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苹果”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jordana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位母亲不同的“分苹果”方法导致了三位孩子不同的人生道路。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可能对儿童产生重要的影响。“分苹果”的故事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学校道德教育要从“圣人”回归“常人”,要培养学生“权利与义务”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的观念与“参与意识”。
  关键词分苹果 学校德育 启示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始终把思想道德素质作为第一位的素质,把德育工作作为第一位的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德艺双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效果欠佳等现象,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新时期新阶段的任务要求,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一、问题的提出:一个苹果影响人的一生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100个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信发出去不久,心理学家收到了许多回信,而其中有几封回信谈到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第一位母亲(A)拿回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相同,她的两个儿子看见了,都想要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弟弟抢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为母亲听了很不高兴地瞪了他一眼,责备了他。哥哥明明想要大的苹果,却灵机一动,改口道:“妈妈,我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母亲听了非常高兴,在哥哥的脸上亲了一下, 表扬他是个好孩子,还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给了他。哥哥“悟”出一个“道理”:说谎话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此,他学会说谎,又学会了偷盗,抢劫,为了想要的东西,哥哥不择手段,直到被送进监狱。
  第二位母亲(B)也拿来几个大小不一的苹果,两个孩子也都急着要大的。这位母亲把那个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上说:“你们谁都想得到它。那么我们现在来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两块,你们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的又好又快,谁就有权得到它。”比赛结束后,哥哥得到了那个最大最红最好吃的苹果。从此,哥哥明白了一个 简单而又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取做得最好。你想要什么,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后来,他成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第三位母亲(C)拿回来一筐苹果,她每天给儿子`丈夫和自己各分一个。时间一天天过去,筐里的苹果一天天减少了,最后筐里只剩下一个苹果了。吃罢晚饭,这位母亲 把苹果交给儿子,说:“孩子,这最后一个苹果就由你来分吧!”儿子接过苹果,拿来水果刀,一分为三,爸爸`妈妈和他自己各一份。这位母亲笑了,说:“孩子,你学会了公平——这正是我希望于你的。”后来,这位孩子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法官,他就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任首席法官约翰.杰伊。
  一个苹果影响人的一生,它既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
  
  二、“分苹果”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马卡连柯曾说过: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次随便的闲聊,每一个平常的举动,每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在父母的不知不觉中,都可能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母亲分苹果其实就是德育工作,虽然是个“个案”,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却有普遍意义,对我们学校的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启示一:学校德育要从“圣人”回归“常人”
  想要又大又红的苹果是孩子的天性,“弟弟”抢先说出来是一种正当的诉求,然而,母亲却不高兴地责备他,而察言观色的“哥哥”反而得到母亲的奖励。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正像这位母亲A,存在着“圣人教育”的现象,学生接受的都是“孔融让梨”式的教育,用盲目拔高的道德教育代替最起码的道德教育,从小学开始就以“高标准、严要求”的道德教育要求学生。
  孔融4岁让梨,表现了良好的礼让之风,是“圣人”之举,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孩子,尤其是独身子女。实际情况是学生都是“常人”,想要又大又红的苹果符合人的真实想法与正常需要。扼杀人的真实想法与正常需求是压抑人性,是不人道的,其结果很可能就像第一位母亲A,使她的小孩“悟”出一个“道理”:说谎话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直到被送进监狱。许多时候,正是我们压抑了学生的天性,让他们学会了说谎。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一年级小学生,老师布置他们每天写一句话,内容是身边的事,要求写得真实。一次,她写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早上,我们排好队,参加升旗仪式,红旗升起来,我的手伸在兜里,把山楂上的茸毛抹下来。”结果这段话得了“丙”,还打了个大叉,理由是学生违反规定,违反纪律。父亲安慰孩子,孩子不高兴地说:“我写的是真实的嘛……”过了几天,孩子又高兴地对爸爸说:“爸爸,我想好了一段话:‘星期天,我把红领巾洗得干干净净,又鲜艳又美丽。’”爸爸说:“这个星期天,你没有洗红领巾,还是洗了再写。”她却说:“我写了再洗。”而这次她得了“甲”。孩子是在参加升旗仪式时,手有些闲不住,便伸进裤兜,拿山楂捏捏,把上面的毛抹了下来,这是他的天性与真实想法,正是老师对他天性的压抑,使他不想也不敢写出自己洗红领巾的真实过程,也不愿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孩子开始走上了说套话的路子。
  从“圣人”回归“常人”是学校德育的前提与立足点,学校德育应该把学生从“圣人”回归“常人”,不要违背学生的天性,去造就扭曲的人格,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诉求。教师要认真正确看待真实表达自己意见的人,正确看待不合自己心思、也并不十分合理但却是有其真实意见的人。教育中简单的处理或不得要领的批评,可能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导致教育的失败。
  启示二: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权利与义务”意识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这是马克思著作中一句广为人知的法律格言。权利与义务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利意识表现为公民个体维护争取自身权利的强烈意识,义务意识表现为对其他个体权利的关注与尊重。
  “孔融让梨”虽是一种美德,但会使让梨者丧失权利意识,对自己应享的权利感到茫然,而使受让者丧失义务意识,认为获得理所应当。想要得到最大的苹果是孩子的正常需要,要利用孩子的需要,对孩子加以正确引导,使之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有这样一个故事:A对B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恨这个公司!” B建议道:“我举双手赞成你报复!!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A问:为什么?B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挡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非常被动。”A觉得B说的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许多的忠实客户。再见面时B问A:“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哦!” A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其实这也正是B的初衷。一个人的工作,只有付出大于得到,让老板真正看到你的能力大于位置,才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替他创造更多利润。
