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真教 学生真学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贾志敏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就像品陈年佳酿一样,静静地、细细地品,就能品出语文的味儿来。贾老师几十年沉浸在语文里,用一生在教语文,用全部的生命在培育儿童,他就是语文坛里醇美的佳酿!
  一、化繁为简,简简单单
  “现在是两点二十分,三点准时下课。”
  “我们今天做一件事,把一篇三十七个字的古文改成一篇现代文,古文与我们现代人说话的方式不一样……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故事,然后扩成一篇四百字的白话文。”
  贾老师明确告诉学生要干什么,多长时间完成,这是必须的。
  一堂课要干什么?有的课堂,不仅学生不知道,连上课的教师自己都说不清楚。现在,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喊得震天响,如果一堂课连干什么都弄不清楚,一切从何谈起?少喊口号,多一点实实在在的思考和实践,多好!
  二、真正尊重,真诚期待
  “读对了,但不够准确。”第一个学生读后,贾老师说,然后示范读,学生再读。
  “不错,就是马马虎虎,还要加油。”学生读得一般时,贾老师这样评价。
  “你说对了,他说错了。”两个同学发表见解后,老师如是说。
  “停,不要这样拖腔拉调。”学生读得过慢,贾老师毫不犹豫地打断。
  “你们两个人的描写,你的比她的通顺,比她的连贯,比她的好。”
  课堂上,贾老师常常这样说。可能有教师会想,我们不是要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吗?为什么要这样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呢?
  是的,我们需要鼓励和表扬学生,需要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但是我们不需要虚假的表扬,不需要夸张的赞许,不需要无原则的肯定。贾老师这样说,是切实中肯的说明,是对学生真心的辅导。这样“严格”要求的背后体现的是真正的尊重,对语文的尊重,对儿童的尊重。学生可以有错误,但我们不能对错误赞扬,要帮助他们明白;学生可以暂时落后,我们不能说落后还光荣,应该激发他去努力。注意听,贾老师做这些评价时的语调,没有任何的责备和批评,只是真实的说明,真诚的期待。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正验证了这一点,他们没有因此而失去学习的动力,相反,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进步,第一个读书的学生,第二次再读时,立刻进步了,而且,我们能感受到他进步的快意,还有什么比让学生进步更美妙的事情呢?
  三、及时点拨,恰当帮助
  师:谁能将这个故事的意思说得更好一些?(生答,略)
  师:真好!三十七个字的古文,她用了一百来字说明白了。我们还要把它写下来,要是写的话,就不能这样简单写,我们可以想开去。比如“家里穷”,我们可以这样写:他家十分贫困,家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衣服都是旧的,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穷得叮当响。再比如:“试之,然。”可以这样写:他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每天坚持作画,线条……
  怎么扩写,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一个示范,给一个提示,这是一种引领,这比说多少遍“要想象,要具体”来得更有效。儿童天生是模仿者,他们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当我们空洞地解说写作知识时,教学与学生就远离了。贾老师很了解儿童,深谙其道。
  四、全心倾听,准确修正
  “‘他每天靠卖画过日子。’这不对,把‘每天’调到后面,这样说:他靠卖画度日,每天都早早起来。”
  “‘问老师原因’改成‘请教老师’,‘原因’删去。”
  “‘仔仔细细地构思’不对,只能说‘认认真真地构思’。”
  “这里连不下去,要加一句:‘改了又画,画了又改。”
  “摇头没有轻重,只有微微,要说‘微微地摇了摇头’。”
  “‘肯定’最好改成‘也许’,老师不会这样说满话。”
  课堂上,像这样帮助学生修改语言的例子俯拾即是。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就是借课文为例子教孩子说话和写话。贾老师在告诉我们,习作实际上就是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心声,无论是写给自己看,还是写给别人看,首要的当然是说准确,把心里想到的准确地表达出来。从口头到书面,这是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小困难,词不达意是常见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选用恰当的词语,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所以贾老师对孩子习作中不恰当的语言及时修正,这个“及时”是以深厚的语文素养做保证的,是需要用全部身心去倾听做基础的,这时,教师和学生完全一起沉浸在语文之中。
  五、语言鲜活,兴味盎然
  十五分钟写四百字,任务完成,最后一个环节是给文章加个题目,贾老师告诉学生,这是有方法和规律的,然后与学生一起兴味盎然地讨论起来。
  可以从人物身上去想:《卖画人》。
  老师的话也起到很大作用:《老师的告诫》《老师的话》。
  可以两个人联系起来想:《画家与老师的故事》。
  可以从事情上来思考:《画画与卖画》。
  可以用文中的一个重点词:《倒过来》。
  可以从时间一日和一年上去想:《一日与一年》。
  还可以从道理上去思考:《欲速则不达》《慢工出细活》《认真》。
  什么叫教学有法,这就是!在短时间内,带给学生的是多少思考和启迪啊!
