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文言文句中朗读停顿依据的考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s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愈在《师说》中将“句读之不知”作为求学的第一步,《三字经》也将“明句读”视为“训蒙”的重要内容。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句读”也是重要的学习与考察内容。
   句读,除了句间的“加标点”外,也包括句中的小停顿。近年中考语文试卷中,常有要求学生“标出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题目。对一些带有显性标记的句型,其停顿位置容易确定,如句首有发语词,则其后要停顿:“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或者句首有表假设等的连词,其后要停顿:“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但笔者在工作中发现,还有一部分句子,没有上述词汇标记,因此对句中朗读停顿的位置,教师之间存在一些分歧。本文以《孙权劝学》为例,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目前,南京市多所学校采用的学生配套练习《学习与评价》(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对“卿今当涂掌事”的停顿,答案为:“卿今/当涂掌事”;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的停顿处理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些网络资料与部分教师也持此观点。另有教师,包括笔者在内,则与此结论相左。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停顿的依据不同:有人认为句中停顿应遵循“语感”来划分,则此句应划分为两层:一为“孤岂欲卿”(“我想要你”),二为“卿怎么样”(“想要你怎么样);有人认为要按照“音节”来划分,划分出来的两部分在字数上不宜悬殊太大,所以,也划分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然而,这两种划分依据科学客观么?操作起来简明统一么?
   笔者认为,这两种划分的依据有主观之嫌,而按照句法结构这一标准,以目前国内流行的“直接成分分析法”为依据进行划分,既相对客观简明,也有利于准确理解文意。
   理由是:
   1.在语音、词汇和语法这语言的三要素中,古今差别最小的,就是语法了。除了词类活用、宾语前置和一些虚词的多功能,文言语法和现代汉语的大同小异。即使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所谓的倒装,也是站在现代汉语的立场给出的指称,所以,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分析方法来观照文言文亦无不可。
   2.在汉语语法分析的方法中,目前国内流行的“直接成分分析法”兼顾了语义和形式,尤其关注到句中各成分组合的先后,即层次,它恰好照应了句中停顿划分的顺序,同时,对理解句子的意义也极为有利。
   因此,笔者以陆俭明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直接成分分析法的范本为理论依据,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论证。
   陆先生在书中指出:“层次分析的基本精神是:1.承认句子或句法结构在构造上有层次性,并在句法分析中严格按照其内部的构造层次进行层层分析。2.每一次分析,都要明确说出每一个构造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切分所得的各个直接组成成分,都必须有意义。”
  如“学生们做实验”,第一个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为“学生们”与“做实验”,它们之间是主谓关系;第二个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是“做”与“实验”,它们之间是动宾关系。至于“学生们”和“做”之间是什么关系,层次分析不予考虑。因为,“学生们”和“做”之间在语义上并非同一层面,构不成同一层面的直接语法关系,即“学生们”与“做”是间接语法关系。
   郭锡良、唐作藩等合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2000版)中针对标点古书这一问题也指出:“从标点古书的最基本要求看,首先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其次做到标点后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
   根据以上先生提出的原则,我们来观察《孙权劝学》中“卿今当涂掌事”一句。
   “卿“与“今当涂掌事”为此句的第一层面,二者为主谓关系,而“今当涂掌事”为此句的第二层面,可以再划分为“今/当涂掌事”,形成偏正关系。而《学习与评价》答案中“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今”不在同一结构层面,构不成任何语法结构关系,也讲不通——“卿今”是什么意思?因此其划分不能成立。
   陆先生认为,“切分不能根据语感,因为语感不可捉摸,往往因人而异”。
   那么,我们来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此句第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是“孤”与“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它们之间形成主谓关系;第二个构造层面其直接组成成分为“岂欲”与“卿治经为博士邪”,其间形成动宾关系;若再往下一个层面进行划分,又可以划分为“卿”与“治经为博士邪”,再次形成主谓关系。但是,《学习与评价》答案“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岂欲卿”并非处于同一个层面,其间的语法关系也不能明确;另外,从语义上看,几个词译成现代汉语即“难道希望您”意义何在?“卿”不是“欲”的宾语,“欲”的宾语或者说对象是“卿治经为博士”,所以,“岂欲卿”的划分不能成立。
   由此可见,《学习与评价》中的答案也好,教师中出现的争议也罢,都反映出文言文教學中的这一环缺乏统一的理论准则。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学习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对语言结构的感知(包括语音、语序、句法模式或规则、语义知识等)、理解、记忆等思维过程。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把这样的思维活动引入科学之途。目前,统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从初一开始,就将词性、句法结构纳入每一单元的知识框架,说明目前的语文教学较之往年的“淡化语法”已有所改变。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遵循科学、客观、刚性且操作性强的汉语语法规则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停顿,而不是单凭“语感”、“语音”或者“句子长短”这些主观性过强的标准作为切分的依据。
   按照句法结构进行句中朗读停顿,可以概括如下:
   一、主谓之间通常为句子的第一层次,首先要停顿。如:“明/有奇巧人”,“先帝/不以臣卑鄙”。
   二、动宾之间要停顿。如:“衔/远山、吞/长江”,“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问/今是何世”。
   三、状语和中心语之间应稍加停顿。如:“今/当涂掌事”,“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笔者认为,建立语法意识,便于理解和辨明文言文中句法间朗读停顿的内在规则,以为其后更有效、更轻松地进行古文教学搭桥铺路。反之,单凭所谓的语感或音节确定停顿的位置,是不可能科学地断句,从而准确地理解文意的。
   参考文献:
   [1]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许嘉璐,古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郭锡良、唐作藩,古代汉语[M],商务印书馆,2000.
