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期刊竞争力的三个环节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mmy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期刊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三个环节,即常规、创新、实效。
  常规指办刊的一般过程。期刊的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会遇到“创新”的要求,成功的创新是一份期刊竞争力骤然提高的手段。无论是做好常规工作,还是对期刊进行创新,目的都是要获得期刊提高竞争力的实际效果。
  三个环节相互关联:常规酝酿创新,创新提升常规,实效是常规与创新的共同目标。增强期刊竞争力要切实把握好这三个环节。
  关键词:常规;创新;实效
  
  什么是“编辑”?英文的“编辑”有动词“edit”,名词“editor”和“editorship”,分别指“编辑动作”(正在编辑一部作品)、“编辑人员”和“编辑工作(职业)”。从词形上就可以直观地看出其意所指。中文的“编辑”则是一词多义,包含了“编辑动作”、“编辑人员”和“编辑工作”。本文的“编辑”指“编辑工作”。
  编辑就是“收集和加工作品使之发表”。任何出版物或传播媒体的编辑都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本文只探讨期刊的编辑。
  期刊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三个环节,即常规、创新、实效。办刊是一种复杂劳动,一份期刊的长期发展往往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简言之,推动期刊的发展就是要把握好这三个环节,提高期刊的竞争力也必须在这三个环节下功夫。
  
  常规
  
  常规,指编辑的一般过程,即“收集和加工作品使之发表”的一般过程。一份期刊的存在与发展,大部分工作是在常规状态下进行的。“创新”常常是刊物提高竞争力的一次飞跃。但创新之后必定又进入一个新层次的“常规”,因此,提高刊物竞争力不仅要重视“创新”,同样要重视“常规”。
  在常规状态下办好期刊,存在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杂志社体制机制的完善并有效地实行,以利于发挥杂志社工作人员的整体作用。另一方面是提高杂志社工作人员,尤其是编辑人员的素质,以利于个体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编辑人员素质是基础,科学的体制机制是动力。编辑人员的素质差,体制机制再好也无法把刊物办好,就如一支由老弱病残的士兵组成的军队,即使有高明的战略战术也难以取胜。反之。编辑人员的素质高而没有科学的体制机制,也无法充分调动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就如一群强壮的散兵游勇,没有整体的战斗力。甚至“强强相轻”,增加内耗。
  因此,杂志社的领导层要从这两方面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高编辑工作质量,从而增强刊物的竞争力。由于体制机制的设计与执行,不同的杂志社之间区别很大,也就是说共性相对较小,在此不做深入探讨,本文重点探讨应具备什么样条件的编辑人员才堪称为合格的、优秀的编辑人员。
  笔者总结多年编辑经验,认为一个优秀的编辑人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编辑(人员)“四得”,即“坐得住,走得开,想得到,写得好”。
  “坐得住”,指编辑要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修改文稿。有的人天生“坐不住”,后天又改不了,一份稿件没看几行就心想窗外事,没编几个字就跑出门去参加各种活动。他可能是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但肯定成不了优秀的编辑。甚至不适合从事编辑这行工作。
  “走得开”,指编辑不仅要坐得住,静得下心来编辑文稿,也必须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能够离开案头,勤于并善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与各界人士打交道,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题材,也从现实生活中修炼自身,提高思想文化素质。有的人天生“坐得住”,却天生“走不开”,他不擅长与人交往,做不到有艺术地从他人那里获得信息和思想,只愿意关在办公室里抄抄写写、删删改改。这种人即使文字功底颇扎实,但闭门画花,出不了什么好作品。“走不开”的人也无法成为优秀的编辑。
  “想得到”,指编辑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从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中比别人更敏锐地看出其中的意义。媒体应是社会思潮的先导。发挥着“导向”作用。无论是报道新闻事件,还是发表理论观点,都应当先人一步。这就要求编辑人员“想得到”,能够预见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可能产生的思想、可能造成的结果,从而抓住好的题材去组织好的文章,让读者对一些现象、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写得好”,指编辑人员能够拿出好文章。好文章可以是编辑人员自己写的,因为很多编辑人员都曾从事过或兼任过记者,文字功底过硬是编辑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但“写得好”,更重要的是编辑人员应联络很多好的“写手”。一份刊物,报道的内容一定是错综复杂的,编辑人员不可能再不断地“亲自”当记者。重要的是建立一支优秀的作者队伍。哪类事、哪个地方的事,叫谁写最合适,一清二楚。这样他才能“写得好”。
  一个编辑人员做到“四得”,可以说是合格的编辑人员,“坐得住”和“走得开”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坐得住”、“走得开”的编辑人员未必“想得到”、“写得好”,而“想得到”、“写得好”的编辑人员肯定都能“坐得住”、“走得开”。但“想得到”还有一个“想到的多不多、深不深”的程度问题,“写得好”,还有“写得多不多、好到什么程度”的数量与质量问题,因此,“想得到”和“写得好”的程度、数量、质量是衡量编辑人员优秀与否的指标。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是人的因素第一。提高期刊竞争力,杂志社领导层的首要任务是网罗和培养优秀编辑人员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从培养优秀编辑人员的角度说。杂志社领导层应努力培养编辑人员达到“四得”;从发挥编辑人员作用的角度说,杂志社领导层应不断地完善体制机制并有效地实行之。这两方面的工作都属于常规的工作,也是加强杂志社建设、提高刊物竞争力的主要工作。
  
