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了解学生的常见心理状况,引导他们适当进行心理调适,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压力,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老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以留守儿童徐某为例,具体分析了该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帮助该生改掉了上课不专心、爱说话、爱做小动作等诸多不良习惯,取得了显著效果。
留守儿童 心理调适 干预 消除 关注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7-0011-01
在当今社会有许多学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或者在外创业,而且受到各方面的条件制约,如户口、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孩子大多不能跟随父母外出读书,而只能留在自己的家乡,寄居在亲戚朋友或爷爷、奶奶家里,成为“留守人群”。在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人群”队伍中,有很多正值生长发育期,又无法像其他同学一样享受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他们不良的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了解学生的常见心理状况,引导他们适当进行心理调适,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压力,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老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1.“留守儿童”心里问题的表现
徐某,男,12岁,五年级,父母离异,是“留守儿童”。他上课不专心,爱说话,爱做小动作,特别是啃、咬手指,上课时从来不端正地坐着,经常忘记带书。不愿意与人交流,沉迷于上网玩游戏。对班主任的说服教育,常常采取不理睬的态度,还经常顶撞任课教师,并以此为荣。有时还会发出怪叫声,故意破坏纪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2.原因分析
徐某 3 岁时,父母离异,并都去了外地打工。他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由于爷爷、奶奶对孩子过于溺爱,教育上采取放任态度。孩子的父亲觉得孩子很可怜,所以经济上的补偿也就成了他表示爱的唯一选择。时间一长,该生便养成了任性不服管、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三年级时,徐某被送到镇上一所寄居学校上学。这更使他犹如脱缰野马,无拘无束。一个学期后他的父亲把他接来一起生活。由于父亲又组建了新的家庭,再加上长期不在一起生活,父子之间严重存在着隔阂。父亲无法忍受孩子的不良习惯,孩子也无法接受父亲严厉的教育方式,导致父子之间无法沟通。他不得不又返回学校,继续过寄宿生活,这使该生的心灵又一次遭受打击,便更加放纵自己。在学校,由于经常违反学校纪律,挨老师的训斥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上课做小动作、 说话影响其他同学听课,同学讨厌他、 疏远他,每次考试总是拖班级的后腿,而他对老师和同学也采取敌对态度。经常抢同学的新文具、 小食品、好玩的东西,还经常欺负小同学等等。所有这些,使他的心理常受畏惧、 敌对情绪的支配。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该生存在不服管理,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也就不足为怪了。
3.干预策略及过程
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是最复杂而且是最难解决的。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发现这个学生很在乎他母亲。针对这点,我采取如下对策:
(1)为他更换住宿,改善环境。找一个负责的代理监护人,安排一名能帮助他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学生与他同住,并要求代理监护人从时间上控制他的行为,杜绝他上网玩游戏。
(2)与他的母亲加强联系,共同商量纠正该生不良心理问题的方法。这位母亲几乎每天都给孩子打电话,关心孩子的生活,用母爱温暖孩子的心,使孩子的心找到归宿。我发现,他母亲每次回来看他之前,他总是非常聽话,上课表现也特别好,下课也总是有意无意地与别人提起“妈妈要回来了”。由此可以看出,父母之爱对孩子的重要性。我抓住这一点,经常找他谈心,告诉他,妈妈在外打工的不容易,以及妈妈希望他成才的心情,使他意识到自己乱花钱是不对的,并树立一种为了妈妈也要管好自己的意识。由此家长和代理监护人联合起来,限制他的零花钱,避免他上网玩游戏等。
(3)与任课教师一起,每天找出一定的时间给他补课。刚开始,他有些坐不住,还好该生的基础不是很差,逐渐对学习有了一些兴趣,也渐渐被老师的真情所感动,开始向我吐露内心感受。在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我倍加关心他,安排同学帮助他。当他的不良习惯反复时,总是耐心地教育,甚至加以策略性的“包庇”。时间一长,他慢慢改掉了不良习惯,成绩也明显有了提高。
4.回顾与总结
在和徐某相处的两年时间里,我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客观分析徐某上课不专心、爱说话、爱做小动作,特别是啃、咬手指,上课时从来不端正地坐着,经常忘记带书,不愿意与人交流,沉迷于上网玩游戏等不良习惯的内因和外因,从而对症下药。
(2)与家长加强联系,共同商量纠正该生不良心理问题。
(3)与任课教师一起通力合作,为问题学生树立信心。这样也为我探究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供了有力依据。
爱是一种力量,爱也是一种精神支柱,久而久之,也使他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进而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在期末调研考试中,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拿到了一张“优秀少先队员”的奖状。他还信誓旦旦的跟我说,下个学期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高辉,高晓旺. 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儿童”对策初探[J].考试周刊,2013(89):164.
