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存在问题及策略探讨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ye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地理部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但在教学中尚存在诸多问题,笔者从课标解读、原理教学、概念教学、内容组织等方面探讨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关键词:人文地理;教学策略;原理教学;概念教学
  高中人文地理部分,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应用性强,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很多学生在做题时没有清晰的思路,面对案例分析無处下手,考试中失分严重,教师亦觉无处用力。究其原因,影响人文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因素很多,有些影响因素不是直接的、简单的、必然的、精确的,而是间接的、复杂的、或然的、模糊的,并且随着时空尺度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教学中,教师对这些特点认识和把握不够,从而影响到人文地理教学的效果。笔者对教学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及相关策略展开讨论,以期对人文地理教学中的误区和难点有所突破。
  一、课标解读欠准确
  对课标要求把握不到位,目标确定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知识记忆、轻过程方法,达不到课标要求的“理解和运用原理”的水平。下面以“城市”相关的两条课标为例展开讨论(如表1)。
  与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可知,表中“常见教学目标1”除增加了 “了解基本概念、分类”、“掌握特点”、“理解理论”等知识内容外,并未对课标进行解读,目标中也没有体现学习过程和能力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是最普遍、使用率最高的教学目标。“常见教学目标2”对课标进行了解读,注重对实例的分析,有意识地在目标中指出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解读不够深入,致使目标不够具体,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差,最终使得目标流于形式。对课标解读的偏差直接影响对教学内容宽度、深度的把握。
  对策:把握核心素养,精制教学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制定的核心依据。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指向标,也是教学效果的试金石,其设定应起于课程标准,落于学科素养,在把握学科素养的基础上,准确解读课程标准,精确制定教学目标。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关注课程标准中对知识、原理宽度和深度的要求;另一方面要体会课程标准中“运用实例”、“运用教具、学具”等要求中所反映出来的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避免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或出现偏差,失去应有的指导意义。遵循这一原则,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为例,对表1中的教学目标做如下调整(如图1)。地理核心素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各教学目标相辅相成。所以每一项教学目标往往指向多种核心素养,每一项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要靠多项教学目标支撑。该图仅示意教学目标所反映的主要核心素养。
  二、原理教学太单一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原理教学太单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理的得出方式单一。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记住教材或教辅上总结的所谓规律,而不是深入剖析案例归纳出原理、规律。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提供的信息太简单,指向性非常明确,可能使教学案例简单化,影响因素单纯化。例如,在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的教学中,教师多选用“纺织工业”作为教学案例,直接得出廉价劳动力是纺织工业转移的主导因素。案例和结论都是正确的,但在教学中往往忽略对政策、交通、劳动力素质等因素的分析,使原理得出过程和结论过于太单一。
  二是原理的总结(表述)太单一。例如,讲授工业区位因素时,过于重视“原料导向型”、“技术导向型”等工业的分类;讲授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时,让学生硬性记住“越来越重要的是劳动力素质、环境,原料的影响越来越小,交通一直是重要因素”等简单化的结论。而这些简单化的结论往往只体现一般规律,对于某些具体案例则不一定适用。如稀土作为原料的重要性就基本没有变化;在交通普遍发达的地区,区位选择对交通的考虑就会减少。
  对策:创设问题情境,有效运用原理。人文事象发生在特定的具体情境中,而原理教学的太单一恰恰忽略了情境的具体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科学的符合实际的问题情境,案例要依托具体区域,保持一定的复杂性[2],提出严谨而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情境、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在案例中体会到原理的存在及其作用,理解原理的运行规律,并运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由不同时期钢铁工业布局的变化,认识到生产工艺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案例中给出一个时间序列,即事物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发现和分析变化。
