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全球化”所包举的范围几乎是全方位的,而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则是“全球化”时代最为重要的标志;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文化发展要将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综合起来,实现中国文化的革新。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发展;文化政策
一、全球化的界定
我们所理解的“全球化”是一个既具有时间概念,又具有空间概念的术语。就“全球化”的外延而言,它所包举的范围相当广袤,几乎是全方位的,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是“全球化”时代最为重要的标志,但还有诸如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等一些问题。拿WTO来说,它虽然主要是贸易层面的,但它也涉及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两个方面。
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
(一)全球化业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无须否认,“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 ,“全球性的时代已经到来,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 。而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现在我们所说的“全球化” ,常常是指经济的全球化,另外再加上信息和技术的全球化。但是这并非“全球化”的全部内涵和外延,并且随着产品、技术、资本、信息等大规模和高速度的跨国化,它们也带来了新的时尚,风气,品位以及新的生话方式。简而言之,即使是像可口可乐、麦当劳这样的东西,一方面固然是源于美国本土,代表了“美国式”的商业文化和快餐文化,另一方面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地球村”,它们更多的是代表了跨国资本的利益。“全球化”包含了全新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虽然“加速全球化的最大推动力从来就是市场经济”, 但市场经济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经济”。面对汹涌而至的“全球化”,作为“民族文化”之一的中国文化,其实也是无处遁逃——中国文化,必须直面“全球化”。
(二)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与特有的人文关怀
文化,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最大的一个标志,别离了文化,其实人类无处附丽,所以文化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也是“人”特有的存在样式。某一“民族文化”区别于另一“民族文化”的标志,就在于其作为核心部分的一套基本的价值观念。任何具体的民族文化,都拥有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套价值观念,显示出其特有的人文关怀方式。虽然说某一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历来是有变化的,但其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总是普遍而永恒的。作为某一“民族文化”核心部分基本的永恒的价值观念,是对一群人给予“身份认同”的依据。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与策略
处在21世纪的中国文化,今天已置身在全球文化的互动格局中,中国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已不在也不可能在封闭的空间里进行。各国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已成为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态势和时代特征。如何提高本国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使其自主、健康的发展,就成为当今各国文化的决策者、管理者、实践者所共同关注、思考、积极实践和解决的国际性大课题。
(一)实行更加开放的文化政策
2001年12月1日中国终于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意味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在经济上与世界连成了一体。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和中国加入WTO的世纪性大背景下,中国要想建设好先进文化,就必须实行更加开放的文化政策。中学西学,密不可分,如果加以互相勘照,互相借鉴,自当会有更多的发明与创见;但援引西学绝非生搬硬套西学,简单的套用与单一的比附,只会贻笑大方。可以说,这种开放的文化政策,是建设先进文化所必不可少的政策支持和保证,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开放的文化政策,我们文化建设者在建设先进文化中才会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出其自身的潜能和才智,而其中的外国文化资本力量、文化人才优势才会在建设先进文化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并做出他们特有的贡献。
(二)建立更为卓越的文化理论
卓越的文化理论,在建设先进文化中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我们大家又该如何去创立、构建它呢?这首先必须站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高度上,全方位、多层面、多视角地去创立众多的卓越的文化理论。其次,这种文化理论的创立应该是在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理论的基础上的突破、发展,而不是割断历史、脱离前人成果。再次,理论构建者要勇于创新和严谨治学。理论构建者要打破束缚思想的各类框框条条、不墨守陈规、因循守旧,要敢于思想、大胆探索,始终不渝地怀有开拓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超越前人,有别今人,榜样后人。
(三)构建既融合世界文化又体现民族独立精神的“和合文化”
文化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只有既保持自己本土的族群特色,又不断地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和碰撞中对其加以吸纳得以发展。那种纯粹的文化只能存在于博物馆里。半坡村的“半坡文化”很纯粹,埃及的卡纳克神殿,它的金字塔文化、木乃伊文化和圣殿文化很纯粹,但是古埃及人现在一个也找不到了。所有活的文化都是充分利用开放和杂交的优势,在和异质文化的融合和碰撞当中发展的,语言文字也是如此。语言文字本来是最稳定的、最富有民族性的,但不知不觉地,我们已经不知道吸收了多少的外来词语和外来的修辞方式。所以我认为纯洁性的提法是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提法。我们相信,中国一定会信心百倍地面对“全球化” ;国家与政府也有信心、有能力、积极地引导我们中国人直面“全球化”。如此而为,中国文化大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李慎之:《全球化与中国文化》,见李慎之、何家栋:《中国的道路》,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
