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想象.创造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rbinbaya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评弹版《雷雨》是对曹禺同名话剧的重要艺术改编,改编体现在主题的回归、冲突的改变、形象的还原、原有情节的深扣和重要细节的放大等若干方面。其在北京等各地演出的巨大成功,对于现代文学经典教学既提供了若干重要的经验,也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既要尊重原著,又要敢于创新,是这些经验和启示的简单概括。
   2010年10月,作为曹禺诞辰百年的献礼,苏州市评弹团在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以及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等上演了根据曹禺同名剧作改编的弹词版《雷雨》。与以往话剧、电影、歌剧等其他艺术形式诠释《雷雨》不同,弹词《雷雨》以繁漪与周萍的情感冲突为主线,通过《山雨欲来》、《夜雨情》和《骤雨惊雷》3个回目对原作进行了全新演绎。弹词版《雷雨》是在朱栋霖等著名曹禺研究专家指导下,由苏州评弹团专门创作团队集体合作完成,并由盛小云、徐惠新等著名苏州评弹艺术家弹唱表演的。演出结束后,观众反响热烈,《文艺报》《中国文化报》《新华日报》以及新浪网等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被认为是“经典改编的一次成功尝试”。①著名导演苏民说,“曹禺作品被许多曲艺改编过,但用苏州评弹改编话剧《雷雨》,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②
   从评弹版《雷雨》的剧本来看,这次改编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主题的回归:改编本摒弃了《雷雨》接受史上的庸俗社会学解读,充分挖掘原著精神,对其中的命运主题进行了强化。二是冲突的改变:评弹本既不以周朴园和鲁妈的冲突为主,也不以蘩漪与周朴园的冲突为主,而是以蘩漪与周萍的冲突为结构主线。三是形象的还原:评弹重新塑造了蘩漪、周萍形象。对于蘩漪,以往的舞台形象一向被定格为现代中国的“娜拉”、“反封建的斗士”,评弹版《雷雨》则力图塑造一个因无爱而痛苦、为渴求爱而挣扎的蘩漪。③四是原有情节的深扣和重要细节的放大。评弹从全剧四幕50多个戏剧场面中,撷取了六个“桥段”,重点用三回来集中表现。第一回“山雨欲来”,重点表现蘩漪被逼喝药后以情留萍;第二回“夜雨情探”,蘩漪跟踪周萍,在四凤家窗外窥听周萍四凤热恋;第三回“骤雨惊雷”,蘩漪在绝望中爆发。选取这些细节后,评弹充分发挥自身说、噱、弹、唱的艺术优势,对蘩漪与周萍的冲突进行集中渲染。这样,戏剧重心发生了重大变化,评弹版《雷雨》几乎成了新的艺术创造。
   话剧《雷雨》是现代文学经典,也是现代文学教学的常规篇目。评弹《雷雨》的改编,对于现代文学的教学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它的成功改编和广被接受,再一次说明了,任何文学经典,其形成不单是经典自身因素作用的产物,也是经典与受众充分融合、共同成长的结晶。它也告诉文学教育者这样一个道理,经典本身并不是生硬僵化、高不可攀的神圣之物,它的意义生长同样需要读者的创造性参与。
   然而,这次艺术创造和阐释实践,也为我们理解经典和讲授经典,提出了若干重要经验:一是对于经典的理解和阐释,要紧贴原著、抓住主线,否则就会偏离原著精神。实际上,评弹版《雷雨》改以蘩漪与周萍冲突为主线,以蘩漪为第一主角,并不是没有文本根据的,不过一直以来,这个根据被某种习惯性的社会学思维掩盖罢了。评弹版《雷雨》把这个被严重遮蔽的线索和人物凸显出来,不过是一种历史还原和艺术还原。把这个核心提炼出来后,就可以利用苏州评弹细说慢唱、刻画抒情等优势,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是要善于在经典的空白处做文章,发挥丰富想象进行大胆创造。显然,评弹版《雷雨》的改写,主要主要得益于对初版《雷雨》(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第四幕高潮空白处的理解和发挥。原剧中,蘩漪面对众人有一大段独白:
   蘩漪(高声)你的母亲早死了,早叫你父亲压死了,闷死了。现在我不是你的母亲。她是见着周萍又活了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她也是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真活着的女人!
