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都是按照相应的教材分几个主题进行,这其中很缺乏传统文化铺垫。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科学心理学观点及理论反映的是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心理是文化发展的归宿,文化对人的心理有根本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不同的国家民族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中华民族完全按照西方范式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不可取的。我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根基。忽视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其中,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关于理想、道德、人格的论述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塑造,同时,道德与心理是互为促进的。运用儒家思想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又是当代社会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吸取儒家文化中的精华来消解大学生价值观的矛盾冲突及混乱,重塑科学价值观,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一)儒家心性修养要点
1.尚志
儒家非常推崇“尚志”教育。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一生功绩的大小关键取决于志。儒家把立志作为修身的起点,而这个起点正是从心开始,从人的意志信念等内在因素开始,儒家的道德修养从一开始便抓住了“心”,这与心理健康教育不谋而合,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而且大部分人都是具有自我疗愈能力的。“尚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的磨练。
2.慎处
儒家非常重视环境对人个性的影响。因为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被环境打上深深的烙印。荀子曾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所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校园氛围入手,形成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环境。
3.以“仁”为本
儒家十分重视伦理道德,以道德论人性、人生修养、管理社会及国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基础的“仁”,从亲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推向仁爱百姓,再推向爱惜万物,这就形成了儒家的“爱的系列”,将这点用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感恩及生命意义教育尤为贴切。
4.和为贵的人际观
儒家还非常强调“和”。这种“和”既是“和谐”、“协调”的意思,也有“合作”的涵义,因而它体现了中国“和合文化”的精粹。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表明了孔子所提倡的“和”是不同之“和”,是在肯定客观世界矛盾差异的基础上,将对立面辩证的结合起来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和为贵”思想作为一种尚“和”的思想,它将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最终的价值追求。在儒家的教育观念当中,为了这一追求能够更好地实现,它首先将教育的目标放置在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上。而在如何实现人的身心和谐的问题上,“和为贵”思想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已经做了详尽的阐释,为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身心和谐作为个人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志,它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体现,一是个人内部的和谐,体现为知、情、意、行的协调一致;二是处事的和谐,体现为在处理事情中的冷静与适当,没有过激的行为;三是人际的和谐,体现为人际沟通与交往中理性与和睦。“和为贵”思想中强调的身心和谐主要通过自我监督、调控来实现,符合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規律。通过自覺协调自我的身心,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人际沟通等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并从整体上处理好人与人(自己和他人)人与外界(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的人。
5.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先秦时期,儒家许多经典著作中都记载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后世的儒家弟子对这一思想进行继承与创新,并将其不断完善,使之成为儒家思想一个重要方面。
“天人合一”思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有着共通之处。儒家向来看中理想人格的实现,内圣外王是它的主要特征。《孟子·尽心上》中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矣。”存其心,提倡的是对良好心性的培养;养其性,就是要养护自己的德性。天人合一的教育观就是要引导人们要通过修养心性、养护德性来唤醒自己,并达到人格的完善与提升。同时,“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应该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既要看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同时还要考虑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以及实效性。
6.中庸之道
孔子在春秋时期提出了“中”的平衡控制思想。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又重新认识到中庸之道的价值。比如:凡事要适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从事物对立面找出答案,避免偏激;衡量事物,学会变通。中庸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的建立。评价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坏,可从大学生在课程之后的认知是否中正、情绪调节是否适中、意志行为是否适度来衡量。
儒家的“致中和”思想运用到心理疏导中,可以理解为既要关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又要预防和合理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异常问题。过分夸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只会让他们更加焦虑,这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客观科学的态度。
7.内省
“心”怎样才能发挥“征知”作用而不受蒙蔽?荀子认为“心”必须保持“虚一而静”的“大清明”状态。虚才能接受,静才能排除各种杂念,从而在内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无过失。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人们能用正确的道德规范反省自己,积极自我暗示,防止情绪过于激动,就能有效地预防由于情绪失控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大学生看待、思考和解决问题都要全面客观,科学适度,让自己的心态维持在积极平衡的状态,心理健康就有了根本保证。
(二)实践
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地利用儒家文化的丰富内涵来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理论的运用与验证,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完美地融入其中,同时也可以使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性情的陶冶。
1.开展儒家经典阅读活动
让大学生很好地了解我国儒家文化的精髓,理解其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还可以让大学生在通读训练中达到修身养性与平定心绪的目的。
2.开展太极拳养生运动
强身才能健体、修身才能养性。练习太极拳是对大学生心性的修炼,在运动中既可以帮助他们舒缓心情,也可以调整紧张焦虑的情绪,并在逐步锻炼中达到对于心理问题的调适与防控。
3.开展传统音乐鉴赏活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年轻人的重要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开展传统音乐鉴赏可以使大学生放松心情,也可以通过演唱所听到的音乐来抒发情绪情感,不仅可以很好地将儒家文化之一“乐”教精髓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去,还可以使大学生们达到心性提升的目的。
儒家心性修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中还有很多优秀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更突显出其价值,在这里只是对其理论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还有很多地方值得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徐玉娟. 儒家心性修养论及对当代德育的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0
[2].李刚.儒家思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第10卷 第3期
