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除了提取,还需要存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2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比”的意义
  1. 直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生活中的比”。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21世纪最杰出的帅哥,有图为证。(先出示老师自己一张标准尺寸的照片,学生大笑,然后逐张出示按照不同比例变化后的照片)
  师:观察这些照片,你有什么发现?(生答略)
  2. 研究照片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这些照片都放到方格纸中。(点击课件,隐去照片,出示长方形长与宽的数据,如下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1:长方形A的长和宽分别是B的2倍,面积是B的4倍。
  师:对。也就是说,从A到B,长和宽分别——(缩小2倍)那你再观察一下长方形A和D,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生2:长方形A的长和宽分别是D的二分之一。
  师: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对于长方形A,它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3:长是宽的1.5倍。
  师: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其他几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谁能说一下?
  生4:长方形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而长方形C、E不是。
  3.讲解“比”
  师:学到现在,有的同学可能会问“老师,你让我们学比,比在哪呢”,你们能从黑板上找到“比”吗?
  生(少数):长方形A的长与宽的比是3︰2。
  师:你能凭借自己的经验说说对这个3︰2的认识吗?(学生讨论,师相应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这两个数的比”,然后引导学生自学课本P50的内容)
  师:通过自学,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同桌说一说。
  师:根据比的意义,任何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
  师板书:6÷4= 6 ︰ 4 =1.5
  | | | |
  前 比 后 比
  项 号 项 值
  ……
  [思考:将课本中“淘气”的图片改成老师自己的照片,这一学习素材的呈现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同一照片长与宽之间的比、不同照片长与长之间的比,使“比”这一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了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深化对“比”的认识
  1.在数学日记中找“比”
  出示小明的数学日记:10月1日,我们一家驱车2小时来到了80千米外的农家乐。中午用餐时,爸爸要了3瓶啤酒花了15元,我点了两盒花生牛奶花了20元。我发现这种花生牛奶的口感非常好,其实它是用花生浆和甜牛奶配成的,其中花生浆占10%。
  师:你们能从中找到比吗?比一比,看谁找到的比多。(有些学生无从下手,师提示只有找到除法关系就可以改写成比了)
  生5:我找到80比2。
  师:你说的80是指什么,2又是指什么呢?比值是什么?(生答略)
  师(小结):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实际上就是速度。
  生6:15比3。
  师:能说明一下你说的比吗?
  生6:我说的是啤酒的总价与啤酒瓶数的比,它的比值实际上就是啤酒的单价。
  生7:我找到一个比是2比3,是花生牛奶盒数与啤酒瓶数的比。
  生8:我找到一个比是10比100。因为花生浆占花生牛奶的10%,所以这个10%是用花生浆除以花生牛奶得到的。
  师:你真了不起,看到了隐藏中的比。其实,花生浆占花生牛奶的10%就是指花生浆与花生牛奶的比是10比100。以前学百分数时,教材上有这么一句话(大屏幕出示):像95% 、 100 % 、 65.8 % ……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对于“百分数也叫百分率”同学们都已经理解了,但是对于百分数为什么叫百分比,许多同学当时都不理解,现在你们明白了吗?(生答略)
  师:对了,百分数实际上就是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比。其实,10%中还隐藏着许多的比,你们能找出来吗?
  生9:甜牛奶与花生牛奶的比是90比100。
  生10:花生浆与甜牛奶的比是10比90。
  ……
  [思考:通过小明的数学日记,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学习素材,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这些素材进行“再加工”,提取出各种各样有关比的信息。这里面,既有同类量之间的比,如啤酒瓶数与花生牛奶盒数之间的比,又有不同类量之间的比,如路程与时间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等。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比”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通过对“其中花生浆占10%”这个信息的深入剖析,既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比”的本质内涵,又使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寻找身边的“比”
  师:今天我们学习比,那我们眼睛看上去就到处都是比,你们能说说吗?
  生11:我找到一个比是26︰25,因为我们班有26名男生和25名女生。
  生12:我发现一个比是1︰51。
  师:你们能猜出他说的比是谁与谁的比吗?
  生(齐答):是老师与同学的比。
  生13:我找到一个比是2︰3,因为我的文具盒里有两枝铅笔和三支中性笔。
  ……
  3.介绍身体上的“比”
  师(大屏幕同时出示):其实,我们的身上也有许多比。如两手平伸的长度和自己身高的比约是1︰1,人的心脏与拳头的比约是1︰1,成年男子的肩宽与头长的比约是2︰1,一个人的血液与体重的比大约是1︰13,婴儿的头长与身高的比是1︰4……(师边介绍,学生边比划,并让学生说说各个比的具体含义,最后定格在婴儿的头长与身高的比例图上)   师:谁能说说这个1︰4的具体意义?
  生14:如果把婴儿的头长看成1份的话,那么婴儿的整个身高就有这样的4份。
  师(请一位学生上台):你们观察一下,这位同学的头长与身高的比是1︰4吗?
