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平面设计师,我要开劳斯莱斯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PPAPER》的发展和包益民的不断实践, 他的很多新理念和新方向正在等着和团队一起去探险; 过去, 他曾经创造了让很多人一再重复的杂志奇迹, 现在, 他试图建立一种能把创意和商业结合, 让创意在商业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崭新公司形式, 他会成功吗?他如何让那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梦想一往无前, 具体成真呢?
  
  “以我这样的性格, 当然是独子。”包益民说, 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不羁。
  因为母亲在银行工作, 父亲是外交官, 包益民家境不错, 据说父母回忆起他小时候, 最大的印象就是: 很爱笑。因为父亲工作缘故, 包益民很小就到巴拿马上学,18 岁去美国读书, 在美国待了将近13 年, 三十岁出头回到台湾, 照他自己的话说, 就是这么简单, 然而在别人眼中, 他是罗德岛设计学院和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高才生; 是毕业后去全美三大广告公司之一“威顿与肯尼迪”(Wieden & Kennedy) 面试、当即就被拍板留下的创作部唯一亚洲人; 是带Nike 等大客户三年后被挖到台湾李奥贝纳、后又到智威汤逊的创意总监; 是One Show,NY Art DirectorClub,Communication Arts 等近50 个奖项的包揽者; 是有4 本杂志的沛报国有限公司(PPAPER, AANGEL, SHOP, InternationalCreative Business)、主要从事创意设计的PP Design( 在台湾的PPONE、PPTWO, 在北京的PPTHREE, 上海的PPFOUR)、负责图书出版的PPBook、代理知名插画家及摄影师作品、发行相关商品的PPGallerie 以及孕妇装品牌 ivesean.com 的老板。
  


  包益民新推出了一本杂志叫《ICB》, 是InternationalCreative Business 的缩写。这也恰恰是他在做的事情——把Creative 和Business 对接起来。
  这种对接不是做一个成功的设计公司那么简单, 包益民绝不如此“小富即安”, 他要做成比别人更会设计的最成功的公司。
  在看到设计师只负责市场调查、产品制造、寻找销售通路、定价、物流、设计这六个环节最后一环的同时, 包益民也看到了这个设计行业的无限可能。他要从“第六道工序”反推扩展, 完成前面5 个步骤。不再是公司把产品派给设计公司去设计, 而是设计公司拥有自己的产品, 派别人去完成其他环节。包益民要在上游。
  和别人先有产品、再培育市场的做法不同, 包益民打算借着他那4 本风格明确的杂志, 把产品直接植入在目标群体心中。
  这是一个有趣的倒序, 在情理之中, 可又还是在意料之外, 让人有那么点儿瞠目结舌......
  
  “创意人”“生意人”的无边梦想?
  
  “为什么我们不能做旅馆, 不能做银行, 不能做家具呢? 为什么PPAPER 不能有避孕套? 我还要做教育!”
  包益民爱用两种句式“为什么不?”以及“能不能?”如果常用这种思维问自己, 结论当然是: 没有什么不可以。
  因此, 自称“创意人”的包益民一直在往常规定义中的“生意人”方向靠拢, 他的一个五年计划就是: 在中国内地10 个省共开设10 家设计室, 每家都有自己的产品, 他设想PPAPER 既然可以以前同时成功地经营了孕妇装和杂志, 那么以后餐厅、旅馆、银行、牙签、轮胎、矿泉水甚至保险套也都可以去接触。“我们就是一个贸易公司,进出口创意和设计, 只要跟创意设计有关, 我们都接触。”包益民笑嘻嘻地给你勾画前景, 看得出他是认真的, 那片刻, 你眼前都跟他一起有画面了。
  在包益民看来, 设计公司“烂”的原因, 就是因为它们处在整个产业链上最不能生产实际利润、最让人不尊重的一环,“你知道一家公司用多少预算来做创意和设计? 最多1%。你有没有想过你只是在赚1% 而已, 我总觉得那怪怪的。”包益民说。以他的标准, 连目前业界最为著名的Philp Starck做得也不足够。“抛开对他设计的实际评价,单就年权利金来说,Starck 应该算做行业领军人物了吧, 从飞机到船,到面条, 到房子, 他无所不揽, 但Starck 一年的权利金有多少? 约1亿人民币。”我本来想为这数字惊叹, 不料包益民紧追上一句:“你去问中国电信的股东一天收入有多少? 可能就有人民币1亿元。”
  “做设计, 你是不是已经告诉自己, 我的门深就只能到1 亿元了? 我们的门槛是不是还可以再高一点。我不喜欢别人说:‘唉, 包先生, 可不可以请你为我们设计一家博物馆?’这样不够, 我希望他们说,‘包先生, 请你为我们设计一家博物馆, 可不可以还请你帮我们经营?’”拥有自己的品牌——这在包益民看来, 是他对设计公司的新标准, 而无法达到这个新标准的症结不在于设计师的能力, 而在于意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不是宜家老板, 只是宜家的家具设计师之一? 差别就在于你对你自己的期许、你的欲望和你对想要成就的事情的打算。你今天必须要告诉自己, 做到‘只有理想’和‘只赚钱’都不是最高标准, 你要对自己多一些要求。”
  
