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学生的自卑心理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t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卑心理是指自我评价过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 ,是因为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其核心内容就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无法赶上别人。 其实, 自卑心理普遍存在, 只是轻重不同而已。 俗话说:“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不足,与周围人比较都有不如人的地方。但有的人能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看到自身不足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而有的人则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作出过低的评价,在比较中发现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处处都不如别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卑性格。
  产生自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第一、生理上的原因。一个人相貌、身材、体重、肤色等,都可能导致自卑感的产生。有些女学生常因为自己长相不够漂亮或者身材矮小、肤色黝黑而感苦恼、自卑。还有的女学生甚至会因为自己的汗毛重或者脸上有几颗雀斑、几颗痣而感到自卑。男学生中因为身材不够高大魁梧而自卑的也大有人在。至于那些有先天性生理缺陷的人,如聋、哑、盲、肢残等等存在自卑感的现象就更普遍了。
  其次是环境影响。我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他从小一直生活在偏远的山区。那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他的父母亲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他有时与爷爷为伴,有时寄居在叔叔姑姑家。长期缺少父母关爱,使他觉得处处比不上别人,自惭形秽,又缺乏安全感。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像极了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处处小心谨慎,不敢放肆。内心却极端敏感脆弱,又胆小怕事。到镇上来读初中以后,看到其他同学生活条件好了许多,见识也广得多,更觉得低人一等,于是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不与老师同学交往,不参加任何班级活动,上课从不答问,叫到他便面红耳赤,有时紧张得掉下泪来。读寄学,晚上不敢上厕所,把床也尿湿了。这就是由于外部环境长期不如人给他的心理留下了很重的阴影,使他产生了自卑心理。
  自卑感一旦产生,就会慢慢地蔓延、扩散,从而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引发出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自卑感的产生会带来一系列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抑制潜能的发展 自卑心理会抑制人的自信心和荣誉感的发展。自信是成功的重要保证。自信心对一个人人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是在智力上还是在体力上,或是在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自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发剂,能将人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将各个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的努力,并最终获得成功。一个自卑的人,缺乏在各种能力上的主动积极性,而主动积极性对刺激人的各种感官功能及其综合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引发人际关系上的障碍 一方面,自卑者变得敏感多疑,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嘲笑自己,因此往往以一种消极或错误的防御形式来保护自己,独来独往,不敢与别人正常相处。加之,不善于自我表现和孤独的自我封闭,会给别人造成不佳的印象,从而出现了人际交往障碍。另一方面,有自卑心理的人易产生晕轮效应,即以偏概全、以点概面,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视了自己的优点,这样,就形成消极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表面上,他们常贬低别人,排挤别人以缓解自己内心的压力,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严重的会给自己、他人和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和损失。
  总之,自卑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正常成长,健康发展。那么,怎样帮助初中学生走出自卑的沼泽地,形成健全人格呢?