  培养合格公民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公民,必须培养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让学生明白享受权利必须承担义务,没有权利的义务和没有义务的权利都是不可能的。第二位母亲B以修剪好门前草坪作为得到最大苹果的标准,“哥哥”按照要求,最先把草坪整理好,理所当然地得到了他最希望得到的苹果。过程简单,操作容易,为孩子树立了激励的导向性,使孩子明白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道理:要想获取必须付出。本着这样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他老老实实做人,尽心尽力做事,一步步走向了成功,最终走进了白宫,成为著名人士,居身成功人士之列。
  启示三: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的观念与“参与意识”
  “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德育要让学生懂得公平、正义,即使是竞争也要讲究公平,不要想歪点子。第三位母亲(C)把最后一个苹果交给儿子来分,儿子把苹果一分为三,爸爸、妈妈和他自己各一份,孩子学会了公平与正义。现代社会是共有、共治、共享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相互依赖。在利益纷争面前,我们要培养学生公平、正义的观念。
  公平与正义的前提是程序、规则设计的科学与合理。培养学生“公平正义”的观念,必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程序、规则的制定,学会通过制定程序、规则做到公平合理。有一位母亲,以前经常给儿子切蛋糕,分蛋糕,但两个儿子似乎都不太满意,嫌自己的小,抱怨母亲偏心,这时候,母亲制定了一个规则:由大儿子来切蛋糕,由小儿子来优先选择蛋糕,这样一来,大儿子在切蛋糕时就惟恐切得不公平。母亲从自己切蛋糕到让孩子分蛋糕,体现了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让大孩子切蛋糕,让小孩子先拿蛋糕,体现了程序设计的合理。当然,我们应让学生明白,只有严格遵守科学的程序、合理的规则才是公平、正义的保证。如果母亲确定了分苹果的程序原则,哥哥先干完那块草坪的活理应得到又红又大的苹果,结果母亲却让弟弟得到,那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会形成干的不如不干的,干得好不如说得好的。
  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观念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公平正义”观念的重要途径。学校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平等对待他人、与别人分享果实、理性解决分歧、制定程序规则,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
其他文献
中学美术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美育教育、促进其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之外,还必须通过美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动手动脑参与学习。在推进中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中,从兴趣入手,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感情沟通,制定行为策略,指导学法,赋予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在美术课教学期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中学美术教学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
期刊
人生需要知识、技能和智慧。知识、技能和智慧的获得, 就是对大脑不断地进行训练、使用强化的过程。大脑是人体的高级神经中枢,人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在大脑支配下进行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皮层有感觉、记忆、思维推断、想象四大功能区。这些功能区的协调使用,构成了人的智力,并表现在人的各种认识活动中,作为人的认识活动之一的化学教育,自然也应当遵循大脑的科学规律进行。     一、观察力和注意力的培养    
期刊
摘要:根据园林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园林美术的目的和用处。本文作者结合湖南农业大学园林美术课程教学的现状、遇到的问题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对园林美术课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为拓宽园林美术教学的思路,使园林美术课程训练的内容和方法能够更适合园林专业特性、更接近园林专业学习目标。  关键词: 园林美术课程 教学现状 教学问题 课程改革实践    园林美术是园林设计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它以研
期刊
摘要: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即自信、兴趣、合作)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终调动学生积极情感因素,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情感因素 兴趣 合作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情感因素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语言学习。良好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相互合作的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学生的心理健康、个性成长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时效性的重要举措。”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职业竞争和就业的压力,他们在自我表现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心理困惑或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
期刊
二00九年十二月十二日,风和日丽。秭归一中运动场地热闹非凡,一场传统项目和自创项目交相辉映的教职工体育盛会正在有序进行。一向静若处子的教书先生们一反常态动起来了,纤纤细步换作了大步流星,生龙活虎取替了温文尔雅,“文”人们所特有的“武”姿别具情态,不时引发观礼台上的领导和嘉宾作出精彩的点评。看台上聚满了学生,他们高声为老师们的表现叫好。运动场成为全校注目的中心,师生洋溢着轻松和欢乐……  以上纪录的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实施过程中,“双开”形式下的思想品德课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掌握几种教学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学 策略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倡导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逐步被广大师生所肯定。由于“双开”考试下思想品德课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的统一。为了使
期刊
教师形象即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学生的评价和认同,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学生会对教师形成一种印象,这种印象即教师的形象。一旦教师形象形成后,则不仅影响其所教班级而且学生会一届届传下去,形成一种无形的东西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所以形成良好的教师形象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怎样形成好的教师形象呢?我认为以下同个方面尤为重要。    一、教师要有高尚
期刊
摘要:要让政治课变得丰富有趣,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上好政治课的开头;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以增强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教学手段 参与课堂 激发兴趣 多样化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听到有的政治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问题我讲了好几遍,学生还是理解不透。”究其原因,这与教师的“讲”大有关系。如果教师的面孔冷冰冰——无情;教学内容干
期刊
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机能力最强,但创造能力却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作为一个有着一度让人骄傲的四大发明的古国来说, 创新已不能不被重视。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担负着这一历史任务的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本文拟对小学创新教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