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1月6日,“大连13岁男孩性侵未遂杀害10岁女童”案的被害者家属终于等到了男孩父母迟来的登报道歉:“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对孩子疏于管教,没有管好孩子,没有教育好孩子,酿成了惨案。”然而,令人扼腕的结果,恐怕并非“疏于管教”四个字所能概括——背后是泛在的“性教育缺失”。
“90后”女孩色阿六年前就察觉到这个问题,并立志要做“性教育界的扛把子”。谁都没有想到,这个看起来稚气未脱、性格大大咧咧的女孩竟然真的坚持了下来。如今,还是大学生的她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莓辣”,邀请大家“围观”他们努力改变中国性教育现状的每一步。
“野路子”推广性教育的“90后”
“搞性教育的”,这是色阿在微博上的简介。她带领团队进行了百余场讲座,入围果壳科普贡献奖。“敢说、敢做”成为这个年轻团队的标志。
2014年某天,还在上高中的色阿惊魂未定地向室友提起自己在公交车站遇到暴露狂的经历,没想到引来了室友的哭声,原来室友与她同病相怜。慢慢地她发现,自己身边四分之一左右的女生都有过被性骚扰的遭遇,可是从来没有人教过她们该怎么办。她意识到,中国大部分孩子可能正面临性教育缺失的窘境。受到传统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我们的性教育一贯承袭了东方特有的保守和羞赧,如同在夜里短暂开放的昙花,无法昂首绽放于光天化日之下,成为教育中的一块“短板”。
即使整体环境谈“性”色变,色阿还是生出做性教育科普的想法。一开始,她先是聊天,帮同学们纾解心结。后来,她觉得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光靠“说出来”还不够,于是计划在校园里办一场讲座,“我想把这件事做起来,不然很像光说不做的‘键盘侠’”。收集资料、研读文献、练习演讲、预定场地……为这场讲座她下足了功夫,然而就在距离讲座开始只有两三个小时的时候,年级主任得知讲座内容后立刻叫停了活动,还留下一句“你就是有病”。
从高中到现在一路走来,像这样不被理解的情况还有很多。教育部门拒绝开讲座、举办活动缺少经费、在朋友圈发布关于“性”的科普文章被爸爸勒令删掉……历经重重困难后,她表示现在的工作开展得相对顺利一些了,因为大家对“性教育”的误解减少了。
和其他人“一本正经”的讲学不同,色阿的性科普更像在走“野路子”。她会对孩子们说很多父母和老师都不好意思讲但又切实有用的知识,比如告诉女生使用卫生棉条不会损害“处女膜”,告诉男生“蛋疼”可能是危险的睾丸扭转……这样的内容在青少年群体中备受欢迎。几乎每次讲座结束,都会有女生拥抱色阿,哭着感谢她为自己解开了心结,也有很多男生表示自己“长知识了”,“我一直能够收到很多积极的反馈和真挚的感谢,这也是我非常大的一个动力,让我体会到做性教育科普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缺失的“爱”教育补课
“陕西一小学女生校内遭4名男生侵害”“哈尔滨4岁女童遭同村男子性侵”……2020年,“性教育”再次成为两会热点,“将防性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系统”“加强男童、女童保护能力”等提议受到广泛赞同。
社会每天都在进步,但性教育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大家转变的只有意识,具体的性教育内容和方向其实并没有跟上,缺乏科学系统的性教育理念。”色阿认为很多父母其实有意识去做性教育,比如告诉孩子要远离陌生人、不可以穿着暴露等,但是这些内容太过简单隐晦,不具指导性。同时,依然不乏有家长反对学校开展性教育课程,甚至直接把性教育和“色情”挂钩,认为孩子应该“纯洁”地长大,对性教育的认知过于片面。
关于性教育,家长和学校真的能指望孩子“无师自通”吗?可想而知,答案是否定的。色阿表示,性教育课程不是“耍流氓”,更不是传播“淫秽色情”。在孩子发育的每个时期都要进行与之对应的性教育,因为这不仅是关于生理卫生的教育,更多的是关于爱的教育、生命的教育和责任的教育。“很多人到了大学甚至成年,都没有接受本该在中小学或者更小阶段接受的性教育,所以我一直说我们是在给大家补课。”
这样的“补课”究竟有没有意义?随着越来越多的恶性案件被公之于众,性教育缺失就像隐藏在角落的灰尘,亟待清除又令人无从下手。“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注重对施害者的规训或惩罚,真正该做的并不应局限于此,还必须教会孩子们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处理伙伴间的关系、如何纾解自己的欲望和压力、如何避免受侵害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性教育内容。”一名男生曾向她咨询,表示自己有过想要“施害”的想法,但理智告诉他不要付诸行动,自己因此而感到很苦恼。色阿及时对他进行了心理干预,为他解释了冲动产生的原因,建议他用其他方法排解自己的压力,最后成功地帮助男孩纾解了不良情绪。“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地应对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使他们不必那么慌张。只要他们没有付诸行动,这个过程就是可逆转的。”
家校共育才能不让孩子“迷路”
改变不单单要亡羊补牢,还需未雨绸缪。在色阿看来,“补课”除了要面向学生,还要面向社会和家庭,进而营造一个秉持尊重和正确“性观念”的社会环境。