   [4]李争艳,凭语感,还是凭方法——例谈文言文断句题备考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22).
其他文献
伴随互联网的进一步扩展,人们的表达空间更加开放。2010年,涌现了诸如“给力”、“秒杀”、“杯具”、“你懂的”、“神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新鲜词汇(含短句)。这些词汇是网络时代人们思想的一种真实反映,是一种具有多层面价值的社会语用的结晶:网络时代真“给力”。   一、2010年网络新词的形成背景   本文中的年度新词语,指的是在2010年中产生并在该年度语
2010年清华大学在上海的自主招生面试中一道面试题目如下: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助谁?  我们先看大家的回答: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如果是我,我保持中立。我不可能帮哪一方,我不能用儒家否定道家,反之亦然。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先哲,他们都对中国古代思想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但两位的基本主张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孔子主张积极入世,老子主张消极避世;两人观点相差很大,孔子讲究进取,老子讲究避让;
[孙绍振评点]  《促织》的难度不仅仅在文字上,而且在文章的生活内容和当代青少年生活经验的距离上。文勇不但意识到了这个难点,而且找到了方法,那就是缩短文章与学生心理和有限的经验之间的距离。开头,他表面上和一般的老师一样过多地使用了朗读。但是实质上,朗读在他驾驭之中。他的,最拨,他的谈笑风生,他生活化的口语,把遥远的过去,不但变得很有当代感,而且具有现场感。课堂氛围相当活跃。但是,这种活跃并不浮泛。
情感教育是心灵相接触的教育,是一种在感化、陶冶中使学生的素质和品格得以升华的教育。没有了情感,语文教学就会失去灵性、灵魂而变得苍白无力。于漪老师语文情感教育观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认为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语文教学重在熏陶感染塑心灵,用兴趣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了情感,语文教育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    一、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相沟通的事业,是以精
路遥,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一生共计创作了17部小说。其中,《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被节选入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或课外教材,被一代一代的广大青少年所熟知。他的文风朴实无华,平易清新;他以诚实的劳动创造出的人物,往往承受着命运的击打,却越发迸射出坚强不屈的人格魅力。对于广大中学生读者来说,读路遥的作品,不仅会被他细致入微、感人肺腑的描写所震撼,更会从他笔下的人物身上感受到人性的坚忍与顽强,感受
【教学背景】  借鉴国际上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先进经验,我们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采用了“微格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不超过15分钟)训练某一个方面的教学技能,或者执教某一个方面的教材内容,然后互动点评、修改方案、重新执教、比较分析、完善方案。  为了使本科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更有实效,笔者请来了师大附属实验学校中学部年轻的刘静老师来参与指导。今天是这学期最后一次课。结束的时候,
《陈情表》以朴实真切、扣人心弦的语言,陈述了亲情、苦情、孝情、衷情,凄凉悲恻,感人至深,历来为人们共鉴。然而人们在称道其动人之情的时候,常常忽略了灌注于字里行间的服人之理。李密作为亡蜀降臣,面对新朝“诏书切峻”,上表“辞不就职”,既难逾“忠孝不能两全”的古训,更难脱“忠臣不事二君”的嫌疑。因此,要想打动晋武帝,消除嫌疑,达到暂时“辞不就职”的目的,光“情真”是不够的,更要“理切”。当然,面对新朝陛
下课了,走在离开教室的路上,笔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学生入境的诵读、热情的掌声,时常萦绕在耳际。《有的人》是笔者教了近十遍的一首诗,而这一次,自己仿佛才真正走进诗文,学生因诗歌而澎湃的激情真的令人震撼。原来“老诗歌”也可以点燃火花,荡漾激情,关键是教者要有一双慧眼,一颗感动的心领着学生去发现,去体味。  记得季羡林先生在散文《槐花》中曾经感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越是看惯了的
2006年4月初,笔者在教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时,顺着“鸟”的话题提到:1981年国务院批转林业部等8个部门《关于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请示》的报告,要求各省、市、自治区确定每年4月至5月初的一个星期内为“爱鸟周”。随后,我建议学生在4月至5月初选定一个周作为自己的“爱鸟周”,读读有关鸟的诗文,观察一下校园中的鸟,当然还可以静静地站在树下等待一只鸟的
“章法”,《现代汉语词典》规范的解释是:文章的组织结构;书画篆刻作品的布局。比喻办事的规矩或程序。   “章法”,用于文章写作,一般的解释是:诗文布局谋篇的法则,诗文布局谋篇的技巧与方法。  “章法”重在形式之美,它所讲究的是顺序合理、思路完整、脉络清晰、形式美观、手法生动。  由于“章法”主要指诗文布局谋篇的技巧与方法,那么,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来看,其视点就显得丰富而深刻。如:起承转合,重章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