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作品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阅读教学已经阻碍语文学科教教育前进的步伐,文学作品多元解读成为阅读教学趋势。作者在本文通过分析多元解读的意义与教育理念,列出几条多元解读的教学实践要点。
[关键词]:多元解读;思想;文学作品
一、多元解读的定义与意义
1.1多元解读的含义
多元解读指的是不同人或者同一人在不同年龄阶段,面对同一文学作品时会有不同的感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多元解读大抵指的是教师、学生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对话、思想碰撞时多角度的,而不是限定在某一范围内。多元解读更强调的是读者的主体地位,强调了读者的个人主观体验。
1.2多元解读的意义
多元解读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与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师通过为学生设定宽松、民主、公平的阅读环境,有组织有目的地计划多种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能力与个性。多元解读是一种尊重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
多元解读打破传统主体思想阅读模式,为学生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丰富的阅读模式利于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思想敏锐,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通过多元化阅读,加深对人生与社会的认识。而且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关键时期,多元解读不会约束他们身心发展,反而会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与阅读能力。
多元解读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区区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不足以改变一个正常人的三观。一定要给予学生大量的不同题材的阅读材料,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且目前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学科的教材内容要富有时代气息与文化内涵。适宜的语文教材利于培养学生的三观。多元解读可以让学生在文化天空中自由翱翔。
二、多元解读的教育理念
多元解读是全新的阅读方式,教师要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潜能。多元解读的教育理念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与阅读的自信,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不断发展,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元解读比传统的文学作品教学方式更为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阅读过程,旨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观念,人格和谐发展,利用多种评价方式、引导手段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
三、多元解读的实践应用要点
3.1改变传统阅读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一篇文章的阅读是否到位是有评判标准的。标准就是学生的答案与教材答案是否一致。而关于文章的有些问题连作者本人都答不出来。教师的教授方式就是转述课文背景知识、课文中心思想给学生。学生只能一味接受。学生要记住文学作品的固定主题思想,固定模式。这些行为破坏了文化作品创造的意境。为更好地落实文学作品多元解读,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阅读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自身应起到的引导作用。
3.2发现文学作品词语的含义
词语是文学作品的基础,是阅读者了解作品的重要途径。同样词语教学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内容。基于每一位学生的词汇量与理解能力不同,学生对同一词语的理解会有不同,因而对阅读作品的内涵理解就有偏差。词语意义判断可以反应教师与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词语阐释作为多元解读方法之一,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机械阅读,而是应该富有感情、灵活阅读。文学作品的词语是许多意义的组合。文字、词语中富含的并不仅是语文知识、文字技巧,而且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文字是人们表达自己意志、对生命的理解的一种方式。每一个人具有自己的用字习惯和词汇组合习惯。他们运用不同词语来表达不同思想。学习每一篇文学作品,需要学生去感受作者的意识,感受作者所创设出来的文字情境。这里所倡导的词语含义教学并不是允许大家可以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整体上加上对作品文字、词语的体会与揣摩。
3.3分析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复杂的人物形象是解读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物的性格会体现在行事态度、用词习惯、语气等方面。传统的文学作品教学,简化了人物形象分析,比如学习《水浒传》片段时,教师传递出来关于李逵的性格就是鲁莽,而忽略了其他优点。这种“指定”教学方式定格了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记住这性格,忽略性格中的勇敢、仗义等信息。人的性格是会随着事情的进展、社会变迁发生改变的,而不是一成不变。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阅读舞台,为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学作品的魅力,鼓励学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比如学习《变色龙》时,人们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印象就是墙头草两边倒,极其势利。但是如果多考虑下奥楚蔑洛夫的工作环境,也体会出诸多不易。首先警官接纳了民众呼声,认定这是将军家的狗。不敢进行进一步惩罚。警官对工作的兢兢业业也可以反映出当下公务员的工作环境。领导为上,百依百顺,认定公民是下,轻视藐视。人物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样的。学生要在文学作品中体会到这一点。
3.4读出文学作品的主题多样性
传统语文阅读理解通常会设一个回答文章主题的问题。文章的主题被限定在考卷答案范围内。若学生没有体会考卷想要
的答案,则不得分。这些行为覆盖了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通过人物形象、语言特点体现出来的重要意旨是文学作品的主体。尤其那些内容丰富磅礴,思想丰厚的作品,可以呈现出多个主题。不同的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时,从自己的角度把握,会得出不同的主题,看到作品的不同面。
接受学生的审美取向差异造成的文学作品主题多义性是教师应该接受的。不同的审视角度,不同的文学素养会概括出不同的文学主题。以往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被不同读者赋予了不同的阐释与理解。“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老话可以描述出文学作品主题的多变。不同读者会有不同的主题感受,即使同一人不同时段阅读同一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作品主题的多样性是文学作品的魅力之一。
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正确对待文学作品多元解读,培养学生养成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多元解读不会限定学生思维发展,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教师要正确运用文学作品多元解读,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魏本亚.《语文教育学》[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2.
