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语言发展的主要渠道在课堂,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主战场,如何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让学生敞开心痱、畅所欲言,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以以下对策:
(1)、恰当运用媒体,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师道尊严”、“一言堂”等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不但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还给学生带来严重的语言心理障碍,压抑了他们的语言表现,限制了他们的言语和思维的发展。他们的课堂表现常常是沉默寡言,尤其是那些被“遗忘”的学生更是缄默无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自由、民主的语言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心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学习的情趣,使之有积极的语言表现,理应成为优化学生语言发展、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举措。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为使学生充分理解圆形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我们将圆与正方形作了对比,先是通过一段汽车的行驶画面,演示了轮胎的滚动,动画中小熊和小猪那一副悠然自得、憨态可掬的卡通形象栩栩如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都被小熊和小猪憨态逗得哈哈大笑。紧接着,将汽车轮胎换成正方形,这时,汽车同样可以行驶,但却上下剧烈抖动着艰难地向前运动,车上原来悠闲的小熊和小猪却是一副窘态,这是学生的笑声更热烈了。欢笑之余,引发学生在思考:为什么正方形的轮子会使汽车在行驶时颠簸起伏,而圆形的轮子则使汽车行驶得那样平稳呢?在这样宽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完全摆脱了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各种各样的见解在课堂中得到一一展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借助媒体,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能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和发挥他们创造性说话的能力。小学生的想象较成人更大胆,毫无条条框框,在再现现实的情景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开启思维之门,把自己的想到的说出来,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
如在《水乡歌》一课的教学中,在多媒体出示描写每一小节内容影片后,教者分别以不同形式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1)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我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3)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们想象入情入理,在交流中又互相補充,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特别是最后一节讲“歌”多,多媒体出示了这样一幅情景:夕阳快要下山了,水乡人民撒下了一网又一网,收获到了一船又一船的鱼虾,然后,在悠扬的笛声中,在淡淡的余辉下,满载而归。多美的画面!学生说话的欲望较前两小节更为强烈,兴趣盎然地说开了:我看到了水乡人民满载着一船船鱼回家了,听到了他们在歌唱,我想水乡人民真幸福啊!我想水乡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他们肯定在唱着《春天的故事》,感谢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我想水乡人民肯定在想今后还要如何才能赚到更多的钱,支援祖国建设……学生越想越宽,越说越兴奋。精彩的发言,令大家喜出望外。
(3)、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口头表达欲望
我们常常可看到这样的现象:小学生在一起交流昨晚看到的电视节目时往往是眉飞色舞,谈笑风生。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电视节目的情景性、故事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有现实生活色彩的情景,对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是有很大作用的。如在口语交际课《当有人敲门的时候》中,教者用录像分别创设设了爸爸的同事来敲门、自己的同学来敲门、维修管道的工人来敲门和一个坏人来敲门的故事情景,引导学生:如果你就是那个小朋友,你会分别与他们怎样对话?与自己的同伴来表演一下如何与不同的来访者对话。这样的情景与现实生活非常接近,学生一下子就溶入对话情景之中,感到非常亲切、实在,从而体会与不同的对象对话时要注意好分寸,讲话要得体,要有礼有节。
再如口语交际“听话、说话”,要求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学校。教师课前先按参观顺序从介绍校园角度拍成一段录像,然后让学生对着录像配解说词,学生争着拿着话筒煞有其事地介绍,俨然真的小导游。学生有亲切感、新鲜感、成就感,因而个个跃跃欲试,气氛热烈。这种形式既避免了参观现场、介绍的麻烦,又生动具体,录像为他们提供了直观材料,指点了说的顺序,化解了说的难度。其他学生也饶有兴趣地边看边听,听得认真、细心,评得中肯、实在。而利用录像的重播功能反复播放、解说,又加大了训练密度,扩大了训练面积。
以上语言实践活动,由于恰到好处地使用了媒体,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了“真实的交际”。
(1)、恰当运用媒体,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师道尊严”、“一言堂”等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不但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还给学生带来严重的语言心理障碍,压抑了他们的语言表现,限制了他们的言语和思维的发展。他们的课堂表现常常是沉默寡言,尤其是那些被“遗忘”的学生更是缄默无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自由、民主的语言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心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学习的情趣,使之有积极的语言表现,理应成为优化学生语言发展、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举措。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为使学生充分理解圆形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我们将圆与正方形作了对比,先是通过一段汽车的行驶画面,演示了轮胎的滚动,动画中小熊和小猪那一副悠然自得、憨态可掬的卡通形象栩栩如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都被小熊和小猪憨态逗得哈哈大笑。紧接着,将汽车轮胎换成正方形,这时,汽车同样可以行驶,但却上下剧烈抖动着艰难地向前运动,车上原来悠闲的小熊和小猪却是一副窘态,这是学生的笑声更热烈了。欢笑之余,引发学生在思考:为什么正方形的轮子会使汽车在行驶时颠簸起伏,而圆形的轮子则使汽车行驶得那样平稳呢?在这样宽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完全摆脱了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各种各样的见解在课堂中得到一一展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借助媒体,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能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和发挥他们创造性说话的能力。小学生的想象较成人更大胆,毫无条条框框,在再现现实的情景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开启思维之门,把自己的想到的说出来,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
如在《水乡歌》一课的教学中,在多媒体出示描写每一小节内容影片后,教者分别以不同形式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1)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我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3)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们想象入情入理,在交流中又互相補充,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特别是最后一节讲“歌”多,多媒体出示了这样一幅情景:夕阳快要下山了,水乡人民撒下了一网又一网,收获到了一船又一船的鱼虾,然后,在悠扬的笛声中,在淡淡的余辉下,满载而归。多美的画面!学生说话的欲望较前两小节更为强烈,兴趣盎然地说开了:我看到了水乡人民满载着一船船鱼回家了,听到了他们在歌唱,我想水乡人民真幸福啊!我想水乡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他们肯定在唱着《春天的故事》,感谢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我想水乡人民肯定在想今后还要如何才能赚到更多的钱,支援祖国建设……学生越想越宽,越说越兴奋。精彩的发言,令大家喜出望外。
(3)、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口头表达欲望
我们常常可看到这样的现象:小学生在一起交流昨晚看到的电视节目时往往是眉飞色舞,谈笑风生。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电视节目的情景性、故事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有现实生活色彩的情景,对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是有很大作用的。如在口语交际课《当有人敲门的时候》中,教者用录像分别创设设了爸爸的同事来敲门、自己的同学来敲门、维修管道的工人来敲门和一个坏人来敲门的故事情景,引导学生:如果你就是那个小朋友,你会分别与他们怎样对话?与自己的同伴来表演一下如何与不同的来访者对话。这样的情景与现实生活非常接近,学生一下子就溶入对话情景之中,感到非常亲切、实在,从而体会与不同的对象对话时要注意好分寸,讲话要得体,要有礼有节。
再如口语交际“听话、说话”,要求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学校。教师课前先按参观顺序从介绍校园角度拍成一段录像,然后让学生对着录像配解说词,学生争着拿着话筒煞有其事地介绍,俨然真的小导游。学生有亲切感、新鲜感、成就感,因而个个跃跃欲试,气氛热烈。这种形式既避免了参观现场、介绍的麻烦,又生动具体,录像为他们提供了直观材料,指点了说的顺序,化解了说的难度。其他学生也饶有兴趣地边看边听,听得认真、细心,评得中肯、实在。而利用录像的重播功能反复播放、解说,又加大了训练密度,扩大了训练面积。
以上语言实践活动,由于恰到好处地使用了媒体,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了“真实的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