  大融合?
  
  旅馆、银行、避孕套,PPGROUP 计划的业务仅仅是多一点吗? 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我想。俗话说: 隔行如隔山,涉足这么多行业,难免有陷阱。何况读过一些商业案例,上世纪90 年代多少大公司纷纷冷静头脑, 削减业务种类,提倡FOCUS, 不知包益民对此如何看?“商业行为就是猜测人的行为, 如果你了解人, 你做什么东西都可以啊。”这是他的融合理论, 箭头一指, 就汇所有复杂现形于一个混沌体, 就像太极, 也说不清什么道理, 总之就是有效。
  “假设我有一千块钱, 那么要去博物馆还是去看电影? 去看电影还是去餐厅? 去餐厅还是要买一本书? 买一本书还是买一本杂志?”包益民问,“人的消费行为是并不区分领域的,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 都是在跟每一个行业竞争。”他觉得创意产业最大的失误是把自己限定得太死, 经营博物馆也可以和LV 竞争啊, 同样两个小时消费一万块钱, 如果博物馆所提供比LV 更多, 为什么人们不把钱和时间花在博物馆?
  用包益民很擅长讲的那种极端却生动的例子来说,区分行业就像当一只可爱的动物走进办公室, 他却和同事争辩这只动物的名称是狗还是马, 多没意义!“只要知道这是一只很可爱的动物就可以了。我们现在的确要做很多东西, 但市场介意我们的业务太多了吗? 在消费者眼里, 这是一家可以赚钱的、有自己理想的公司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框定是一家设计公司呢?”
  鉴于此, 包益民也给他的团队提出了新标准——职能融合:“我从来不觉得我们的员工要和别的设计师比, 我们要和所有的贸易公司、银行公司、律师事务所、建筑事务所的员工相比, 我希望他们 是最聪明的人。”他觉得如果丰田都可以要求员工在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几种车型, 那么广告公司也应该要求员工多职能, 今天做会计,明天拍照, 后天来做总经理, 大后天再回来写文案, 他希望用这样的方法来挑战,“要不然我们整个创意体系是没有办法提升的,10 年后大家仍是关起门来讲客户越来越烂而已。”
  
