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梦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太长的距离。GSM协会的一个预测数据称,2017年移动医疗市场将带来230亿美元的收入。但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2guidance最近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移动医疗市场的规模仅为7.18亿美元。
不过中卫莱康创始人孟宇却发现了一个将梦想变现的好机会。对心脏病患者,特别是对于心绞痛患者来说,如果他们到达医院时心绞痛已经缓解,那么这个时候的心电图不会有异常显示。孟宇的解决方案是用一部可以测量心电图的手机或者腕表,即时记录和传输心电图。
这个准确的切入点,让中卫莱康在2010年就开始盈利。据孟宇提供的数据,中卫莱康2011年收入超过3000万,与国内60多家心血管医院建立合作关系。
2005年创立公司之前,孟宇并没有太多的医疗背景。他只是在朗讯销售过半导体芯片。“创业初期没有什么医院和专家的资源,有医生朋友反馈说需要远程医疗方案,所以我们就开始做了,”孟宇说。
中卫莱康的终端设备包括手机和腕表,其中内置了感应芯片。在孟宇看来,这并没有太高的技术门槛。第一代产品并不带有通讯功能,在几次优化之后,用户将手机置于手掌心,维持30秒就可以测出心电图,然后手机将心电图传输到中卫莱康的呼叫中心,客服人员在几分钟之内利用短信或者电话的形式将用户的心脏健康情况进行反馈。
听起来这并不是个很难实现的主意,至少一开始孟宇也是这么想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孟宇就解决了技术问题并找代工厂做出产品,并在2006年通过了药监局的批准,然而最大的困难才刚刚开始。
和所有的药物一样,这个全新的医疗监测设备同样需要经过临床试验的检验。对于医生这个相对保守的群体,只有在临床试验中表现获得认可的新药物和设备,才有可能得到医院最后的接纳。
对于中卫莱康而言,首先要证明的是它的产品和医院的设备测出来的心电图没有差异。这个新产品在医生看来很新鲜,但真正愿意开展临床的医生少之又少。更何况2006年孟宇碰到了一个尴尬的时间点:医疗行业反商业贿赂风声正紧。医生人人自危,几乎没有人愿意因为开设新的项目而被关注。
孟宇和他的团队开始不停跑医院。他们锁定了几家在心血管领域相当顶尖的医院,将实验方案修改了几十次,并保持对医生的拜访频率。另一方面,他们开始参加各种医疗学术会议,旁敲侧击扩大人脉。
这样的寻找花费了一年的时间,第一个突破的是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医科主任。“或许也正好是医生对这个设备感兴趣”,孟宇说,“持续不断的去找,总会有医生愿意试一试的。”
中卫莱康为医院提供了设备,并开发了一套软件。这套软件最开始只有患者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在临床试验中不断的反馈之下,中卫莱康将患者的手术记录、手术现象和药方都植入了设备软件。长期的记录才具有价值,患者自己在家测量的心电图会发到这套终端设备中,而医生可以随时查看患者的情况。
在阜外医院中卫莱康的产品得到了不错的试验数据,他们在一年中的几百个测量案例中,与医院设备的测量数据达到了100%的吻合。
突破了第一个临床试验以后事情就顺利许多。2007年之后接受临床试验的医院大幅增长,目前为止国内60多家治疗心血管的医院都已经购入了中卫莱康的整套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随着医生的试验成果发表,已经出现了几篇关于移动终端测量心电图的学术论文。最后这些论文和医院都成为了孟宇突破新市场的宣传材料。
中卫莱康的收费模式是将终端和服务卖给医院,医院可以出租给做完手术、已经出院但还需要观察的病人,每天的租金需要100多元。最初,几个投资人曾对中卫莱康的定位提出过质疑。直接售卖终端是能够更快收回资金的办法,但孟宇坚持了服务商的定位。
在孟宇看来,提供服务而非只是提供设备的好处是,虽然提供硬件一次性赚到的钱比较多,但提供服务却可以有持续的收入。当然这个想法也具有更高的 风险,如果无法得到认可,快速积累用户数量,并持续不断地引入投资,中卫莱康很可能无法长期坚持下去。
