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快速有效的传递就业信息,提高学生的求职技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新媒体概念及特点,新媒体给就业工作带来的挑战等问题。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工作应转变就业工作观念,做新媒体的参与者;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者专业化水平;开展新媒体平台,强化就业服务和指导;调整传播策略,培养学生习惯等措施,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2017年应届毕业生总人数预计达到795万,超过2016年总人数30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依然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给高校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随着新媒体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大力推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新媒体的忠实粉丝。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者应积极关注并掌握新媒体操作技术,利用新媒体平台来发布求职信息,提高学生的求职技能技巧,改变学生的就业思路,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
一、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工作的“季节性”
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在实际的操作层面,高校将就业指导工作作为毕业前的一个临时性措施,往往沦为“季节性”指导。由于指导的“突发性”,一方面学生在就业方面未及时进行引导和疏导,面临就业及接踵而来的毕业问题,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加重了高校就業指导工作的压力,影响指导质量。
2、就业指导者工作的事务性
就业指导工作往往被误认为是就业相关部门以及辅导员的工作。就业部门是大的方针政策的颁布者,而具体的细节工作需要辅导员落实。辅导员身兼多职,日常事务性工作让其分身乏术。因此就业工作限于上传下达就业部门发布的招聘信息、就业政策宣讲、业务办理流程,很难有针对性和创新性开展工作。
3、就业指导方式的单一性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常见于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举办校园招聘会等,方式上常见于就业指导课、讲座和报告会[1]。所传输的都是大众化的信息,没有结合学生各个专业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工作。学生没有连续接受生涯教育与指导,被动接受毕业信息,未从本质上意识到就业的重要性就就业形势的严重性。生涯决策理论指出,个体在生涯发展的主体性、能动性,最好的方式就是学生自己通过参与和实践,了解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培养职业兴趣,提前为生涯发展探索合适的出路[2]。
二、新媒体概念及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书籍、广播、电视、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体而言,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区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并以此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种传播形式[3]。新媒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传播信息量大。新媒体传播内容涵盖了大量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随时随地获取大量信息,任何人都可以下载,学习,分享,评论,相关信息,没有时空限制。2、传播速度快。新媒体可以通过直播,全程与受众互动,从发布信息到收到反馈,具有连贯性和及时性。3、传播信息的交融性。受众即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由于人与人之间对待事情的看法态度不同,信息传播过程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相互交融。
三、新媒体给就业工作带来的挑战
1、对就业指导任课教师和从业人员要求更高
目前毕业生主体是90后大学生群体,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是新媒體的主力军。尤其是随着日益兴起的慕课、微课、直播等新媒体直接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就自己感兴趣的就业信息进行搜索和学习,高效快捷。而高校目前就业指导方式单一、就业指导任课老师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多为高校行政人员和辅导员,他们的授课技能和经验有待于提高。这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2、如何提升粉丝的忠诚度,培养用户习惯
用户习惯的培养来自于该平台提供的消息占用的学生每日使用手机时间的比例[4]。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平台大部分都是学校要求学生关注,学生才会关注。导致点击阅览量很低,甚至被学生默默取消关注。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公众平台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没有在某一领域做到专业化。这就要求就业工作指导者,深一步进入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提高内容的质量。目前就业指导微信公众平台在就业简历制作、提供面试培训等内容较少,学生也呼吁增加相关实用性内容。
3、虚假信息,真假参半,影响学生的三观
新媒体网络具有匿名性、虚拟性的特点,导致海量信息掺杂部分虚假信息,这是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及分析力,如果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较低,容受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部分学生为获取就业机会,编撰夸大自己的简历,给面试官留下不诚信的印象。此外,由于受虚拟网络的冲击,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变得功利,把薪水、是否轻松稳定放在第一位,而不优先考虑岗位及晋升空间等因素。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工作的应对措施
