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的秘密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y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的好多民族都对数目“三”有着特别的好感。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还很难证明这种偏好是从一个源头传播出去的,它们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生长的土壤。
  拿中华文化来说,作为传统文化支柱之一的《易经》八卦,就是由三画组成的。这是迄今所知的以三为一体的最早图形。为什么八卦偏是三画,而不是两画或者四画,便是一个很不容易说得清楚的难题。有人认为作为宇宙原始的“太极元气”,便是“函三为一”的,就是说,它是三位一体的,充满了玄妙。
  ◎三和参
  “三”字在汉字中有时写作“叁”,一般称之为大写体,或者叫会计体,是为了防止涂改而借用来的一个数字符号。其出现年代,大概在西汉。“叁”字借自“参”,“参”字早在“叁”字出现以前很久,便曾作“三”字用了,譬如在《左传》和《国语》中。“参”字之可以作“三”。 大凡与三数相关的,无论是数量还是次第,乃至三分和三倍,时间和空间,都可以用“参”字来表示。于是,这个“参”,真正成了大写的“三”!
  ◎二生三
  老子在谈他的宇宙生成论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谓“二生三”,也就是阴阳冲摇而和,它是万物的存在逻辑;所谓“三生万物”,则是说,万物正是这一逻辑的现象存在。
  “三”有时候不以三个实体的面目出现,而是依存于“二”之中,表现为“二”之二者的某种关系,那“二”便充当了“三”的代表。例如,有一种天文仪器叫“参表”。
  “表”是直竖着的木棒或石柱。所谓“参表”,不是三根表,而只有两根表;两根表构成一种关系,第三者便隐存其中了。《淮南子·天文训》记测定东西方位之法有:“先树一表东方。操一表却去前表十步,以参望”等等。从两根表的关系中,可以望出第三者来,这便是参望;这样的仪表,便叫参表。《管子》用参表做比喻,说从君臣上下的关系中“相希(目希)”即相望,便能望出“邪者”来。
  所谓“以相参验”,就是以儒者之见和文吏之见互相校核,其目的在求得一个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第三种见解。这大概正是此种校核所以谓之“参验”而非“二验”的原因。当然,“二”的因素在这里是绝不可少的;没有“二”便出不来“参”,有了“参”便隐含着“二”。所以,有一种说法便称这种参验为“参贰”,如:鸿知所言,参贰经传,虽古圣之言,不能过增。(《论衡·案书》)范仲淹也曾提出:予参贰国政。
  “参贰”的“贰”字,是对立者的意思。参贰的完整意思,是说对第一者提供一个对立的“二”,以期得出“三”。这也就是《左传》上所载的那一段关于“和”的名言的精髓。那段话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因为任何一个“一”都只是一偏之见,献出它的对立面来,遂成为“二”的局面;有了二,也就便与出来“三”,出来三,也就出来全面的完善的结局了。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谓的“二”,不是任何一个非“一”的他物,而是与“一”正相对立的对立者。这一点至关紧要。因为仅仅存在差异而非正相对立的两物,不能深刻暴露此类事物的全部矛盾,不能概括此类事物的全部本质,因而也综合不出一个完整 “参”来,收不到“参”的效果,解决不了前进一步的要求。而大凡明哲之士的明智之举,多能自觉地去发现对方乃至树立对立,以使自己由“一”通过“二”而进至“三”,收到“参”的效果,达到更高境界。不陷在这种二的纠纷里,非此即彼;而倒是“以是相参”,让二生出三来,得到平衡与和谐。
  一切带“参”字的动词,本来都是这个意思。如参考、参校、参议、参稽、参观、参验、参互、参预、参加……都是要求就原先的“一”,加入一个正相对立的“二”,以使矛盾更为突出,本质更为显露,从而得到一个完满的“三”。
  ◎三 位 一 体
  以三记录的最神圣的思想,大概莫过于三位一体。好多宗教都有三位一体说。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说法是:天主圣三,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一体三位。天主的本性是爱。天主父是此绝对爱的自我给予;天主子是此绝对爱的自我接受与答复;圣灵则是此绝对之爱的自我合一。
  佛教有所谓三宝:佛、法、僧。道教有所谓玄、元、始三气和由元始天尊化身而成的三清。此外许多原始的宗教如伊特鲁里亚宗教、希腊宗教、罗马宗教中,都有所谓的“三联神”,即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三位高级神灵。儒家不是真正意义的宗教,但它在谈到宇宙原始的时候,也认为,“太极元气”,是“函三为一”的。
  为什么一体会分为三位?怎么样三位而共有一体?这在人类认识史上,也许首先是出现在宗教里的问题。但在其他方面,譬如说,在音乐领域里,我们也碰到了很奇妙的三一现象。文献表明,我国古乐的五音、十二律,都是和“三”紧紧拴在一起的。
  ◎哲学释三
  对于三与一关系,哲学家们另有自己的解读。《庄子》:“古之人在混茫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这是对人类社会开始前的状态的一种设想。那时候,总的情况是混茫,一个朦胧的“一”;这个混茫内含阴阳,它们是“二”;这个阴阳又处于“和静”即非阴非阳亦阴亦阳的状态之中,于是原先的一和二便成为第三态。这个第三态,叫做“至一”。这个“至一”,便是一体而分为三位、三位而共有一体的。一切宗教的至尊者,大概都可视同这里的“至一”,都是如此这般构建起来的。
  宋代哲学家在讨论三一问题时,表现得最为理智。张载说过:“极是谓天参。数虽三,其实一也,相成而未形也”“有两则有一,是太极也。若一,则有两亦在,无两亦一在。然无两则安用一?不以太极空虚而已,非天参也。”
  所谓极或太极,指宇宙的开始;它应该是一。但它并非空虚的一,它内含着两,即对立的阴阳。有一有两,是为三。不过这个三,并没有三个体,而只有一个体;这叫做“数虽三,其实一”的“天参”。
  “天参”就是天然的三,天生的三。这个三,由一和两组成,有如一个钱币和它的两面。因此,这个所谓的三,也正就是一,只是这个一,必须视如三,整个世界,才得活泼起来。
  “天参”既然是“天”参,就应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或者说,是普遍的。事实也正是这样。多年来,有人只是看到两,只是看到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只注意于对矛盾着的双方的认识,譬如说,只看到阶级的斗争、斗争的阶级,而看不到这斗争着的两个阶级属于同一个社会,看不到社会和阶级本是一个钱币和它的两面;一句话,只知有两,不知有三,于是闹出许多人为的麻烦来。