  创新
  
  期刊的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会遇到“创新”的要求,一成不变的期刊或杂志社不存在。成功的创新是一份期刊竞争力骤然提高的手段,因此,注重创新是办刊的必然要求。
  期刊的“创新”有多层涵义,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
  第一,最直观的是期刊本身的创新,即期刊内容与版式的根本变化而不是一般变化。办刊人都知道,一份期刊要有自己的风格才会有稳定的读者群。期刊的风格体现在报道的内容(专业还是综合)、报道的形式(学术论文、文学作品,还是新闻文体等)、版式特点(彩色、黑白、图片多寡等)。一份期刊的风格要让读者接受并喜爱,都需要保持较长时期的稳定。不可能也没必要经常变换“面孔”。但在稳定一个时期后,往往因杂志社内部或外部形势的变化而需要创新。笔者所在的杂志社,近20年来办的期刊有过三次大的创新。第一次创新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刊物由内部发行转为公开发行,内容由主要刊登文件转变为更多地刊登通讯报道。第二次创新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刊物进一步杂志化(相对于原先内部刊物留下的特点),基本上刊登新闻文体类文章,并由16开本改为大16开本。第三次创新是2005年。刊物着眼于扩大信息量,由48码改为64码,由黑白改为全彩色,连刊名也换了。每次创新后,刊物的发行量都上了一个 台阶,创新固然不是唯一因素,但肯定是重要因素。
  第二,“创新”包含杂志社体制机制的创新。从表面上看,办刊是一个个编辑人员“收集和加工作品使之发表”的过程,但实际上对提高刊物竞争力起关键作用的是杂志社体制机制的设计是否科学及其是否得以有效实行。科学的体制机制才能充分地调动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去收集好的作品,去把收集到的作品加工好,并使整个杂志社的采写、编辑、出版、发行环环相扣,运转顺畅。笔者所在的杂志社曾有一度充其量仅为一个编辑部,设在一厅级单位之下如其一个处室。按照一个“处室”的管理办法来办刊,显然存在很多缺陷。在现代文化市场中,办刊必须有很强的“经营”理念,人员怎么搭配、资金怎么运作、工作(采写、编辑、排版、校对、印刷、出版、发行)怎么安排,都与一个“处室”的管理有很大的差别。杂志社的体制机制不理顺,期刊就很难增强竞争力。体制机制的设计,依然要“以人为本”,着眼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编辑人员的作用。好的体制机制可以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落后的体制机制则会压制人才,使勤奋的人也变懒。体制是相对稳定的,而运行机制往往随运行环境的变化需要作出调整,因此机制的创新更为常见。
  第三,“创新”还应包含编辑人员的创新意识及其在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上的体现。期刊编辑人员每期都要接触和反映新的信息和思想,探索和反映新事物是期刊的根本任务,而一个创新意识缺失或淡薄的人是很难接受新事物的,更不用说他会主动地去探索新事物。编辑有其基本规律可循,但绝无一成不变的模式可套用,“收集和加工作品”显然不能与生产螺丝帽同日而语,编辑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创新型劳动。编辑人员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作者和作品,他不可能用同样的交际方法与不同类型的作者打交道,也不可能用毫无差别的编辑方法去编辑不同的作品。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具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面对新情况,拿出新思路、新办法,出色完成编辑工作任务。
  创新要按规律办事,创新的实质是对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因此。实现创新的途径就是不断地认真研究期刊发展的规律,如果办刊人只停留在“收集和加工作品并使之发表”的日常工作中,而没有更深入地研究把握办刊规律,那么创新就只能是空想。
  