一个女孩向色阿倾诉,说自己曾寄宿在姑姑家,表哥总是会拍她的屁股,和姑姑说了之后,姑姑不以为意。这之后,表哥总是找各种“理由”对她实施侵犯,直到表哥想对她进行“最后一步”,她终于告诉了爸爸。爸爸为多年对女儿疏于关心感到懊恼,又好像在责备她为什么不早说。后来,姑姑给女孩打电话,依旧是“他年纪小,不懂事”的那一套说辞,女孩明白,这件事要不了了之了。爸爸和姑姑都没有意识到,被大人们忽视的这节“性教育课”,在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究竟有多重要。
这样的事件不是个例,针对家庭性教育,色阿建议:“首先家长要做到‘性脱敏’,正视性教育,平常对待和解决孩子产生的一切有关‘性’的困惑,秉承平等和尊重的性别意识;其次要基于身体认知做一些防侵害的教育,例如如何根据行为来识别危险等。”
需要正视性教育的不只有家庭,还有学校。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无知识储备、无能力应对、无技术支持是许多老师在性教育中遇到的难题。穿粉色衣服的男孩被嘲笑“像小姑娘”,留短发的女孩就是“假小子”,这些性别刻板印象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老师却束手无策。“失职”除了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中,还体现在监督上——对于学生性侵害“没有及时发现”或“发现不上报”等,是性教育的另一种缺失。色阿提出,学校性教育的迟滞,不仅在于缺少一套成体系的教学大纲来应对本土化的需求,还在于未能有效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对此,她提出,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拓展性教育相关知识,如利用班会课、幼儿园活动进行身体认知教育、防侵害教育、传递性别平等观念等;在管理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自信的成长环境,是每一所有责任感的学校应该做的事情。
“将所有问题的本源都归结于‘教育’也很偷懒,因为还有许多外部因素诸如司法环境、舆论环境等,是教育无法解决的问题。”2020年10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性侵害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完善。色阿认为这是一个利好消息,能促使社会更加关注性教育,推動各方做出积极响应。同时她也指出,在后期的监管力度、执行和执法力度方面,落实到性教育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色阿说自己是比较“幸运”的,事业能和时代的开放发展保持同频。萤火之光虽弱,足以照亮星空,她希望能有更多人正视这一成长路上的重大主题,让儿童性教育不再有“隐秘的角落”。
“90后”女孩色阿六年前就察觉到这个问题,并立志要做“性教育界的扛把子”。谁都没有想到,这个看起来稚气未脱、性格大大咧咧的女孩竟然真的坚持了下来。如今,还是大学生的她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莓辣”,邀请大家“围观”他们努力改变中国性教育现状的每一步。
“野路子”推广性教育的“90后”
“搞性教育的”,这是色阿在微博上的简介。她带领团队进行了百余场讲座,入围果壳科普贡献奖。“敢说、敢做”成为这个年轻团队的标志。
2014年某天,还在上高中的色阿惊魂未定地向室友提起自己在公交车站遇到暴露狂的经历,没想到引来了室友的哭声,原来室友与她同病相怜。慢慢地她发现,自己身边四分之一左右的女生都有过被性骚扰的遭遇,可是从来没有人教过她们该怎么办。她意识到,中国大部分孩子可能正面临性教育缺失的窘境。受到传统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我们的性教育一贯承袭了东方特有的保守和羞赧,如同在夜里短暂开放的昙花,无法昂首绽放于光天化日之下,成为教育中的一块“短板”。
即使整体环境谈“性”色变,色阿还是生出做性教育科普的想法。一开始,她先是聊天,帮同学们纾解心结。后来,她觉得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光靠“说出来”还不够,于是计划在校园里办一场讲座,“我想把这件事做起来,不然很像光说不做的‘键盘侠’”。收集资料、研读文献、练习演讲、预定场地……为这场讲座她下足了功夫,然而就在距离讲座开始只有两三个小时的时候,年级主任得知讲座内容后立刻叫停了活动,还留下一句“你就是有病”。
从高中到现在一路走来,像这样不被理解的情况还有很多。教育部门拒绝开讲座、举办活动缺少经费、在朋友圈发布关于“性”的科普文章被爸爸勒令删掉……历经重重困难后,她表示现在的工作开展得相对顺利一些了,因为大家对“性教育”的误解减少了。
和其他人“一本正经”的讲学不同,色阿的性科普更像在走“野路子”。她会对孩子们说很多父母和老师都不好意思讲但又切实有用的知识,比如告诉女生使用卫生棉条不会损害“处女膜”,告诉男生“蛋疼”可能是危险的睾丸扭转……这样的内容在青少年群体中备受欢迎。几乎每次讲座结束,都会有女生拥抱色阿,哭着感谢她为自己解开了心结,也有很多男生表示自己“长知识了”,“我一直能够收到很多积极的反馈和真挚的感谢,这也是我非常大的一个动力,让我体会到做性教育科普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缺失的“爱”教育补课