  1.科学的培养自信心 第一,从培养兴趣入手增强自信心。兴趣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既可以转变学生厌学心理,又可以积累广博的学识,因而也就不会因知识贫乏和见识短浅而自卑。第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按照社会心理的归因理论,人们常把失败归之与某种原因,而许多人的心理是由于归因不当造成的。
  2.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评价。形成自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自己能力上的差异,全面认识和评估自己,通过客观的分析自己,公正的评价自己,恰如其分的发现自己的不足,不夸大,不绝对化,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减少失败的发生。这些都有利与自卑心理的克服。
  当然,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解决的办法也不同,给予的引导和教育也不同。总之,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帮助他们挺起自信的胸膛,积极乐观的走向生活,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他文献
一、创设特定的情境  语文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是最具活力的学科,而“教科书所承载的知识、方法、方案以及各种案例只是一种素材、一个方向、一些范例,它们还只是‘死的’,真正让他们‘活起来’的,还需要学生的真情投入、教师的积极引导,需要环境与情境,需要师生之间的水乳交融”。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去创设语文学习的新情境,这是作为学习材料的教科书无法提供的。而信息技术则能够为学生提供合理的环境
期刊
要素一、明确教师指导地位  每次综合性活动都有活动的主题、大方案,但大多没有细致的操作性强的过程计划。我们在组织时,活动的主题容易确定,但学生的综合性活动需要老师的指导。初中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求知的阶段,知识结构并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在大量的信息中,很难筛选出有价值的材料,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此时老师只做一个旁观者,单纯地追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育学生探索精神,那只能流于形
期刊
“留白”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是以“计白当黑,虚实相映”的手法,给欣赏者留有自由驰骋的空间。这让我想到了语文教学,我们语文教师是不是也应该学习这种“留白”艺术,给学生多留点想象的余地和创造的空间呢?语文教师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有所创造,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一、悬念“留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期刊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而且还能提高阅读技能和写作水平。课内阅读教学是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外要加大阅读量,以适应学生大量阅读中发展语言的需要。  一、把课内指导和课外辅导紧密联系起来  为了充分体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我利用语文教材配套的课外阅读资料制定“以一带二”的方法,即在课堂上讲一课,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和步骤。随后,有法可循地学
期刊
从事初中教学以来,发现许多中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着这样的通病:词汇贫乏,知识面窄,遣词造句能力差,写作时缺乏想象力.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有如下体会。  一、注重生活积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  “怕作文”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共同心理,他们主要觉得没材料可写。写“老师”不是选“老师帮我补课”就是“夜深人静,老师灯下熬夜批改作业”为了改变这些“套作”现象作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期刊
文章的构思布局是指在动笔行文之前,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作文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具体地说,文章的构思就是对头脑中的材料作进一步的扩充、延展、分解和组装,使之有序化、凝聚化、最优化,包括精选题材、提炼主题、设计人物、编写情节、安排结构以及探索最适当的表现方法等。有的考生总是对题目匆匆一瞥,在思维紊乱状态中,就信笔写去,结果常常是像挤牙膏似的,“挤”一点,写一点;或像溜冰
期刊
一、 学生评改作文的步骤  1、让学生明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说明:  (1)符合以下情况中的任何一条,可酌情加1-3分,加至满分为之。  ①构思新颖,有创意。  ②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不人云亦云。  ③体现出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④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  (2)缺少题目扣2分;错别字每三个扣1分(重现者不计),不足3个字不扣,扣完2分为止。若字数不足,因已在分类评分中有所体现,不作单独扣分。
期刊
目前,听到很多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好学习,学习的热情度不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不高……仔细想来,这些现象在目前的教学中确实普遍存在,究竟问题出在哪里?细想之下,才发现原来当一种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之时,也是颓唐教学的开始。  首先,我们在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中缺失了学生这一关键环节。  备课时对每节课的容量和强度是否能达到学生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考虑欠缺全面性。缺乏“备学生”“备学案”这一必要环节;对教材的
期刊
语文课改理念提出:语文课堂学习追求生动性、丰富性,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这一理念很多教师就理解为:语文课堂应该有趣。于是,课堂教学有趣味性就被许多教师理解为:课堂热闹就高效。于是,课堂热闹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很多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一观点渗透到语文教师的心里,就犹如在许多语文教师心坎里注射了一针兴奋剂。于是许多教师绞尽脑汁设计了许多调动学生也随之兴奋的教学环节:课本剧、唱歌、跳舞、欣赏音乐
期刊
一、后进生的成因  1. 自由散漫型。  一些特殊生由于家庭破裂或是单亲家庭,更多的农村家长,由于自身素质有限,对孩子的教育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因此养成了他们自由散漫的个性。这类学生缺乏纪律观念,迟到、早退的事时有发生,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听听,不感兴趣的课就不听,甚至在课上睡觉。  2.逆反心理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从小就受到家庭专断式的教育。学生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家长就训斥打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