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落在阿尔山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xfly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在前往阿尔山的路上,便有一种进入人间仙境的恍惚。道路上人烟稀少,只有乘坐的大巴在阳光下耀眼的雪地上發出寂寞的声响。
  两边是绵延不绝的森林,因为相隔遥远,所有的树木看上去便如灰黑色的粗硬的头发,生长在高低起伏的群山之上。这里是大兴安岭西南山麓的一部分。这粗犷壮阔、横亘于中国东北西南角的原始森林,总让人想起开天辟地的盘古。《山海经》里最早记录的颇似盘古雏形的人脸蛇身的神怪—烛龙,恰好也生长在北方的极寒天地中。这伟大的盘古之神,历经一万八千年,终于劈开混沌,而他自己却累倒在地。其后,他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化为苍茫的天地:“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肤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盘古身体上攀爬的虫子化为黎民百姓。可见宇宙之中,日月星辰、草木金石、江河五岳,皆比我们人类更为长久永恒。在这个星球上,人类出现至今不过600万年,可是与恐龙同时代的蜜蜂、虱子、蟑螂、海龟、龙虾,至今依然生生不息。但当我站在高处,注视着被群山包围、积雪覆盖的阿尔山,注视着这个犹如一滴圣洁的眼泪一样的小镇,依然被在酷寒中认真生活的人们所打动。风从更为遥远的西伯利亚吹来,又被厚厚的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白桦阻挡并过滤。当它们抵达这座小城时,便放慢了脚步,停止了呼啸。它们甚至不忍心拂去树梢的雾凇。于是,阳光下的风几乎消失了痕迹。人们只有在肥胖的喜鹊在林间啄食草籽的时候,会看到风轻轻拂过它们的羽毛;或者在明亮洁净的阳光下,看到被积雪几乎全部掩盖的草尖,正耸着单薄瘦削的身体,在风中发出轻微的颤抖。
  大巴车停下,将人们放在小城边上,便继续前行。人拉着行李在雪地上向前,走了很久依然见不到人烟,会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但这样的隔绝并不会让人觉得恐慌。时间仿佛在此凝固,这里化为极昼,阳光穿越厚厚的冰层,努力温暖着人间。生命可达数千年的云杉与拥有几百年寿命的白桦,以及在世不过百年的人类,共同栖息在这片高寒的大地上。天空是让人忧伤的蓝,那里空无一物,却又似乎囊括了人间的一切哀愁与欢乐。就在与天空一样散发出蓝色光芒的雪地上,无数匹马,正将温热健壮的身体探入大地,寻找睡梦中的牧草。
  在一年长达七个月的冬天里,阿尔山有着不再被游客打扰的宁静舒缓的节奏。这时的森林、火山、温泉、湿地、湖泊,重新归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一切都在沉睡,一切又似乎苏醒了,以一种纯净的、梦幻般的色泽苏醒。素白的山林将这个小城装扮成童话王国,赶马车的人在大街上响亮地甩着鞭子,“啪嗒啪嗒”地走过。马和人口中呼出的热气很快凝结成冰,连同悬浮的尘埃一起冻住。
  沿着住处左侧的小路一直向上走,来到高处,会看到许多散落在山脚下的人家的院子。一只狗不知从谁家突然蹿出,看到来人,并没有狂吠,而是友好地歪着脑袋,等待那人小心翼翼地走近自己。家家户户的屋檐都被积雪覆盖,木头栅栏围起的院子便像一个个小小的白色城堡。就在这热气腾腾的城堡里,女人们正为一顿丰盛的午餐忙碌不休。继续向小巷的深处漫游,会听到刀与案板在热情地跳着踢踏舞。这是元宵节之前的小城,人们依然沉浸在过年的喜庆里。游客们的到来还遥遥无期,除了牛、羊、马群,人们只需要为家人的一日三餐忙碌。