1、转变就业工作观念,做新媒体的参与者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在学生学习生涯中,分阶段,分年级,分专业和特长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同时要紧跟时代潮流,既要做新媒体的学习者更要做新媒体的参与者。掌握新媒体技术,了解学生的需求,从实际出发,利用新媒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同时需改变传统的与学生交往交流的方式,褪去高高在上,一脸严肃的面孔,学会用常见的网络语与学生的沟通,拉近学生的距离,获取学生的信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鼓励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更好的实现就业。
2、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者专业化水平
加强对任课老师上课的技能技巧培训,任课老师应加强学习,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能熟练的利用微课,慕课等新媒体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业,树立创新意识和精神。制定符合高校就业教育工作者培训计划,加强培训与学习,明确培训人员和培训时间,保证培训质量。根据各学院的实习时间安排,按时间段与相关单位对接,有针对性的推荐相关岗位,提高面试效率,减少辅导员为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的繁琐事务性工作。
3、开展新媒体平台,强化就业服务和指导。
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是高校对内对外的窗口,提高新媒体平台内容的质量,是保障点击率和阅读率的重要途径。完善平台建设,在原有的就业信息网站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网页内容和服务功能。可以开设就业指导专栏,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创业案例分析等模块。提供更多实用性教学内容,减少娱乐化内容。同时可增设生涯规划模块,为大一至大三学生的毕业打好坚定的基础。学生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互动性。
4、调整传播策略,培养学生习惯
培养学生习惯,重要的途径是提高就业平台内容的质量,有可读性,能够给学生带来实际性的帮助。针对用户需求,除了日常的招聘信息的维护,可邀请企业从业人员及毕业的校友与学生分享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求职感悟,这些有故事的,贴切学生实际生活的事物更受学生的喜爱。此外,在传播策略上,要多角度,多形式上让学生关注就业微信平台,适时开展投票,评选活动、评选最佳简历,增强的学生参与感。
参考文献:
[1][2]王玮蔚.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策略研究[J].科技展望,2016(06):345.
[3]李佳佳.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推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10):125-127.
[4]王尧葵.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规律和方法探析[J].管理观察,2016(10):126-128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2017年应届毕业生总人数预计达到795万,超过2016年总人数30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依然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给高校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随着新媒体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大力推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新媒体的忠实粉丝。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者应积极关注并掌握新媒体操作技术,利用新媒体平台来发布求职信息,提高学生的求职技能技巧,改变学生的就业思路,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
一、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工作的“季节性”
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在实际的操作层面,高校将就业指导工作作为毕业前的一个临时性措施,往往沦为“季节性”指导。由于指导的“突发性”,一方面学生在就业方面未及时进行引导和疏导,面临就业及接踵而来的毕业问题,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加重了高校就業指导工作的压力,影响指导质量。
2、就业指导者工作的事务性
就业指导工作往往被误认为是就业相关部门以及辅导员的工作。就业部门是大的方针政策的颁布者,而具体的细节工作需要辅导员落实。辅导员身兼多职,日常事务性工作让其分身乏术。因此就业工作限于上传下达就业部门发布的招聘信息、就业政策宣讲、业务办理流程,很难有针对性和创新性开展工作。
3、就业指导方式的单一性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常见于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举办校园招聘会等,方式上常见于就业指导课、讲座和报告会[1]。所传输的都是大众化的信息,没有结合学生各个专业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工作。学生没有连续接受生涯教育与指导,被动接受毕业信息,未从本质上意识到就业的重要性就就业形势的严重性。生涯决策理论指出,个体在生涯发展的主体性、能动性,最好的方式就是学生自己通过参与和实践,了解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培养职业兴趣,提前为生涯发展探索合适的出路[2]。
