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动还是楚材晋用?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shengfang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媒体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他的畅销著作《数位革命》(Being Digital)中说:“公元2020年以前,已开发国家中最大的一群雇主将会是‘自己’,你敢赌吗?”
  16年后,终于来到这一天,我应邀去官方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办公室,参加一个名为“大陆人才磁吸效应”的业者座谈会。我跟联络人说不喜欢参加“大拜拜”式的座谈,她再三强调领导希望跟大家深入交流,所以才安排三个钟头的会议。但十多位学者、专家、企业和协会代表,每人一次发言后也就到散会时间——仍旧停留在“各抒己见”的阶段。
  这次座谈会的主题是谈“人才外流”,而且是针对大陆对台产生的“磁吸效应”。这是个真命题,还是伪命题?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高等人才“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是普遍现象,七十年代随着台湾经济发展和外在某些局势转变,台湾也曾有过一波类似大陆的“海归”热潮。
  现在随着大陆崛起,曾几何时,台湾不担心文创、教育、科技人才跑去欧美,反而开始担心“楚材晋用”,被大陆市场抢光。
  人才是否被抢?人才的价值和商品是否具有“表现的独占性”?在大陆出书、接案子的台湾作家、设计师是否就算被抢?那周杰伦去拍电影《青蜂侠》算不算被美国抢,还是这反而叫做“台湾之光”、“华人之光”?
  这个题目往好处看,至少代表台湾还有人才,某些人才还可以外流,目前还流得出去,有人需要。
  如果到了没有人才,人才青黄不接,或自以为有才但其实使不上力、跟不上时代、创不了风潮,或有人才但别处的人比你更优秀,根本容不下你去过江过海闯荡的时候,人才不再有“出口价值”,只能“自产自销”。
  大陆近年搞文创,各种拥有巨资和响亮名目的项目,从中央到地方铺天盖地展开,比台湾多的是钱、地、政策与雄心,但开展文创最缺的还是高素质的人才。
  文化也好,文创也好,虽有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相通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相异。一如我之前提过,在各行各业,精英都重要,但文化艺术延伸出的文创产业,可能比很多行业更需要天才、精英——毕竟,文化、文创处理的是人心、审美、价值与集体潜意识。
  前面提到的座谈会中,引言之一提到,漫画家朱德庸、蔡志忠和舞台剧导演赖声川入驻“杭州西溪湿地文创园区”,有免费大房子住,还有个人作品收藏馆。其实都是大陆几年前就有的旧闻了,到现在台湾“公部门”终于稍微有点“感觉”。
  引言之二提到“2010大陆投入200亿人民币发展文创产业”,影视圈、出版界都有很多台湾人被大陆高薪挖角。台胞跨海去当台干、台商,是个超过20年的趋势,演艺界幕前幕后某些人,就算赚人民币赚得不亦乐乎,似乎也还拉不到官方讨论的层次。
  根据资深传媒财经专家魏靖的文章:“据文化部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募集及已设立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超过300亿元。”其中最大的基金是由财政部出资、中银国际进行管理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200亿人民币。当然很多基金募资都还未完全到位,先拿出大钱的都是中央或地方政府。
  台湾也可以先讨论政府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政府愿不愿意投下这么多钱,能不能吸引财团投下这么多钱,而不是一味感叹某些行业的个别人才西进。
  引言三提到太仓市政府颁布“文创人才奖励政策”,包括了安家与住房补助。我本还不知道太仓在哪,一查才知是苏州市代管的县级市。这个资料也来得不明不白,因为如果要比补助,台湾政府也不是没在撒钱。单以今年度台北市政府补助艺文工作者或团体从事有关艺文之保存、创作、传习、展演等的预算(直接由个人或团体申请补助),就达1.03亿新台币(约2300万人民币);改善艺文环境及人才奖励与培训的业务费用,也达4978万元新台币(约1118万人民币);还有闲置公有房舍免费提供文艺团队或小型工作室进驻的空间媒合平台,以及其他林林总总的奖励、补助、培育计划。
  但,值得注意的是,再多的人才培育,不代表人才可以充分就业、尽情发展,也不代表所在地的一城一县可以绑架人才。人往高栖,寻求对自己与家庭最合适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本来就是个人自由。
  套句某“财星”杂志500大企业总裁的话:“人才资本会流向需要它的地方,而且会常驻在善待它的地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知名作词家,也是作家、主持人、编剧、大众文化评论人和企管营销顾问等。现任银河网络电台及IC之音“理性与感性”节目主持人、中华音乐著作权协会(M.U.S.T.)董事、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理事等。