  人文事象发生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时空有一定的尺度。同一事象在不同尺度下的表现不同,分析的层次和角度也不同。例如,传统制鞋厂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选择区位时是否总是考虑劳动力充足且廉价?20世纪80年代,制鞋厂布局在中国广东,其主导区位因素是廉价劳动力,这是从全球尺度着眼;从中国国内尺度来看,制鞋厂布局在相对经济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政策优惠的地区,因此在国内尺度下,内部交易成本是考虑的主要因素。再把尺度缩小,一家制鞋厂到底是布局在城区还是郊区,城东还是城西,街角还是路边,就要考虑地价、交通、具体城市规划等因素。
  三、概念理解有偏差
  概念是对一个事物最本质、最精确的表达,是学科思维的基础。只有准确认识概念,才能深刻理解原理,严谨思考问题。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地理核心概念理解有偏差。例如,表1中两类常见教学目标暴露出对概念的窄化,把“城市空间结构”窄化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把“城市职能分工”窄化为“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分工”。更多教师对概念教学理解有偏差,认为给了学生定义就完成了概念教学,认为学生知道了概念的文字表述就理解了概念,导致学生没有掌握概念的内涵,不能准确分析以概念为基础的原理。
  对策:突破先备概念,构建知识体系。紧扣学生认知基础,突破先备概念。一个概念的学习,需要原有的相关概念作为基础,如学习产业升级的概念,就要首先突破产业和升级两个先备概念。
  概念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概念教学不是灌输和接受,而是让学生参与概念本质特征的提取,是主动甄别和建构。   构建概念体系,在联系中理解概念。构建概念关联图是概念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用与其它概念的联系规范新概念。通过让学生自主构建概念图,可以促使学生理顺和明晰各概念的关系,也可以发现自己对概念掌握的模糊点。
  四、教材內容较陈旧
  教学内容仅限于所用教材,教学结论不敢越教材雷池半步,案例分析也限于教材提供的案例。人文地理事象在不断发展变化,涌现出一些新特点,突破甚至颠覆原有人文地理理论。例如,无店式商店、邮购商店、上门推销、网上购物等现代商业形态,极大地突破了传统人文地理学理论对服务范围、腹地等的认识和原有理论,但教材的相关理论依然是几十甚至上百年前西方的经典理论。再如,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是基于对我国人口数量的认识以及对其变化趋势的判断。原先我国的人口容量是按照当时和当时预计的生产力推算的,现在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提高,从全球获得资源的能力增强,这些都将增大我国的人口容量。原先对我国生育观念转变这一要素估计不足,对放开二胎政策迟迟不敢尝试。近些年人口状况和人口政策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教材还一直坚守着“我国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等内容。
  对策:整合教学素材,主动与时俱进。首先,向多版本教材开放。教材是主要的教学素材,各版本教材均依据课标编写,但编写思路不尽相同,甚至有较大差别。其实是编者对学生学习思路有不同的预设,教师要深刻理解各版本编写意图,用好教材的每个活动设计。
  其次,积极引入身边案例。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内容大都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身边的人文地理现象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使得高中地理教师在人文地理教学中不能固步自封,应该密切关注身边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以便在教学中能信手拈来,从而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提供丰富的现实材料。
  再次,尊重学生思维成果。现在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多,非常便捷,学生能够接受丰富的社会信息,对于一些问题,学生的认识也许比教师还深刻。应鼓励学生用已学知识原理分析实际案例,用实际案例去印证和丰富对相关原理的认识。对学生多一点鼓励,学生就多一点自信和创新,强化对学生“地理眼”的培养,是真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以上问题往往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呈链式出现,即一旦在教学中存在某一问题,往往其它问题也存在,所以任何一个对策也必须以其它对策为辅助。深刻的课标解读是目标定位的前提,准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统领,开放的教学内容是知识原理教学的载体,科学的概念教学是理解和探讨原理的基础,灵活的原理教学是提升能力的必由之路,形成学生人文地理素养是人文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朱承熙.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的“粗暴决定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8):26-28.
  [3] 杨公朴,夏大慰主编.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4] 舒德全,闫雪燕.关于“产业转移”一节各版本教材的对比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2)12-14.