按照这个定位,售后服务支撑是必不可少的投入。中卫莱康的数据库中存储着每一个用户的信息,在医生调用的同时,公司的呼叫中心也会给出反应。孟宇雇佣了一批具有医生资质的工作人员在呼叫中心轮班,“因为只是看心电图,给出异常意见而非诊断意见,所以一般经验的医护人员就可以胜任”。
但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呼叫中心的运行效率却成为问题。一旦用户的心电图出现异常,呼叫中心的医生会以电话的形式通知用户,建议对方去医院检查。用户往往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有时候通话时间甚至会长达一个小时。
孟宇从携程请来了一位管理人员,帮助呼叫中心重新建立流程。工作人员以标准化的方式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现在每个电话一般控制在10分钟之内,每个用户的等待时间不会超过2分钟。
除了医院,中卫莱康开始围绕个人消费者做起了生意。所以中卫莱康找到了一些其他的合作伙伴,包括运营商和平安健康保险。
和中国电信在安徽的试点合作中,中卫莱康负责技术的副总曲公博发现自己的设备在一些地区无法做到良好的通信支持。“手机厂商的产品优先保证通讯,但我们的东西作为医疗产品,首先要保证的是心电测量,”曲公博说,“CPU的优先级不一样,面对上百张不同的SIM卡,一些地区的通信出现了问题。”
以前针对医院售出的设备都是中卫莱康自己选择的SIM卡,但运营商对信号的要求不仅于此。每个省不同的套餐SIM卡都不一样,有时候数据通信在不同的地区会出现中断现象。曲公博只好调整技术,在系统中预留出富余的计算容量,平衡通信与测量的使用层级。
这个经验帮助他们解决了后来与个人客户的合作问题。去年年底,中国电信在自己的零售柜台推出了中卫莱康的手机。中卫莱康将心电图监测服务打包出售给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再以收取年费的方式卖给个人。
何雪波是中卫莱康第一批投资人之一,作为天使投资人,他为公司提供了5万美元的资金。2005年他最大的担心是是否真的能做出产品,如果产品测量的准确度无法达到要求,这个项目就无法成立。
“公司的发展关乎两点,一是营收,二是资本市场,用户数量的增长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投资人。”在何雪波看来,当中卫莱康的用户数量达到5万,年利润超过2000万时就可以申请上市。
但是在孟宇看来,这个市场还远远没有被培育起来。他用强生推广血糖仪的例子做了类比,“以前没有人想到可以在家里测血糖,强生用了5到10年去培育这个市场,后来一批公司才借由生产这个便携设备搭船上 市。”
在他眼里,自己设计出来的心电测量仪也是一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模仿对象,也还没有竞争者。“大公司不会来做这个业务,”孟宇的判断是,“服务的利润太低,大公司的产品都有超过100%的利润,它们暂时不会进入这个领域。”中卫莱康现在的利润率还不到20%,但孟宇觉得自己抓住了先行优势。毕竟每一个竞争者的进入,都必须面对几年的临床检验。在这个间隙当中,他认为自己可以跑得更快。
目前为止中卫莱康已经接受了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三轮融资,融到资金1000多万美元,预计今年的收入将会过亿。
“服务见效慢,但却是长足的发展”,按照这个路径先把公司做强是孟宇的打算。60多家医院的合作还远远不够,如何将业务铺到更多的社区医院并普及到个人,是他未来推广的重点。去年9月,中卫莱康成为高通“无线关爱”的合作伙伴,将自己的设备铺到了山东、安徽和四川的社区医院。
但需要孟宇考虑的不仅于此。移动医疗终端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个市场仍在培养期。中卫莱康与合作伙伴的尝试只在几个省区展开,无论是合作医院还是城市都还只是两位数。在他拿到下一笔投资之前,是否能够等到这个机会,现在的移动医疗市场环境还不明朗。
定位于服务似乎是正确的战略,条件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随着用户的增长,呼叫中心的人力和运营成本将会是一个不小的成本支出。
目前中卫莱康六十个坐席三班轮值,且每个坐席都是有医师资格的医生,以平均每人3000元一月的标准计算,每年呼叫中心的人力支出至少要400万元,还没有包括硬件、通信和维护费用。而按照20%的利润比例,2011年这家公司赚到的钱不到800万元。
