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吧,孩子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li2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大脑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不仅帮助儿童消除身体和大脑的疲劳,还能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但由于作业多,学习任务重,孩子睡眠普遍不足。其中不乏由于认知偏差和强迫思维而引发睡眠障碍的情况发生,本文就是笔者利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对一个五年级男生进行睡眠障碍心理辅导的案例简介及分析。
  个案基本情况
  五年级男生王超(化名),在校寄宿,体形稍胖,在父母陪伴下来到我的办公室。他因为自己的睡眠问题主动向父母提出要做心理辅导。
  来访者主诉自己每天晚上到12点多都睡不着,脑子里总在想一些问题,而自己觉得不应该想这些问题。每天深夜睡不着时,有时起床在寝室里游走,有时上厕所,看到大家都睡着了,觉得自己很孤独,也很害怕。好不容易睡着了,却总是容易醒来,醒来发现自己只睡了1个多小时,然后又要隔好久才能再次睡着。每天晚上都会不停地看手表,随着时间的变晚,慢慢陷入那种紧张、恐慌的状态。他担心自己又会到好晚都不能入睡,害怕自己一个人在寝室里游走,更担心睡不好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将近一个月了。
  父母反映他这一段时间学习成绩下降了不少,也接到了好几次老师的电话,反映他上课发呆、反应迟钝、无精打采。
  在调查他的成长史中,了解到他小时候有尿床的习惯,到学校住校后,父母多次嘱咐他晚上一定要先上完厕所再睡觉。我追问了这个信息,得知,他在学校从来没有尿过床,每天总是要等到上完厕所才敢睡,而很多时候,他睡前都会尿不出来。有时,很早就上完了厕所,他却总觉得自己还会有尿,一定要反复确认自己不会再有尿了才睡。
  评估与分析
  王超的症状表现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失眠的定义。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测评,他得分为16分(总分为21分),可以确定王超同学有比较严重的失眠问题。
  通过对他自我描述的情况的综合分析,他的失眠状态得以维持,主要是来自焦虑情绪。根据他的描述,他的焦虑首先来自于“总是想一些问题”,而“自己不想去想这些问题”,觉得自己“不应该想这些问题”——一方面不能停止想法,一方面不能接受自己有这些想法,这个矛盾的循环成为了一种“强迫性思维”。
  其次,来自于他的那只夜光手表。他一看时间,马上就有了一个自动思维——“又这么晚了”“我又会要到12点多都不能入睡”“今天我又失败了”;晚上醒来时,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去看手表,查看时间。这只手表加重了他的沮丧与担忧,让他更加为自己的处境焦虑。
  最后,他对于“尿床”的担忧巩固了他晚睡的模式。他因为曾经尿过床,所以担心自己会尿床。而如果在学校尿床,肯定会遭到同学们的笑话,他害怕那一幕的出现,而偏偏脑海里总是浮现这样的场景。父母出于好意的嘱咐,强化了他“会尿床”的想法。所以,他出现了一个强迫行为,即一定要上完厕所才能放心地睡,并且有时要上多次。


  辅导过程
  (一)干预思路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行为疗法能持续地改善睡眠潜伏期和入睡后觉醒时间,对总睡眠时间的改善更加明显。其干预方法包括:认知重建、刺激控制、睡眠限制、睡眠卫生教育、放松训练等。
  “认知重建”是认知行为治疗特有的技术,它通过寻找正反证据和现实验证来重建对方歪曲的认知。比如王超觉得“睡觉前不应该想一些东西”就是一个“绝对化的歪曲认知”。
  “刺激控制”通过限制清醒时躺在床上的时间和待在寝室的行为,从而加强床、寝室、就寝时间与快速而稳定的睡眠之间的联系。刺激控制的典型指令包括:①当感觉到困倦时才上床;②除了睡眠不要在寝室进行其他活动;③醒来的时间超过15分钟时离开寝室;④再次有睡意时才能回到寝室。第3条和第4条按需要可以重复进行。
  “睡眠限制”是通过推迟晚上就寝的时间,使在床时间和平均总睡眠时间保持相同,最终提高睡眠效率(睡眠效率是指在床睡眠时间与在床时间的比)。
  “睡眠卫生教育”包括如下要求:①每天同一时间起床,1周7天都是如此;②规律锻炼;③规律进餐,餐前不要喝绿茶、咖啡;④保证房间舒适;⑤不要戴手表、不要看到闹钟,这会引起挫败感、焦虑和担心;⑥白天不要睡等。
  “放松训练”主要是针对不能放松的睡眠障碍者,主要方法有渐进式肌肉放松、腹式呼吸、自我想象和意象训练。
  根据对王超的了解、评估和分析,我对他采用了认知重建、刺激控制和睡眠卫生教育综合干预方法。辅导时间为每周一次,共4次,每次50分钟。
  (二)具体过程
  第一次,初步诊断与布置家庭作业。我收集到了症状资料,并初步诊断症状问题,搭建了一个充满信任与期待的工作同盟。
  接着,我讲了接下来的工作思路和具体安排。我介绍了我们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他的“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和不当的睡眠卫生,并简单介绍了我们要采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即通过认知重建来解决他的强迫思维与行为,通过睡眠卫生教育和刺激控制来巩固他的睡眠质量。在睡眠卫生教育中,我要求他白天不要打盹、不要午睡,并且把手表交给父母带回家。
