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高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措施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ngyu0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以“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为例,从学生的操作入手,通过一系列扫描活动,为培养学生基本活动经验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二维码;长方体;活动经验;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32-02
  史宁中教授指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习者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如何让学生积累有效数学活动经验,笔者试以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为例,谈谈具体的有效措施。
  一、扫描感悟,明确特征
  “长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种子课”,是学生从二维到三维的一次飞跃性认识。为此,笔者设计了一系列扫描活动。
  1.“扫一扫”课本中各年级的图形
  课始,带领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图形,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回顾,进一步明确平面图形的特征,为后续的立体图形的学习提供可以对比的教学素材,同时,学生对原有图形知识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2.“扫一扫”玩具工厂加工的产品
  课件播放玩具工厂里正在制作的各种玩具,特别是展示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三棱锥等形体的积木类玩具。通过展示这些玩具,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玩具的形状特征,为后续的抽象学习提供第一手资料。
  3.“扫一扫”学生所处的教室
  问学生“在哪里上课”,引导学生说出是在“长方体”内上课。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把学生置身于今天要学习的立体图形当中,这样学生能对长方体有更加深入的感知,因为学生不仅是简单地学习知识,还真真切切地感知到数学就在身边。
  4.“扫一扫”学生赖以生活的街道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室是一个长方体之后,把学生的目光转移到生活的小区、街道,让他们寻找自己所居住的环境里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比如长方体形状的大楼、长方体形状的车库……这样“扫一扫”,学生学习的数学又能回归到生活中去,这是一个点睛之笔。
  二、有序思考,了解名称
  1.自主观察:结合模型探究特征
  让学生通过看、摸、比、量、议等方法,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2.画“长方体”:描述平面图形
  师(课件出示长方体):你能看到几个面?
  生1:三个。(正面是长方形,上面和侧面画成平行四边形,这样在平面上展示立体图形更立体)
  师:看不见的有几个面?怎么画?(用虚线表示后面、下面和侧面)
  师:想象一下,看不到面是什么样的?
  生2:上下的一样,左右的一样,前后的一样。
  3.拆解框架:理解长、宽、高
  师(出示长方体框架):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学生认识到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师:如果遮掉其中的一条棱,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比画一下。如果再遮掉一些棱呢?至少要剩下哪几条棱,才能保证还可以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动手试试。
  师:三条棱很重要,它们直接制约着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我们把底面上较长的边叫作长,较短的边叫作宽,垂直于底面的这条棱叫作高。
  4.借助教室: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对照教室找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量,最后总结特征。学生通过再观察,以及讨论、辨析、想象,进一步巩固了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与此同时,对于特殊的长方体,学生能够发现长方体可能会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他四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长方形,此时,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只有在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与深度,关注知识的呈现与学生的思维,关注学习的目标与过程,才能扎实推进活动的开展,不至于使活动流于形式,才能拓宽学生获取经验的渠道,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经验。
  三、激励想象,动态感悟
  一项学习任务是否可以理解为数学活动,判断的标准是看“是否有数学思维的参与”。在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之后,笔者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搭建长方体框架的操作活动。
  给每组学生提供一袋小棒(每袋16根),让他们搭建长方体或正方体。课件出示每袋小棒的规格数量:
  (1)思考并讨论自己小组要去领哪一个材料袋。
  (2)已经搭好的再想想,如果选另外的材料袋是否能拼搭成功。
  由于各小组选择的小棒不同,有的小组搭成了长方体框架,有的小组却搭不成。这样,就厘清“成”与“不成”之间的关系,再一次提升学生的活动经验。
  当学生的答案不同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及时地给予点拨,学生就能透过差异,快速高效地看清事件的真相与本质,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关于“棱”与“面”的认识。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的经验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关注的是相同长度的棱,有的学生关注的是一个顶点连着三条不同长度的棱……教师只有正视这些差异,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從不同角度提炼丰富的经验。
  四、审视过程,数字小结
  从平面走向立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关注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不是一个亦步亦趋的操作工,为操作而操作就会失去活动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必须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操作?探究的目标是什么?要怎么去探究?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过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这样的活动才是有效的数学活动,才能为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学生完成对“点面棱”的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的建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特征认识后,就要让学生体验数学“可以用”“可以创造”。   1.面的“组装”,解决什么是长方体
  师:这六个面中,各选几个能组成长方体?
