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有意义的群文阅读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5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安石、司马光之争是中国改革史上的一桩公案,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意义深远。《答司马谏议书》常被看作解读这桩公案的关键,历来受到重视,现在又成为高中统编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在《答司马谏议书》前后,王安石、司马光有关改革论辩的相关书信还有3篇,它们和《答司马谏议书》之间有着极强的逻辑联系,是一个严密的整体。
  笔者在教学《答司马谏议书》时,注重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着力开展相关群文阅读教学的探索,力争实现有意义的群文阅读。
  一、以点领面,重点突破
  首先,以《答司马谏议书》为起步,引领群文阅读。围绕改革与否,王安石、司马光有一系列的论战文章。宋神宗熙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司马光写了封长达三千四百余字的长信(《与王介甫书》)给王安石,全面否定新法。王安石回简信一封,以表不失礼仪。三月三日,司马光又写信并要求王安石具体回复,于是有了《答司马谏议书》这封震古烁今的回信。《答司马谏议书》笔力精锐,文字经济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为整场论战中的经典文本,也是这场论战群文中的重中之重。
  其次,在统摄群文的整体内容基础上,找准教学切入点。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围绕变法与否,他与司马光开展了系列论战。《答司马谏议书》本质上是一篇政论之文,因此该文教学的切入点应该是:结合改革家为政的历史背景,体会政治家为文的精妙。
  再次,找准勾连点,将此篇与群文连成一体。《答司马谏议书》标题中的 “答”字应译为 “回答”还是“回复”,就是一个很好的勾连点。文章开头 “昨日蒙教”以及第1段结尾 “于反复不宜卤莽”,都提示读者这篇文章应该是“回复”。不仅如此,第2自然段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司马光信中的原文也自然与前文勾连起来。
  最后,设置“悬念点”,巧妙转入相关群文阅读。如在教学的后半段,教师可引导学生设想司马光收到王安石这封信会作何反应。学生自然会想到司马光极有可能再修书批驳王安石,由此水到渠成地开启相关群文整体的梳理探究。
  二、任务驱动,活动激趣
  过去的单篇文章教学绝大多数以句段为基本教学单位展开,重在理解文本内容;群文阅读则以篇章为基本教学单位,它不是一篇篇教学内容的简单相加,而应以贯串群文整体的“任务”为驱动。
  好的群文阅读贵在以创意性任务为驱动。而一个富含创意性的学习任务,要着眼群文的关联性,把握群文之间的内在逻辑;还必须以本体性的语文活动为基础,以创新设计的任务为引领,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學习主动性,最终使核心素养落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
  任务确定后,任务的完成还必须注重活动激趣。这里的“活动”特指课程实施的教学活动。这个教学活动由语文学习任务驱动,关键在活动形式的创意表现,使学生既能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又能提高参与的积极性。群文阅读教学应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凸显学习活动的趣味性、综合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任务:1.为这4封信排序。“光居尝无事,不敢涉两府之门……”,这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是《与王介甫第一书》。文章详细列举新法实施过程中的种种弊端,看似婉转,实则尖锐。直言“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这是论战开端。
  “光以荷眷之久……”,这封短信是《与王介甫第二书》。“不谓介甫乃赐之诲笔,存慰温厚”,司马光信中提到了王安石之前有过回信(可惜没有相关文本),称赞王安石“君子宽大之德,过人远甚也”;但重在强调“青苗法”的不当,预言变法之弊“介甫且亲见之”,通篇说教意味较重。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司马光论战的第三篇。王安石从对方的长信中概括几个基本要点,针锋相对地进行了驳斥,表达了自己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光惶恐再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不胜感悚”,进一步说王安石“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并再次强调“青苗法”祸弊巨大,批评王安石不识人,“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建言王安石对“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该活动将文言疏通、单篇文本理解等机械枯燥的任务,巧妙整合到群文整体阅读的贯串性任务中来。
  2.“王安石VS司马光,谁更在理?”辩论赛,这是这组群文阅读的亮点。“探究”二人论战之理,评析内在逻辑。
  3.“王安石、司马光之争”课本剧演出,不仅能促进学习内容的有效转化,还自然构建了学习共同体。
  三、还原情境,求真务本
  《答司马谏议书》相关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提升,要注重还原情境,求真务本。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提出重视学习的情境化。高中阶段群文阅读要为学生构建真实情境。阅读时,一定要还原文章指向的社会生活,找到文本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真实关联。王安石、司马光论战众说纷纭,唯有阅读一手文本,全面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境,方能体察细微,把握本质,获得一种历史的真实体验。
  笔者提供给学生王安石、司马光论战的相关历史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后尝试撰写一篇读书报告。
  (一)
  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诏学士议,光与王珪、王安石同见,光曰:“救灾节用,宜自贵近始,可听也。”安石曰:“常衮辞堂馔,时以为衮自知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此盖桑羊欺武帝之言,太史公书之以见其不明耳。”争议不已。帝曰:“朕意与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会安石草诏,引常衮事责两府,两府不敢复辞。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
  ——《宋史·司马光传》节选
  (二)
  故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
  君子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奢而不制,弊将若之何?夫如是,则有殚极财力僭渎拟伦以追时好者矣。且天地之生财也有时,人之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费无穷,以有时之财,有限之力,以给无穷之费,若不为制,所谓积之涓涓而泄之浩浩,如之何使斯民不贫且滥也?
