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课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从而高效地实施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目的、小学生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及科学课中运用儿童的心理特征培养:儿童的学习科学课兴趣、儿童感知能力、观察能力、概念概括能力、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关键词】心理特征 感知能力 观察能力 概括能力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习这门课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自然观,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潜能。小学科学课其目的还是让学生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达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
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如: 3岁以前是发展口语的最佳时间3岁:最适合学习词汇的一年,词汇量增强,用代词、形容词和介词,而应在实际环境中学习,说出完整的句子4岁:口语成熟的一年词汇和句法运用(复合句)趋于成熟,表达能力增强5-6岁:阅读能力增强、对书面语有较高的理解力。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小学时期往往被称为前青春发育期。外在表现有:儿童贪玩、好动、活泼、热情儿童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儿童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儿童自我表现欲强,喜欢被肯定、被表扬儿童可塑性强。[1]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在这就科学课中运用儿童的心理特征培养:儿童的学习科学课兴趣、儿童感知能力、观察能力、概念概括能力、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进行论述。
1.儿童的学习科学课兴趣
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2]对有关具体实施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毫不感兴趣,那就会觉得学业负担很重,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必然学不好。相反,只要有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易于学好、记牢,有很好学习效果。从访谈小学生对象中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也喜欢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经常拆装一些小物品,会对一些奇怪的具体现象一直追问家人、朋友和老师,也会自己亲手做实验,进行小发明制作,也会深入思考和探索科学课上所学知识。因此学校多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的活动以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
2.儿童感知能力、观察能力
从小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善模仿、强记忆但注意力20分钟左右不太持久的年龄特点,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空洞说教,只会让学生注意力慢慢不集中。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事物具体地展现在小学生面前时,要让他们亲自去看看、听听、闻闻、尝尝,这实际上就是小学生探索他们生活中的世界的奥秘过程。三年级科学课程就有观察植物 、动物的及周围事物的活动: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树、各种各样的叶、寻访小动物、我的观察研究、观察自己身体、我的手、一杯水的观察等等。增长学生见识,认识到周围世界之博大,教师应带领小学生正确地去观察、去思考,在观察得到的感觉的基础上上升到知觉认识,并有一定的比较同种事和不同种事物的能力,如比较水的多少、各种各样的叶等等。
3.概念概括能力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掌握的概念大多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总是只看到事物形象的、外部的特征,要抽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比较困难,概括能力差。[3]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事物表象的作用。在感知到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直接经验,在经验的不断积累后促成对某事物概念的形成。在讲"沉和浮"这两个概念时,虽然学生可能见过物体沉或浮,老师也要通过联系学生的直接感知还有通过做实验、放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物体沉和浮的表象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表象归类概括出物体沉和浮的概念。
4.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有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小学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的时期,主要是发展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并不意味着形象思维的消亡。
低年级小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中、高年纪的小学生才逐步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同时也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科学课教学还是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使学生感知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其次,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用抽象的方法解决问题,抽象除了可以使思维概括、简约、深刻以外,还有发现真理的功能。教师在讲冷与热这章时,首先让学生感知冷水的冷与热水的热,然后在接下来的课程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冷是冷多少?热是热多少?学生必然会讲一些表象的结果如冷得发抖,热的出汗等等。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冷热的程度是可以计量的,再抽象出温度这个概念来。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88.
[2] 赵建庆. 小学《科学》课堂学生心理调控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9(3):149-150.
[3] 王月霞. 小学《科学》课学生心理特征与教学效果关系探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0(4):116-117.
【关键词】心理特征 感知能力 观察能力 概括能力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习这门课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自然观,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潜能。小学科学课其目的还是让学生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达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
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如: 3岁以前是发展口语的最佳时间3岁:最适合学习词汇的一年,词汇量增强,用代词、形容词和介词,而应在实际环境中学习,说出完整的句子4岁:口语成熟的一年词汇和句法运用(复合句)趋于成熟,表达能力增强5-6岁:阅读能力增强、对书面语有较高的理解力。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小学时期往往被称为前青春发育期。外在表现有:儿童贪玩、好动、活泼、热情儿童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儿童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儿童自我表现欲强,喜欢被肯定、被表扬儿童可塑性强。[1]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在这就科学课中运用儿童的心理特征培养:儿童的学习科学课兴趣、儿童感知能力、观察能力、概念概括能力、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进行论述。
1.儿童的学习科学课兴趣
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2]对有关具体实施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毫不感兴趣,那就会觉得学业负担很重,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必然学不好。相反,只要有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易于学好、记牢,有很好学习效果。从访谈小学生对象中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也喜欢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经常拆装一些小物品,会对一些奇怪的具体现象一直追问家人、朋友和老师,也会自己亲手做实验,进行小发明制作,也会深入思考和探索科学课上所学知识。因此学校多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的活动以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
2.儿童感知能力、观察能力
从小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善模仿、强记忆但注意力20分钟左右不太持久的年龄特点,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空洞说教,只会让学生注意力慢慢不集中。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事物具体地展现在小学生面前时,要让他们亲自去看看、听听、闻闻、尝尝,这实际上就是小学生探索他们生活中的世界的奥秘过程。三年级科学课程就有观察植物 、动物的及周围事物的活动: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树、各种各样的叶、寻访小动物、我的观察研究、观察自己身体、我的手、一杯水的观察等等。增长学生见识,认识到周围世界之博大,教师应带领小学生正确地去观察、去思考,在观察得到的感觉的基础上上升到知觉认识,并有一定的比较同种事和不同种事物的能力,如比较水的多少、各种各样的叶等等。
3.概念概括能力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掌握的概念大多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总是只看到事物形象的、外部的特征,要抽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比较困难,概括能力差。[3]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事物表象的作用。在感知到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直接经验,在经验的不断积累后促成对某事物概念的形成。在讲"沉和浮"这两个概念时,虽然学生可能见过物体沉或浮,老师也要通过联系学生的直接感知还有通过做实验、放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物体沉和浮的表象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表象归类概括出物体沉和浮的概念。
4.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有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小学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的时期,主要是发展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并不意味着形象思维的消亡。
低年级小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中、高年纪的小学生才逐步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同时也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科学课教学还是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使学生感知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其次,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用抽象的方法解决问题,抽象除了可以使思维概括、简约、深刻以外,还有发现真理的功能。教师在讲冷与热这章时,首先让学生感知冷水的冷与热水的热,然后在接下来的课程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冷是冷多少?热是热多少?学生必然会讲一些表象的结果如冷得发抖,热的出汗等等。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冷热的程度是可以计量的,再抽象出温度这个概念来。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88.
[2] 赵建庆. 小学《科学》课堂学生心理调控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9(3):149-150.
[3] 王月霞. 小学《科学》课学生心理特征与教学效果关系探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0(4):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