的阶段有很大的关系。通过不断的思考与交流,我的思维有很大的转变,以前有的想法感觉可以被放大一下,真的很需要交流的,多学习前人的经验于教训,多大胆的想像与放空自己,以前不理解什么是抽象,为什么有些画要那么画,感觉自己永远都不能画出那样的画,或者说,如果画了,也不会认为那有能表达什么东西,有很什么意思,现在感觉“放松”的画画或者设计,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创作的画作也很奇妙,不评价好坏,只是感觉我的感觉或者说大一点是境界变了。
  苏福尔在《抽象绘画词典》中为抽象画下的简要定义是:“在绘画中,凡其形象切断了自然或现实世界之间的脐带,以致无法辨识,联系或思考其形象的绘画均称之。”也就是说,画面中不包含任何“可辨识的形象”与写实的“现实世界”截然不同。我觉得一些定义只是简单大概总结了一些特点,不能深究,画家笔下即使写实的画作也不能百分百的还原自然世界中的每一点,画家笔下的画都是抽象的,再仔细精确的人都无法还原当时的自然。毕竟艺术家不是机器,即使人眼看到的,也是抽象的。
  俄国艺术康定斯基宣称“艺术家旨在表现,而重要的课题并不在于支配形象,在如何使形象与内容相契合。”抽象艺术可能多用色彩和几何图形来形成画面的变现,那必定是画家们深思熟虑过的,看到蒙德里安的《树》毕加索的《竖笛家》他们突破传统的成规,在画面上的表现我觉得都是主观的感受,他们把事物都以几何图形 所代替,已传达他们当时的所见。再看到马勒维奇的《黑色方块》、《八个红色长方体》时,我一直都在查阅资料想知道他的那些方块,他的颜色有什么含义或者说什么代表,我还没有找到,在之后,我也看到别的抽象艺术家一些类似的画作,我也很少找到他们画作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由此我可以说反思了一下我自己,回想了我以前的一些作品(大多数都没有成型,可以说是基本想法),这些东西一直都没有做成作品,都没有呈现出来,当时的想法大多数都可以说是无意识的,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来的,直接的说是自己都不知道那些想法是想表达什么,其中也有些东西是我不能掌握的,所以再拿出来做作业时都会被pass,“你想表达什么?”“我暂时不知道”我也不能说先有作品然后在给它强加入意义吧?我觉得我的艺术不可以这样,作品应该是表达你的内心想法的,或者说表达你这个人的,不能倒置了,不过,我觉得我这种无意识的想法很多,它肯定不是没有根据,我没看过关于这方面的书,我一直觉得,时有循环,事亦有循环,都是有根可寻的,只是现在还没有找到由来的根源,也许是与时空有关,也许是和宇宙的某一颗星星有关,我自己现在说不准,别人也就更不能说的准确了。
  一定会有源头,我初步认为这种无意识,也许就和所有流派一样,随着时间、事件、人物的变化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也许你刚看到了一个瓶子,下一秒你也许就忘记了你上一秒见到的那个瓶子,也许在下一秒,你就可能因为瓶子延伸出什么效应,例如脑海里出现 与器皿有关的形状或者口渴等一些感受,也许你不不记得,也许这种感受持续很长时间再出现,这就是有迹象可循的,只是你忘记了。在一种说这种想法可能是组成你的每一个细胞,反应的,反馈让你产生的想法,也许科学能解释的清楚,也许根本不能,都是需要探索的。
  这也许就和一直讨论的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一样,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想到这我就想笑,内因与外因的争论在各个流派的争论中都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结果,我可以认为科学或者哲学只是相对来说的,也许不一定什么时间就会被推翻,所以说谁能站出来真正的讲清楚,只要自己说服了自己就好。
  對于艺术来说,我认为我自己更加感性,缺少理性的东西,所以我的作品,不能深入去品,仔细研究会崩塌。拿一幅画作来说,自己的感性可以更多一点,但是一定不能过于感性,缺少理性,或者缺少任何东西都能是成功的。
  艺术源于生活嘛,但是艺术是孤独的,艺术家更是孤独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今对于余华作品的叙事研究较多,但未有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进行对比来看叙事人称的不同效果。《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具有相同的语义内容,由于人称的不同带来了“幸存”和“活着”两种不同效果。《活着》中由于两个叙事主体的存在以及第一人称“经历者”和“叙述者”的差异更易让人读到“幸存”。《许三观卖血记》由于“外聚焦式”的第三人称叙述具有中立性和公正性,展现了人物原生态的生活,更易让人体会
期刊
【摘要】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势必带来诸多问题,园区规划是对未来可预见的问题的提前准备和应对,而在这样的规划中,信息数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产业;规划;信息;数据  2002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并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此提升国
期刊
【摘要】宋代人物画创作中出现了明显的向世俗题材拓展的现象,以张择端、李篙、苏汉臣等人的工笔人物画为代表,这些作品倾向于描绘市井生活题材,极具生活气息,体现了大众审美需求,在人物画的发展史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关键词】宋代;人物画;世俗化  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
