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SS]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临床效果。方法:[SS]抽取康复科收治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3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例。观察组采用穴位埋线联合运动治疗;对照组仅使用运动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SS]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GMFM)评分显著提高,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结论:[SS]对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采用穴位埋线治疗效果突出,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并作临床推广。
【关键词】 肌张力低下型脑瘫;穴位埋线;运动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076-01
脑性瘫痪是指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临床多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或姿势异常,同时会并发智力低下或感官功能障碍[1]。采取中医治疗可降低治疗风险性,治疗效果也令人满意。运动治疗是临床较常用治疗方式,但一般治疗时间较长,起效缓慢。本文主要研究穴位埋线法治疗效果,特选取3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做回顾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JP3]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年2月我院康复科门诊收治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30例,患儿入院后接受相关检查,其结果满足相关诊断标准。患儿中,有12例伴有语言障碍;4例伴有癫痫;2例伴有听力障碍;其余12例伴有智力低下。观察组患儿平均年龄(13±2.3)个月,男患儿8例,女患儿7例;对照组患儿平均年龄(12±2.1)个月,男患儿9例,女患儿6例。两组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经均衡性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具有可比性。[JP]
[JP3]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运动治疗,主要以躯干、四肢功能训练、粗大运动为主,选用神经发育学治疗法(Bobath法)[2],采用抑制性手法对相关关键部位进行控制,运用促进手法帮助患儿头直立、坐位平衡立直、独立行走等,每次40min,每周共进行次,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组在接受上述治疗同时对患儿进行穴位埋线治疗。首先在所选取的穴位上做好标记,进行常规消毒后铺洞巾;在腰椎穿刺针管前段放置1~2cm消毒过的羊肠线,连接针芯;持针刺入所需深度,一边推进针芯一边退出针管;在皮下组织亦或是肌层内埋好羊肠线;按压针孔片刻后贴上创可贴以进行相关保护。此次埋线治疗每10d进行一次,持续治疗30d;穴位埋线选择的穴位有:曲池、外关、肩髎、手三里、肾俞、脾俞、肝俞、阿是穴、腰阳关、足三里、风市、承山等。[JP]
[JP3]1.3 观察指标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对治疗前后患儿粗大功能进行评分,同时根据其变化情况判断治疗效果。临床疗效评定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其中评分超过1%表示显效;评分有提高,但不足1%为有效;评分未见提高表示无效[3]。[JP]
[JP3]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显著提高,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详见表1。
[6][JZ]表1 两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表 (分,x±s,n=1)
[SS][BG(][BDFGmm,WK7,WK10,WKW]组别治疗前GMFM评分治疗后GMFM评分
观察组22.6±3.737.42±.8*
对照组22.49±3.228.6±4.6
[BG)F]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K*2D]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详见表2。
[6][JZ(]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表[JZ)][JY,1](例)
[SS][BG(][BDFGmm,WK6,WK。3,WKW]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9193.33*
对照组66380.00
[BG)F]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K*2D]
3 讨论
[JP3]小儿脑瘫西医治疗主要以脑活素、胞二磷胆碱药物治疗为主,但存在较严重的毒副作用;对于病情严重患儿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一般较为复杂、风险系数比较高,适用性不强。穴位埋线治疗结合传统针法及针具的作用特点及操作手法,使用特制器具在人体穴位内埋入生物蛋白线或羊肠线。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其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穴位埋线治疗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具有通经活络、调和血气、平衡阴阳等作用,对小儿脑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4]。该治疗方法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软组织系统等均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JP]
综上所述,对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采用穴位埋线治疗效果明显,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并作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凡.穴位埋线治疗小儿脑瘫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2,27(6):77-776.
[2]闫炳苍,赵宁侠,张丹,等.穴位埋线配合运动疗法提高148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肌力观察[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10中国(西安)中医药国际论坛论文集,2010:10-108.
[3]张继华,马彩云,尚清,等.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的血精氨酸代谢与感染情况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4-6.
