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教师培训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究其原因,有制度方面的因素,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问题的影响。但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培训机构所拥有的独特的培训模式,如师徒制、严格的筛选制度、接受市场考验等,这些模式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培训行业;教师培养模式;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教师培训是指针对教师或准教师进行的培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教师培训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趋势,即以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考试为取向的培训。这一产业面向在校大学生,帮助有意向的大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素养,实现教师梦。分析其快速发展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培训行业兴起的外因
(一)国家政策的影响
教育部2013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规定:教师资格认证将逐渐实施全国统考;在校师范生不再发放资格证,和非师范生一样统一纳入考试范围;考试内容新增综合素质、学科知识与能力等科目。总结为一句话:教师资格证通过率降低了,难度加大了。根据教育部此前在浙江、湖北、河北等六个省市的试点结果,得出结论:4次全国性考试中共有28.1万人参加,通过人数为7.7万人,通过率仅为27.5%,远远低于此前各省自主考试时平均70%的通过率。而这一结果给教师培训市场带来了新的商机,很多培训机构在宣传时抓住学生的畏难心理来抢占市场份额。
(二)传统观念的影响
综观教师资格证和招教考試市场的情况,不难发现女生的报名比率远超过男生,甚至在一些地区、一些专业,出现了“万花丛中没有绿”的现象,比如学前教育专业。这主要跟我们的传统观念有关,传统观念认为女性要更温柔、细腻、有耐心,适合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再加上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都鼓励女性去考编,用他们的话就是“教师是一考定终身的‘铁饭碗’,收入有保障,工作稳定,还可以照顾家庭”,因此,出现了大量从其他行业转到教师行业的消费主体。
(三)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不少研究表明,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存在课程结构不合理,理论课多于实践课,实践教学时间短,不能满足培养合格教师的要求等问题。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很多学生选择了效率更高更快的培训机构。
在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影响下,教师培训机构形成了一套立竿见影的培训模式,这是其迅速发展的内在原因。
二、教师培训行业的培训模式——以对新员工的培训为例
教师培训市场的扩大也意味着所需讲师数量的增多,因此,培训机构急需在短时间内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讲师。
(一)前期培训师徒制
俗话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讲师,先要从做学生开始。因此,教育培训机构会完全将新人作为一名学生,安排有资历的讲师进行师徒制的培训。他们了解市场,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阅历,可以根据培训安排严格要求个人轮流过课,并及时做出点评,指出其中不合格的地方,重新再来,如此循环直到合格。在这种模式下,新人感觉自己就像一块“白板”,如海绵吸水般吸取着知识,学到了很多。而除培训讲师点评之外,学员之间还会互评,互相学习,去挖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二)领导过课严格的筛选制度
在前期的师徒制中,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学习与合作的关系,而培训机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要培养的是适合市场需要的、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讲师。因此,残酷的优胜劣汰是必经阶段。每年的国考资格证面试环节在1月中旬左右,为了迎接这个高峰期,培训机构内部也在紧锣密鼓地考核着。每次考核都会由新员工直属部门领导、上级主管经理、市场的负责人同时考核,层层打分,最后选出一批他们一致认为较优秀的人“出山”,而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在机构内“磨课”直到获得认可。
(三)市场考验“回炉重造”
培训机构“选拔”出来的新人是否合格还得看市场,因此,很多培训机构都制定了一系列考核制度。比如市场评分表,市场负责人一旦发现新人在授课过程中存在问题就会投诉给机构,机构会立即做出调整,将教师调回再训练。这种做法可能会伤害讲师的自尊心,但不得不说这也是培训机构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致力于打造一个符合市场需要的高品质团队。
正是这样一个“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的模式和严格的筛选制度,才使得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人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反观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太多值得反思的地方,而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使我们所培养的人才经受得住社会、市场的考验。
三、教师培训模式对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启示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由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评估方式等要素组成,它直接关系到师范院校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结合教师培训行业的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
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法律法规四个板块,这是师范专业必学的科目,而实践中忽视教育理论学习的现象大量存在。部分高校或者没有开设,或者开设了因为不重视或考核不合理而流于形式,比如,一些学校的物理、化学等师范专业,同样开设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课程,但是在考核方式上采取了开卷考试的形式,这就容易使学生轻视教育理论的学习。部分学校公共课占的比例太大,挤占了专业课的时间,如一些学校的公共课占到整个课程方案的30%,有的甚至超过了50%,而专业课还不到10%,这对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是非常不利的。而部分专业如学前教育出现了重视技能而忽视理论学习的现象等。