  克服欲望
  
  如果让包益民用一个角色形容自己, 他说就是电影《盗火线》中Robert De Niro 饰演的抢匪, 这位本可窃得物件就远走高飞的大盗在片尾最后和警察的对峙中, 一念之差, 选择重回犯罪现场干掉一位漏网之鱼, 结果被逮捕。
  “我喜好冒险, 对我而言, 衡量世界各地的人的标准都是一样的,就是够不够勇敢。”包益民说。
  他的确够勇敢, 不是他什么都敢做, 很难想象《PPAPER》杂志会有今天的局面, 但勇者就能无敌吗? 如何面对有限精力和无限愿望之间的拉扯, 这是一个问题。
  “现在开始, 我也要开始做一些我最不喜欢的东西——割舍。”包益民说。“‘四十不惑’, 还好我够40 岁, 能回答你的问题。”他一笑,“我在向‘五十知天命’前进, 说真的, 我知道我的成就和Steve Jobs 二三十岁相比就已经相差太远, 我已经不是那样一条命。但如果把时间的线放长, 我要做的事情就很简单了。”对于太多希望一时间难以达到所引发的痛苦, 包益民给自己找了这样一个“别致”的说法, 像中国老话: 望远能知风浪小, 风物长宜放眼量。
  “如果你想做很多事情, 但不要求自己一定要这辈子活着的时候全部做到, 那其实你做起来还蛮轻松的吧。‘我可不可以用两百年的时间来做我要做的事情?’如果这样想你就会很高兴, 因为你要做的只是找到认同你的人, 传承它而已。”包益民说。“我前两天看了几个很厉害的故事, 你知道吗? 福特先生一开始并不是做车子的,没有人天生下来是会什么的, 这都是鼓励我们做事情的故事。”
  “大家都总有一天会死, 如果你今天就知道你的长城不可能在你有生之年建成, 那你还会不会去建造它? 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一个人要想明白的事情。”
  想明白了这一点, 似乎也就能穿过令无限梦想具体成真的窄门。
  
  你为什么说自己是“创意人”, 而不是“生意人”?你的成就在今天看来很多都取决于你的生意头脑。
  创意人做事情的动力是希望他被肯定, 而生意人做事情的动力来自于效率和金钱, 他不需要被认可。
  我觉得, 只做有理想的事情, 或只做赚钱的事情, 都是相对简单的标准, 我希望给自己一个新期望——可不可以做非常有理想的东西来赚钱?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设计师出身的人, 我觉得我可以代表他们的想法, 设计师觉得一个东西好, 往往是有人认可、得奖; 但我希望他们判断一个东西好, 是因为它能产生影响力。什么是影响力?判断影响力的一个标准就是它是否有很多人买, 买你的东西就是投了你一票。因此, 我虽然用了些生意的形式来衡量, 但我本质希望获得影响、获得赞同,我还是“创意人”。
  
  你怎么看待平面设计产业, 好像对它比较失望?
  设计师在社会上是不被注重的。为什么《时代》不把我放在封面?设计师们可以正式地去问这个问题。但是如果真的放在封面, 他觉得名副其实吗?你当真觉得一个商标好看,会另世界改变很多?
  人们在超市里买东西, 选择货品一定会遵循着产品好、生产好、品质好、价钱好、通路好、设计好的顺序, 设计在最后的环节, 到了这个环节, 让你发挥去左右消费者的因素又有多少呢?
  这就好像一款新手机上市, 找你做广告, 而手机又太丑一样。这时你能做什么呢?广告创意再好, 充其量不过是告诉更多的人这是个丑手机而已。如果换作我们, 我们希望不仅仅只做设计这最后一个环节,我们会想:可不可以建议厂商,帮助他设计一款新手机?可不可以策划一种好的销售形式?可不可以设计手机软体?如果这些我们都可以做, 那么到最后, 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出一款手机?
  所以, 我希望今天读设计的人看懂整个社会、人生,看懂有些事情你做得再好, 世界是不会有什么改变的, 他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设计, 应该重新去想你是谁、设计可以做什么用。
  
  你很敢讲那些看不惯的广告公司、设计公司啊, 不怕得罪他们?
  笑他们也是在笑自己。可是我相信我们公司的方向和理念是对的, 未来我们会出一些像娃哈哈那样全世界大卖的产品, 我们天天都在找机会, 尝试一百次总有一次会中。
  很多人都知道规则, 但不见得他们愿意去做。就好像古时学功夫, 讲到“剑向前挥就一定会赢”, 但是有几个人会功夫?象棋规则讲“象不过河”, 但知道的也不代表会下象棋。我们至少希望通过我们自己的尝试, 把设计师、广告公司的游戏规则改一下。不要把自己想得那么可怜, 天天跟客户要钱。你知道那些广告公司的客户吧?早上说要东西, 下午就过来取了,如果这是我们的客户, 我们会“骂”他们的。我们会问: 你要不要升官呢?想升官难道可以这样做事吗?从你做事的方式是可以大概看出你的人生的。我们会要求客户的, 我们的公司是非常有尊严的。
  