“陕西一小学女生校内遭4名男生侵害”“哈尔滨4岁女童遭同村男子性侵”……2020年,“性教育”再次成为两会热点,“将防性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系统”“加强男童、女童保护能力”等提议受到广泛赞同。
社会每天都在进步,但性教育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大家转变的只有意识,具体的性教育内容和方向其实并没有跟上,缺乏科学系统的性教育理念。”色阿认为很多父母其实有意识去做性教育,比如告诉孩子要远离陌生人、不可以穿着暴露等,但是这些内容太过简单隐晦,不具指导性。同时,依然不乏有家长反对学校开展性教育课程,甚至直接把性教育和“色情”挂钩,认为孩子应该“纯洁”地长大,对性教育的认知过于片面。
关于性教育,家长和学校真的能指望孩子“无师自通”吗?可想而知,答案是否定的。色阿表示,性教育课程不是“耍流氓”,更不是传播“淫秽色情”。在孩子发育的每个时期都要进行与之对应的性教育,因为这不仅是关于生理卫生的教育,更多的是关于爱的教育、生命的教育和责任的教育。“很多人到了大学甚至成年,都没有接受本该在中小学或者更小阶段接受的性教育,所以我一直说我们是在给大家补课。”
这样的“补课”究竟有没有意义?随着越来越多的恶性案件被公之于众,性教育缺失就像隐藏在角落的灰尘,亟待清除又令人无从下手。“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注重对施害者的规训或惩罚,真正该做的并不应局限于此,还必须教会孩子们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处理伙伴间的关系、如何纾解自己的欲望和压力、如何避免受侵害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性教育内容。”一名男生曾向她咨询,表示自己有过想要“施害”的想法,但理智告诉他不要付诸行动,自己因此而感到很苦恼。色阿及时对他进行了心理干预,为他解释了冲动产生的原因,建议他用其他方法排解自己的压力,最后成功地帮助男孩纾解了不良情绪。“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地应对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使他们不必那么慌张。只要他们没有付诸行动,这个过程就是可逆转的。”
家校共育才能不让孩子“迷路”
改变不单单要亡羊补牢,还需未雨绸缪。在色阿看来,“补课”除了要面向学生,还要面向社会和家庭,进而营造一个秉持尊重和正确“性观念”的社会环境。
一个女孩向色阿倾诉,说自己曾寄宿在姑姑家,表哥总是会拍她的屁股,和姑姑说了之后,姑姑不以为意。这之后,表哥总是找各种“理由”对她实施侵犯,直到表哥想对她进行“最后一步”,她终于告诉了爸爸。爸爸为多年对女儿疏于关心感到懊恼,又好像在责备她为什么不早说。后来,姑姑给女孩打电话,依旧是“他年纪小,不懂事”的那一套说辞,女孩明白,这件事要不了了之了。爸爸和姑姑都没有意识到,被大人们忽视的这节“性教育课”,在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究竟有多重要。
这样的事件不是个例,针对家庭性教育,色阿建议:“首先家长要做到‘性脱敏’,正视性教育,平常对待和解决孩子产生的一切有关‘性’的困惑,秉承平等和尊重的性别意识;其次要基于身体认知做一些防侵害的教育,例如如何根据行为来识别危险等。”
需要正视性教育的不只有家庭,还有学校。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无知识储备、无能力应对、无技术支持是许多老师在性教育中遇到的难题。穿粉色衣服的男孩被嘲笑“像小姑娘”,留短发的女孩就是“假小子”,这些性别刻板印象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老师却束手无策。“失职”除了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中,还体现在监督上——对于学生性侵害“没有及时发现”或“发现不上报”等,是性教育的另一种缺失。色阿提出,学校性教育的迟滞,不仅在于缺少一套成体系的教学大纲来应对本土化的需求,还在于未能有效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对此,她提出,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拓展性教育相关知识,如利用班会课、幼儿园活动进行身体认知教育、防侵害教育、传递性别平等观念等;在管理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自信的成长环境,是每一所有责任感的学校应该做的事情。
“将所有问题的本源都归结于‘教育’也很偷懒,因为还有许多外部因素诸如司法环境、舆论环境等,是教育无法解决的问题。”2020年10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性侵害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完善。色阿认为这是一个利好消息,能促使社会更加关注性教育,推動各方做出积极响应。同时她也指出,在后期的监管力度、执行和执法力度方面,落实到性教育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色阿说自己是比较“幸运”的,事业能和时代的开放发展保持同频。萤火之光虽弱,足以照亮星空,她希望能有更多人正视这一成长路上的重大主题,让儿童性教育不再有“隐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