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以辩护人身份提前介入对反贪侦查的影响及对策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y_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律师已经广泛地参与查办贪污贿赂刑事诉讼活动。新修改《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 第三十六条规定“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可以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代理申诉、控告;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关情况,提出意见。”
  律师以辩护人身份提前介入对检察机关今后的反贪侦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检察机关要正确对待律师在侦查阶段的介入,充分发挥职能,拓展侦查思路,全面收集掌握证据,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反贪侦查工作。
  一、律师以辩护人身份提前介入对反贪侦查工作的不利影响
  律师以辩护人身份提前介入到刑事诉讼的侦查阶段,这就意味着律师在侦查阶段享有更多的权利,同时也给反贪侦查工作带来的新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公民法律意识比较薄弱,各种配套法规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可能还会对追究犯罪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影响侦查活动的对抗性
  按照新修改的刑事讼诉法规定,律师调查取证与侦查部门可以同步,并且侦查部门取证的主要对象也可能是律师所要取证的对象,这就可能形成证实犯罪与否定犯罪证言并存的局面,将影响侦查效能乃至惩处能力。在案件侦查中,一些犯罪嫌疑人和证人由于不了解侦查机关在侦查活动中对哪些人采取了哪些措施,获取了哪些证据,因而不敢轻易翻供翻证(特指违背客观事实的翻供翻证)。而新的《刑事讼诉法》赋予了律师会见权、阅卷权等更多的权利保障,律师凭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三证”就可以会见犯罪嫌疑人,除“三类”案件外,不需要经侦查机关许可,不被监听,此外律师阅卷权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包括诉讼文书,还包括证据材料,律师通过这些权利的行使,可以知悉案件的全部证据及证据的薄弱环节,如果对犯罪嫌疑人、证人稍加“点拨”,犯罪嫌疑人及主要证人就有可能翻供翻证,加大了侦查取证的难度。
  (二) 影响证人作证的稳定性
  由于受委托律师的特殊性,律师取证的目的、方向和角度即出发点和归宿,取决于为当事人服务。如果律师取证偏离法律轨道,则在证明对象及证据内容等方面就会与侦查部门的调查取证发生冲突,从而影响证言的证明力。特别是在律师的点拨下,一些证人因某种压力或者原因,出现证言反复或虚假证言情况,最终影响案件认定处理,甚至使真正犯罪的人逃脱法网。同时,律师通过有关权利的行使,有利于稳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强化拒供心理和证人(特别是污点证人)的避证、拒证,从而增加取证的难度。
  (三)影响深挖犯罪的可能性
  由于律师取证权的完善和保障,律师在检察机关第一次接触嫌疑人的同时,双方在证据收集的层面上的对抗就已经开始。如果在有同案人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尚未获悉同案嫌疑人或者重要证人如行贿人的情况下,律师先于检察机关接触嫌疑人或证人时,出于利益或其他原因,个别有意无意地“暗示”或提醒相关人员,从而帮助案件当事人实现串供目的的可能是存在的,这势必会使深挖窝案、串案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影响了侦查的扩大效果。
  二、反贪侦查工作应对律师以辩护人身份提前介入的策略与措施
  检察机关反贪侦查人员必须深刻理解法律,树立信息主导侦查观念,牢牢把握反贪侦查工作的主动权。
  (一)转变侦查观念,确立信息引导侦查核心地位
  信息情报工作是反贪侦查的重要基础工作,只有充分掌握有关案情信息,才能有力出击。长期以来,侦查人员树立了一种以案件为核心而不是以信息为核心的侦查观念,致使大量有关犯罪信息不能集中,案件与案件、信息与信息相互孤立,造成大量信息资源的浪费。因此,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很好地实现以信息引导侦查,必须转变观念,确立信息在侦查中的核心地位,以侦查信息工作为重点,全面加强侦查基础建设,一方面将信息的搜集利用与案件的侦破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信息情报专门机构,配置专门人员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存储,实行规范管理,资源共享。一方面拓宽信息情报工作渠道,积极与纪检、监察、审计、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建立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打造便捷、高效、保密的侦查信息查询平台,为办案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加强对各类侦查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分析,分门别类建立侦查信息数据库,探索信息引导侦查,提高信息材料的综合利用率。