如何在服务和成本控制上做得更好,是孟宇目前没有精力深入考虑的问题。在他看来,突破了临床似乎就已经解决了最大的麻烦,但随着移动医疗市场竞争者的增多,临床恐怕远远不是有效的竞争门槛。
不过中卫莱康创始人孟宇却发现了一个将梦想变现的好机会。对心脏病患者,特别是对于心绞痛患者来说,如果他们到达医院时心绞痛已经缓解,那么这个时候的心电图不会有异常显示。孟宇的解决方案是用一部可以测量心电图的手机或者腕表,即时记录和传输心电图。
这个准确的切入点,让中卫莱康在2010年就开始盈利。据孟宇提供的数据,中卫莱康2011年收入超过3000万,与国内60多家心血管医院建立合作关系。
2005年创立公司之前,孟宇并没有太多的医疗背景。他只是在朗讯销售过半导体芯片。“创业初期没有什么医院和专家的资源,有医生朋友反馈说需要远程医疗方案,所以我们就开始做了,”孟宇说。
中卫莱康的终端设备包括手机和腕表,其中内置了感应芯片。在孟宇看来,这并没有太高的技术门槛。第一代产品并不带有通讯功能,在几次优化之后,用户将手机置于手掌心,维持30秒就可以测出心电图,然后手机将心电图传输到中卫莱康的呼叫中心,客服人员在几分钟之内利用短信或者电话的形式将用户的心脏健康情况进行反馈。
听起来这并不是个很难实现的主意,至少一开始孟宇也是这么想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孟宇就解决了技术问题并找代工厂做出产品,并在2006年通过了药监局的批准,然而最大的困难才刚刚开始。
和所有的药物一样,这个全新的医疗监测设备同样需要经过临床试验的检验。对于医生这个相对保守的群体,只有在临床试验中表现获得认可的新药物和设备,才有可能得到医院最后的接纳。
对于中卫莱康而言,首先要证明的是它的产品和医院的设备测出来的心电图没有差异。这个新产品在医生看来很新鲜,但真正愿意开展临床的医生少之又少。更何况2006年孟宇碰到了一个尴尬的时间点:医疗行业反商业贿赂风声正紧。医生人人自危,几乎没有人愿意因为开设新的项目而被关注。
孟宇和他的团队开始不停跑医院。他们锁定了几家在心血管领域相当顶尖的医院,将实验方案修改了几十次,并保持对医生的拜访频率。另一方面,他们开始参加各种医疗学术会议,旁敲侧击扩大人脉。
这样的寻找花费了一年的时间,第一个突破的是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医科主任。“或许也正好是医生对这个设备感兴趣”,孟宇说,“持续不断的去找,总会有医生愿意试一试的。”
中卫莱康为医院提供了设备,并开发了一套软件。这套软件最开始只有患者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在临床试验中不断的反馈之下,中卫莱康将患者的手术记录、手术现象和药方都植入了设备软件。长期的记录才具有价值,患者自己在家测量的心电图会发到这套终端设备中,而医生可以随时查看患者的情况。
在阜外医院中卫莱康的产品得到了不错的试验数据,他们在一年中的几百个测量案例中,与医院设备的测量数据达到了100%的吻合。
突破了第一个临床试验以后事情就顺利许多。2007年之后接受临床试验的医院大幅增长,目前为止国内60多家治疗心血管的医院都已经购入了中卫莱康的整套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随着医生的试验成果发表,已经出现了几篇关于移动终端测量心电图的学术论文。最后这些论文和医院都成为了孟宇突破新市场的宣传材料。
中卫莱康的收费模式是将终端和服务卖给医院,医院可以出租给做完手术、已经出院但还需要观察的病人,每天的租金需要100多元。最初,几个投资人曾对中卫莱康的定位提出过质疑。直接售卖终端是能够更快收回资金的办法,但孟宇坚持了服务商的定位。
在孟宇看来,提供服务而非只是提供设备的好处是,虽然提供硬件一次性赚到的钱比较多,但提供服务却可以有持续的收入。当然这个想法也具有更高的 风险,如果无法得到认可,快速积累用户数量,并持续不断地引入投资,中卫莱康很可能无法长期坚持下去。
按照这个定位,售后服务支撑是必不可少的投入。中卫莱康的数据库中存储着每一个用户的信息,在医生调用的同时,公司的呼叫中心也会给出反应。孟宇雇佣了一批具有医生资质的工作人员在呼叫中心轮班,“因为只是看心电图,给出异常意见而非诊断意见,所以一般经验的医护人员就可以胜任”。
