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成立于1989年,业务主管单位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保护消费者合法利益、提高消费者地位为宗旨;积极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组织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职责;正确引导消费。
2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内容及形式的多样性变化,我们为消费者服务的角度和方式也在不断调整。2000年7月,经民政部批准,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专门从事打假工作的社团机构——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打假工作委员会成立。与民间随机性、个体性的打假不同,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打假工作委员会的工作重点更加具有社会性、公益性和全局性,我们致力于通过募集资金、专项资助、检测指导、维权援助等渠道帮助消费者维护权益,同时也致力于严厉打击那些对消费者最有危害的假冒伪劣产品,尤其是严厉打击售假者。我们目前已建立了社会调查网、律师服务网、新闻服务网、商品检测网等四个服务网络,正在依靠社会各界联手开展各类打假,希望通过我们的微薄之力,能够渐渐达成为国家分忧、助企业防伪、帮消费者维权的良好初衷。
以下我想谈三点体会。
一、不懂知识产权就不可能创立品牌
知识产权是世界公认的有助于促进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先进理念,知识产权制度历经发达国家的百年实践,确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当今世界,知识产权问题早已不仅仅是法学问题、贸易问题,同时更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外交问题,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前途问题。
那么,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作为一个已经加入世贸近十年的发展中大国,如果至今这块土地上的民族产业仍对知识产权问题不关心、不敏感,那将是很令人忧患的。
工作中我们接触到的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往往总认为知识产权很高深,进而敬而远之。他们或者认为知识产权是高科技企业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或者虽然知道重要,但觉得这是一个很花钱的事情,总想暂且搁置,等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再说。事实上,知识产权归根结底是一项财产权,一项能够将智慧成果转化成效益,甚至转化成真金白银的权利。这一点我想那些真正从中尝到甜头的企业肯定毫不怀疑。尤其是那些靠品牌取胜的企业,我相信它们绝对不可能是不懂知识产权的企业。
所谓品牌,实际上是商标、商号(字号)、商誉等知识产权的统称。品牌和名牌都不是严格的法律概念,只是一种通俗用语,而名牌就是享有相当知名度的品牌。品牌与知识产权是密不可分的,且实质上也是知识产权,因此不懂知识产权就不可能创立品牌。
二、品牌需要经营和培育
品牌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志,是企业竞争力与实力的一个综合体现,也是市场效益。
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品牌的企业注定会成为“吃力不讨好”的典型,不会有真正的希望。赚钱的人不生产,生产的人不赚钱;赢了市场,输了利润,有品牌和没有品牌的区别恰在于此。看了今年世界杯的人想必都知道“呜呜祖拉”,这个让全世界都不胜心烦的小喇叭不仅成了南非世界杯的象征,同时也创造了商业神话,据说比赛期间这种喇叭在世界各地甚至是以平均每两秒钟一个的速度售出。但遗憾的是,最早想到制造它的中国玩具生产商却只能从每个喇叭上赚到1.5美分,利润微薄得令人痛心。一只长度60厘米的呜呜祖拉在中国的出厂价合人民币两元钱左右,到达南非的到岸价约为四元人民币,而零售时即便是最便宜也要卖到相当于45元人民币的价格。这便是缺乏知识产权的低附加值加工制造业所面临的现实。
温州生产的打火机年产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0%以上,但由于没有自主品牌,在美国市场上一度只能接受日本和韩国的打火机厂商定牌加工,再借助日本和韩国的品牌进行销售。而日本和韩国的商人把这些打火机卖到美国时,所获得的利润却是100%到300%。
没有自主品牌便没有对自己产品的定价权,我们的很多付出便很难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中,做赔本生意也就在所难免。
当然,光有品牌还不行,还要有自己的品牌战略,要创名牌。将一个默默无闻的品牌打造成有含金量、有知名度、进而基业长青的名牌并不容易。真正的品牌是苦心经营和培育出来的,是靠扎扎实实的努力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中树立起来的。
要想拥有一个让世界消费者都普遍认可的驰名品牌,光靠雄心壮志,靠广告效应是难以长久维系的,还必须先做好一些基本功课:
