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知识教学和反馈。可以说课堂提问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才能使它产生积极作用。本人在执教人教版五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研讨课中,让我对课堂提问有了新的认识。
一、规范提问的语言,提高提问的效率
教师提问的语言规范、准确,才会使课堂高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着怎样的关系?于是我出示了一个标有底、高、夹角、斜边的平行四边形。
师:请你们大胆的猜测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有关系?
生:和底和高有关。
师:有什么关系呢?
生:……
师:当其他要素都不变时,哪个要素变化会引起面积的变化呢?
老师的本意是想引导学生说出“当底不变时,高越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越大,反之就越小。”但因为只要高变化,斜边就会随之变化;只要夹角变大或变小,高也随之变化,因此说“当其他要素都不变时”是错误的,教师不准确的表达,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于是经过大家的研讨后在第二次教学时我直奔主题。
师:请你们大胆的猜测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和底和高有关。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当平行四边形的底不变,高升高,再升高,面积会怎样?
生:变大了。
师:谁能说的完整些?
生:当平行四边形的底不变,高越高,面积就越大。
这样的提问学生清楚、明了,使得课堂进度丝毫没走弯路,很快达到了老师预设的教学目的。
二、适时的启发引导,提高追问的能力
教师所提问题难度比较大时,要适当引导。在学生没能答出教师预设的结果时,教师也不能将学生的思维打断,而强拉硬拽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上。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将平行四边形剪拼后变成长方形。。
教师提问:你是沿什么剪开的?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我就将手中的直尺斜放在平行四边形上,“你为什么不这样剪呢?这样剪行吗?”
学生疑惑的说:“这样剪也行吧?”
教师本是想引导学生说出是沿高剪开的,但由于学生一时不能准确的表达,教师想加以引导,却打断了学生原有的思路,反而使他不知如何说起。于是在后面的试教中,我在这一环节这样引导。
学生小组合作演示后,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剪?
生:我们想把他变成长方形?
师:怎么知道这样剪就能拼成长方形呢?
生1:因为这我用尺量的是直角。
生2:我们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的。
师:平行四边形只有这一条高吗?
生: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只要是沿着它的高剪开,都可以拼成长方形。
教师要提高提问能力,随机应变,根据课堂实际灵活的提出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问、追问,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答案阐述的更加完整、准确。
三、把准提问的脉搏,留出思考的空间
不知为什么,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最怕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半天没有动静,认为这是冷场。其实不然,许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后,恰恰要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美国学者罗威通过有关等待时间延长的实验发现,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1秒至5秒的老师,课堂上发生了许多令人可喜的变化。
研究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第一次试教时,学生半天没反应,我沉不住气了,让他们回忆学长方形面积时我们是怎么做的,有哪些方法?学生才缓缓的想起。研讨时,大家认为老师喋喋不休的引导,使得动脑筋思考的学生没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因此放弃了思考,被老师的思路牵制了,不如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想一想。在后来的教学中验证了后做法是对的,两种方法用时差不多,但后者却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
看来数学课上的提问要少而精,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以“精问”促“深思”。
四、有效的提问预设,把握生成的精彩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对象,进行具体筹划,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怎样回答做出预设,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才能把握课堂,生成精彩。
在教学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个活动框架,可以分别拉出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让学生观察、思考,在拉动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马上有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面积和周长都没有变化”,也有部分学生面面相觑,拿不定注意。好在这是我预设之中。
师:我们来分别观察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各有什么变化?
生1:它的周长没变,因为这个框架始终没变
生2:面积变了.
生3:老师我还发现当这个框架先由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形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就越来越小。
生4:我知道,那是因为它的底没变,高越来越小。”
这不是我引课时的结论吗,没想到他们不但理解了还灵活的用到这了,学生的回答已经超出了老师的想象,课堂上一片精彩。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随时变化,我们要不断的學习研究,通过高质量的提问,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真正把准提问的脉搏,“问”出一片精彩。
作者:安徽省马鞍山市四村小学
一、规范提问的语言,提高提问的效率
教师提问的语言规范、准确,才会使课堂高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着怎样的关系?于是我出示了一个标有底、高、夹角、斜边的平行四边形。
师:请你们大胆的猜测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有关系?