[2] 张建榕 《中学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实践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 2008
[关键词]:多元解读;思想;文学作品
一、多元解读的定义与意义
1.1多元解读的含义
多元解读指的是不同人或者同一人在不同年龄阶段,面对同一文学作品时会有不同的感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多元解读大抵指的是教师、学生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对话、思想碰撞时多角度的,而不是限定在某一范围内。多元解读更强调的是读者的主体地位,强调了读者的个人主观体验。
1.2多元解读的意义
多元解读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与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师通过为学生设定宽松、民主、公平的阅读环境,有组织有目的地计划多种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能力与个性。多元解读是一种尊重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
多元解读打破传统主体思想阅读模式,为学生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丰富的阅读模式利于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思想敏锐,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通过多元化阅读,加深对人生与社会的认识。而且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关键时期,多元解读不会约束他们身心发展,反而会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与阅读能力。
多元解读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区区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不足以改变一个正常人的三观。一定要给予学生大量的不同题材的阅读材料,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且目前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学科的教材内容要富有时代气息与文化内涵。适宜的语文教材利于培养学生的三观。多元解读可以让学生在文化天空中自由翱翔。
二、多元解读的教育理念
多元解读是全新的阅读方式,教师要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潜能。多元解读的教育理念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与阅读的自信,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不断发展,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元解读比传统的文学作品教学方式更为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阅读过程,旨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观念,人格和谐发展,利用多种评价方式、引导手段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
三、多元解读的实践应用要点
3.1改变传统阅读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一篇文章的阅读是否到位是有评判标准的。标准就是学生的答案与教材答案是否一致。而关于文章的有些问题连作者本人都答不出来。教师的教授方式就是转述课文背景知识、课文中心思想给学生。学生只能一味接受。学生要记住文学作品的固定主题思想,固定模式。这些行为破坏了文化作品创造的意境。为更好地落实文学作品多元解读,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阅读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自身应起到的引导作用。
3.2发现文学作品词语的含义
词语是文学作品的基础,是阅读者了解作品的重要途径。同样词语教学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内容。基于每一位学生的词汇量与理解能力不同,学生对同一词语的理解会有不同,因而对阅读作品的内涵理解就有偏差。词语意义判断可以反应教师与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词语阐释作为多元解读方法之一,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机械阅读,而是应该富有感情、灵活阅读。文学作品的词语是许多意义的组合。文字、词语中富含的并不仅是语文知识、文字技巧,而且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文字是人们表达自己意志、对生命的理解的一种方式。每一个人具有自己的用字习惯和词汇组合习惯。他们运用不同词语来表达不同思想。学习每一篇文学作品,需要学生去感受作者的意识,感受作者所创设出来的文字情境。这里所倡导的词语含义教学并不是允许大家可以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整体上加上对作品文字、词语的体会与揣摩。
3.3分析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复杂的人物形象是解读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物的性格会体现在行事态度、用词习惯、语气等方面。传统的文学作品教学,简化了人物形象分析,比如学习《水浒传》片段时,教师传递出来关于李逵的性格就是鲁莽,而忽略了其他优点。这种“指定”教学方式定格了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记住这性格,忽略性格中的勇敢、仗义等信息。人的性格是会随着事情的进展、社会变迁发生改变的,而不是一成不变。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阅读舞台,为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学作品的魅力,鼓励学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比如学习《变色龙》时,人们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印象就是墙头草两边倒,极其势利。但是如果多考虑下奥楚蔑洛夫的工作环境,也体会出诸多不易。首先警官接纳了民众呼声,认定这是将军家的狗。不敢进行进一步惩罚。警官对工作的兢兢业业也可以反映出当下公务员的工作环境。领导为上,百依百顺,认定公民是下,轻视藐视。人物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样的。学生要在文学作品中体会到这一点。
3.4读出文学作品的主题多样性
传统语文阅读理解通常会设一个回答文章主题的问题。文章的主题被限定在考卷答案范围内。若学生没有体会考卷想要
的答案,则不得分。这些行为覆盖了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通过人物形象、语言特点体现出来的重要意旨是文学作品的主体。尤其那些内容丰富磅礴,思想丰厚的作品,可以呈现出多个主题。不同的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时,从自己的角度把握,会得出不同的主题,看到作品的不同面。
接受学生的审美取向差异造成的文学作品主题多义性是教师应该接受的。不同的审视角度,不同的文学素养会概括出不同的文学主题。以往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被不同读者赋予了不同的阐释与理解。“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老话可以描述出文学作品主题的多变。不同读者会有不同的主题感受,即使同一人不同时段阅读同一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作品主题的多样性是文学作品的魅力之一。
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正确对待文学作品多元解读,培养学生养成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多元解读不会限定学生思维发展,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教师要正确运用文学作品多元解读,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魏本亚.《语文教育学》[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2.
[2] 张建榕 《中学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实践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