  有白胖的女人走出门来,隔着低矮的栅栏,微笑着跟邻院的女人说话。栅栏上倒挂着一只奶桶,一双破旧的牛皮靴正立在两块木头中间仿佛在思考人生,红色的鞭炮碎屑星星点点地洒落在木桩上。再有一场大雪,或许连这些琐碎、日常的事物也会一同消融在无边的白色之中。这些隐匿在高楼大厦背后的古老村落,这些与森林山脉自然相接的小小庭院,这些悄然消失在积雪中的妇人的絮语,让我恍若在虚幻的梦中游荡。
  在阿尔山,乡村与城市、森林与草原、群山与平原、湖泊与河流,和谐有序地交织在一起,仿佛树木的年轮,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却又遵循着自然的法则。马群在山脊上游荡,红色的马鬃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犹如燃烧的火焰。森林包裹着这一束束火焰,在白茫茫的大地上,向着天空无尽地生长。它们与林中赶马的人、空中翱翔的鸟儿、庭院里传出的轻微的咳嗽声,共同构成人间的某个部分—彼此依赖又相互敬畏的部分。
  万物有灵,阿尔山的温泉—这从地下汩汩流出的温热水流,也一定汲取了天地日月的精华,具有了某种神秘的力量。当它们流经我年轻羞涩的身体,流经光洁圆润的石子,流经赤身裸体坐在一起说说笑笑的年轻女人和那些佝偻的老妇身旁,一种源自森林雾霭般的清新的水汽,瞬间缭绕在我周围。就在这清澈的泉水中,我第一次发现了人类身体的美。这不染尘埃、不着一物的身体如此洁净,似乎,它生来就属于生机勃勃的山野。
  就在这座圣洁的小城里,一粒种子偶然间植入我的身体。她历经十月,平安抵达这个尘世。我为她取名阿尔姗娜(蒙古语“阿尔山”的汉语音译,意为“圣洁的泉水”),因为我曾途经这里,体验过蓝天、雪山、森林、马群猝然相接时的动人心弦,也看到过一滴晶莹的泪珠镶嵌在群山之间。风吹过大地,却不曾留下锋利的刮痕,一只鸟儿扇动着翅膀,掠过冰封的湖面。在这人迹罕至的酷寒之中,却处处都是生命的跃动:这与广袤自然和谐交融的生命,这弥足珍贵并在宇宙中留下过往印记的生命,这与天地日月一样永恒不息的生命。
其他文献
一  江南水乡的石门镇上,盛产两样美丽的东西:亮晶晶的蚕丝和漂亮的蓝印花布。小镇上有不少蚕丝作坊和蓝印花布染坊。丰子恺家的染坊叫“丰同裕”,是祖上传下来的“老字号”。他从小在染坊里长大,每天都看到姑姑、妈妈和姐姐们在染制蓝印花布和彩色绸伞。  有一次,他从染坊讨来一些染料,给课本上的每幅图画都涂上了颜色。一本黑白色的《千家诗》,竟然变成了漂亮的彩色图画书。  春天里,他独自来到郊外,站在开满油菜花
期刊
一  两年前,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一款类似微博的印度社区App(应用程序)的运营。我所在的团队负责印度创作者的招募和培养。拉姆一度是我对接的“创作者”中粉丝最多的。  当时我们的产品仍在起步期,暂时无法付费引入创作者,距离“内容变现”也相当遥远,所以从外部招募较成熟的创作者很困难。毕竟鲜有人会仅因为内容创作的热情或信息共享的情怀,便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持续不断地进行免费内容创作,更别提在一个名不
期刊
一  每年11月到12月,考试的紧张气氛就会四处弥漫。与以往不同的是,近几年,尤其是2020年以来,西安出现的大大小小的付费“共享空间”为这团紧张的空气分担了 一部分压力。  打开“大众点评”,定位至西安,搜索关键词“共享自习室”,会显示60余个词条。粗略浏览一番,“安静”“沉浸”“看到努力的别人,自己都不好意思不认真”成为所有评价中的关键词句。  其实,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付费自习室这种模式就已
期刊