其他文献
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题总体质量优秀,许多试题具有鲜明特色,凸现学科价值、利于锤炼地理思维、构图设问精巧、素材运用创新、具备传统文化特点等;许多试题关注国计民生、热点时事、生态环境等,可有效引领中学地理教学。  一、学科价值鲜明的试题  研究地表圈层特征以及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的任务。2015年部分地理试题考查资源、环境、工农业生产等问题,凸显出国计民生中的地理规律、时代热点中的
摘要:在教材多样化、教材资源更丰富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把握课标、用好教材,对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尤为重要。本文建议教师从明确课标要求、解析教材知识结构、整合地理课程资源三方面着手,改进地理教学,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关键词:地理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资源  教材虽然是编者根据课标编写的,但不同版本教材,在内容选择、呈现方式、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上,体现了编写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过程中需要弄清楚
摘要:微博作为现今最热门和流行的一种信息传播与交流平台,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和完善。本文结合新浪微博的特点和功能,探讨微博在中学地理辅助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即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充实实践教学资源,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博;中学地理;辅助教学;应用  微博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用户关系的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传播与共享实时简短信息的社交网络
摘要:本文主要对韩国高中开设的韩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球知识1、地球知识2等相关课程内容进行介绍,归纳韩国地理课程设置特点,以期对我国地理课程设置有所启示。  关键词:地理课程;课程设置;韩国  一、韩国地理课程设置概况  韩国从初中阶段开始讲授地理相关知识,但初中阶段并没有单独开设地理课程。韩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课程包含在社会科目之中,而地球科学与物理、化学、生物都包含在科学课程中。到高中二年级后,为
摘要:文章基于国培实践,遵循教学论、课程论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提出教师培训“自构型课程”设计模式,探索“研究性课程”、“半开放性课程”和“全开放性课程”三种类型的新培训课程设计思路,可有效提高地理教师的培训质量。  关键词: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自构型课程  课程设计是解决设计与规划教授什么的问题,一是等同于“课程规划”,是制定课程实施计划的过程;二是课程设计是课程规划过程的产品,是独立存在的实
摘要:“3 3”新高考给高中地理的教学环境、师生心理带来许多新的变化,需要学校管理部门和地理教师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上海的高中应对首次地理等级性考试出现选考组织管理不合理、师资紧张、课时紧张、教学反馈不足等诸多问题,本文提出应采取合理引导选课、引进师资和各校合作选课、地理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灵活应对新高考等措施。  关键词:“3 3”新高考方案;地理等级性考试;高中地理教学  2016年是上海市高考
一、单选题  图1为某山地各地理要素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处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  A.高山草甸 B.针阔混交林  C.高寒荒漠 D.高山针叶林  2.该山地北坡属于:  A.阳坡和迎风坡 B.阴坡和背风坡  C.阴坡和迎风坡 D.阳坡和背风坡  图2为安第斯山东西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略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对图中植被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坡自北向南垂直景观数
摘要:本文通过植被认知、绿地图绘制、叶拓制作等实践操作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植被、热爱校园、关爱环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键词:窗边的地理;校园植被;实践活动  一、植被实践活动设计背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习身边的地理,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地理知识出发,探索所处的地理位置,并通过地图描绘身边的景物与建筑。《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满足学生不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地理科学日新月异以及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课程改革深化推进、“立德树人”的学校教育重任、融入家园情怀的“乡愁”教育、“活动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成为地理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为更广泛交流地理课程改革探索和教学创新的宝贵经验,充分展示广大地理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智慧风采和教育梦想,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
摘要:本文以中图版中学地理教材为例,探索课堂教学实践以及开展和指导本区地理教师听评课等教研活动中,科学选择和使用地理微课资源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微课 ;高效;地理课堂  一、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课堂情境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有如戏剧中的“序幕”。恰如其分的课堂情境一开始就能扣住学生心弦,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师可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和使用与本节课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