[4]王建文,陈寄婧,萧玉婷,等.综合疗法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瘫28例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1,07(2):42-43.
(收稿日期:201.04.22)
【关键词】 肌张力低下型脑瘫;穴位埋线;运动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076-01
脑性瘫痪是指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临床多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或姿势异常,同时会并发智力低下或感官功能障碍[1]。采取中医治疗可降低治疗风险性,治疗效果也令人满意。运动治疗是临床较常用治疗方式,但一般治疗时间较长,起效缓慢。本文主要研究穴位埋线法治疗效果,特选取3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做回顾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JP3]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年2月我院康复科门诊收治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30例,患儿入院后接受相关检查,其结果满足相关诊断标准。患儿中,有12例伴有语言障碍;4例伴有癫痫;2例伴有听力障碍;其余12例伴有智力低下。观察组患儿平均年龄(13±2.3)个月,男患儿8例,女患儿7例;对照组患儿平均年龄(12±2.1)个月,男患儿9例,女患儿6例。两组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经均衡性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具有可比性。[JP]
[JP3]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运动治疗,主要以躯干、四肢功能训练、粗大运动为主,选用神经发育学治疗法(Bobath法)[2],采用抑制性手法对相关关键部位进行控制,运用促进手法帮助患儿头直立、坐位平衡立直、独立行走等,每次40min,每周共进行次,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组在接受上述治疗同时对患儿进行穴位埋线治疗。首先在所选取的穴位上做好标记,进行常规消毒后铺洞巾;在腰椎穿刺针管前段放置1~2cm消毒过的羊肠线,连接针芯;持针刺入所需深度,一边推进针芯一边退出针管;在皮下组织亦或是肌层内埋好羊肠线;按压针孔片刻后贴上创可贴以进行相关保护。此次埋线治疗每10d进行一次,持续治疗30d;穴位埋线选择的穴位有:曲池、外关、肩髎、手三里、肾俞、脾俞、肝俞、阿是穴、腰阳关、足三里、风市、承山等。[JP]
[JP3]1.3 观察指标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对治疗前后患儿粗大功能进行评分,同时根据其变化情况判断治疗效果。临床疗效评定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其中评分超过1%表示显效;评分有提高,但不足1%为有效;评分未见提高表示无效[3]。[JP]
[JP3]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显著提高,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详见表1。
[6][JZ]表1 两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表 (分,x±s,n=1)
[SS][BG(][BDFGmm,WK7,WK10,WKW]组别治疗前GMFM评分治疗后GMFM评分
观察组22.6±3.737.42±.8*
对照组22.49±3.228.6±4.6
[BG)F]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K*2D]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详见表2。
[6][JZ(]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表[JZ)][JY,1](例)
[SS][BG(][BDFGmm,WK6,WK。3,WKW]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9193.33*
对照组66380.00
[BG)F]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K*2D]
3 讨论
[JP3]小儿脑瘫西医治疗主要以脑活素、胞二磷胆碱药物治疗为主,但存在较严重的毒副作用;对于病情严重患儿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一般较为复杂、风险系数比较高,适用性不强。穴位埋线治疗结合传统针法及针具的作用特点及操作手法,使用特制器具在人体穴位内埋入生物蛋白线或羊肠线。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其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穴位埋线治疗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具有通经活络、调和血气、平衡阴阳等作用,对小儿脑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4]。该治疗方法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软组织系统等均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JP]
综上所述,对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采用穴位埋线治疗效果明显,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并作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凡.穴位埋线治疗小儿脑瘫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2,27(6):77-776.
[2]闫炳苍,赵宁侠,张丹,等.穴位埋线配合运动疗法提高148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肌力观察[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10中国(西安)中医药国际论坛论文集,2010:10-108.
[3]张继华,马彩云,尚清,等.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的血精氨酸代谢与感染情况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4-6.
[4]王建文,陈寄婧,萧玉婷,等.综合疗法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瘫28例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1,07(2):42-43.
(收稿日期:20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