  个人官网:fc.ktchiu.com
  腾讯微博:t.qq.com/chenlerong
  新浪微博:t.sina.com.cn
   /chenlerong
其他文献
如果存在所谓“后世史学家”,面对全球最大的原创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或许会发出充满江湖味的感慨:“在网络文学白银时代,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人的相遇,改变了网络文学网站的命运……”  这要从起点中文网的历史说起。  2002年,以吴文辉为代表的一批网络文学爱好者在网络上聚会,通过思想碰撞组织了一个个人网站,命名为“起点中文网”,从事现有的网络文学,特别是玄幻文学的整理和发布,并邀请网络文学作者前来
期刊
澳门出版产业商会于10月21日举办“两岸四地出版产业高峰论坛”,来自两岸四地的出版、媒体业界相聚,以传统出版与电子出版之间的关系、矛盾及如何取得和谐共存共赢为主题展开交流探讨。  该论坛邀请来自内地、台湾、香港及澳门两岸四地多位著名媒体集团领导人担任主讲嘉宾,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市场动向,深圳报业集团总经理刘明、北京凤凰新媒体数字阅读部总监居永菁、香港新传媒集团执行董事——营业
期刊
香港作家作品最初是在广州一带热销的,因為语言没有隔阂。这些年交通、资讯畅通,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很多我们原本觉得有隔阂的语言方式、思维模式、生活习惯,等等,已经被更多的读者理解、接受和包容。香港作家作品越来越多地受到大陆读者追捧,资讯便捷、沟通快速,出版节奏紧密,也让读者能够快速读到想读的香港作家作品的大陆版,很多热销图书已经做到了香港、大陆同步出版。  我们阅读香港作家作品,可能最初遇到的是语言
期刊
一个寻常午后,从厦门大学医学院下了车,徒步沿着大学路走上一小段,便到了琥珀书店。它就在沿街的一家简小店面,对面是一排旧式骑楼,拢着一片老厦门的旧渔港风景。  厦门的老书虫常来此地,因为早先厦门的几家旧书店都在附近,例如“闽南风”和“思无邪”,可惜现今都不在了。“厦大一条街”拆除之后,晓风书屋也搬到此处,然今朝风采逊于当年。后来,琥珀书店也在此处落定,和晓风书屋恰好隔着几爿商业店面。    从书吧到
期刊
当我在邮箱中看到安若莲的《冷酷总裁与俏女佣》时,心中是本能地拒绝。感觉这个书名太恶俗,以为它肯定是讲一些不着边际的梦幻故事。然而,当我慢慢看下去后,却发现这本书有活生生的现代职场,里面有懵懂的爱情,有失去爱的纠结,也有人心险恶、尔虞我诈等等。安若莲的文字比较有灵性,读下来感觉是一篇篇美丽的散文,用诙谐笔调写出的人生感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让人读后不由会心一笑。    图书定位:职场钻石男与灰姑娘的爱
期刊
全国各地陆续进入夏天。随着暑期的到来,图书零售市场开始摆脱低迷,转入旺季阶段。开卷公司的零售市场分析报告显示:6月开卷综合指数为279.28,比上月上升了22.97点,环比增加了8.96%,同比增加14.71%。与上月相比,本月全国9个主要细分市场(文学、经管、教辅、少儿、法律、英语、医学、生活、计算机)中,经管类表现为环比下降,其余各类均表现为环比上涨。与去年同期相比,除生活类表现略有下降外,其
期刊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道教认为这天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的生日,是日祭祀地官可以赦免自己的罪过。因此,民间有祭拜地官的盛大仪式,供三牲果品,焚香烧纸,作法事颂经,以乞求免罪并普度四方孤魂野鬼。佛教则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盂兰盆会”,是解救倒悬普度众生的意思。北方做中元普度,都是在七月十五至多再加前后一两天,大多也不叫普度,而称为 “盂兰盆节”。  闽南人的“中元普度”则大不一样。普度是闽南人一年
期刊
地域文化特色这件事总是模棱两可,就像是《奥兹国的魔法师》,桃乐丝、铁樵夫、稻草人、胆小狮先后谒见大巫师奥兹,各自见到截然不同的人物,甚至非人。文化特色永远依视角而变幻莫测。  北京女孩赵星出书盛赞台湾人热情,在她的环岛旅途中,人们不仅义务当司机导游带她、凡事体贴周到,又常掏腰包硬要请客。台湾读者对这番赞誉倒不至于受宠若惊,因为台北男孩女孩早已出过《流浪吧!男孩》、《18岁的成年礼》记录他们只身搭便
期刊
误机往往最容易发生在两种人身上,一种是非常不想走,一种是非常想走。尤其是前者,以为错过是幸运,但逃避终究不是解决的办法,这是陷进一个死结里,以为暂时松绑了,其实拐着弯缠了个死扣,毕竟再尴尬的情况迟早也要面对,而且唯有面对才能出现改变的机会。在小说《一见钟情的概率》中,就讲述了女孩海莉由于误机后滞留的四分钟,发生的一见钟情的故事,以及由于自己的爱情经历产生了对于与母亲离异而另找新欢的父亲的理解与释怀
期刊
介绍饮食书,用“民以食为天”破题本来算得上万无一失,我却犹豫了好久,不是怕那会变得像学生作文,而是我发现这其实是从领导视角衍生出来的话语;领导说这话,关注的是“喂饱”。当然,更爱把这挂在口边的是百姓没错,只是使用时一般都不理会话里的政治含意,用法语境有时类似“我最喜欢吃”。我不是领导,也不为味蕾主导,只知道本书作者冯一冲博士任教社会学,外国人那句“汝乃汝所食” (you are what you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