  除了6个A面(4,4)或D面(7,7)可以构建正方体外,学生还给出了以下答案:
  第一种,两个(4,4)做底面,四个(4,9)做侧面;
  第二种,(4,4)两个,(4,7)四个;
  第三种;(7,7)两个,(9,7)四个;
  第四种,(7,7)两个,(7,4)四个;
  第五种,(9,7)两个,(7,4)两个,(4,9)两个。
  2.线的分类,了解三维四组的内涵
  通过分析长方体各条棱,对它们进行正确分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白一个顶点上有一条长、一条宽、一条高,而一个长方体当中有四条高、四条长、四条宽,这样的分析无疑是通过四组长、宽、高的分类方式解释了长方体的三维内涵。
  3.点的动态,感受平面与立体变化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此都是动态的立体构建;点在线上,线在面上,面在体上,这些都是平面化的立体构建。让学生看数据想象长方体底面的大小,是一种想象与估计;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粘贴出合适的长方体,是一种极富挑战的数学活动。数学允许猜测,猜测允许出错,数学活动用于验证思考,在思考需要几个面、几种面的过程中,学生享受着“创造的快乐”。想象、操作、质疑,在巩固面的知识的同时,又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融合得“面面俱到”,整个操作过程不仅是手工“劳动”,还充满了思维的含金量,充满了智慧的“创造”。
  4.数字小结,分析长方体各项特征
  长方体当中有很多特别的数,比如24、12、8、6、4等,它们都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含义,而且它们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有表示6个面一共有24条边的24,如果24÷2=12,那就说明6个面拼成的长方体有12条棱;如果24÷3=8,就说明把24条边分成3条一组,即一条长、一条宽、一条高,那么就会有8个顶点;如果24÷4=6,就说明24条边分给每个面4条边,那么就有6个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先“扫一扫”再学长方体的教学设计,实际上是讓学生先熟知长方体的特征,再深入分析长方体的结构变化。这样的教学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特别是“数字小结”,还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长方体的面、棱、角之间关系,正如有的学生在“数字小结”后感叹道:“算式24÷2、 24÷3、 24÷4使我终身难忘。”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要]一次磨课,就是一次“历劫”,是一次学习、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也是一次合作、反思与教学创新的过程,更是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在“分数的再认识”的磨课中,逐步深入概念本质,让课堂从肤浅走向深刻,从自我走向实际,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关键词]概念本质;深化理解;分数;认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摘 要]小學数学拓展练习是提升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师为制造课堂亮点,在拓展练习设计中铆足劲,挖掘习题深度,不断延伸拓展,寻求广度,但如果设计上缺失“度”的把握,可能会适得其反。以“图形与几何”拓展环节的教学为例,通过“适归关联、适宜选材、适需调控”等方法,掌控“图形与几何”板块拓展教学的“力度”,切实提升数学拓展环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拓展练习;适归关联;适宜选材;适需调控;掌控力度
[摘 要]在“线段”的概念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在生活原型中感知线段、在探索交流中建构线段的概念、在生活经验中丰富线段的概念、在综合应用中完善对线段的认识、在回顾总结中深化对线段的认识,让学生在抽象化的学习过程、动态化的思考过程和多元化的表征过程中,深化对“线段”概念的本质意义的理解。  [关键词]概念建构;概念本质意义;认识线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能空谈,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而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才能准确研读教材,从而把握数学课堂的本质,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素养;研读教材;课堂本质;有效教学  [中图
[摘 要]将学生对两道同类型题“自以为是”的解法进行对比,引发质疑,再由学生自己通过分组作答、交换意见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经验感知。从学生的“迷糊处”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反思、质疑,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充分的交流探讨,发掘学生的思想深度。  [关键词]经验陷阱;多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29-01 
[摘 要]培养学生的大数数感对于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认识多位数”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借助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大数数感,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数数感;数学活动;认识多位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44-01  建立大数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教学
[摘 要]比较是学习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教师的常用教学手段。以“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教学为例,通过引导学生辨别相关知识的异同,培养学生自发比较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比较 ;加法; 本质;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20-02  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
[摘 要]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平行线”教学为例探讨了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Pad教学技术来提高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手段、方法与策略,以实现高效数学教学,完善“数字·多元”课堂教学主张的理性建构。  [关键词]Pad 小学数学 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学生出错作为教学中的常见现象,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了原生态的资源。带有普遍性的错误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以“用方程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教学为例,教师不妨将错就错、以错启智、变错为对、以错为鉴,引导学生思考及追寻错误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错误;思路;方程;教学资源;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建构者。”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自己主动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任何人无法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需要通过亲身经历、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等学习活动,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内化,促进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