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多媒体辅助科学课教学背景与现状
初中科学课强调教学应在一定情景中展开,以自主探究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重观察。但同时科学课中的知识却包罗万象,它涉及生物、化学、物理、地理、天文宇宙等各方面的知识。笔者认为:在中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科学地、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形成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意向;有助于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助于拓展教学时空,培养学生的技能,改善课堂氛围,展示先进的时代气息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在现行的各级各类的评优课、展示课、公开课中,多媒体似乎已到了非用不可的地步,象“味精”一样不洒不鲜,然而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二、多媒体辅助科学课教学的案例分析说明
下面是我就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昼夜长短变化》一节的案例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多媒体辅助科学课教学的实践与认识,以供同行参考与交流。本章内容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教学中老师讲得多,学生背得多,本章教材对此类知识的呈现力图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性学习,进行了信息表达的多样化和获得性(对信息再加工后间接获得结论性知识)处理,同时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用直观教学法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地球的公转比自转更为复杂更为宏观和抽象,引导学生探究抽象的空间原理。让学生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事实及其规律,用多媒体辅助科学课教学,将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并设计了一个活动,先学生自主分析归纳,再提问,老师纠正,学生核对(先分析北半球,再分析南半球,然后分析昼夜长短变化与纬度的关系),引入南极考察时间,冬至和夏至的谚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多媒体辅助科学课教学的实践中值得反思的问题
多媒体来辅助科学教学,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活化课堂气氛,扩大学生参与度;但无论如何,多媒体仅是一种辅助的工具,不能反客为主。要用得恰到好处。所以要研制一个优秀的课件并不容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利与弊,这样才能其辅助教学的巨大优势,才能更好地为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能力服务。
(一)坚持‘延时使用’课件的原则。
对于用以展示物理过程,显示物理本质这些类型的课件,我们坚持‘延时使用’的原则。所谓‘延时使用’是指课件所要演示的内容,先必须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文字,图片,实验的现象等进行认真的分析,推理想象等大量的思维活动,在其头脑中建立起自己认识是正确的物理图景之后,在展示课件,让学生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与课件展示的结果进行比较,并利用课件深化自己的思维过程。课堂教学看起来似乎很高效,但实际上学生却失去了知识获取的过程。大大地弱化子学生分析,推理,想象等各方面能力的训练,课堂教学变得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能力为中心在进行教学。所以此类课件应遵照‘延时使用’的原则
(二)要正确处理好模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关系。
课件虽然能模拟实验,但毕竟不是真正的实验,它无法让学生参与实验这种真实的实践活动,对于中学阶段不能进行的实验,用模拟实验来代替是完全必要的,但对于中学阶段能够进行的实验,即使是实验的对象和过程不是很明显,也必须在真实的实验进行之后再展示课件,显化实验的对象、过程。如平抛物体的运动,真实的实验由于过程较快,学生对平抛物体的运动特点难以进行细致的观察,但如果通过电脑模拟实验,则学生可以对运动特点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在真实实验进行之后,再展示模拟实验。
(三)课件的使用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件的使用,确实使科学现象、过程变得形象、直观,特征鲜明。但任何一个物理概念、规律的建立,从初步感知到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一味地认为课件的使用可以加快课堂教学的进程,没有给学生留下体味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所必须的时间,这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因此课件在使用时,每一个步骤和过程,都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多媒体辅助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教材和学生事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不能任意夸大或者忽视其中任一因素的作用,认真备课,不断反思和总结实践中经验,从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初中科学课强调教学应在一定情景中展开,以自主探究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重观察。但同时科学课中的知识却包罗万象,它涉及生物、化学、物理、地理、天文宇宙等各方面的知识。笔者认为:在中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科学地、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形成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意向;有助于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助于拓展教学时空,培养学生的技能,改善课堂氛围,展示先进的时代气息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在现行的各级各类的评优课、展示课、公开课中,多媒体似乎已到了非用不可的地步,象“味精”一样不洒不鲜,然而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二、多媒体辅助科学课教学的案例分析说明
下面是我就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昼夜长短变化》一节的案例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多媒体辅助科学课教学的实践与认识,以供同行参考与交流。本章内容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教学中老师讲得多,学生背得多,本章教材对此类知识的呈现力图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性学习,进行了信息表达的多样化和获得性(对信息再加工后间接获得结论性知识)处理,同时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用直观教学法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地球的公转比自转更为复杂更为宏观和抽象,引导学生探究抽象的空间原理。让学生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事实及其规律,用多媒体辅助科学课教学,将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并设计了一个活动,先学生自主分析归纳,再提问,老师纠正,学生核对(先分析北半球,再分析南半球,然后分析昼夜长短变化与纬度的关系),引入南极考察时间,冬至和夏至的谚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多媒体辅助科学课教学的实践中值得反思的问题
多媒体来辅助科学教学,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活化课堂气氛,扩大学生参与度;但无论如何,多媒体仅是一种辅助的工具,不能反客为主。要用得恰到好处。所以要研制一个优秀的课件并不容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利与弊,这样才能其辅助教学的巨大优势,才能更好地为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能力服务。
(一)坚持‘延时使用’课件的原则。
对于用以展示物理过程,显示物理本质这些类型的课件,我们坚持‘延时使用’的原则。所谓‘延时使用’是指课件所要演示的内容,先必须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文字,图片,实验的现象等进行认真的分析,推理想象等大量的思维活动,在其头脑中建立起自己认识是正确的物理图景之后,在展示课件,让学生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与课件展示的结果进行比较,并利用课件深化自己的思维过程。课堂教学看起来似乎很高效,但实际上学生却失去了知识获取的过程。大大地弱化子学生分析,推理,想象等各方面能力的训练,课堂教学变得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能力为中心在进行教学。所以此类课件应遵照‘延时使用’的原则
(二)要正确处理好模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关系。
课件虽然能模拟实验,但毕竟不是真正的实验,它无法让学生参与实验这种真实的实践活动,对于中学阶段不能进行的实验,用模拟实验来代替是完全必要的,但对于中学阶段能够进行的实验,即使是实验的对象和过程不是很明显,也必须在真实的实验进行之后再展示课件,显化实验的对象、过程。如平抛物体的运动,真实的实验由于过程较快,学生对平抛物体的运动特点难以进行细致的观察,但如果通过电脑模拟实验,则学生可以对运动特点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在真实实验进行之后,再展示模拟实验。
(三)课件的使用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件的使用,确实使科学现象、过程变得形象、直观,特征鲜明。但任何一个物理概念、规律的建立,从初步感知到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一味地认为课件的使用可以加快课堂教学的进程,没有给学生留下体味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所必须的时间,这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因此课件在使用时,每一个步骤和过程,都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多媒体辅助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教材和学生事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不能任意夸大或者忽视其中任一因素的作用,认真备课,不断反思和总结实践中经验,从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