  师: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老师的头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多少?
  师(小结):同样是头长与身高的比,婴儿的大约是1︰4,儿童的大约是1︰6,成人的大约是1︰7。另外,有些成人的头长与身高的比是1︰9,这种人很适合做一种工作,你们能猜出来吗?(大屏幕出示模特的图片)
  ……
  [思考: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到了大量的比,感受到了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积累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即可以从广度与深度两个方面去研究问题。最后着重理解“头长与身高的比”,使学生认识到人的不同阶段头长与身高的比是在不断变化的,而处在同一阶段的不同的人的头长与身高的比大体上是一致的,但也有特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同时又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
  三、拓展对“比”的认识
  1.联系比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比,实际上比就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因此比和除法可以说是孪生兄弟。那么,比和除法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生答略)
  师:除此之外,你还会想到比和谁有着密切的联系呢?
  相机板书:
  2.展开讨论
  师:想一想,你认为比的后项有什么特殊要求吗?
  生:比的后项不能为0。
  师(质疑):体育比赛中的2︰0是怎么回事呢?
  师(小结):体育比赛中的比分,其实跟我们课前提到的比多比少、比大比小一样,都是差比关系,而我们今天学习的“生活中的比”是特指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四、全课总结(略)
  ……
  思考:
  1.经验除了提取,还需要存储
  提到“比”,学生肯定不陌生,但学生经验中的“比”更多的是指向于比多比少、比大比小的“差比”,或者说在他们头脑中“差比”与“倍比”是不加以明确区分的。当然,从课堂中学生多次提到“比例”一词的情况,说明学生对“比”还是有一定经验积累的。所以,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去调取关于“倍比”的经验,克服经验系统中“差比”带来的负面影响。课堂中我通过多媒体隐去照片,将其变成一个个长方形并置于格子图中,让学生直接来研究这些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这个环节花费了不少的教学时间,但我认为在这个环节的时间使用上还是很值得的,因为在这个环节中不仅引出了今天的学习内容“比”,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对“比”的认识奠定了鲜活的生活基础,同时为后续“比的应用”“图形的缩放”“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等知识的学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提供综合性材料,拓宽学生探索的空间
  教材上一共提供了三个情境来引出“比”,在磨课过程中我发现单独出示每个情境总有点突兀,而且情境之间缺少联系,导致学生获得的信息是单一的、有限的。于是我思考将教材的后两个情境糅合在一起,但后来又想“比”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教材既然强调从生活中去寻找“比”,我为什么不可以创设一个更为宽广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中去探寻更多的“比”呢?最后我采用了数学日记,将众多的信息一并呈现,让学生自己去加工处理,发现各种类型的比。另外,同类量之间的比和不同类量之间的比的综合出现,虽然课堂中我没有刻意去加以区分,但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比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减少了教学环节,使课堂结构显得更为严谨。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大量的对于“比”的体验,积累了选择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经验。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能空谈,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而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才能准确研读教材,从而把握数学课堂的本质,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素养;研读教材;课堂本质;有效教学  [中图
[摘 要]将学生对两道同类型题“自以为是”的解法进行对比,引发质疑,再由学生自己通过分组作答、交换意见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经验感知。从学生的“迷糊处”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反思、质疑,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充分的交流探讨,发掘学生的思想深度。  [关键词]经验陷阱;多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29-01 
[摘 要]培养学生的大数数感对于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认识多位数”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借助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大数数感,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数数感;数学活动;认识多位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44-01  建立大数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教学
[摘 要]比较是学习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教师的常用教学手段。以“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教学为例,通过引导学生辨别相关知识的异同,培养学生自发比较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比较 ;加法; 本质;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20-02  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
[摘 要]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平行线”教学为例探讨了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Pad教学技术来提高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手段、方法与策略,以实现高效数学教学,完善“数字·多元”课堂教学主张的理性建构。  [关键词]Pad 小学数学 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学生出错作为教学中的常见现象,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了原生态的资源。带有普遍性的错误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以“用方程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教学为例,教师不妨将错就错、以错启智、变错为对、以错为鉴,引导学生思考及追寻错误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错误;思路;方程;教学资源;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建构者。”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自己主动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任何人无法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需要通过亲身经历、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等学习活动,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内化,促进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摘 要]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以“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为例,从学生的操作入手,通过一系列扫描活动,为培养学生基本活动经验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二维码;长方体;活动经验;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32-02  史宁中教授指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习者会用数学的眼光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课堂教学越来越提倡“变教为学”,即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自觉深入探索知识内核,在解决旧疑问的同时产生新的问题,以此实现“育人为本”的教学宗旨。  [关键词]变教为学;育人为本;年、月、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48-01  针对“年、月、日”课程,传统教学过
[摘 要]解题策略多样化,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画图、列表、假设等策略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解题的思路和策略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关键词]解题策略;发散思维;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36-01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