  贾老师教语文,总是与鲜活的语言活动相伴相生,学生们的讨论生动有趣,充满了个性色彩。
  三点一到,课结束。
  贾老师深厚的语文素养、敏锐的语感、真诚的态度充盈了整个课堂,充盈了整个会场。课结束了,语文的韵味还在。笔者觉得,贾老师原来就是一个孩童,他的语言是儿童的,他的行为是儿童的,他的思想也是儿童的!
其他文献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中段开始,选编的课文体裁更加广泛,其中亦不乏篇幅短小的文章,诸如寓言、小古文、名篇节选等,这类作品字数少、结构简,作品的题旨也相对单一。现如今,广大教师在长文教学时,大多能取舍得当,删繁就简,驾轻就熟。但在短文教学时比较放手、随意,显得较为单薄肤浅,力不从心。如何把这类短文章教得有滋有味、深入浅出,让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语文的滋养、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很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探讨和研究
摘 要:针对一年级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趣、慢、严、育”四个策略的论述,提出一年级体育课堂教学的技巧,进而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一年级;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4-0043-02  众所周知,小学一年级的体育课堂教学和管理是最困难的。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常规,课堂注意力
王崧舟老师在谈及文本细读的问题时说“现在的教材绝大多数是白话文,一看就懂,所以教师很容易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滑’过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样‘犁’过去。‘滑’过去和‘犁’过去是两种功夫、两种境界,最后的收获也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滑”“犁”值得玩味,那如何达到“犁”文的境界,如何从“走过文本”到“走进文本”?笔者就从语文教学中的易忽视之处、细微之处、不经意之处、意外生成之处去审视语文的教学之道、教学之效,
将一条纸带的一头扭转180度和另一头粘在一起,形成一个圈,这就是“莫比乌斯圈”,又名“莫比乌斯带”或“莫比乌斯环”, 它是以发现人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的名字来命名的。如果用指尖顺着上述纸带正面上的虚线(在纸带的中央画的线)划去,结果到达了纸带的反面,再继续划下去,最后又回到正面的出发点。假如用剪刀沿着虚线将上述纸带剪开,令人惊奇的是,得到的不是分开的两个圈,而是一个大圈。简单地说,“莫比乌斯圈”最大
有魅力的课堂,应呈现出简约之美。它追求的是一种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和简便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走进复杂丰富的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  一、 教学目标预设透着简明美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在对课文进行解读和对学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会读课文的生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说明文,在小学阶段也称常识  性课文,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  式,解说事物,说明事理,给人知识  的文章。“怎么写”决定”怎么教”,说  明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较其  他文体的作品而言理应有所不同。  但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对说明文依  “文”而教给予的思考不多,教学中  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问题一:专有名词避而不教    “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  功。”(叶圣陶语)为了让读
这个话题我曾经和很多校长、老师提起过,讨论过。不过大家都觉得:没有家庭作业怎么可能?没有家庭作业家长不会答应!没有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干什么?没有家庭作业学生成绩下降了怎么办?  其实,不要家庭作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记忆中,我读小学的时候好像是没有家庭作业的。即使有,也很少。那时候我每天放学回家就要去割猪草,捡柴火,或者帮助家里做家务,干活都来不及,根本没有时间做作业。晚上家里连电灯都没有
有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在厨房里准备晚餐,听到儿子在后院蹦蹦跳跳,弄出很大的动静,便问:“你在干什么?”孩子兴奋地回答:“我要跳到月亮上去呢。”她没有给儿子泼冷水,而是说:“好呀,但是,可别忘记回来喔!”  这个孩子后来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故事中的妈妈对孩子异想天开的回答作了巧妙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竟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在课堂上,我们也会碰到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其中不乏打岔
小学启蒙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语文作为主课程,是渗透审美教育的主要载体。在低段语文教材中充分发掘美育素材,将其渗透到学生美育素养的培育中去,对于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也是实现美育目标,促进学校、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从教材中挖掘美育的素材    低年级学生处于学习识字的初始阶段,一方面,受识字断文和理解水平的限制,学生接受新鲜事
随手翻开即被开头几张原始洞窟壁画所震撼——奔腾的生命创造力,无拘无束的想象力,粗犷豪放,气势磅礴。难以想象是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附有几张儿童画,生命之初的孩童用稚嫩的画笔表现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用色大胆,浑然天成。而这些,是作者的暗示——童年时代,人的生命力是富丽多姿的。人的自然性呈现出人的本来面目。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曾拥有过这样肆意翻腾的力量。尽管这力量常常是混沌的,不明晰,但它真实地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