  ……工商逐末者,重租税以困辱之。民见末业之无用,而又为纠罚困辱,不得不趋田亩;田亩辟,则民无饥矣。以此显示众庶,未有辇毂之内治而天下不治矣。
  ——《风俗》王安石
  (三)
  运判阁下:比奉书,即蒙宠答,以感以怍,且承访以所闻,何阁下逮下之周也。尝以谓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盖为家者,不为其子生财,有父之严而子富焉,则何求而不得?今阖门而与其子市,而门之外莫入焉,虽尽得子之财,犹不富也。盖近世之言利虽善矣,皆有国者资天下之术耳,直相市于门之内而已,此其所以困与。在阁下之明,宜已尽知,当患不得为耳,不得为,则尚何赖于不肖者之言耶?
  ——《与马运判书》王安石
  阅读以上三则材料,小组合作完成一篇读书报告,探究王安石变法的思想起源,题目自拟。
  群文阅读是新生事物,《答司马谏议书》相关群文更是极有价值的群文文本,通过以点领面,重点突破,任务驱动,活动激趣,还原情境,求真务本,我们开展了有价值的尝试,初步实现了有意义的群文阅读。
  (作者单位: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不知道被那双白色的翅膀抱了多久,贝拉感觉身体一下子放松了。她睁开眼睛,一抬头便被周围的景色迷住了。只见自己正站在山谷里一片绿地毯似的草地上,草丛中开放着五彩缤纷的星星般的花朵,不远处,是一条蓝色的小溪,正静静地流向远方。  贝拉回头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站在面前的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身穿白色连衣裙,一双眼睛清澈明亮,仿佛能看穿世间万物的善与恶。她背上的那对翅膀像雪一样白,轻柔的羽毛在风
期刊
今天,我放学刚到家门口,邻居家的小妹妹就急匆匆地对我说:“哥哥,你家的母鸡溜了,快去捉呀!”我扔下书包就往屋后跑,原来小狗多多正在追母鸡,母鸡被吓得到处乱窜。  我赶走了多多,准备把母鸡捉回窝里。“快跟我回家吧!”我边说边慢慢挪动,等靠近它时,猛地一扑。没想到这家伙很机灵,突然像小鸟一样飞了。可我已经停不下来了,往前一趴,摔了个“嘴啃泥”!  我不甘心,顺手捡起一根竹棍,把它赶到了一个死角。这下好
期刊
“下一个节目,有请世界著名魔法师尼卡,为我们带来魔法表演一一魔力风暴!”主持人话音刚落,舞台上就出现了一位瘦瘦高高的魔法师。他身穿黑色长本包,头戴高高的魔法帽。  “小朋友们,今天来点刺激的,我请大家参与‘魔力风暴’表演,怎么样?”  “哇——”大家兴奋地尖叫起来。  “首先,请大家告诉我‘风’是什么?”尼卡扬了扬眉毛。  “风是大气的流动。”  “风无色无味。”  “风没有形状。”  大家七嘴八
期刊
1994年中国大陆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随之兴起的网络文学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近年来,网络文学方兴未艾,一些玄幻小说逐渐脱颖而出,有的甚至改编成为了著名影视作品,俨然成为当下最受瞩目的文学创作类型之一。  兴起之初:玄幻元素的积累  通常认为“玄幻小说”是香港作家黄易提出的,意指“建立在玄想基础上的幻想小说”,由于文类定义模糊,凡无法明确归于传统文类的、带有幻想性质的小说,都被归于玄幻小说
期刊
你为什么总是给学生作文打七十分?你是在培养职业作家吗?你的作文教学要求那么高,是希望课堂作文出传世经典?  高中生作文一般七八十分,初中生作文也是七八十分,小学生作文也经常七八十分,偶尔得个八十五分,就挺当回事的,这几乎成了“常态”,许多老师已经适应了,从他们自己当学生时开始。中小学其他学科作业,几乎都可以也可能打满分,唯独作文,像是不能给满分。你这半生当语文老师,学生作文最高分就是八十五?偶爾给
期刊
一、前期准备  高一、高二系统的阅读使高三学生在阅读的量上有了基本的积累,他们已阅读了一系列的必读书目,如《诗经》《世说新语》《庄子》《自由在高处》《巴黎圣母院》和《慈悲与玫瑰》。同时我们在高二开展了系统的《旷代的忧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生对于整本书阅读已经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基本能够独立进行阅读。但总体而言,高三学生阅读的深度不够,积累后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还不够灵活,所以要让学生从机械接受转为
期刊
《邓稼先》是杨振宁先生写的一篇传记文章,它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两弹”元勋邓稼先。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如果仅仅把文本当作普及邓稼先生平事迹的知识性文章,就有点“大文小用”了。这篇文章既表达了杨振宁对有着五十年情意的同乡、同窗、挚友的赞美、敬仰与怀念,也有他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与自豪。通过对语言的品咂
期刊
相信不少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刚学完了一篇文言文,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掌握得都不错,但等到学习下一篇文本或阅读课外文言文时,同样的字词读错、不知如何解释的问题还是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我们文言文字词教学是有问题的,更准确地说是学生在文言文字词学习中迁移能力有所缺失。  迁移是“一个人在一种情境中的学习对他在其他情境中的学习和行为的影响”[1],是学习中最常见的现象。孤立的、彼此间
期刊
人们常常把中国古代社会称为宗法社会,这样的说法虽然不符合我们现在对于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科学认识,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却也表明了宗法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就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巩固了中国古代社会剥削阶级的世袭统治,因而能够长期往下流传,为历代统治阶级服务。  宗法制度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有大宗、小宗的区别。大宗指的是一个家
期刊
每接一届学生,都会发现有不少人的作文是以排比句开头的,比如,写《故乡情思》,总会有“故乡是……故乡是……故乡是……”,或者“情思是……情思是……情思是……”这样一堆莫名其妙的句子,读得我一头雾水。  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人理直气壮地回答:“以前老师教的,老师说这样才有文采!”  有人不太好意思:“怕作文字数不够……”  于是,我专门用一节作文课来跟学生讨论“如何写好开头”的问题。  我先让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