[2]王益. 真关爱真无敌 ——一个问题留守学生的教育实录[J].科学咨询,2016(41):13-14.
留守儿童 心理调适 干预 消除 关注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7-0011-01
在当今社会有许多学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或者在外创业,而且受到各方面的条件制约,如户口、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孩子大多不能跟随父母外出读书,而只能留在自己的家乡,寄居在亲戚朋友或爷爷、奶奶家里,成为“留守人群”。在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人群”队伍中,有很多正值生长发育期,又无法像其他同学一样享受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他们不良的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了解学生的常见心理状况,引导他们适当进行心理调适,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压力,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老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1.“留守儿童”心里问题的表现
徐某,男,12岁,五年级,父母离异,是“留守儿童”。他上课不专心,爱说话,爱做小动作,特别是啃、咬手指,上课时从来不端正地坐着,经常忘记带书。不愿意与人交流,沉迷于上网玩游戏。对班主任的说服教育,常常采取不理睬的态度,还经常顶撞任课教师,并以此为荣。有时还会发出怪叫声,故意破坏纪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2.原因分析
徐某 3 岁时,父母离异,并都去了外地打工。他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由于爷爷、奶奶对孩子过于溺爱,教育上采取放任态度。孩子的父亲觉得孩子很可怜,所以经济上的补偿也就成了他表示爱的唯一选择。时间一长,该生便养成了任性不服管、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三年级时,徐某被送到镇上一所寄居学校上学。这更使他犹如脱缰野马,无拘无束。一个学期后他的父亲把他接来一起生活。由于父亲又组建了新的家庭,再加上长期不在一起生活,父子之间严重存在着隔阂。父亲无法忍受孩子的不良习惯,孩子也无法接受父亲严厉的教育方式,导致父子之间无法沟通。他不得不又返回学校,继续过寄宿生活,这使该生的心灵又一次遭受打击,便更加放纵自己。在学校,由于经常违反学校纪律,挨老师的训斥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上课做小动作、 说话影响其他同学听课,同学讨厌他、 疏远他,每次考试总是拖班级的后腿,而他对老师和同学也采取敌对态度。经常抢同学的新文具、 小食品、好玩的东西,还经常欺负小同学等等。所有这些,使他的心理常受畏惧、 敌对情绪的支配。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该生存在不服管理,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也就不足为怪了。
3.干预策略及过程
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是最复杂而且是最难解决的。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发现这个学生很在乎他母亲。针对这点,我采取如下对策:
(1)为他更换住宿,改善环境。找一个负责的代理监护人,安排一名能帮助他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学生与他同住,并要求代理监护人从时间上控制他的行为,杜绝他上网玩游戏。
(2)与他的母亲加强联系,共同商量纠正该生不良心理问题的方法。这位母亲几乎每天都给孩子打电话,关心孩子的生活,用母爱温暖孩子的心,使孩子的心找到归宿。我发现,他母亲每次回来看他之前,他总是非常聽话,上课表现也特别好,下课也总是有意无意地与别人提起“妈妈要回来了”。由此可以看出,父母之爱对孩子的重要性。我抓住这一点,经常找他谈心,告诉他,妈妈在外打工的不容易,以及妈妈希望他成才的心情,使他意识到自己乱花钱是不对的,并树立一种为了妈妈也要管好自己的意识。由此家长和代理监护人联合起来,限制他的零花钱,避免他上网玩游戏等。
(3)与任课教师一起,每天找出一定的时间给他补课。刚开始,他有些坐不住,还好该生的基础不是很差,逐渐对学习有了一些兴趣,也渐渐被老师的真情所感动,开始向我吐露内心感受。在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我倍加关心他,安排同学帮助他。当他的不良习惯反复时,总是耐心地教育,甚至加以策略性的“包庇”。时间一长,他慢慢改掉了不良习惯,成绩也明显有了提高。
4.回顾与总结
在和徐某相处的两年时间里,我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客观分析徐某上课不专心、爱说话、爱做小动作,特别是啃、咬手指,上课时从来不端正地坐着,经常忘记带书,不愿意与人交流,沉迷于上网玩游戏等不良习惯的内因和外因,从而对症下药。
(2)与家长加强联系,共同商量纠正该生不良心理问题。
(3)与任课教师一起通力合作,为问题学生树立信心。这样也为我探究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供了有力依据。
爱是一种力量,爱也是一种精神支柱,久而久之,也使他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进而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在期末调研考试中,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拿到了一张“优秀少先队员”的奖状。他还信誓旦旦的跟我说,下个学期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高辉,高晓旺. 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儿童”对策初探[J].考试周刊,2013(89):164.
[2]王益. 真关爱真无敌 ——一个问题留守学生的教育实录[J].科学咨询,2016(4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