   (揩眼泪,哀痛地)我忍了多少年了,我在这个死地方,监狱似的周公馆,陪着一个阎王十八年了 ,我的心并没有死;你的父亲只叫我生了冲儿,然而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指萍) 就只有他才要了我整个的人,可是他现在不要我,又不要我了。
   改编者通过这这一“自我宣言”的充分挖掘,将主人公蘩漪进行了一番新的改造,以往舞台上斗来斗去、吵个不休的“反封建斗士”没有了,而一个“在痛苦压抑中挣扎、渴求爱的女性”出现了。③这实际上是对这一没有被充分表现的细节的放大和深化。在改编者看来,“蘩漪在挣扎,但挣扎是表象,痛苦是她的内心,她因为痛苦、无爱而挣扎、爆发、歇斯底里。”③这是一种对于空白的艺术填充,是一种大胆的艺术想象和创造。
   三是阐释者有权凭借其对原作的独特理解,进行大胆的二度创作,这种创作既包括对原作中某种因素的突出,也可以用其他艺术文体进行改写。其实,在现代文学史上,曹禺先生根据巴金的小说《家》改编的同名话剧,已经做出了某种很好的艺术示范。巴金的《家》中处于次要地位的人物(瑞珏)、次要关系的线索(觉新与瑞珏),都被曹禺加以强调和突出,成为主要人物线索。甚至整个原作的主题也被曹禺先生改写。某种意义上将,评弹版《雷雨》也是对于话剧《雷雨》的这样改写,是属于大胆的再次创作。改编者紧紧抓住蘩漪痛苦的内心和无妄的遭遇,将四幕话剧精编成为两个小时的中篇评弹。“改编者对于蘩漪这个人物做了深入的发掘,增加了细节的描绘,也使得书中人物更令人同情和悲悯。特别是在交代蘩漪与周萍的关系时,增添了蘩漪与周萍观看昆曲《游园惊梦》,并题扇作画的情节,这样一来将曹禺没有正面描述的二人以往的情愫,加以大胆的设想、丰富,对蘩漪这个形象做出了全新的阐释和合乎情理的解读。”③
   对于现代文学经典的课堂教学来说,评弹版《雷雨》的成功改编,无疑为我们处理尊重原作与阐释创造的关系,提供了一种颇有意义的启示:一方面,尊重原作是我们一切阐释和改编工作的基础与前提,如果失去了这个基础与前提,那么这种阐释就失去了阐释经典的基本意义,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另一方面,在文学经典面前,诚惶诚恐,亦步亦趋,恐怕也不是对于文学经典正确态度。实际上,评弹之所以成功,就是非常恰当的处理好了尊重与创造的关系。艺术指导朱栋霖说,“评弹《雷雨》尊重原著不是照搬原作,而是在原有主要情节基础上深挖细抠,体现与阐释原著精神和人物的内在精神。”③评论家们所肯定的也正是这一点,“苏州评弹的《雷雨》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实践,删繁就简,以蘩漪、周萍为主线,将二人心理发展变化写得合情合理、细致入微,基本经得起推敲。”④对于现代文学经典教学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对于经典的反复阅读和深入挖掘,“我们的改编工作始于对经典《雷雨》的重读,重新阐释《雷雨》原典精神。”⑤要之,评弹《雷雨》的成功之道,既在尊重原著,又在敢于创新,没有前者,后者无从谈起;没有后者,前者将失去意义。这是评弹《雷雨》对于现代文学经典教学的重要启迪。
  
   注释:
   ①《文艺报》2010年10月11日。
   ②《中国文化报》2010年10月14日。
   ③朱栋霖:《经典<雷雨>:从话剧到苏州评弹》,《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
   ④邹红:《清新细腻 优美传神——观苏州市评弹团演出中篇弹词<雷雨>》,中国艺术报2010-10-12。
   ⑤《<雷雨>的一次华美转身——朱栋霖、盛小云一席谈》,《姑苏晚报》2010年10月3日。
  
   (作者简介:赵黎明(1968-),男,汉族,湖北宜城人,2006年武汉大学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8年苏州大学首站博士后出站,现为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二站博士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其他文献
理查德·耶茨是美国文学史上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他精湛的叙述手法、对现代人焦虑的关怀,使得他的作品在艺术上、思想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耶茨对普通人的关怀中,对女性的注视是显而易见的,耶茨的知音库尔特·冯古内特称:“福楼拜以来,少有人对那些生活得苦不堪言的女性抱以如此的同情”。冯古内特的论断是极其精准的,耶茨的写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福楼拜的影响,尤其是《包法利夫人》。本文从耶茨小说《复活节游行
期刊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之一。戏剧以20世纪60年代为背景,通过对话以及疯癫的行为建构和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知识分子阶层的生存状态,即不愿面对现实,生活在各自编织的幻想中,在幻想与现实之间痛苦地挣扎着”。本文将运用新历史主义中的自我塑造这一理论观点挖掘出作品中所暗含的对主流意识形态权力反抗、颠覆这一重要命题。   一、知识分子选择   新历史主义的代表者格
期刊