[3].宋志明.薪尽火传: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讲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4].牛立军.中国古代儒家心理学思想探析[J].教育探索,2007年第4期
[5].李琴.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6
[6].周执前,姜巧玲.儒家思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 [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7].赵颖等.儒家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J].管子学刊, 2006,(3)
[8].景怀斌.儒家式应对思想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6,(1)
(一)儒家心性修养要点
1.尚志
儒家非常推崇“尚志”教育。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一生功绩的大小关键取决于志。儒家把立志作为修身的起点,而这个起点正是从心开始,从人的意志信念等内在因素开始,儒家的道德修养从一开始便抓住了“心”,这与心理健康教育不谋而合,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而且大部分人都是具有自我疗愈能力的。“尚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的磨练。
2.慎处
儒家非常重视环境对人个性的影响。因为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被环境打上深深的烙印。荀子曾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所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校园氛围入手,形成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环境。
3.以“仁”为本
儒家十分重视伦理道德,以道德论人性、人生修养、管理社会及国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基础的“仁”,从亲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推向仁爱百姓,再推向爱惜万物,这就形成了儒家的“爱的系列”,将这点用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感恩及生命意义教育尤为贴切。
4.和为贵的人际观
儒家还非常强调“和”。这种“和”既是“和谐”、“协调”的意思,也有“合作”的涵义,因而它体现了中国“和合文化”的精粹。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表明了孔子所提倡的“和”是不同之“和”,是在肯定客观世界矛盾差异的基础上,将对立面辩证的结合起来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和为贵”思想作为一种尚“和”的思想,它将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最终的价值追求。在儒家的教育观念当中,为了这一追求能够更好地实现,它首先将教育的目标放置在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上。而在如何实现人的身心和谐的问题上,“和为贵”思想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已经做了详尽的阐释,为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身心和谐作为个人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志,它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体现,一是个人内部的和谐,体现为知、情、意、行的协调一致;二是处事的和谐,体现为在处理事情中的冷静与适当,没有过激的行为;三是人际的和谐,体现为人际沟通与交往中理性与和睦。“和为贵”思想中强调的身心和谐主要通过自我监督、调控来实现,符合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規律。通过自覺协调自我的身心,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人际沟通等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并从整体上处理好人与人(自己和他人)人与外界(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的人。
5.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先秦时期,儒家许多经典著作中都记载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后世的儒家弟子对这一思想进行继承与创新,并将其不断完善,使之成为儒家思想一个重要方面。
“天人合一”思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有着共通之处。儒家向来看中理想人格的实现,内圣外王是它的主要特征。《孟子·尽心上》中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矣。”存其心,提倡的是对良好心性的培养;养其性,就是要养护自己的德性。天人合一的教育观就是要引导人们要通过修养心性、养护德性来唤醒自己,并达到人格的完善与提升。同时,“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应该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既要看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同时还要考虑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以及实效性。
6.中庸之道
孔子在春秋时期提出了“中”的平衡控制思想。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又重新认识到中庸之道的价值。比如:凡事要适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从事物对立面找出答案,避免偏激;衡量事物,学会变通。中庸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的建立。评价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坏,可从大学生在课程之后的认知是否中正、情绪调节是否适中、意志行为是否适度来衡量。
儒家的“致中和”思想运用到心理疏导中,可以理解为既要关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又要预防和合理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异常问题。过分夸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只会让他们更加焦虑,这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客观科学的态度。
7.内省
“心”怎样才能发挥“征知”作用而不受蒙蔽?荀子认为“心”必须保持“虚一而静”的“大清明”状态。虚才能接受,静才能排除各种杂念,从而在内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无过失。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人们能用正确的道德规范反省自己,积极自我暗示,防止情绪过于激动,就能有效地预防由于情绪失控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大学生看待、思考和解决问题都要全面客观,科学适度,让自己的心态维持在积极平衡的状态,心理健康就有了根本保证。
(二)实践
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地利用儒家文化的丰富内涵来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理论的运用与验证,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完美地融入其中,同时也可以使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性情的陶冶。
1.开展儒家经典阅读活动
让大学生很好地了解我国儒家文化的精髓,理解其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还可以让大学生在通读训练中达到修身养性与平定心绪的目的。
2.开展太极拳养生运动
强身才能健体、修身才能养性。练习太极拳是对大学生心性的修炼,在运动中既可以帮助他们舒缓心情,也可以调整紧张焦虑的情绪,并在逐步锻炼中达到对于心理问题的调适与防控。
3.开展传统音乐鉴赏活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年轻人的重要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开展传统音乐鉴赏可以使大学生放松心情,也可以通过演唱所听到的音乐来抒发情绪情感,不仅可以很好地将儒家文化之一“乐”教精髓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去,还可以使大学生们达到心性提升的目的。
儒家心性修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中还有很多优秀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更突显出其价值,在这里只是对其理论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还有很多地方值得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徐玉娟. 儒家心性修养论及对当代德育的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0
[2].李刚.儒家思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第10卷 第3期
[3].宋志明.薪尽火传: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讲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4].牛立军.中国古代儒家心理学思想探析[J].教育探索,2007年第4期
[5].李琴.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6
[6].周执前,姜巧玲.儒家思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 [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7].赵颖等.儒家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J].管子学刊, 2006,(3)
[8].景怀斌.儒家式应对思想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