生:和底和高有关。
师:有什么关系呢?
生:……
师:当其他要素都不变时,哪个要素变化会引起面积的变化呢?
老师的本意是想引导学生说出“当底不变时,高越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越大,反之就越小。”但因为只要高变化,斜边就会随之变化;只要夹角变大或变小,高也随之变化,因此说“当其他要素都不变时”是错误的,教师不准确的表达,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于是经过大家的研讨后在第二次教学时我直奔主题。
师:请你们大胆的猜测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和底和高有关。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当平行四边形的底不变,高升高,再升高,面积会怎样?
生:变大了。
师:谁能说的完整些?
生:当平行四边形的底不变,高越高,面积就越大。
这样的提问学生清楚、明了,使得课堂进度丝毫没走弯路,很快达到了老师预设的教学目的。
二、适时的启发引导,提高追问的能力
教师所提问题难度比较大时,要适当引导。在学生没能答出教师预设的结果时,教师也不能将学生的思维打断,而强拉硬拽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上。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将平行四边形剪拼后变成长方形。。
教师提问:你是沿什么剪开的?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我就将手中的直尺斜放在平行四边形上,“你为什么不这样剪呢?这样剪行吗?”
学生疑惑的说:“这样剪也行吧?”
教师本是想引导学生说出是沿高剪开的,但由于学生一时不能准确的表达,教师想加以引导,却打断了学生原有的思路,反而使他不知如何说起。于是在后面的试教中,我在这一环节这样引导。
学生小组合作演示后,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剪?
生:我们想把他变成长方形?
师:怎么知道这样剪就能拼成长方形呢?
生1:因为这我用尺量的是直角。
生2:我们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的。
师:平行四边形只有这一条高吗?
生: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只要是沿着它的高剪开,都可以拼成长方形。
教师要提高提问能力,随机应变,根据课堂实际灵活的提出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问、追问,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答案阐述的更加完整、准确。
三、把准提问的脉搏,留出思考的空间
不知为什么,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最怕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半天没有动静,认为这是冷场。其实不然,许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后,恰恰要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美国学者罗威通过有关等待时间延长的实验发现,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1秒至5秒的老师,课堂上发生了许多令人可喜的变化。
研究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第一次试教时,学生半天没反应,我沉不住气了,让他们回忆学长方形面积时我们是怎么做的,有哪些方法?学生才缓缓的想起。研讨时,大家认为老师喋喋不休的引导,使得动脑筋思考的学生没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因此放弃了思考,被老师的思路牵制了,不如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想一想。在后来的教学中验证了后做法是对的,两种方法用时差不多,但后者却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
看来数学课上的提问要少而精,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以“精问”促“深思”。
四、有效的提问预设,把握生成的精彩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对象,进行具体筹划,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怎样回答做出预设,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才能把握课堂,生成精彩。
在教学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个活动框架,可以分别拉出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让学生观察、思考,在拉动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马上有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面积和周长都没有变化”,也有部分学生面面相觑,拿不定注意。好在这是我预设之中。
师:我们来分别观察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各有什么变化?
生1:它的周长没变,因为这个框架始终没变
生2:面积变了.
生3:老师我还发现当这个框架先由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形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就越来越小。
生4:我知道,那是因为它的底没变,高越来越小。”
这不是我引课时的结论吗,没想到他们不但理解了还灵活的用到这了,学生的回答已经超出了老师的想象,课堂上一片精彩。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随时变化,我们要不断的學习研究,通过高质量的提问,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真正把准提问的脉搏,“问”出一片精彩。
作者:安徽省马鞍山市四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