[2] 杨子:《王蒙访谈:全球化能把中国文化怎么样?》,《南方周末》,2001年11月23日。 [3]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108页。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发展;文化政策
一、全球化的界定
我们所理解的“全球化”是一个既具有时间概念,又具有空间概念的术语。就“全球化”的外延而言,它所包举的范围相当广袤,几乎是全方位的,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是“全球化”时代最为重要的标志,但还有诸如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等一些问题。拿WTO来说,它虽然主要是贸易层面的,但它也涉及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两个方面。
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
(一)全球化业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无须否认,“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 ,“全球性的时代已经到来,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 。而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现在我们所说的“全球化” ,常常是指经济的全球化,另外再加上信息和技术的全球化。但是这并非“全球化”的全部内涵和外延,并且随着产品、技术、资本、信息等大规模和高速度的跨国化,它们也带来了新的时尚,风气,品位以及新的生话方式。简而言之,即使是像可口可乐、麦当劳这样的东西,一方面固然是源于美国本土,代表了“美国式”的商业文化和快餐文化,另一方面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地球村”,它们更多的是代表了跨国资本的利益。“全球化”包含了全新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虽然“加速全球化的最大推动力从来就是市场经济”, 但市场经济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经济”。面对汹涌而至的“全球化”,作为“民族文化”之一的中国文化,其实也是无处遁逃——中国文化,必须直面“全球化”。
(二)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与特有的人文关怀
文化,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最大的一个标志,别离了文化,其实人类无处附丽,所以文化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也是“人”特有的存在样式。某一“民族文化”区别于另一“民族文化”的标志,就在于其作为核心部分的一套基本的价值观念。任何具体的民族文化,都拥有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套价值观念,显示出其特有的人文关怀方式。虽然说某一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历来是有变化的,但其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总是普遍而永恒的。作为某一“民族文化”核心部分基本的永恒的价值观念,是对一群人给予“身份认同”的依据。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与策略
处在21世纪的中国文化,今天已置身在全球文化的互动格局中,中国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已不在也不可能在封闭的空间里进行。各国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已成为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态势和时代特征。如何提高本国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使其自主、健康的发展,就成为当今各国文化的决策者、管理者、实践者所共同关注、思考、积极实践和解决的国际性大课题。
(一)实行更加开放的文化政策
2001年12月1日中国终于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意味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在经济上与世界连成了一体。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和中国加入WTO的世纪性大背景下,中国要想建设好先进文化,就必须实行更加开放的文化政策。中学西学,密不可分,如果加以互相勘照,互相借鉴,自当会有更多的发明与创见;但援引西学绝非生搬硬套西学,简单的套用与单一的比附,只会贻笑大方。可以说,这种开放的文化政策,是建设先进文化所必不可少的政策支持和保证,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开放的文化政策,我们文化建设者在建设先进文化中才会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出其自身的潜能和才智,而其中的外国文化资本力量、文化人才优势才会在建设先进文化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并做出他们特有的贡献。
(二)建立更为卓越的文化理论
卓越的文化理论,在建设先进文化中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我们大家又该如何去创立、构建它呢?这首先必须站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高度上,全方位、多层面、多视角地去创立众多的卓越的文化理论。其次,这种文化理论的创立应该是在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理论的基础上的突破、发展,而不是割断历史、脱离前人成果。再次,理论构建者要勇于创新和严谨治学。理论构建者要打破束缚思想的各类框框条条、不墨守陈规、因循守旧,要敢于思想、大胆探索,始终不渝地怀有开拓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超越前人,有别今人,榜样后人。
(三)构建既融合世界文化又体现民族独立精神的“和合文化”
文化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只有既保持自己本土的族群特色,又不断地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和碰撞中对其加以吸纳得以发展。那种纯粹的文化只能存在于博物馆里。半坡村的“半坡文化”很纯粹,埃及的卡纳克神殿,它的金字塔文化、木乃伊文化和圣殿文化很纯粹,但是古埃及人现在一个也找不到了。所有活的文化都是充分利用开放和杂交的优势,在和异质文化的融合和碰撞当中发展的,语言文字也是如此。语言文字本来是最稳定的、最富有民族性的,但不知不觉地,我们已经不知道吸收了多少的外来词语和外来的修辞方式。所以我认为纯洁性的提法是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提法。我们相信,中国一定会信心百倍地面对“全球化” ;国家与政府也有信心、有能力、积极地引导我们中国人直面“全球化”。如此而为,中国文化大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李慎之:《全球化与中国文化》,见李慎之、何家栋:《中国的道路》,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
[2] 杨子:《王蒙访谈:全球化能把中国文化怎么样?》,《南方周末》,2001年11月23日。 [3]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1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