第一,要有一个好的商标。一个好的商标源于一个好的商标设计。好的商标设计的标准是具有较强的显著性,即明显与他人已有的商标不同,要远离他人已经出名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商标。
第二,要夯实商标的内涵。商标本身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信誉等多方面的信息,能够在消费者和企业之间架起信息交流的通道,由此可以降低消费者购买过程中的信息成本,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也由此可以在消费者心中烙上特定的印记。因此一个好的商标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内涵,尤其一定要尽量体现出自己的质量内涵和创新内涵。成熟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非常理性的,他们不大理会广告的喧嚣,而是更注重一个品牌所承载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最为基本的就是产品质量和新功能。而一个品牌成为名牌的前提,就是必须要形成一批极度忠实的消费者群体。
第三,商标要及早注册。好的商标设计并不等于好的商标,企业精心设计的一个商标,要想做大做强,首先必须尽早进行商标注册,在取得注册、获得法律保护之后再开始市场运作。过去我们的许多企业往往习惯于先打市场,等看到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后再去申请注册,结果等注册时才会发现自己的商标竟然早已被他人在先申请注册了,以致最终造成了极为被动的局面。这些案例并不少见。
第四,要用创新的思维打造品牌。企业一旦将品牌经营上升到战略高度,那就必然会面临如何将自己的品牌有效扩张的问题,这恐怕就必须要有创新性的思维来跟进。比如应该怎样让产品走出国门,让品牌真正在海外落地;怎样在做稳自己品牌的同时收购、并购好其他有价值的品牌,从而借鸡生蛋,快速成功等等。
总之,品牌像小树,横空出世只是第一步,未来成材与否不仅取决于它自身的基础和条件,更多还要看其生长的环境以及栽培者的辛苦和水平。
三、运用知识产权的武器防范品牌侵犯
由于工作关系,我们每天接触到大量的消费者投诉,其中很大部分是买到了假冒伪劣商品;同时我们也经常接待企业的咨询、求助,因为它们的品牌被他人仿冒、滥用,要求打假维权。
事实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消费者而言,花正品的价格却买到了假冒货,甚至还有可能因此造成其他损失和危害,维权的必要性显而易见;而对于那些被假冒的品牌和企业而言,不良影响往往更为隐蔽、更为深重。一个品牌的树立千难万难,但倒下却经常无比容易。所谓“我们往往斗得过一头大象,却忽略了一只苍蝇”正是这个道理。而品牌保护的不利,也许恰恰就是这只看似无关紧要的苍蝇。
一个品牌,只有经营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也只有保护才能不至于劳而无功,被别人钻了空子。因为一旦因品牌保护不利而遭到不法侵害,那么企业损失的不仅是市场份额和利润,同时自身商誉也会受到负面冲击,维权成本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因此,我们建议企业一定要珍惜、保护好自己的品牌,最好未雨绸缪地多做一些预防方面的布局及规划。
在配合企业打假维权方面,这些年来,我们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打假工作委员会承担了协助企业对制假售假的重点地区进行明察暗访;配合执法部门对侵权行为进行调查,举证和鉴定;申请对侵权人进行行政、司法处罚,代理被侵权人向法院提出侵权诉讼;设立打假奖励基金,对打假有功人员进行奖励和表彰;积极开展质量检测活动,支持企业打假等诸多长效、实际的工作。同时还推出了“打假保优重点保护品牌”活动,利用我们遍布全国的资源网络,及时发现、纠正、打击假冒伪劣的市场行为,全力帮助品牌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合法权益,在最大限度地降低品牌企业因不法侵害而造成损失的同时,也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被假货侵害,确保消费者最大可能地购买到货真价实的品牌商品。
当然,对于在座企业界朋友而言,我相信各家必然都有自己独到且实用的品牌保护、打假维权的方式,而我今天想再次建议的一点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并利用好知识产权这个武器。
有人说,“知识产权”是当代商家要学会使用的“第三十七计”,此话不无道理。毕竟现代商战的制胜砝码早已不再是那些我们所耳熟能详的老例子,知识产权恰恰就是打破对手之间强弱格局的制胜工具。知识产权制度是客观的,强者可以运用,弱者同样也可以运用;有人可以靠侵占、窃取它的方式不法获利,我们也同样可以靠维护、发扬它的方式锐意发展。在此制度之下,谁手头握有的知识产权更多、更有效,谁就会成为最终的赢家。因此我最后想说的是,希望我们的企业在打造自身品牌,防范不法侵害的过程中,一定要实实在在的注重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和运用。只要合法权利在手,就完全不必姑息各种侵权行为,能够和解固然更好,必要时正面亮剑,一战到底也未必不是事半功倍的选择。
尊重他人的智慧成果,看好自己的无形蛋糕,对消费者负责,让消费者认可,中国企业只要领悟了知识产权这片蓝海的游戏规则,就迟早会真正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和能量,从而越做越好,无往不前!