  实效
  
  无论是做好常规工作还是对期刊进行创新,目的只有一个:获得期刊提高竞争力的实际效果。
  首先要认识什么是期刊的“实效”,如果“实效”的概念截然不同,那就无法探讨如何提高实效。因为“实效”的概念若不同,提高实效的途径就将是南辕北辙。
  本文所指的“实效”可以这么概括:“一份期刊以其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高明的表现形式深受读者欢迎,赢得了其目标读者的大部分,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办刊追求实效,这似乎是众所周知、并且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多有不讲实效的现象,实效要么被遗忘,要么被曲解。
  一是时政类期刊常见一种简单机械的“配合形势宣传”的现象,为了表示本刊“积极配合”、“紧跟形势”而刊登读者根本不看的成篇文字。比如全文刊登一篇重要会议的报告,而这篇报告的精神早在会议的当天晚上电视、广播已报道了;报告的全文也在会后三两天内在报纸上刊登。期刊由于出版周期比电视、广播、日报长,等到期刊出版时,这份报告的单行本恐怕都已面世,读者根本不需要从期刊上去阅读这篇报告,于是此举实效全无。期刊不是不“紧跟形势”,反而确实要“紧跟形势”,才是“有米之炊”。问题在于怎么紧跟形势才能取得实效,时政类期刊也必须追求新闻的“新”,但这不能理解为与电视、广播、日报“拼快”。一般重大事件的“新”会持续一段时间,期刊应当在这一段时间内对其做深,以“深”为优势区别于其他媒体的“快”,“深”并且与“快”相得益彰,从而取得实效。
  二是少数办刊人往往出于自身“政治前途”的考虑,对领导干部的文章或推荐来的文章不加选择地予以发表。有些领导干部本身就有很深的文字功底。又由于见多识广、工作经验丰富,或因在重要的领导岗位上对很多问题的见解入木三分,写出的是难得的好文章;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并不擅长写文章,送来“文章”仅是一篇枯燥无味的“文字材料”,如果办刊人简单地理解“尊重领导”,把这样的“文字材料”发表出去,而且安排在重要的版面上,实际是对领导干部的不负责,更是对读者的不负责。对这种“文字材料”有两种处理办法,一种是婉言谢绝。另一种是对其精心编辑,力求用简练朴实的语言准确反映原文的思想内容。办刊人若不是紧紧盯着读者“收集和加工作品并使之发表”,便很难想象能够“有实效”地办出深受读者欢迎的刊物来。
  三是其他一些因素的干扰。据说不少单位把有无发表文章作为一个干部年终考核能否评“优”的依据之一,还有很多人想评职称也找“CN”,甚至一些在校的研究生也必须用发表的文章去换取学位证书,于是不少人托了种种关系来发表“文章”。中国是个“人情味”十足的国度,杂志社常常顶不住“人情”压力,只好安排一些“说的都没错,说的也都没用”的“文章”发表。这么一来,刊物的实效必然被削弱。
  其实,不管是谁写的文章、不管出于什么动机想发表文章,只要是好文章,杂志社都不会拒绝,而且会热烈欢迎。好文章让刊物生辉,差文章使刊物减色,但客观地说,在实际工作中,期刊发表的文章未必都是编辑人员满意而选定的文章。由此可见,期刊增强实效很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撇开外部因素,假设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编辑人员如何提高期刊的实效?笔者认为,还是那三句话:办刊人要牢牢记住“本刊是办给谁看的,他爱看不爱看,他看了有没有用。”
  “办给谁看”就是本刊的目标读者是什么人,如果目标读者不明确,办刊的方向必然就很模糊,就不可能有清晰的“实效”概念。因此办刊人首先要十分明确本刊的目标读者群。“爱看不爱看”指办出的刊物是否受读者欢迎,如果读者连看都不想看,刊物的“实效”只能等于“零”,因此办刊人要不遗余力地去组织好文章。“看了有没有用”就是读者看了他爱看的文章后,对他丰富知识、获取信息、提高思想水平等有没有帮助。
  这三句话对期刊增强实效的作用归纳起来就是:一份期刊能够影响社会的某个群体(目标读者),期刊要争取到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竞争力、经济效益),期刊的内容对读者阅读后产生积极的作用(社会效益)。因此,要紧紧围绕这三句话来取得办刊的实效,提高期刊的竞争力。
  当然,期刊的实效大小还受发行工作等经营方面的因素影响,本文主要探讨编辑问题,对杂志社的经营不作探讨。
  综上所述,常规、创新、实效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三个环节,常规酝酿创新,创新提升常规,实效是常规与创新的共同目标,增强期刊竞争力要切实把握好这三个环节。
其他文献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文化。是一个具有多重层次内涵的概念。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相对于物质文化而言的精神文化。我们需要大力弘扬的先进文化是走在时代前列、引导并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文化。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民族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一种力量能像文化那样,对社会产生持续而广泛、深刻的影响。
期刊