  你刚才表达了一个人必须要有多项职能。像PPAPER 这样一个品牌, 员工需要有多少种职能呢?
  在我们公司, 大学科班设计出身的人, 要会到银行借款, 要会摄影, 能和客户直接沟通, 为杂志提观点, 甚至要会贴发票。
  我觉得创意公司只要有一种Title 的人才会赚钱, 那就是Producer( 制作人)。我们做事情, 实际上在各个环节都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专才来配合: 公关公司、媒体公司、设计公司等等, 但是只有Producer 知道可以做什么、怎样去做。Producer 所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要找对人, 这样我们才可以又开旅馆、又开银行、又办学校,如果每一个人都是专才, 那要招多少人?
  我们招收青年的时候, 一开始就会非常严格地和他谈: 你要准备好, 未来六个月, 你们会被强迫做自己完全不会做的事情, 做所有你不喜欢做的事情, 而且做得很不顺利, 可是只要坚持过六个月,你就变成蝴蝶了,再到别的公司去,你也许会想,别人怎么那么笨呢,一天只做一件事, 我一天能做60 件。
  
  员工是否能经受住考验?
  可以给你举个例子哦, 我们这边有两个来了半年的新员工, 她们刚开始三个月的时候都想走, 因为不习惯, 觉得我们的规则太没有规则。我当时劝她们: 可以走, 不过希望你们待一阵子再走。任何做过运动的人都知道, 肌肉长出来是会痛的, 痛完以后才漂亮。
  后来她们一起参与了明日博物馆的设计过程, 设计博物馆要涉猎很多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 她们就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一样, 尤其是其中一个女孩子, 她的老公在别家设计公司工作, 整天只设计一个包装, 而她开博物馆, 首先要想开什么类型的博物馆; 其次, 想如何去经营; 再次, 怎样赚钱。而且我还不准他们加班, 不能说老子豁出去了, 一天20 个小时地做, 这样就不够有尊严。他们必须能协调好所有一切的, 这对能力是很大的提升。
  其实我们每个人一天中都扮演了很多角色, 好儿子、好丈夫、好主管、好的社会人士, 我们并没有少扮演什么。
  
  你喜欢什么样的员工?
  最看重他们的诚实和热诚。我希望员工不要小气, 要舍得付出。
  中国内地人才资源很多, 充满挑战性, 但台湾整个还不到上海这么大, 竞争激烈程度小, 年轻人也就不珍惜工作体验。我讲一个简单的例子, 不晓得内地是不是这样: 在台湾, 年轻人履历表是只寄一次的, 一次没有回应就不再寄了。
  这不是中乐透, 只寄一次, 我就会问, 那你能有多想要这份工作?所以别人寄履历表, 第一份我们是绝对不会回的, 就看他有没有热情和决心来投第二封。
  
  我觉得你是一个有很多雄心去实现的人, 你也说过欲望是非常好的动力, 创意人要有欲望去做得更多。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面对的问题是: 一有欲望他们就乱了,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看到这个好就做这个, 做也做得表面化, 他不知道底下的实质是什么。
  我觉得问题是: 没有人去告诉年轻人, 不知道事情、做错事情、慌张、浮躁是很重要的过程。
  你难道希望一个人一生下来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吗?在世界上,99% 的人是需要经过演变的。你永远没有办法跟年轻人讲不要吃酸苹果, 因为他一定还会吃, 他要自己决定苹果够不够酸才可以。年轻人对诱惑不了解,浮躁都是过程, 他不可能50 岁还是这个样子,他们应该学会的不是“不乱”, 而是接受“乱”的过程。
  上帝很公平, 在30 岁之前, 你要经历求学、找工作, 需要进行很多摸索, 于是他给了你很多体力;30 岁之后你变胖了, 他才让你的智慧变高。很多人体力和智慧一起掉下去, 很可怜的。所以你最好在30 岁以前把能犯的错误全犯了, 除了不要坐牢, 那不是很好吗?
  