  了解了三的秘密,当有助于我们从二分世界中解放出来。
其他文献
郭店竹简《性自命出》是战国中期的一篇儒家典籍,其中有这样几句:“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性自命出”“命自天降”。把这几句话联系起来分析将使我们对先秦儒家如何了解“性情”问题十分重要。我们可以这样解释这几句话:人道是由于人们之间存在着情感开始而有的,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是由人性中发生出来的;人性是由天命给予人的,天命是“天”所表现的必然性和目的性。从这几句话看,“道始于情”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十分重要的一个命
期刊
山东省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在整个国家文化大版图、大格局当中具有特殊地位。著名的五大圣人皆出自山东,包括儒家学派的始祖、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以及孔子的四配:亚圣孟子、复圣公颜回、衍圣公曾子、述圣子思。山东是学习传播国学经典的朝圣之地,在这里可以探索圣人足迹,感受圣人气息。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加强孔子及儒
期刊
熬,从火,敖声。“敖”有“抬高”的意思,与“火”联起来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调工序,引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人们在劝解受过挫折、心情处于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出头的日子。“慢慢”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长;出头之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是预期。  人生天地间,无论你如何年轻,如何坚强,如何伟大,也很难逾越一个“熬”字。有人说,生
期刊
翻开隋唐史,征高句丽之战占据着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开始,中国就将征讨高句丽作为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尽管多次面临失败,尽管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消灭高句丽。  高句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隋唐君主不倦征伐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遗憾的是,大多数史书对于征伐的原因都是从表面上一带而过的,无非就是“不顺天命”、“不臣之礼”,没有涉及征伐的深
期刊
近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见太史公在叙述了扁鹊、仓公二人的传奇故事之后,作了这样的评论: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故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迹自隐而当刑。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岂谓扁鹊等邪?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  太史公结合自身的经历,愤然指出,扁鹊是因为拥有超绝的医术而被人伤害,仓公因有意隐居而横遭殃祸。又引用了老子的话说,美好杰出的人是不吉祥的
期刊
离为火,乾为天,火光上升,而天在上,其性相同,是为同人,象征大家同心同德,也就是聚集的意思。上一卦是否卦,经历了大的磨难后,人们开始懂得团结,所以接下来便是同人卦。  同人卦的卦画是一阴五阳。从卦象上分析,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离为火,在天底下升起一堆火,便是同人的卦象,也是原始期间人类生活的写照。大家聚集在篝火旁一起取暖,烤食物,商讨关于生存的问题,一同载歌载舞共享欢乐时光,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但大
期刊
文学更多地供大众消遣,而不是让每个人的阅读都上升到哲学高度。严肃的作品有人看,但人数不多,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客观表现。  近日,《收获》杂志再度捧回“上海市著名商标”大匾,这已是该杂志连续四届获此殊荣。作为一本纯文学杂志,《收获》在市场上的求生可谓步步艰辛,它的发展轨迹折射了我国当前纯文学期刊的艰难处境。  如今不是文学期刊的黄金年代。读者越来越少,印数越来越少,市场越来越少,谁都看得出来,《收获》
期刊
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
期刊
“画境中水榭亭台,那是梦里老家;现房版水泥钢筋,这是此刻我家;建筑越长越高大,我失去立足的地方;何时让我重回那古国梦乡:青砖、红瓦、石桥、曲水、木屋、石板、亭台、假山、游鱼、闺房、茶香、晨钟、暮鼓、炊烟、竹林还有曲径通幽的后花园呢?”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建筑是厚重历史的诉说,建筑是人类的家园。无论建筑如何变幻,说到底,建筑还是回归安放身心的地方。让身心自在、让建筑与人和谐,让建筑与自然统一,是所
期刊
在我们已经习惯了用电脑“写字”的时代,绝大多数高校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都是用电脑打印出来的,而陕西师范大学却回归传统,由学校的老教授用毛笔,一笔一画地给学生填写录取通知书。这饱蘸浓墨、别出心裁的录取通知书也成了近日网友热议的话题。  因为关注度高,“陕西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等相关字样已经自动生成为搜索关键字,并在一夜之间迅速上升为热门话题排行榜首位。以“手写录取通知书”为议题的讨论吸引了300多万网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