满都麦是内蒙古自治区土生土长的蒙古族作家。他的小说作品内涵丰富、意蕴深厚,无论是在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现代创作手法的结合上,还是对小说的题材、结构的拓展上都有比较独到的创新和探索。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蒙古民族几千年来用生命、劳动和智慧浇灌而培养成的文化传统,并将其升华到人类理性的现代高度。满都麦在其小说作品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带有草原气息的人物形象:恋人形象、母亲形象、猎人形象、狼形象……
期刊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周立波同志的生平及文学成就,然后介绍了其生活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学动因,对周立波的现实追求及其对文学和艺术的思索和态度做了简要阐述,突出了其创作个性和美学追求。在文学的道路上,周立波坚守着一种文学精神,这种文学精神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不屈于现实的心灵高傲的飞翔。   引言   周立波于1908年8月出生于湖南益阳邓石桥乡清溪村,1979年9月病逝于北京。他一生文学活动
期刊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周立波关于文学典型创造的相关理论及言论,而后立足国内文学写作探讨文学典型创立现状,从“文学易落俗套,随之误成典型”这一观点切入,分析在现今中国文坛,真正文学典型的崛起及创立应做到哪些方面。   一、周立波的文学典型理论   周立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和学者,他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内容涵括广泛,对我们研究国内外文学助益良多。而周立波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现实主义美学思
期刊
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以关联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对《老友记》中言语幽默效果的产生加以解读,最后得出关联理论对幽默的解释力。   一、引言   幽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以独特的幽默机制,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幽默借助的主要交流媒介区分,幽默可以分为非言语幽默和言语幽默。非言语幽默指那些不需要借助语言工具向人们传递幽默信息的幽默手段。言语幽默是同幽默发出者、接受者、应用的语言形式,以及相关的语境密不
期刊
本文运用翻译目的论,把汉语歌词《南湖秋月》的英译作为个案,结合翻译实例进行评析,旨在探索目的论对汉语歌词英译的指导作用。目的论为汉语歌词的英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引言   歌曲翻译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歌曲翻译通常分为三种:第一种“歌曲译配”;第二种是在原歌曲后跟有中文歌词大意和注解;第三种是“歌词翻译”。   国内歌词翻译研究薄弱,大都囿于一些零散的经验之谈,而鲜有系统
期刊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多灾多难的一段时期,美国在这一时期亦经历了美国梦的破灭、理想的丧失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失落, 而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这一时期美国的经历似乎吻合了人类始祖从伊甸园堕落入人间的“人类堕落”这一大的主题。《春寒》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被解读为某种程度上的再现了人类始祖丧失乐园的沮丧情绪,在更深层次上则表明了人类在成长过程中理想世界的破灭,以及对现实世界认识的觉醒这一主题。   一
期刊
李清照是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的女词人。她的《词论》一文是宋代第一篇系统的词学理论文章,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受到古今文人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从词“协音律”和词“重典雅”两方面论证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词论》一文见于宋代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和魏庆之的《诗人玉屑》。全文不足600字,但立论鲜明,内涵丰富,文中李清照大胆地提出了对词的独特见解和主张,毫不隐讳地批评了词坛上不少的名家
期刊
回顾中外文坛名作,许多作家都执著于讲述“最后一个”主人公的“最后一个”故事。这类人物的身上总会带有逝去时代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又总会笼罩着一缕哀愁。人们无法与记忆完全隔离,小说恰恰以独特的回忆性满足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追寻和重温。而这种追忆一旦打上“最后一个”的印记,便会与人类本性中喜欢哀挽和悲伤情调相符。一个时代的终结,总会伴随着“最后一个”或是执着,或是放弃的艰难抉择。于是,那些关于时代的记忆便愈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