  你提到自己的终极目标是去做教育, 教育那些设计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行业, 为什么把教育作为最终目标?
  一来, 你不觉得这是最好的商业模式吗?学生在并不知道自己能学到什么、学习成果如何的时候就交学费。
  二来, 我觉得学设计就好比学英文, 社会上有两种人, 一种人毕业后只能拿英文来传简讯通知老板几点开会, 而另一种人想要写日销售量大过《达· 芬奇密码》年销量的《哈利· 波特》。我觉得对设计师真正的教育是要教他成为好的、有理想的人, 而不是仅仅成为一个会讲英文的人。
  
  你准备5 年后出一本叫《我是平面设计师, 我开劳斯莱斯》的书, 书名很张扬。
  我计划5 年后在上海买一辆劳斯莱斯, 买的那一天, 会出这样一本书。实际劳斯莱斯是我非常个人的兴趣。我开劳斯莱斯, 我的客户开宝马, 那是一种我想追求的讽刺吧。也就是说, 我们今天来谈判, 我不求于你, 我是个设计师, 但我同样懂得商业, 懂得怎么赚钱,我希望那是一个合作的启发点, 而不是客户给你一个施舍, 看看你能帮他做什么。当然我可以承认这个手段是非常拙劣的,但很多社会的、人生的启发是必须要很极端的, 我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人。
  
  你因为极端而吃过苦头吗?
  经常。你认为任何的革命分子的生活是舒服的吗?他的路都是用红地毯铺出来的吗?
  
  10 年前, 你和太太胡至宜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由为NuSkin 设计一本产品目录开始, 一直发展到现在, 你觉得是什么让这一切发生?
  手上有什么牌就打到最好。
  
  〓他的杂志〓
  “几百万年, 人没有变太多, 你真的以为他们有变更好吗?你问你父母那一代人,90%的人会告诉你, 有手机、能上网并没有让他们的感情在这个时代变得更好、更有安全感, 为什么会这样?人要的还是更有安全感、更舒服、更快乐、更稳定的爱情以及生活、事业等等,这些是不会变的, 想通了人的问题, 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很遗憾, 我们还是要再说一说《 PPAPER》,尽管现在包氏已经拥有无数杂志, 尽管他希望有新的故事掩盖过去的光彩, 但《PPAPER》作为他的成功战役, 也是分水岭, 在今后的很多时间里, 还会成为大家经常询问的主题。
  这本从内容到设计风格都在市场绝无仅有的杂志当时只售49 元, 在台湾约价值一包口香糖加两杯饮料, 没有任何宣传, 只摆在7-11 贩卖。它的成功既不仅是内容, 也不仅是设计, 而是一次成功的商业案例。
  包益民一直希望可以把这种成功模式沿用到很多地方, 但是在扑朔迷离的世界里, 复制是艰难的。做杂志的那一天, 包益民为的就是不再受客户的限制, 推出自己觉得好的东西, 但有趣的是, 转了个弯, 广告客户现在是他们的老大; 设计人员要把版式做好, 然后发送给采访对象审定; 在中国市场, 还有许多许多的问题等待这个初探的冒险者度量深浅。
  
  〓他的书〓
  “人一老他就希望他的东西能够留下来, 把一辈子70 年的经验缩成300 页给你,多值得啊。我年轻的时候人家跟我讲任何话我都不会听的, 我现在非常想听任何人跟我讲话。”
  30 岁之前, 包益民言之凿凿自己不看书,甚至不看杂志,而现在,他每天都会看很多本书。“书真好啊!”他说, 看起来兴奋异常, 这种兴奋就好像捡到始料未及的财宝, 不是一直爱书的人表达不出来。包益民说, 他公司的变化,就是从他看书这几年开始的。”我讲的真不客气, 七年看书我就可以改成这样子的话, 可以想想, 如果很早就看书的话, 潜力会是很大的。”
  包益民现在已经构思好他5 年后的一本书, 书名叫《我是平面设计师, 我开劳斯莱斯》, 他以在上海买劳斯莱斯的那一天发行这本书——鼓励所有的人。
  “你还是用钱在鼓励他们做一件本质不是钱的事嘛。”我问。“我觉得大家可能都想用钱来了解人生。”包益民回答。
  PPGROUP 策划实施的明日博物馆项目在上个月27日刚刚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ART FOR THE MASSES”展览, 展览集结了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5位艺术家: 岳敏君、周春芽、刘野、周铁海及金钕, 并把他们的画作由平面转为立体, 制作成高30cm 的ARTTOYS, 一套5 款, 全球限量100套。
  