二、新媒体概念及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书籍、广播、电视、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体而言,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区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并以此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种传播形式[3]。新媒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传播信息量大。新媒体传播内容涵盖了大量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随时随地获取大量信息,任何人都可以下载,学习,分享,评论,相关信息,没有时空限制。2、传播速度快。新媒体可以通过直播,全程与受众互动,从发布信息到收到反馈,具有连贯性和及时性。3、传播信息的交融性。受众即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由于人与人之间对待事情的看法态度不同,信息传播过程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相互交融。
三、新媒体给就业工作带来的挑战
1、对就业指导任课教师和从业人员要求更高
目前毕业生主体是90后大学生群体,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是新媒體的主力军。尤其是随着日益兴起的慕课、微课、直播等新媒体直接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就自己感兴趣的就业信息进行搜索和学习,高效快捷。而高校目前就业指导方式单一、就业指导任课老师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多为高校行政人员和辅导员,他们的授课技能和经验有待于提高。这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2、如何提升粉丝的忠诚度,培养用户习惯
用户习惯的培养来自于该平台提供的消息占用的学生每日使用手机时间的比例[4]。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平台大部分都是学校要求学生关注,学生才会关注。导致点击阅览量很低,甚至被学生默默取消关注。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公众平台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没有在某一领域做到专业化。这就要求就业工作指导者,深一步进入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提高内容的质量。目前就业指导微信公众平台在就业简历制作、提供面试培训等内容较少,学生也呼吁增加相关实用性内容。
3、虚假信息,真假参半,影响学生的三观
新媒体网络具有匿名性、虚拟性的特点,导致海量信息掺杂部分虚假信息,这是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及分析力,如果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较低,容受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部分学生为获取就业机会,编撰夸大自己的简历,给面试官留下不诚信的印象。此外,由于受虚拟网络的冲击,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变得功利,把薪水、是否轻松稳定放在第一位,而不优先考虑岗位及晋升空间等因素。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工作的应对措施
1、转变就业工作观念,做新媒体的参与者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在学生学习生涯中,分阶段,分年级,分专业和特长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同时要紧跟时代潮流,既要做新媒体的学习者更要做新媒体的参与者。掌握新媒体技术,了解学生的需求,从实际出发,利用新媒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同时需改变传统的与学生交往交流的方式,褪去高高在上,一脸严肃的面孔,学会用常见的网络语与学生的沟通,拉近学生的距离,获取学生的信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鼓励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更好的实现就业。
2、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者专业化水平
加强对任课老师上课的技能技巧培训,任课老师应加强学习,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能熟练的利用微课,慕课等新媒体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业,树立创新意识和精神。制定符合高校就业教育工作者培训计划,加强培训与学习,明确培训人员和培训时间,保证培训质量。根据各学院的实习时间安排,按时间段与相关单位对接,有针对性的推荐相关岗位,提高面试效率,减少辅导员为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的繁琐事务性工作。
3、开展新媒体平台,强化就业服务和指导。
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是高校对内对外的窗口,提高新媒体平台内容的质量,是保障点击率和阅读率的重要途径。完善平台建设,在原有的就业信息网站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网页内容和服务功能。可以开设就业指导专栏,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创业案例分析等模块。提供更多实用性教学内容,减少娱乐化内容。同时可增设生涯规划模块,为大一至大三学生的毕业打好坚定的基础。学生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互动性。
4、调整传播策略,培养学生习惯
培养学生习惯,重要的途径是提高就业平台内容的质量,有可读性,能够给学生带来实际性的帮助。针对用户需求,除了日常的招聘信息的维护,可邀请企业从业人员及毕业的校友与学生分享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求职感悟,这些有故事的,贴切学生实际生活的事物更受学生的喜爱。此外,在传播策略上,要多角度,多形式上让学生关注就业微信平台,适时开展投票,评选活动、评选最佳简历,增强的学生参与感。
参考文献:
[1][2]王玮蔚.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策略研究[J].科技展望,2016(06):345.
[3]李佳佳.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推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10):125-127.
[4]王尧葵.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规律和方法探析[J].管理观察,2016(10):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