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究。面对课程改革大潮,仍有很多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做好角色定位,未能从教师“自我中心”的顽固性中走出来,出现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化的倾向现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正负效应及注意问题有哪些?本文针对目前地理教学现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地理教学如何实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地理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探究,通过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地理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良好的心境和情绪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感觉课堂气氛不安全,生怕说错话,那么学生就不敢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封闭自己的心灵,更谈不上创新。因此,教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学习成绩好坏、能力层次高下,都给予他们公平竞争、创造性尝试的机会,要鼓励和称赞学生富于创意、别出新裁的念头和思想。使学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充满激情,渴望成功。有了想要成功的思想,就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自觉地去创新,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比尔o盖茨就是因为有了要“在每个家庭和办公桌都要放上一台电脑”的梦想,才促使他去创造,去完成伟大事业的。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要充分肯定学生“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中“标新立异”虽然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称赞,但他们也担心被同学看成出风头,怕答错被同学讥笑而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既要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鼓励、唤醒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尽可能地化解、消除学生之间存在的对立、抵触、以及不信任等不良情绪,把注意力转移到共同学习上,促使学生积极质疑,大胆创新。
2.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地理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地理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地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将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太空探索的前沿科学知识,如太空飞碟、太空旅游、太空生命等等已知和未知的知识,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譬如在讲授有关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做如下活动:①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人类探测宇宙历程、探测成果的资料;②总结人类的各种宇宙探测活动取得的成果,制作成合适的讲演稿向其他人演示;③讨论人类开发宇宙的现实意义。教师可以将可能的领域罗列出来由学生自己选择。比如可以按照国家分别搜集或者按照开发领域(如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军事、空间通信等)进行搜集,或者按照能体现科技发展实现的跨越来搜集等。在讨论人类开发宇宙的现实意义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行。教师可在适当的时机表达自己在这方面的理解,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巧妙的引导。
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地理知识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地理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当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对学生一讲就懂,更应善于提出新颖的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举个例子来讲,地理教材中涉及“时区和日界线”内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不妨在上课之初,首先向全班学生展示两个小问题:①“小华得知到日本东京访问的爸爸,今天就要回到上海了,他了解到飞机从东京起飞的时间为早上8点,按照飞机飞行2小时15分钟计算,到达上海的时间应为10时15分。他准备到机场迎接爸爸。可是还没有动身呢,爸爸就到家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②“一对孪生姐妹,姐姐先出生,但年龄小一岁,妹妹后出生,年龄却比姐姐大一岁。你知道出现这种奇妙情况的原因吗?”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老师讲课,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3.创设愤悱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概念。如在讲述北美气候部分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插图,然后设问:“北美与欧洲西部纬度相当,欧洲西部的气候表现了海洋性的特征,而北美却普遍有大陆性特征,为什么?”学生只有通过比较、综合,才能得出确切的回答。当然,教师的提问不要过于频繁,如果把“弦”绷得过紧,而不让学生有思考回旋的余地,急于点“将”,让学生仓促上阵,很可能“卡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应当强调,在地理教学中还要充分地显示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通过教师的激励(讲述)来显示的。因此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应该讲什么?而学生的思维过程又是通过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来显示的。如教师提出这么一道问题:“我国某大河流域,五月初曾连续多天降雨,引起河水猛涨,使流域内两个省区的水稻、甘蔗的丰产受到威胁,请你想一想,某大河指的是哪一条?降水属于哪一种形式?”在学生作出正确回答之后,教师可进一步追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你给大家讲一讲。”当学生的思维活动遇到了障碍,教师可问:“你卡在什么地方?”最后,通过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分析回答来予以解决,这种教法,形式上只问一个学生,但对其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样产生了激励作用。
4.多向探求,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那么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结果扼杀了学生的首创精神。如何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的知识,既不受其拘束,敢于另辟蹊径,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就必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到,对学生的问题要推迟判断,避免武断。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解决方法,都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要善于区分“笨拙的错误”和“创造性的错误”。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有位老师讲高中地理“生态系统”时,有学生问:“假若生态系统中没有微生物起作用,地球上还有没有生物?”尽管这位老师始料未及,但对学生敢于提问的作法予以了肯定。并要求同学们就此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特殊的求异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深刻回味,大胆设疑,细心思考,据理力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克服学生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消极定势的影响,即对同一事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揭示。同时,教师所提问题也要有较大的内涵,要多提需要从不同思路去考虑的问题,以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使学生产生尽可能新,尽可能多,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例如:“假如采用人工融冰化雪的方法促使天山冰川大规模消融以解决新疆的干旱问题,采用大规模的南水北调方法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你认为这对人类的环境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假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恒星日和太阳日哪个大?”“假若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将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等等,所提问题的用意均是促进学生广开思路,突破“常规”,形成创见。
5.教给方法,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法指导,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诫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