  〓他的同事〓
  好几次, 包益民请我们给他和他的团队拍张合影。
  包益民选择同事有两个条件: 热诚还有诚实。热诚就是多投几次简历, 诚实就是“我5 块钱放在桌上, 看放多久会不见”, 考核标准很简单。
  这个增长到50 人的团队开始需要规模和有机组织, 他们不久前开始打卡, 包益民今年的一个任务是禁止员工加班“, 如果有‘我没做完,只好加班’的心态, 你就不要来了,”包益民说, 他相信在短时间做得更好是有方法的。采访前一天, 他还给同事人手一本发日本人写的书《如 何在三个小时内把一个人的事情做完》。“你看广告公司每一个人都加班, 每一个人都穷得像熊猫, 也没有因此变得更好更聪明, 行业也越来。“你看广告公司每一个人都加班, 每一个人都穷得像熊猫, 也没有因此变得更好更聪明, 行业也越来越难赚, 一定都是方法错误。”
  


  〓冯宇 PPAPER 设计总监〓
  冯宇和太太17 号认识,17 号结婚, 服兵役也是17 号, 所以他在《PPAPER》上化身冯宇17, 很多人问为什么, 也算一个广告效应。冯宇毕业后在几家唱片公司做设计,2002 年进入了包氏国际, 那个时候, 包益民还是刚从公司广告策划总监位置上掉下来的落魄小子, 和太太一起创业, 生死未卜。《PPAPER》就是2004 年冯宇和包益民去法兰克福参加书展一路火车飞机地聊出来的。这年年底,8 个做设计的人人鼓捣出一本创刊号, 连个摄影师也没有, 图片得想方设法拍专业人员拍不到的视角, 以此隐藏弱点。“一天拍完, 效果不好, 第二天再重拍, 反反复复到截稿前。反正想办法让大家都满意。”冯宇说。“反正想办法”是这个创意团体一直以来难以匹敌的智慧。
  
  〓苏文启PP Design (PPFOUR) 〓
  一年前, 苏文启知道公司将在上海开分公司, 就主动请缨过来,“因为想换换地方吧。”他说。目前, 上海的一切都由苏文启操持, 他就好像一个大管家一样, 和那些崭新的从台湾运到上海还来不及拆封的杂志一样, 这里一切都是新的, 充满了挑战以及整个团队的梦想。和两位第一次来到上海的同事一样, 苏文启很喜欢这里, 对他来说, 出差北京也算是相当新奇的事情, 他能看到很多我们所看不到的东西, 在新的环境, 人总是很容易产生很多新想法, 这也是包益民之所以希望在中国内地10 个省开10 家设计室的原因之一:“调来调去多有趣?”也许是无独有偶, 这也是多少大公司推行轮换制度的原因, 和那些高做庙堂之上的人力资源一样,包益民也在一直不停地员工心理。
  
  〓王芝龄 PP Design(PPONE) 〓
  在阳台上采访时, 王芝龄还一副不善言语的样子,而才接了一个工作电话, 一转眼,她就在和包益民争论起问题了。平时说话“很直接”的包益民在她的询问下, 看起来反倒是慈父, 这样的写实对比很有趣。也许就像包义民所说的,“他们看起来和随和,可一点都不随和,我看起来很不随和,实际都配合他们。”王芝龄一开始就在包氏国际, 韧性和低调的能干是包益民让她独挡PP Design(PPONE) 的原因。她眼下在负责让包益民以及整个公司都很自豪的项目—明日博物馆。这是一个修车厂的重复利用工程, 他们要动脑筋如何在台北市中心制造一个吸引人去的地方, 他们要设计出博物馆的主题, 找最喜欢的建设公司, 邀请最有趣的艺术家, 他们今日的能力已经被训练到足够去运作这一切。
  
