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数学现象 深挖数学规律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dxie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前思:
  “乘法分配律”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是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其活化为数学现象,然后让学生展开探究,经历思维的提炼过程,从而自然直观地发现并运用规律。课堂中,大多教师忽视乘法分配律的形成过程,而单从技能培养、教学目标两个方面进行教学,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规律。这样教学,导致学生对规律一知半解,破坏了数学思维的完整性。如何让学生由生活情境进入数学化的思维中,再从数学表征中抽象出规律,这是我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思考的问题。
  教学片断:
  一、旧知引入,活化数学现象
  出示例题:做一套校服,上衣45元,裤子32元,需要购买40套。
  师:请大家补充问题,并列式解答。
  生1:买一套校服需要多少钱?列式为45 32=77(元)。
  生2:上衣比裤子多多少钱?列式为45-32=13(元)。
  生3:买40套校服需要多少钱?列式为(45 32)×40=77×40=3080(元)或45×40 32×40=3080(元)。
  师:第三个问题把题目中的条件都用上了,值得研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生举例)
  师:你还能列出这样的等式吗?(引导学生从外形上掌握这一等式的特征,为乘法分配律的表征积累做好准备)
  二、提炼难点,挖掘乘法意义
  出示学生写的算式:(45 32)×40,45×40 32×40。
  师:比较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如果不从计算结果来看,你认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会相等吗?为什么?
  生4:45 32是一套衣服的价钱,买40套,就要乘以40,而45×40 32×40则表示40件上衣的价钱加上40件裤子的价钱,结果一定相等。
  师:那对于算式(64 78)×40和64×40 78×40,你觉得它们会相等吗?为什么?
  生5:(64 78)×40表示142个40,而64×40 78×40是将64个40和78个40合起来,也是142个40,所以结果一定相等。
  (通过这样的比对和意义的挖掘,使学生对等式有了深刻的理解,并形成了概念猜想:两个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后的和,一定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
  三、验证猜想,理解本质内涵
  在验证猜想的环节中,我将重点放在乘法意义上,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并要学生举出正反例,证明算式的结果是否相等。这样教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获得抽象概念的本质,懂得用字母来表示数,如(a b)×c=ac bc。然后我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旧知,将其与乘法分配律联系起来思考:“长方形的周长怎么算?”
  四、对比分析,体验算法优化
  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运算规律,如何让学生正确区分并能够优化使用,是我引导学生巩固乘法分配律时重点思考的问题。教学中,我让学生针对125×32与101×89两个算式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将所有计算方法列出来。”学生得出以下方法:(1)列竖式计算;(2)用乘法结合律计算,即125×32=125×(4×8)=4000;(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即125×30 125×2=4000;(4)125×32=(120 5)×32=4000。“哪种算法最简便?”显然,用乘法结合律计算最简便。对于101×89,学生发现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最为简便,由此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运用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首先要符合各自的前提条件,乘法分配律针对两种运算,而乘法结合律只针对连乘运算。我继续引导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易混、易错的地方进行比对,使他们更加明晰两者的特点,然后出示(40 4)×25、(28 72)×36、15×(8×4)、15×(8 4)、70×125×4×8、70×125 4×8等算式,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每组算式有何异同?符合什么运算律的特征?怎么算最简便?”……
  教学后想:
  将知识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展示,然后将其活化为一种数学现象,带领学生探寻数学现象中的规律,这是我在教学中的新尝试。其中,我有以下体会。
  1.要深挖教材,体现教学深度
  从计算角度而言,这是个运算定律,通常容易被教师忽略这一规律的探寻过程,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展开。为此,我引导学生从做校服入手,从形式上模仿举出类似的例子来,这样就有了乘法分配律意义上的正向迁移,使学生能够独立列出类似的算式,然后通过观察猜想出规律。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导向的。在揭示知识逻辑、展现客观规律的教学中,没有捷径可言,教师只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给学生提供规律探寻的路径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既是概念建构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不断拓展的过程。在“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既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又是思考者,而教师担当的责任就是要适时地给予指点和关照,使其顺利完成探究。为此,我放手让学生列出算式,并引导他们根据算式进行纵向比较。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使用条件,并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区别有了深刻的理解,为下一步运用乘法分配律奠定基础。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将学生对两道同类型题“自以为是”的解法进行对比,引发质疑,再由学生自己通过分组作答、交换意见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经验感知。从学生的“迷糊处”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反思、质疑,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充分的交流探讨,发掘学生的思想深度。  [关键词]经验陷阱;多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29-01 
[摘 要]培养学生的大数数感对于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认识多位数”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借助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大数数感,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数数感;数学活动;认识多位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44-01  建立大数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教学
[摘 要]比较是学习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教师的常用教学手段。以“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教学为例,通过引导学生辨别相关知识的异同,培养学生自发比较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比较 ;加法; 本质;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20-02  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
[摘 要]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平行线”教学为例探讨了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Pad教学技术来提高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手段、方法与策略,以实现高效数学教学,完善“数字·多元”课堂教学主张的理性建构。  [关键词]Pad 小学数学 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学生出错作为教学中的常见现象,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了原生态的资源。带有普遍性的错误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以“用方程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教学为例,教师不妨将错就错、以错启智、变错为对、以错为鉴,引导学生思考及追寻错误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错误;思路;方程;教学资源;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建构者。”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自己主动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任何人无法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需要通过亲身经历、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等学习活动,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内化,促进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摘 要]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以“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为例,从学生的操作入手,通过一系列扫描活动,为培养学生基本活动经验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二维码;长方体;活动经验;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32-02  史宁中教授指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习者会用数学的眼光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课堂教学越来越提倡“变教为学”,即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自觉深入探索知识内核,在解决旧疑问的同时产生新的问题,以此实现“育人为本”的教学宗旨。  [关键词]变教为学;育人为本;年、月、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48-01  针对“年、月、日”课程,传统教学过
[摘 要]解题策略多样化,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画图、列表、假设等策略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解题的思路和策略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关键词]解题策略;发散思维;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36-01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比”的意义  1. 直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生活中的比”。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21世纪最杰出的帅哥,有图为证。(先出示老师自己一张标准尺寸的照片,学生大笑,然后逐张出示按照不同比例变化后的照片)  师:观察这些照片,你有什么发现?(生答略)  2. 研究照片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这些照片都放到方格纸中。(点击课件,隐去照片,出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