2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内容及形式的多样性变化,我们为消费者服务的角度和方式也在不断调整。2000年7月,经民政部批准,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专门从事打假工作的社团机构——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打假工作委员会成立。与民间随机性、个体性的打假不同,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打假工作委员会的工作重点更加具有社会性、公益性和全局性,我们致力于通过募集资金、专项资助、检测指导、维权援助等渠道帮助消费者维护权益,同时也致力于严厉打击那些对消费者最有危害的假冒伪劣产品,尤其是严厉打击售假者。我们目前已建立了社会调查网、律师服务网、新闻服务网、商品检测网等四个服务网络,正在依靠社会各界联手开展各类打假,希望通过我们的微薄之力,能够渐渐达成为国家分忧、助企业防伪、帮消费者维权的良好初衷。
以下我想谈三点体会。
一、不懂知识产权就不可能创立品牌
知识产权是世界公认的有助于促进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先进理念,知识产权制度历经发达国家的百年实践,确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当今世界,知识产权问题早已不仅仅是法学问题、贸易问题,同时更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外交问题,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前途问题。
那么,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作为一个已经加入世贸近十年的发展中大国,如果至今这块土地上的民族产业仍对知识产权问题不关心、不敏感,那将是很令人忧患的。
工作中我们接触到的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往往总认为知识产权很高深,进而敬而远之。他们或者认为知识产权是高科技企业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或者虽然知道重要,但觉得这是一个很花钱的事情,总想暂且搁置,等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再说。事实上,知识产权归根结底是一项财产权,一项能够将智慧成果转化成效益,甚至转化成真金白银的权利。这一点我想那些真正从中尝到甜头的企业肯定毫不怀疑。尤其是那些靠品牌取胜的企业,我相信它们绝对不可能是不懂知识产权的企业。
所谓品牌,实际上是商标、商号(字号)、商誉等知识产权的统称。品牌和名牌都不是严格的法律概念,只是一种通俗用语,而名牌就是享有相当知名度的品牌。品牌与知识产权是密不可分的,且实质上也是知识产权,因此不懂知识产权就不可能创立品牌。
二、品牌需要经营和培育
品牌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志,是企业竞争力与实力的一个综合体现,也是市场效益。
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品牌的企业注定会成为“吃力不讨好”的典型,不会有真正的希望。赚钱的人不生产,生产的人不赚钱;赢了市场,输了利润,有品牌和没有品牌的区别恰在于此。看了今年世界杯的人想必都知道“呜呜祖拉”,这个让全世界都不胜心烦的小喇叭不仅成了南非世界杯的象征,同时也创造了商业神话,据说比赛期间这种喇叭在世界各地甚至是以平均每两秒钟一个的速度售出。但遗憾的是,最早想到制造它的中国玩具生产商却只能从每个喇叭上赚到1.5美分,利润微薄得令人痛心。一只长度60厘米的呜呜祖拉在中国的出厂价合人民币两元钱左右,到达南非的到岸价约为四元人民币,而零售时即便是最便宜也要卖到相当于45元人民币的价格。这便是缺乏知识产权的低附加值加工制造业所面临的现实。
温州生产的打火机年产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0%以上,但由于没有自主品牌,在美国市场上一度只能接受日本和韩国的打火机厂商定牌加工,再借助日本和韩国的品牌进行销售。而日本和韩国的商人把这些打火机卖到美国时,所获得的利润却是100%到300%。
没有自主品牌便没有对自己产品的定价权,我们的很多付出便很难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中,做赔本生意也就在所难免。
当然,光有品牌还不行,还要有自己的品牌战略,要创名牌。将一个默默无闻的品牌打造成有含金量、有知名度、进而基业长青的名牌并不容易。真正的品牌是苦心经营和培育出来的,是靠扎扎实实的努力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中树立起来的。
要想拥有一个让世界消费者都普遍认可的驰名品牌,光靠雄心壮志,靠广告效应是难以长久维系的,还必须先做好一些基本功课:
第一,要有一个好的商标。一个好的商标源于一个好的商标设计。好的商标设计的标准是具有较强的显著性,即明显与他人已有的商标不同,要远离他人已经出名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商标。