面对种种问题,高校师范专业一定要严谨规划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合理安排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比重。其次要保证理论学习的系统性,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一般来讲,教育学和心理学是师范专业的入门学科,所以尽量安排在第一学年,使学生对教育学有大致的了解,随后再慢慢地深入,保证课程的循序渐进。再次,考核方法也必须随之改变,由考查课变为考试课,使学生从心理上重视教育综合课程。
(二)注重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在考证和考编的时候,面试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主要考察人的综合素质,具体细分为:
由此可看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有选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能力、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心态和语言表达能力。基于此,高校师范专业的人才方案除重视“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之外,还要增设一些如“教师口语”“社会礼仪”“课程设计与实施”“社会心理学”“板书设计”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增加实践课时,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目前,很多师范专业都安排有实习课,有的集中安排在毕业学年的第一学期,有的随着课程进行。但在具体实施上很多都流于形式。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高校最后推向社会的是一个半成品或者是瑕疵品,而带着高校印记的“产品”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又加深了社会上关于“上不上大学都一样”的感慨。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高校得从自身做起,多带学生去教育一线观察、学习、交流,之后要督促学生写感悟和反思;也可以让学生组织课堂,将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体验学校所学理论知识的必要性;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教育是服务于社会的,只有敏锐地觉察社会所需的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才会有的放矢。在国家统考政策的影响下,高校师范专业也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不断做出调整,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一线教育教师岗位素质要求的衔接,实现课程设置与教师专业成长之间衔接。
参考文献:
[1]袁东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5, (5).
[2]于黔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要回归原点[J].江苏教育,2012, (4).
[3]袁东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5, (5).
[4]黎大志,刘洪翔.论师范生培养与基础教育的“五个衔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 (5).
关键词:教师培训行业;教师培养模式;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教师培训是指针对教师或准教师进行的培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教师培训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趋势,即以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考试为取向的培训。这一产业面向在校大学生,帮助有意向的大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素养,实现教师梦。分析其快速发展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培训行业兴起的外因
(一)国家政策的影响
教育部2013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规定:教师资格认证将逐渐实施全国统考;在校师范生不再发放资格证,和非师范生一样统一纳入考试范围;考试内容新增综合素质、学科知识与能力等科目。总结为一句话:教师资格证通过率降低了,难度加大了。根据教育部此前在浙江、湖北、河北等六个省市的试点结果,得出结论:4次全国性考试中共有28.1万人参加,通过人数为7.7万人,通过率仅为27.5%,远远低于此前各省自主考试时平均70%的通过率。而这一结果给教师培训市场带来了新的商机,很多培训机构在宣传时抓住学生的畏难心理来抢占市场份额。
(二)传统观念的影响
综观教师资格证和招教考試市场的情况,不难发现女生的报名比率远超过男生,甚至在一些地区、一些专业,出现了“万花丛中没有绿”的现象,比如学前教育专业。这主要跟我们的传统观念有关,传统观念认为女性要更温柔、细腻、有耐心,适合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再加上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都鼓励女性去考编,用他们的话就是“教师是一考定终身的‘铁饭碗’,收入有保障,工作稳定,还可以照顾家庭”,因此,出现了大量从其他行业转到教师行业的消费主体。
(三)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不少研究表明,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存在课程结构不合理,理论课多于实践课,实践教学时间短,不能满足培养合格教师的要求等问题。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很多学生选择了效率更高更快的培训机构。
在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影响下,教师培训机构形成了一套立竿见影的培训模式,这是其迅速发展的内在原因。
二、教师培训行业的培训模式——以对新员工的培训为例
教师培训市场的扩大也意味着所需讲师数量的增多,因此,培训机构急需在短时间内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讲师。
(一)前期培训师徒制
俗话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讲师,先要从做学生开始。因此,教育培训机构会完全将新人作为一名学生,安排有资历的讲师进行师徒制的培训。他们了解市场,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阅历,可以根据培训安排严格要求个人轮流过课,并及时做出点评,指出其中不合格的地方,重新再来,如此循环直到合格。在这种模式下,新人感觉自己就像一块“白板”,如海绵吸水般吸取着知识,学到了很多。而除培训讲师点评之外,学员之间还会互评,互相学习,去挖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二)领导过课严格的筛选制度