一、媒介传播离不开语言符号    人类的传播是信息的传播,而信息要想从传播者流动至受众处,必须借助指代信息的中介,即符号。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便是语言,它是人们进行交流、沟通的最主要的工具。语言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形成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因而,语言符号是人类传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如同其他符号一样,都具有指代性。对语言来说,词语与其所包含的意义、指说对象之间并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高校社科学报特色化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所起的作用,得出突出高校社科学报特色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从发挥优势、不断创新、凸显形式个性、转变服务理念等四个方面使高校社科学报特色化的途径,以达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社科学报;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
期刊
摘要:在新形势下,现代教育类期刊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办出新特色,因此,期刊编辑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教育类期刊编辑要树立及培养的创新意识,并将其贯穿应用于整个编辑工作中,以此不断提高期刊质量和期刊竞争力。  关键词:教育类期刊;创新意识;编辑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近年来,在颇有成效的素质教育改革中,各式各样的教育类期刊不断兴起,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
期刊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其基础层面是物质文化,中间层面是制度文化,核心层面是精神文化,应立足于学校实际,通过对这三个层面的文化建设,分别与构建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对应,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打造学校的特色文化品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和谐校园真正成为和谐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    一、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
期刊
摘要:期刊作为一种大众的传媒形态,经过了300多年,进入了电子期刊发展阶段。以读者为本,为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提出个性化的期刊。读者按需付费,定制自己个性化期刊;编辑部则通过读者的需求,不断调整自己期刊的内容与风格,使自己的期刊不断成为期刊中的精品。    期刊的历史    期刊作为一种大众的传媒形态,出现于书籍之后,形态较完整的期刊始见于17世纪的欧洲,迄今有300多年。从18世纪开始,特别是
期刊
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现状    当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不乏哑巴英语现象的存在,其原因是诸多方面的,但最重要而且是最普遍的原因是:学生“羞”于开口。现在我国大多数地方基本从小学就开始普及英语教育。就算从中学才开始学习英语,那么算到高中毕业也有6年的时间,可是很大一部分大学新生在入学第一堂课上用英语做两分钟的自我介绍都有困难,这又是为什么呢?归结说来,这些表达有困难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就是“害怕出
期刊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会计诚信的保证和约束;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讲道德,不虚伪,不做假。然而,从国外的安然、世通事件,到国内的郑百文、银广厦事件等一系列会计舞弊案的发生,使会计行业的公信力受到严峻挑战,引发了会计行业的诚信危机。产生此类职业道德泯灭、职业诚信缺失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在分析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与会计诚信危机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探讨。    会计职业道
期刊
摘要:当前党报党刊普遍处于发行难、发展难的尴尬境地,亟待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这就应当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尽快实现战略转型,即提高宣传的艺术性,从急功近利战术向潜移默化战略转型;拓宽功能的多样性,从宣传教育机构向信息集散平台转型;增强传播的平民性,从党政机关喉舌向造福民众公器转型。  关键词:宣传艺术性;多样性;平民性    毋
期刊
善教者善问,善问者必有先进教学理念、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对教材的深刻领悟,对学生知识水平、思维状态的准确把握,并能娴熟驾驭教材教法。  新课程赋予课堂教学新的内容和新的培养目标,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实现新课程目标,是许多政治教师所探索的问题,而运用课堂设问是其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实现政治课教学目标,必须改变政治课课堂设问方式,实现“四个转变”。    一、设问要从重结论设问向重过程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