  (二)夯实基础工作,不断提高侦查水平和能力
  1、转换侦查思路,实行现代侦查模式。传统的“从供到证”落后侦查模式具有口供本位的特点,过于依赖犯罪嫌疑人口供,以拿口供找证据为中心展开侦查,随着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出台,尊重和保障人权、诉讼民主和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对证据证明要求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的“从供到证”落后侦查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侦查需要,因此要适应新刑事诉讼的要求,转变传统的“供→证”的侦查模式为“证→供”的现代侦查模式,在侦查中要尽可能多地调取新刑诉法规定的各种类型的证据,对电子数据等新的证据形式要进一步熟悉、掌握,进而确保面对复杂局面时侦查手段的多样性。要善于先收集其他证据,待其他证据基本上确实充分以后,再接触犯罪嫌疑人,用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来核实、补充先前取得的证据,进而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这样既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来自犯罪嫌疑人对抗侦查的活动,又能在律师介入以前形成有利的证据规模,从而大大提高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成案率。
  2、强化证据意识,培养证据把握能力。随着“两个非法证据”规则的出台,及新改的刑事诉讼法中“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和“近亲属免除出庭作证义务”的确立对侦查取证工作及侦查人员的证据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反贪侦查部门人员应牢固树立证据意识,坚持客观、全面收集证据原则,不仅要收集犯罪嫌疑人有罪、罪重的证据,也要注意收集无罪、罪轻的证据,并尽量预见到此类证据会对后面诉讼所造成的影响。
  (三)灵活运用强制措施,适时启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
  贪污贿赂犯罪的主体一般都是国家工作人员,大多数具有学历高、见识多、人际广,具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犯罪主体的特殊性、犯罪手段隐蔽性、犯罪形式智能化”等特点决定了查办贪污贿贿犯罪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对抗性,过去那种稳稳当当、没有风险的决策模式已失去继续存在的基础,大量的侦查实例已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敢大胆灵活地运用强制措施,就会大大地降低侦查工作的效率。因此,要改变过去那种“拘传十二小时不够用、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不管用,拘留逮捕不敢用”的三不思想,选准时机,果断“风险决策”大胆灵活运用各种强制。此次刑诉法对拘留、逮捕、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强制措施的修改,为检察机关反贪部门更好地运用强制措施这一手段,为成功突破案件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此外,对于犯罪嫌疑人逃匿或者死亡的案件,要依照新刑诉法特别程序,及时启动没收程序,及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维护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燕妮;侦查机关如何正确认识律师提前介入[J].《江西警专学报》;2000年01期。
  [2]宁洁: 辩护律师介入侦查对反贪工作的影响和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12期。
  [3]王煜、赵刚:新的刑事讼诉法实施对刑事公诉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法学视野》;2008年第3期。
  [4]陶国华:论我国律师提前介入的不足与完善[J].《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18期。
其他文献
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第418条增加了招收学生徇私舞弊罪。统计数据表明,自该罪名规定以来,审判中以该罪名起诉的寥寥无几。这需要从法律适用和立法技术层面作具体分析。  一、招收学生徇私舞弊罪的主体  现行刑法规定,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即在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中从事公务的工作人员,而且是负责招收公务员、学生工作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上述人员不能作为本罪的主体或单独
期刊