第二,要夯实商标的内涵。商标本身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信誉等多方面的信息,能够在消费者和企业之间架起信息交流的通道,由此可以降低消费者购买过程中的信息成本,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也由此可以在消费者心中烙上特定的印记。因此一个好的商标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内涵,尤其一定要尽量体现出自己的质量内涵和创新内涵。成熟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非常理性的,他们不大理会广告的喧嚣,而是更注重一个品牌所承载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最为基本的就是产品质量和新功能。而一个品牌成为名牌的前提,就是必须要形成一批极度忠实的消费者群体。
第三,商标要及早注册。好的商标设计并不等于好的商标,企业精心设计的一个商标,要想做大做强,首先必须尽早进行商标注册,在取得注册、获得法律保护之后再开始市场运作。过去我们的许多企业往往习惯于先打市场,等看到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后再去申请注册,结果等注册时才会发现自己的商标竟然早已被他人在先申请注册了,以致最终造成了极为被动的局面。这些案例并不少见。
第四,要用创新的思维打造品牌。企业一旦将品牌经营上升到战略高度,那就必然会面临如何将自己的品牌有效扩张的问题,这恐怕就必须要有创新性的思维来跟进。比如应该怎样让产品走出国门,让品牌真正在海外落地;怎样在做稳自己品牌的同时收购、并购好其他有价值的品牌,从而借鸡生蛋,快速成功等等。
总之,品牌像小树,横空出世只是第一步,未来成材与否不仅取决于它自身的基础和条件,更多还要看其生长的环境以及栽培者的辛苦和水平。
三、运用知识产权的武器防范品牌侵犯
由于工作关系,我们每天接触到大量的消费者投诉,其中很大部分是买到了假冒伪劣商品;同时我们也经常接待企业的咨询、求助,因为它们的品牌被他人仿冒、滥用,要求打假维权。
事实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消费者而言,花正品的价格却买到了假冒货,甚至还有可能因此造成其他损失和危害,维权的必要性显而易见;而对于那些被假冒的品牌和企业而言,不良影响往往更为隐蔽、更为深重。一个品牌的树立千难万难,但倒下却经常无比容易。所谓“我们往往斗得过一头大象,却忽略了一只苍蝇”正是这个道理。而品牌保护的不利,也许恰恰就是这只看似无关紧要的苍蝇。
一个品牌,只有经营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也只有保护才能不至于劳而无功,被别人钻了空子。因为一旦因品牌保护不利而遭到不法侵害,那么企业损失的不仅是市场份额和利润,同时自身商誉也会受到负面冲击,维权成本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因此,我们建议企业一定要珍惜、保护好自己的品牌,最好未雨绸缪地多做一些预防方面的布局及规划。
在配合企业打假维权方面,这些年来,我们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打假工作委员会承担了协助企业对制假售假的重点地区进行明察暗访;配合执法部门对侵权行为进行调查,举证和鉴定;申请对侵权人进行行政、司法处罚,代理被侵权人向法院提出侵权诉讼;设立打假奖励基金,对打假有功人员进行奖励和表彰;积极开展质量检测活动,支持企业打假等诸多长效、实际的工作。同时还推出了“打假保优重点保护品牌”活动,利用我们遍布全国的资源网络,及时发现、纠正、打击假冒伪劣的市场行为,全力帮助品牌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合法权益,在最大限度地降低品牌企业因不法侵害而造成损失的同时,也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被假货侵害,确保消费者最大可能地购买到货真价实的品牌商品。
当然,对于在座企业界朋友而言,我相信各家必然都有自己独到且实用的品牌保护、打假维权的方式,而我今天想再次建议的一点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并利用好知识产权这个武器。
有人说,“知识产权”是当代商家要学会使用的“第三十七计”,此话不无道理。毕竟现代商战的制胜砝码早已不再是那些我们所耳熟能详的老例子,知识产权恰恰就是打破对手之间强弱格局的制胜工具。知识产权制度是客观的,强者可以运用,弱者同样也可以运用;有人可以靠侵占、窃取它的方式不法获利,我们也同样可以靠维护、发扬它的方式锐意发展。在此制度之下,谁手头握有的知识产权更多、更有效,谁就会成为最终的赢家。因此我最后想说的是,希望我们的企业在打造自身品牌,防范不法侵害的过程中,一定要实实在在的注重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和运用。只要合法权利在手,就完全不必姑息各种侵权行为,能够和解固然更好,必要时正面亮剑,一战到底也未必不是事半功倍的选择。
尊重他人的智慧成果,看好自己的无形蛋糕,对消费者负责,让消费者认可,中国企业只要领悟了知识产权这片蓝海的游戏规则,就迟早会真正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和能量,从而越做越好,无往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