  我看——
  正反面包益民
  他的九分裤、Loafer 鞋以及花白的头发、牙套都与假想中不同, 不变的是出现在他第一本书——《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封面上土耳其浴女造型的微胖身材。
  那本被他称为“封面很刺激”的书在台湾售空三万册, 一书难求。在书中, 包益民讲述了自己35岁前半生。而那个被他称为“不出色如我也可以这样”的励志故事, 他似乎不愿意再多提。他现在喜欢描绘的, 是他的理念。
  包益民是不啻于被用极端的方式把MONEY 和创意连接起来的, 表面上看, 他是一个用类似“穷创意”“我是平面设计师, 我开劳斯莱斯”这样的话来搅动本以不安分的设计行业、有着商业头脑和金钱气息的小子,但只用深深聊上几句,打开他的话匣子,就能看到他的赤诚。若不是热情过度、抗打击能力无限, 他多年来恐怕早就闭上了“大嘴巴”, 不再恨铁不成钢地追问“我们能不能做到如此?”“能不能好到如此?”
  在他的办公室, 你一方面看到他谈到设计行业的怪现状时, 一时间兴起, 戏谑像女人买机油一样不懂设计却来找他们做设计、任人宰割的老板们,笑着对我说,“你可不要写, 不然没有人找我们了。”一方面看到他和他的团队接听电话、讨论客户意见时的专业态度, 像他说的那样,“有标准和用良心。”
  一方面你看到他谈着理想然后又总是用金钱来衡量一切, 把现实紧紧抓在手里, 一方面你又看到他突然很淡然地松口, 说:“我们不是很大的财团, 投资要尽量去回收成本, 我们只是希望确定我们的理想一定要能够赚钱、能够打平而已。”
  包益民的有趣就在于他的两面性。
  我早先就知道这个人在青年一代心中极红, 但真开始动了要采访他的念头, 是两年前看了他一个限时开放一年的博客。在那个博客上, 大家可以随意问包益民任何问题, 他都会回答。多数人问关于创意的事情,只有一个人突兀地问他“, 什么是爱情?”记得包益民的回答大略是: 爱情就是把手放在小狗鼻子前, 它能体会到你的情绪。
  采访的最后, 包益民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也是让我迟迟不敢动笔的原因。他建议我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
  一个学生申报耶鲁大学新闻专业, 入学考试是写一篇名为《什么是好新闻》的论文。“这个学生只写了一个英文单词即通过了考试,你知道是什么吗?”包益民看着我的眼睛, 他的气场很大, 我觉得有点儿害怕。
  “Concise 精准。”他说。继而不再做声, 把早晨步行买来的早点送给我们带回去吃, 然后便张罗同事和他在上海的台湾朋友一起去吃中午饭了。
其他文献
观赏完毕,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倒不是传闻中的几百套限量版的衣服和鞋子, 而是第一女主角Carrie 和Mr. Big 之间迂回曲折的爱情故事所折射的哲理。  在长达十年的分分合合之后, Carrie和Big 终于要迈进婚姻围城。可惜婚礼当天, Big 却让她措手不及地“逃婚”。  我们的女主角不愧为知名作家兼反省家, 她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冷静地思考了婚礼中途而亡的原因。原来, 她和Big 达成共识的
期刊
心思不可捉摸, 语言可以玩味。一部电影总有那么几句话触动人心, 让人忍不住放在MSN 签名档或博客上感慨一番。  台词塑造人物,“词”里行间总是透射着人物性格、处世作风,“词”里也总是暗示着他们的思维模式以及受思维控制的行为走向。我们请到《和谐心态是金》的作者张晓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宋振韶博士, 让心理学者给这些人物把把脉, 看看这些让我们感同身受的台词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秘密? 
期刊