  最后,我给他布置了一周的家庭作业,这周的任务是刺激控制,即让自己有了睡意再上床,在此之前可以到外面看书、锻炼。
  第二次,主要进行认知重建。第二次他一来就很高兴地告诉我,自己感觉好些了。虽然上床晚一点,但上床没多久就睡着了,这让他很满意、很有成就感。而且晚上醒来的次数少些了,只是自己还是无法控制不去想那些问题,还是对尿床很担心,醒来后还是会去上厕所。所以,这一次我主要给他做了认知重建。
  针对“我不应该想那些东西”,我要他说出正面证据。他说是生活老师说的。我又要他找反面证据,他找不出来。我顺势给了他一个基于事实的重建信息,即“睡前可以想东西”,而且“几乎所有人睡觉前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想一些东西”。这时,他轻松地吁了一口气,表示不再为自己睡前想一些东西而自责、纠结。   接下来,我们谈了“尿床”的问题。在这个问题里,他的歪曲认知是“我会尿床”。正是对此坚信,所以他才那么紧张。我没有否认“尿床不好”,但同样我让他为“我会尿床”寻找证据。他只找到了一个正面证据,就是自己小时候曾经尿过床。接下来我要他寻找反面证据,他找到了几条,具体有:①小时候也只是偶尔尿床;②上学后再没尿过床;③自己睡前多次上厕所其实没有多少尿。这样一来,他不再那么坚信自己一定会尿床,我让他对这个担忧打分,他说“10%”。也就是说,他现在觉得自己晚上尿床的可能性只有10%。这样,他就不再为此担忧、焦虑。接下来,我还给他讲了尿床的一些基本常识,比如小时候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还有睡前喝多了水,睡后正好做了尿尿的梦,而这些是可以自己避免的。这样一来,他更加不担心自己睡着后会尿床了。最后,我跟他妈妈讲了她的提醒其实是一种强力的暗示,并且叮嘱她不要再提醒王超这一点,不要再给他“会尿床”的暗示。
  这一周布置的作业是下午放学后进行30分钟的体育锻炼,要求中等强度,要出汗。他答应跑步和跳,并且继续坚持等自己有了睡意再上床,同时不要管时间。
  第三次,主要进行刺激控制和睡眠卫生教育。第三次来到我办公室,他神情愉悦,面色红润,整个人都显得更精神了。他自己反映进步很大,父母也反映接到老师电话说上课好多了。他告诉我,睡着后几乎不会再醒来,即便是醒来也不会担心自己会尿床,不会去上厕所,所以不多久就又睡着了。
  由于第一次只是布置了刺激控制和一些睡眠卫生注意事项,没有详细讲背后的原理,所以这一次,我重点给他讲了刺激控制和睡眠卫生教育的原理。在谈到刺激控制时,我了解到他这两周以来,确实是按这个要求去做的。晚上打了熄灯铃后,他不是上床睡觉,而是到寝室的活动间走动、整理鞋子。但是他觉得自己在外面停留的时间还是比较长,希望自己不要耽误太久,甚至能跟其他同学同一时间上床入睡。这当然是我给他辅导的最终目标。于是我跟他探讨睡前在活动间具体做些什么事。我问他平时喜不喜欢拖地,他说不喜欢。我告诉他,睡前做一些无聊的事能够帮助自己快速产生睡意。所以我们约定,由他去向生活老师申请,晚上进寝室后由他拖地、打扫卫生。
  关于睡眠卫生教育,我了解到他晚饭吃得比较早,到睡觉时有一些饿,因为饥饿会让人难以入睡,所以我请他父母给他准备了一些小面包,晚上回到寝室先吃一两个小面包再拖地。
  第四次,效果评估与自我反思。这次过来,他表示利用熄灯前的15分钟打扫卫生和拖地,拖完后,跟大家一起上床,不要好久就睡着了,有时甚至比其他同学更早入睡。看来他的失眠问题得到了解决。我再一次给他做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测评,他得分为6分,相比之前的16分,降了好多。相对总分21分,这个分值表示睡眠质量已经很不错了。
  接下来,我们总结了整个过程。我首先让他总结,关于睡眠这件事自己学到了什么。他说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不要总是看手表,不要总是纠结、担忧,还有睡前不要喝茶,下午要锻炼一会等等。
  我充分肯定了他在整个过程中的坚持与付出,表示正是因为他自己的努力与坚持才让这个问题很快地得到解决。我强调了他总结到的睡眠卫生教育内容,并鼓励他在今后的人生岁月中努力保持这些好习惯。我还暗示他,以后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要退缩,要像这一次一样,找到好的办法,并努力坚持,只要坚持就能胜利。
  他的父母对此十分满意,觉得不但解决了失眠问题,而且对孩子进行了一次很好的自信心训练。
  效果与思考
  经过四次短期辅导,王超很好地摆脱了睡眠问题,本次辅导的成功得益于我跟他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他很认真地完成了课后练习,当然也要得益于对认知行为治疗方法的策略应用。
  (作者单位:湖南益阳朝阳国际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今天,如果有人拿是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的问题来问孔子,他会如何回答呢?我们不得而知。孔子是一个很注重说话场合和对象的人。我们只能大致从他说过的话里推测,他应该是否定的。因为,在孔子看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另一个场合,他还说过这样的话:“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按北大教授李零的话说,这就是把人分成了三品:上智、中人、下愚——除却中人,上智和下愚
期刊
对儿童的关注,家长们关心得比较多的是身体和学习成绩,老师们关注得比较多的则是考试和安全。而对于儿童的精神世界,我们则关注得少之又少。同样,对于学习困难生而言,他们受关注的点往往就集中在学业成绩上,他们整天生活在因“考试”而带来的自卑、自责和自嘲中。因此造成,当下的儿童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儿童,他们总是生活在一种充满浮躁、功利和空虚的世界里,享受不到真实的童年生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多次谈
