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底颁布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又一个重要文件,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鼓励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 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培养目标为出发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与原课程标准相比,出发点不变;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即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因此,数学课程涉及的领域应该是广泛的,这些领域里既有可供学生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也隐含着现代数学的一些原始生长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 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说明义务阶段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适应性,每一个学生只要学习,一定会有所收获,对他们的认知、思维、逻辑、推理都有一定的帮助,而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了学习而学习,为考试而为学,变成了考试的机器。目前数学教育是根据学生个体需要发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学习“生活数学”和“有用数学”,把数学课变成生活课、求知课和发展课。
二、课程设置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内容,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课程改革后的设置,更加合理科学,因为改版后的课标标准,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知识不仅仅是学习,而是学完之后懂得如何在生活实际当中去运用。例如,在最后增加了综合与实践的运用,其实就是学习后与生活结合,在生活当中去运用知识,与实际联系密切。
三、课程内容与教材
新课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新课标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背景材料,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人,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能否在A、B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法和教学
教法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从以往单一教师传授知识,转变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探索问题的意识,学生自己积极主动思考学习,是教学过程的承担者。
过去有不少数学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一味强调知识的灌输,把数学教学方式简化为“讲”与“练”,或以“讲”代“练”,或以“练”代“講”,或 “讲”“练”结合。数学学习过程也就成了“讲”知识和“练”习题的过程。陷学生于“题海”而不能自拔,就成了传统数学教学的一大悲剧。这样的方式看似合理,其实没有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的权力,没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能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生动和谐发展,把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活动变成了枯燥压抑的题海战术,违背了数学学习的“人本”精神。教师“讲”和学生“练”本来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但要看运用的时机和度量。数学学习关键是要让学生的脑子“动” 起来、思维“活”起来,把学习过程变成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以数学现象为基础,培养学生认识观察能力;以数学问题为驱动,培养学生分析探究的能力;以“互动”协作为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一句话就是以数学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和谐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营造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数学现象,引领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再指点解决问题的路径,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方法,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探究,形成“师生互动…‘生师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态势,之后,在教师参与主导下,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归纳结论,并应用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分析解决更多的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我们以学习“合并同类项”为例。
首先教师要回避直接讲授概念和法则,否则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使他们变成了知识“容器”。要让学生用眼观察、用脑分析、用口讲述、用手书写,自觉参与学习和探究,从现象到本质全面深入地了解同类项的概念,以及合并同类项法则。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小明去买早餐”的小视频,让学生思考:小明应该怎么跟老板说一家三口要吃的东西。生成问题:(1)有八只小白兔身上都有一个单项式,怎么分组? (2)能否利用每组两个兔子身上的单项式取一个组合名称?围绕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归纳小结,之后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探究,从而掌握同类项的概念:1)所含字母相同;2)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以及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1)系数相加;2)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数学课,不仅仅是知识学习课,而且是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形成课,必须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武汉市卓刀泉中学建和分校 陈桂芳
一、培养目标为出发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与原课程标准相比,出发点不变;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即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因此,数学课程涉及的领域应该是广泛的,这些领域里既有可供学生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也隐含着现代数学的一些原始生长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 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说明义务阶段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适应性,每一个学生只要学习,一定会有所收获,对他们的认知、思维、逻辑、推理都有一定的帮助,而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了学习而学习,为考试而为学,变成了考试的机器。目前数学教育是根据学生个体需要发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学习“生活数学”和“有用数学”,把数学课变成生活课、求知课和发展课。
二、课程设置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内容,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课程改革后的设置,更加合理科学,因为改版后的课标标准,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知识不仅仅是学习,而是学完之后懂得如何在生活实际当中去运用。例如,在最后增加了综合与实践的运用,其实就是学习后与生活结合,在生活当中去运用知识,与实际联系密切。
三、课程内容与教材
新课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新课标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背景材料,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人,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能否在A、B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法和教学
教法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从以往单一教师传授知识,转变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探索问题的意识,学生自己积极主动思考学习,是教学过程的承担者。
过去有不少数学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一味强调知识的灌输,把数学教学方式简化为“讲”与“练”,或以“讲”代“练”,或以“练”代“講”,或 “讲”“练”结合。数学学习过程也就成了“讲”知识和“练”习题的过程。陷学生于“题海”而不能自拔,就成了传统数学教学的一大悲剧。这样的方式看似合理,其实没有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的权力,没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能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生动和谐发展,把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活动变成了枯燥压抑的题海战术,违背了数学学习的“人本”精神。教师“讲”和学生“练”本来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但要看运用的时机和度量。数学学习关键是要让学生的脑子“动” 起来、思维“活”起来,把学习过程变成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以数学现象为基础,培养学生认识观察能力;以数学问题为驱动,培养学生分析探究的能力;以“互动”协作为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一句话就是以数学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和谐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营造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数学现象,引领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再指点解决问题的路径,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方法,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探究,形成“师生互动…‘生师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态势,之后,在教师参与主导下,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归纳结论,并应用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分析解决更多的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我们以学习“合并同类项”为例。
首先教师要回避直接讲授概念和法则,否则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使他们变成了知识“容器”。要让学生用眼观察、用脑分析、用口讲述、用手书写,自觉参与学习和探究,从现象到本质全面深入地了解同类项的概念,以及合并同类项法则。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小明去买早餐”的小视频,让学生思考:小明应该怎么跟老板说一家三口要吃的东西。生成问题:(1)有八只小白兔身上都有一个单项式,怎么分组? (2)能否利用每组两个兔子身上的单项式取一个组合名称?围绕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归纳小结,之后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探究,从而掌握同类项的概念:1)所含字母相同;2)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以及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1)系数相加;2)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数学课,不仅仅是知识学习课,而且是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形成课,必须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武汉市卓刀泉中学建和分校 陈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