一  儿子乎乎上中学了,转眼已是初三,在一所重点学校。每月一考,压力可想而知。好在他总是有各种方式调节这压力,吃,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解压方式。有次放学回家,他告诉我:“妈,我下午上课时想了下,人生最有意义的时刻,不是什么干一番事业之时,而是吃的时候。”  看得出来,这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我一时也不好反驳,我难道能说:“不,你错了!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
期刊
我爱养兰花,也就是这两年爱上的。  兰花品格高雅,不知道这是谁说的。我只是觉得,兰花很干净、纯粹。它不像绿萝,一长一大捧,仿佛是谁的自来卷长发;也不像吊兰,我姑姑家里有一盆,年龄可能比我还大,我去参观过,吊兰绕过了电视机,在高低柜上盘着,像是绿色的水帘洞。  吊兰与绿萝不是不好,只是没有节制,它们肆意生长,见水就活,生命力太旺盛了,不符合我的气质。我的气质是“半死不活”的。  即便這样,我还是爱花
期刊
一  但凡和人有关的事物,总会染上点儿人的脾气。城市这样的人类聚居地,虽然是由水泥和钢筋构成、木石与花木点缀的,但因了城里居住的人的秉性,每座城市也就有了自己的气质。  作为历经千年的古城,成都的每块砖石都浸透了巴蜀文化乐天知命的气质。它虽然是西南重城,却毫无倨傲之气,反而散发着浓浓的市井气息。这儿的冬日里,随处可见卖蜡梅的小嫂子,她们把电动三轮车停在繁华路口,她们都有著鲜润的粉色脸颊,有着盈盈狡
期刊
前几年去一位老师的家里做客,她的孩子轩轩出来跟我打了一声招呼,然后进房间继续看书去了。老师当年教我时,轩轩还是一个被抱在怀里的孩子,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清秀腼腆的少年了,成绩稳居全校前三,会多种乐器,读书也多。我感慨道:“真不错,未来是个人才。”老师笑了笑,说:“他啊,什么都好,就是有一点不好。”我讶异地问是什么,老师瞥了一眼轩轩的房门,小声说:“我总觉得他太文气了,别的男孩子都会去打篮球、踢足球什么
期刊
亲子之间到底应该怎样相处,这是一个困扰现代人已久的问题。中国的家庭成员之间血脉相连、息息相关,在为彼此带来温暖和关爱的同时,也必定会伴随着无意识的越界、父母长辈的过度干预等让人头疼的“无可奈何”。怎样才能在亲情和自我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或者说,亲情和自我之间,真的存在完美的平衡吗?  姥姥和妈妈之间关于早餐的拉锯战,让彼时还小的作者肖遥迷惑不解。那一顿早饭里承载的东西,直到她成年后,才领悟了其中滋
期刊
一  我要说的,是正月里看秦腔的事。  正月里最主要的事情是过年,过年除了敬先人、串亲戚,还有两件大事,就是看戏、耍社火。正月初四,临近的两个大庄董家河、张家河的戏一前一后上演了,各演了三天三夜;初十晚上,社火就开始了,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六天六夜的戏,六个晚上的社火。  吃罢早饭,晌午时分,估摸着戏快要开演了,村子里年龄大些的娃娃就扯着嗓子吆喝开了:“看戏走!”然后挨家挨户地约伙伴。不一会儿,大路
期刊
一  在我家附近这几个小区里收废品的大姐都是河南老乡,我们小区小,只有一个大姐常驻,偶有更换。  一个春节过后,来了一个新的大姐。这个大姐个子小,黑瘦精干,走路带风,爱穿紫、红、橙、黄等艳色的衣服,常戴一顶红色的棒球帽。  我偶尔卖废纸盒时会跟她打交道。那年夏天,我们工作室有一个急活儿,一批物料需要有人重新手工挑拣并打包,事情紧急,我们一时忙不过来。我灵机一动,就跑去大门口,问大姐能不能来临时帮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