但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呼叫中心的运行效率却成为问题。一旦用户的心电图出现异常,呼叫中心的医生会以电话的形式通知用户,建议对方去医院检查。用户往往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有时候通话时间甚至会长达一个小时。
孟宇从携程请来了一位管理人员,帮助呼叫中心重新建立流程。工作人员以标准化的方式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现在每个电话一般控制在10分钟之内,每个用户的等待时间不会超过2分钟。
除了医院,中卫莱康开始围绕个人消费者做起了生意。所以中卫莱康找到了一些其他的合作伙伴,包括运营商和平安健康保险。
和中国电信在安徽的试点合作中,中卫莱康负责技术的副总曲公博发现自己的设备在一些地区无法做到良好的通信支持。“手机厂商的产品优先保证通讯,但我们的东西作为医疗产品,首先要保证的是心电测量,”曲公博说,“CPU的优先级不一样,面对上百张不同的SIM卡,一些地区的通信出现了问题。”
以前针对医院售出的设备都是中卫莱康自己选择的SIM卡,但运营商对信号的要求不仅于此。每个省不同的套餐SIM卡都不一样,有时候数据通信在不同的地区会出现中断现象。曲公博只好调整技术,在系统中预留出富余的计算容量,平衡通信与测量的使用层级。
这个经验帮助他们解决了后来与个人客户的合作问题。去年年底,中国电信在自己的零售柜台推出了中卫莱康的手机。中卫莱康将心电图监测服务打包出售给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再以收取年费的方式卖给个人。
何雪波是中卫莱康第一批投资人之一,作为天使投资人,他为公司提供了5万美元的资金。2005年他最大的担心是是否真的能做出产品,如果产品测量的准确度无法达到要求,这个项目就无法成立。
“公司的发展关乎两点,一是营收,二是资本市场,用户数量的增长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投资人。”在何雪波看来,当中卫莱康的用户数量达到5万,年利润超过2000万时就可以申请上市。
但是在孟宇看来,这个市场还远远没有被培育起来。他用强生推广血糖仪的例子做了类比,“以前没有人想到可以在家里测血糖,强生用了5到10年去培育这个市场,后来一批公司才借由生产这个便携设备搭船上 市。”
在他眼里,自己设计出来的心电测量仪也是一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模仿对象,也还没有竞争者。“大公司不会来做这个业务,”孟宇的判断是,“服务的利润太低,大公司的产品都有超过100%的利润,它们暂时不会进入这个领域。”中卫莱康现在的利润率还不到20%,但孟宇觉得自己抓住了先行优势。毕竟每一个竞争者的进入,都必须面对几年的临床检验。在这个间隙当中,他认为自己可以跑得更快。
目前为止中卫莱康已经接受了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三轮融资,融到资金1000多万美元,预计今年的收入将会过亿。
“服务见效慢,但却是长足的发展”,按照这个路径先把公司做强是孟宇的打算。60多家医院的合作还远远不够,如何将业务铺到更多的社区医院并普及到个人,是他未来推广的重点。去年9月,中卫莱康成为高通“无线关爱”的合作伙伴,将自己的设备铺到了山东、安徽和四川的社区医院。
但需要孟宇考虑的不仅于此。移动医疗终端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个市场仍在培养期。中卫莱康与合作伙伴的尝试只在几个省区展开,无论是合作医院还是城市都还只是两位数。在他拿到下一笔投资之前,是否能够等到这个机会,现在的移动医疗市场环境还不明朗。
定位于服务似乎是正确的战略,条件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随着用户的增长,呼叫中心的人力和运营成本将会是一个不小的成本支出。
目前中卫莱康六十个坐席三班轮值,且每个坐席都是有医师资格的医生,以平均每人3000元一月的标准计算,每年呼叫中心的人力支出至少要400万元,还没有包括硬件、通信和维护费用。而按照20%的利润比例,2011年这家公司赚到的钱不到800万元。
如何在服务和成本控制上做得更好,是孟宇目前没有精力深入考虑的问题。在他看来,突破了临床似乎就已经解决了最大的麻烦,但随着移动医疗市场竞争者的增多,临床恐怕远远不是有效的竞争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