一部《欲望都市》, 让我看到人在情感中四个阶段的转换: 结束单身、不如意婚姻、婚内生活、繁衍问题, 更看到人生必经的四个阶段:  Samantha 是典型的少年时期到青年时期转化的代表(15 岁-25 岁)。她无所顾虑, 行为比较放纵。处于青春期焦虑状态, 试图挣脱欲望, 但总是以失败告终。大部分人都有过这个时期, 但都成功地转化出来。  Charlotte 属于标准的青年时期(25岁-35 岁)
期刊
你最喜欢哪个角色? Carrie 吧。相对来说不大喜欢Miranda, 感觉她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通过电影你领悟到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选择什么是适合你的, 这本身就可以成为你的人生经历。二三十岁或者四十岁都可以活得很好。  你觉得电影中不合理的部分是什么? 这些剧情可能不会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边, 但如果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想到, 我们为什么还要走进电影院呢?  如果有续集, 你
期刊
如果不是因为这一部电影有机会做下来聊天, 我们会一直以为罗美萍就是我们工作中看到的样子, 我们只会觉得她是典型的都市女性。不停下来欣赏她独立背后的故事、她的旅行、她的婚姻观, 我们会沉迷表象, 而错过一个真实的她。  你最喜欢哪个角色? 没有最喜欢的, 也没有不喜欢的角色。我个人觉得自己有点像Carrie, 也有些像Miranda, 但Samantha 离我的生活比较遥远。  通过电影你领悟到了什
期刊
老板必读的人才法则文/ 汤姆· 彼得斯    1 注意无形的事物  谈到才华, 你要寻找的是什么? 我慢慢相信, 测试领导能力成熟度最大的考验, 是一个人有没有能  力应付“无形事物”, 看破“只有数字最重要”的假象。    2 改变“人资”地位  人力资源部门太常被视为技术人员, 不被当成领军人才争夺战的掌旗大将。  为什么人资不能赢? 很简单: 缺乏想象力。我很清楚有数万页琐碎的条文及规定,
期刊
普通情况下, 企业更愿意以人际关系技能良好的人来替换业务技能更好的管理者, 因为企业倾向于坚持这样的信条: 一个好经理应该能够通过某种形式改变一个处于困境中的企业或不满意的下属。但是, 在短期项目中, 经理们通常没有时间帮助人们加以转变。他们更重要的是在早期就发现和认可那些更有效率的人的技能和贡献, 并让他们感到自己对该项任务负有责任。短期项目的挑战很独特, 比如负责一项业务的计划和招聘的人, 未
期刊
在华人电影导演李安的第一部奥斯卡获奖电影《理智与情感》的英国首映典礼上, 查尔斯王子问李安:“How did you keep English actors in order?”不好控制的不仅仅是英国巨星,要在电影中把诸多因素控制得当, 本来就是一项管理学。    CHANGE 1    李安: 控制场景的分解学  《理性与感性》是我第一次和明星合作, 首度面对好莱坞片场, 一开始, 演员们频频提
期刊
如果Mr.Big 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话, 他一定是一个保守派, 对每一个稍有风险的决策都犹豫再三——他用了10 年时间和Carrie 恋爱, 结婚时依然不住地犹豫。这个角色和把冒险当成乐趣的我, 风格截然不同, 面对工作的时候, 我决不会像他一样逃掉!  你最喜欢哪个角色? 喜欢《欲望都市》并不是因为其中某一个角色, 而是特别欣赏4 位女主角之间的友谊。她们单纯地因为对方这个人所以相互支持。比如S
期刊
投资才子王冉有一篇标题类似的博客, 讲的是在一个饭局上, 有人八卦了一则“财”子把某二线女明星从感情相当稳定的男友手中抢出来的故事, 众人议论万千。王冉评论: 有意思的不是这个故事本身, 而是在听到这个故事后在场的不同人的不同反应……    王冉写道——  男人们的反应主要有三类  ■ 有义愤填膺的“: XX无情,XX无义,所以找老婆一定不能找这个圈的。”  ■ 有深切同情的:“她原来那男朋友真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