在前期的师徒制中,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学习与合作的关系,而培训机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要培养的是适合市场需要的、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讲师。因此,残酷的优胜劣汰是必经阶段。每年的国考资格证面试环节在1月中旬左右,为了迎接这个高峰期,培训机构内部也在紧锣密鼓地考核着。每次考核都会由新员工直属部门领导、上级主管经理、市场的负责人同时考核,层层打分,最后选出一批他们一致认为较优秀的人“出山”,而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在机构内“磨课”直到获得认可。
(三)市场考验“回炉重造”
培训机构“选拔”出来的新人是否合格还得看市场,因此,很多培训机构都制定了一系列考核制度。比如市场评分表,市场负责人一旦发现新人在授课过程中存在问题就会投诉给机构,机构会立即做出调整,将教师调回再训练。这种做法可能会伤害讲师的自尊心,但不得不说这也是培训机构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致力于打造一个符合市场需要的高品质团队。
正是这样一个“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的模式和严格的筛选制度,才使得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人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反观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太多值得反思的地方,而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使我们所培养的人才经受得住社会、市场的考验。
三、教师培训模式对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启示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由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评估方式等要素组成,它直接关系到师范院校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结合教师培训行业的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
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法律法规四个板块,这是师范专业必学的科目,而实践中忽视教育理论学习的现象大量存在。部分高校或者没有开设,或者开设了因为不重视或考核不合理而流于形式,比如,一些学校的物理、化学等师范专业,同样开设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课程,但是在考核方式上采取了开卷考试的形式,这就容易使学生轻视教育理论的学习。部分学校公共课占的比例太大,挤占了专业课的时间,如一些学校的公共课占到整个课程方案的30%,有的甚至超过了50%,而专业课还不到10%,这对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是非常不利的。而部分专业如学前教育出现了重视技能而忽视理论学习的现象等。
面对种种问题,高校师范专业一定要严谨规划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合理安排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比重。其次要保证理论学习的系统性,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一般来讲,教育学和心理学是师范专业的入门学科,所以尽量安排在第一学年,使学生对教育学有大致的了解,随后再慢慢地深入,保证课程的循序渐进。再次,考核方法也必须随之改变,由考查课变为考试课,使学生从心理上重视教育综合课程。
(二)注重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在考证和考编的时候,面试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主要考察人的综合素质,具体细分为:
由此可看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有选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能力、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心态和语言表达能力。基于此,高校师范专业的人才方案除重视“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之外,还要增设一些如“教师口语”“社会礼仪”“课程设计与实施”“社会心理学”“板书设计”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增加实践课时,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目前,很多师范专业都安排有实习课,有的集中安排在毕业学年的第一学期,有的随着课程进行。但在具体实施上很多都流于形式。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高校最后推向社会的是一个半成品或者是瑕疵品,而带着高校印记的“产品”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又加深了社会上关于“上不上大学都一样”的感慨。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高校得从自身做起,多带学生去教育一线观察、学习、交流,之后要督促学生写感悟和反思;也可以让学生组织课堂,将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体验学校所学理论知识的必要性;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教育是服务于社会的,只有敏锐地觉察社会所需的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才会有的放矢。在国家统考政策的影响下,高校师范专业也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不断做出调整,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一线教育教师岗位素质要求的衔接,实现课程设置与教师专业成长之间衔接。
参考文献:
[1]袁东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5, (5).
[2]于黔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要回归原点[J].江苏教育,2012, (4).
[3]袁东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5, (5).
[4]黎大志,刘洪翔.论师范生培养与基础教育的“五个衔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