学习地理,掌握内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去掉教师的“拐棍”也能够“走路”。因此,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作出示范,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独立作笔记,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作出新的判断和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进行有关环境问题教学时,列举本地钦州江、浦北小江的污染事例,要求学生走出课堂,亲赴两江实地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及方法,每人提交一份治理报告。这样,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得出结论,不是被动地接受材料,而是主动地参与发现知识的过程。如果我们地理教师都能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发掘知识的宝藏,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将会空前高涨。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告诉学生,任何学习上的成功都不是信手拈来的,实现任何一类问题的创造性解决,都与他们平时扎实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关。要求学生具备持久的学习热情和不断探索的自学精神,坚持主见,知难而进,“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总之,通过以上手段和方法的尝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达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的统一,增强了地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地理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探究,通过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地理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良好的心境和情绪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感觉课堂气氛不安全,生怕说错话,那么学生就不敢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封闭自己的心灵,更谈不上创新。因此,教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学习成绩好坏、能力层次高下,都给予他们公平竞争、创造性尝试的机会,要鼓励和称赞学生富于创意、别出新裁的念头和思想。使学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充满激情,渴望成功。有了想要成功的思想,就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自觉地去创新,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比尔o盖茨就是因为有了要“在每个家庭和办公桌都要放上一台电脑”的梦想,才促使他去创造,去完成伟大事业的。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要充分肯定学生“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中“标新立异”虽然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称赞,但他们也担心被同学看成出风头,怕答错被同学讥笑而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既要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鼓励、唤醒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尽可能地化解、消除学生之间存在的对立、抵触、以及不信任等不良情绪,把注意力转移到共同学习上,促使学生积极质疑,大胆创新。
2.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地理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地理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地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将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太空探索的前沿科学知识,如太空飞碟、太空旅游、太空生命等等已知和未知的知识,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譬如在讲授有关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做如下活动:①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人类探测宇宙历程、探测成果的资料;②总结人类的各种宇宙探测活动取得的成果,制作成合适的讲演稿向其他人演示;③讨论人类开发宇宙的现实意义。教师可以将可能的领域罗列出来由学生自己选择。比如可以按照国家分别搜集或者按照开发领域(如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军事、空间通信等)进行搜集,或者按照能体现科技发展实现的跨越来搜集等。在讨论人类开发宇宙的现实意义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行。教师可在适当的时机表达自己在这方面的理解,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巧妙的引导。
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地理知识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地理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当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对学生一讲就懂,更应善于提出新颖的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举个例子来讲,地理教材中涉及“时区和日界线”内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不妨在上课之初,首先向全班学生展示两个小问题:①“小华得知到日本东京访问的爸爸,今天就要回到上海了,他了解到飞机从东京起飞的时间为早上8点,按照飞机飞行2小时15分钟计算,到达上海的时间应为10时15分。他准备到机场迎接爸爸。可是还没有动身呢,爸爸就到家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②“一对孪生姐妹,姐姐先出生,但年龄小一岁,妹妹后出生,年龄却比姐姐大一岁。你知道出现这种奇妙情况的原因吗?”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老师讲课,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3.创设愤悱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概念。如在讲述北美气候部分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插图,然后设问:“北美与欧洲西部纬度相当,欧洲西部的气候表现了海洋性的特征,而北美却普遍有大陆性特征,为什么?”学生只有通过比较、综合,才能得出确切的回答。当然,教师的提问不要过于频繁,如果把“弦”绷得过紧,而不让学生有思考回旋的余地,急于点“将”,让学生仓促上阵,很可能“卡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应当强调,在地理教学中还要充分地显示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通过教师的激励(讲述)来显示的。因此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应该讲什么?而学生的思维过程又是通过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来显示的。如教师提出这么一道问题:“我国某大河流域,五月初曾连续多天降雨,引起河水猛涨,使流域内两个省区的水稻、甘蔗的丰产受到威胁,请你想一想,某大河指的是哪一条?降水属于哪一种形式?”在学生作出正确回答之后,教师可进一步追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你给大家讲一讲。”当学生的思维活动遇到了障碍,教师可问:“你卡在什么地方?”最后,通过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分析回答来予以解决,这种教法,形式上只问一个学生,但对其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样产生了激励作用。
4.多向探求,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那么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结果扼杀了学生的首创精神。如何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的知识,既不受其拘束,敢于另辟蹊径,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就必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到,对学生的问题要推迟判断,避免武断。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解决方法,都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要善于区分“笨拙的错误”和“创造性的错误”。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有位老师讲高中地理“生态系统”时,有学生问:“假若生态系统中没有微生物起作用,地球上还有没有生物?”尽管这位老师始料未及,但对学生敢于提问的作法予以了肯定。并要求同学们就此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特殊的求异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深刻回味,大胆设疑,细心思考,据理力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克服学生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消极定势的影响,即对同一事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揭示。同时,教师所提问题也要有较大的内涵,要多提需要从不同思路去考虑的问题,以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使学生产生尽可能新,尽可能多,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例如:“假如采用人工融冰化雪的方法促使天山冰川大规模消融以解决新疆的干旱问题,采用大规模的南水北调方法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你认为这对人类的环境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假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恒星日和太阳日哪个大?”“假若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将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等等,所提问题的用意均是促进学生广开思路,突破“常规”,形成创见。
5.教给方法,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法指导,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诫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
学习地理,掌握内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去掉教师的“拐棍”也能够“走路”。因此,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作出示范,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独立作笔记,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作出新的判断和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进行有关环境问题教学时,列举本地钦州江、浦北小江的污染事例,要求学生走出课堂,亲赴两江实地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及方法,每人提交一份治理报告。这样,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得出结论,不是被动地接受材料,而是主动地参与发现知识的过程。如果我们地理教师都能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发掘知识的宝藏,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将会空前高涨。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告诉学生,任何学习上的成功都不是信手拈来的,实现任何一类问题的创造性解决,都与他们平时扎实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关。要求学生具备持久的学习热情和不断探索的自学精神,坚持主见,知难而进,“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总之,通过以上手段和方法的尝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达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的统一,增强了地理课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