期刊
我的育人热情来自我对教师职业价值的深刻的体认。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辽宁的一个兵工厂子弟中学当教师,当时“文革”开始才一年多,“复课闹革命”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复课”没有多大起色,“闹革命”却闹得可以,校园内毫无文化氛围可言,“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打架、斗殴、攻击老师的事时时在发生。在这样境况下,我在自己任教并当班主任的班级里,尽力营造出一个小型的“文明社会”,教给学生有限的知识,和简
期刊
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  研究工作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东西。不要一提研究就感到害怕。就其本来的基础来说,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这种接近和类似之处,首先在于它们都需要分析事实和有预见性。一个教师只要善于深入思考事实的本质,思考事实之间的因
期刊
如果没有亲自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只是通过文献查阅、并不深入的访谈以及按照常理推想,一般会得出以下结论:  通过档案,看到了学生成长的足迹,它是一份“病历卡”,记录了学生的“健康状况”;根据档案,“对症下药”,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档案,是教师走近学生心灵的一个道口……总之,成长档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以上“美好”的结论无意识地假设了几个前提:老师们有充分的时间给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档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们,但在后进生的教育上,他强调的不仅仅是爱,还有经过科学思考和实践探索得出的智慧和耐心。  一、重视家校合作  “为了查明学生智力不正常的原因,我调查了两千多个家庭,了解儿童的遗传、日常生活、营养和精神生活的情况。我终于看到:这些智力不正常的原因,在每一个个别情况下来说,好像是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的:最初是一个原因在起作用,后来又加上第二个原因
期刊
1.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1979年)  (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杨斌选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年5月第一版 110页)  2.……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的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1945年)  (同上书61页)  3.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197
期刊
3月31日,王信:做值日发现垃圾桶“失联”!众怒,徐亚楠说:垃圾桶旁边常有“欠准头”的纸团,她扔了。霸气的劳动委员!  我点赞:有思想,且思且看且行。  4月1日,王星懿:赞美,教室出现了三个垃圾桶,每个垃圾桶上方还有字:可回收垃圾;恶心垃圾(如牛奶袋,鼻涕纸);不利成长垃圾(如,饮料,油炸食品袋)。不好意思吃垃圾食品了。  我点赞:有办法!垃圾桶螺旋式哲学回归。  2日,顾苏宁(宣传委员)记录:
期刊
让·皮亚杰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西方把他视为与苏格拉底、弗洛伊德、爱因斯坦齐名的思想文化巨人。重新了解皮亚杰的思想尤其是他对儿童心理和认知的研究,让我收获颇丰。  超越文化基因,审视教育思路  “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教育从属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儿童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步调’。”  “他(指皮亚杰)提出的这几个阶段使人们加深了对儿童的了解,成了人们把握儿童认知发展的路标。
期刊
2012年我在全区推动了教师系统地阅读《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期间,有着太多的触动、感悟与思考。  阅读教育名著最初并非本意,只是因为专业和老师的要求,大学时的所谓阅读,更多地停留在浏览的层面上,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对我未来有什么特别的影响。工作后的经历让我逐步感受到教育名著,特别是皮亚杰专著的重要作用。  为什么要读皮亚杰?  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理论与实践都表明,阅读与思考是教师成长的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