期刊
【摘要】摘要本文针对传统文化对当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影响,结合理论实践,在简要阐述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平面广告设计中重要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传统文化对当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影响。得出在当代平面广告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实现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相互结合的主要途徑,也是提升当代平面广告设计宣传效果关键的结论。  【关键词】关键词]传统文化;重要性;当代平面广告设计;影响因素  通过平面广告设计可大幅度提升企业的
期刊
【摘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巴赫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键盘乐作品,而《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晚期所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很多钢琴家录制了风格迥异的代表着钢琴家个人主观色彩的不同演奏版本。本文源自于聆听,故主要选取了格伦古尔德、朱晓玫两位钢琴家的演奏版本进行演奏风格、弹奏方法等方面的比较。  【关键词】哥德堡变奏曲;古尔德;朱晓玫 ;演奏版本  1、结构严谨  结构
期刊
【摘要】谢天笑继承了国摇的精髓又加入了自己的东西,他每一首歌都直击人心底,在他的歌里总能释放自己,找回真实的自己。好像他的歌是自己的另一个灵魂让自己振奋充满力量。每一首歌中都能找到共鸣,每一句歌词都能打动你的心,每一次呐喊都那么充满力量。这就是“国摇”,这就是谢天笑。  【关键词】国摇;真实;谢天笑;质朴  说起“中国摇滚”最先映入大家脑海的应该就是“中国摇滚之父”——崔健,一首《一无所有》在原本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同构思维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探究,结合理论实践,简要阐述同构思维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同构思维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中需要具备的能力,并提出了具体的应用方法。得出通过应用通过思维,大幅度提升平面广告设计效果和宣传力的结论。希望对相关单位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同构思维;平面广告;设计;应用  引言:  平面广告是一种最常见的广告形式,在进行平面广告设计时,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
期刊
【摘要】现代新诗的叙事性,作为一种新的诗歌现象,成为90年代以来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告别了80年代朦胧诗的自由想象,90年代诗人将日常生活经验作为主要关注的诗性材料。其主要通过叙事来组织诗作,使诗歌走向个人化写作、知识分子写作,题材和视角更加趋向朴素,诗歌趋向更多的现实感和客观化意味。对于沉闷的当代诗坛的总体格局来讲,为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审美道路。  【关键词】新诗;叙事性;抒情性 
期刊
【摘要】哲学在艺术中有着很重要的引领作用,在中国早期的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朴”的思想在道家学说中运用最广,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庄子继承前学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中国艺术的审美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朴拙美,作为早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之一,成为传统艺术审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支柱。“朴拙”美学在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明。在艺术作品中不外乎内容和形式两种表达
期刊
【摘要】赣剧是江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现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端于明代的弋阳腔,起源于赣东北地区。明、清两代,以唱高腔为主,后来融合昆曲、乱弹腔诸腔于一体;赣剧的前身饶河班和信河班,都以演唱乱弹腔为主。1950年时,合并饶河、广信两个分支,正式改名为赣剧,本文从演员自身行当和赣剧艺术中浅谈表演艺术分析。  【关键词】赣剧;程式;表演;创新  《邯郸记》剧作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问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