摘 要:  在民事案件的审理和执行中,法官均可行使自由裁量权。虽然自由裁量权为法官高效及时的执行案件提供了保障,但也应该看到自由裁量权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旨在以执行过程中实施自由裁量权的现状为切入,力求通过一种渠道合理地规范执行活动中的自由裁量权。  关键词:执行权;自由裁量  法官正确运用自由裁量权去选择处理问题和解决争议的最佳方案,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而且有利于最充分地保护公
期刊
摘 要:  刑事立法的正当性可以表现为形式正当和实质正当两个方面。前者包括立法主体、立法权限以及立法程序的正当性,后者主要指规范内容的正当性,同时还要求解释文本也同样具有正当性。中国的刑事立法,应当兼具形式正当性和实质正当性两个方面,这既是维护法律权威的需要也是法治文明的要求。  关键词:刑事立法;形式正当;实质正当  一、刑事立法的形式正当性  (一) 立法主体的正当性  法律是一种规则,而规则
期刊
摘 要:  行政应急性原则和公民权益保障原则是行政法的两大重要原则,由于行政应急性原则具有的权力优先性、紧急处置性、程序特殊性、社会配合性、救济有限性的特点,不可避免与公民权益保障原则发生现实冲突。平衡行政应急性原则与公民权益保障原则的现实冲突是行政法治的客观要求,也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行政应急性原则与公民权益保障原则的现实冲突进行理论层次和实践层次的研究,分析二者冲突的规律性特征,
期刊
摘 要:  新刑事诉讼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并细化了逮捕的条件,既增强了可操作性,又统一了逮捕标准。新刑事诉讼发的还新增了适用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一节,对情节轻微的因民间纠纷引起的侵害他人身体、财产的案件及除渎职以外的过失犯罪案件可以采用刑事和解制度,依法可以从宽处罚或不起诉。而逮捕权是一种严重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新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和解的规定要求审查逮捕阶段对这两类案件特别对待,有必要对这两
期刊
近年来,公安部虽然对组织领导传销活动进行了严厉打击,但传销活动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就湖北省枣阳市为例,近两年来,组织领导、参与传销活动的违法犯罪现象愈演愈烈,传销活动犯罪案件呈递增趋势,成为制约枣阳社会治安的一大祸患因素。而对于基层法检部门来说,传销犯罪也是一种相对新型的犯罪,通过对枣阳市近两年来传销活动犯罪的特点、形势进行分析,以期对传销活动犯罪进行梳理,从而更加有效地打击和预防传销活动犯罪。  
期刊
近年来,项城市院积极适应新时期检察工作的发展需求,不断研究探索检察职能对接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建立了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加强了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专项监督工作,走出了一条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新路子。我院“两法衔接”工作受到了省院的充分肯定,经验做法被省院予以转发,我们的体会是: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是开展“两法衔接”工作的关键  我国现行刑法增加了大量
期刊
司法实践中,准确认定犯罪嫌疑人、尤其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年龄,直接关系到每一起刑事案件的正确办理,对于正确适用法律,打击犯罪,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审查起诉过程中认定犯罪嫌疑人的年龄会出现许多复杂情况,如果因临界点年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证据没有达到证明的标准,将会导致案件证据瑕疵、证据漏洞,证据真假难以甄别,增加了退回补充侦查、延期审理等情况,甚至使案件无法及时处理下去
期刊
刑事和解作为体现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以及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试行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近年来,各地检察机关公诉部门也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尤其是刑事诉讼法修订后,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作为特别程序的一种,进行了专门规定,这也是对刑事和解实践的一种肯定。那么,审查起诉阶段的刑事和解目前面临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应对,本文试着从这方面进行阐述。  一、刑事和解的问题 
期刊
引言  正如卢梭所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规范权力的章法实际是实现权利的保障,将心比心尊重权利方能让司法公正看得更清走得更近,从国家司法制度的架构看,辩护律师与检察官、法官同为法律职业主体,共为打击犯罪、保障人权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各司其职,都具有司法权的客观性和独立性,都依赖法律的统一性,都体现职权的程序性。[1]原刑事诉讼法规定,“公诉案件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