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标导向 用好用活教材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_118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材多样化、教材资源更丰富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把握课标、用好教材,对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尤为重要。本文建议教师从明确课标要求、解析教材知识结构、整合地理课程资源三方面着手,改进地理教学,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关键词:地理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资源
  教材虽然是编者根据课标编写的,但不同版本教材,在内容选择、呈现方式、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上,体现了编写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过程中需要弄清楚:教材体系从哪些角度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课本中不同栏目的作用是什么,同一章的几节课文分别从什么角度诠释单元教学目标;课后习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哪些类型的能力训练,如何引导学生对某些话题展开探究等。
  一、领会课程标准要求,明确教材各章节与课程标准对应关系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具体的体现和最主要的载体。中图版地理教材充分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都与课标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吻合。教材在处理各模块的学习顺序、模块中的内容时根据编写的逻辑关系进行重组,因此,教师首先应当做的是“追本溯源”,对照课文各章节内容寻找课标对应的内容标准、活动建议。以地理必修1为例,教材中各章节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如表1。
  二、解读教材知识结构,精心设计有效知能体系
  不同版本的教材呈现同一课标内容或同一知识点的知识结构不同,仔细分析、解读各版本教材对同一课标内容的编写意图,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课标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应用教材。因此,建议教师从多个角度去解读不同版本的教材,包括从宏观上解读每一本教材,领会主编的意图;从微观上解读不同编者对每一个课标内容的处理(包括知识结构、探究活动以及教材内容的设计)。
  例如,针对课标中“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知识点,人教版教材在“地球上的大气——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中提到了台风、寒潮两种自然灾害,结合之前大气运动、常见天气系统知识点的学习,便于学生理解这两种自然灾害的成因。中图版教材则按照课标中的顺序,把这一知识点的内容放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章中,用整节内容介绍“寒潮”这一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既符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章的主题,又能更系统地讲解清楚寒潮灾害,方便学生以此为蓝本去分析其它的自然灾害,举一反三。
  为丰富教材知识架构,实现与课文内容有效互补,中图版教材在设计课文内容系列的同时,设计探究系列,形成双系列的内容结构体系和呈现方式。如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章中,章首设计“课题——我们的一日生活与自然资源”,用此引导学生将探究式学习贯穿始终。配合章首的“课题”,在后文相关节后设置栏目“检查进度”。在“寒潮”这一节中,学生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日期,调查自己一天中所使用的自然资源有哪些”。
  课前设计“探索活动”,通过资料例举引入探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探索活动之后,在课文开始的同时,安排“学习指南”,以问题形式出现,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在课文系列辅栏中设计有活动(探索、读图、思考、试验、计算、讨论、观察)、阅读、链接等思考性栏目,意在从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入手,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多地动脑、动口、动手,在教师引导下适应探究式学习。“案例研究”既是课文系列和内容,也是探究系列的一部分。如“寒潮的‘功’与‘过’”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课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延伸与课文主体部分相关联的知识。
  每节附有3~5道复习题,意在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巩固基础知识的检测,同时加强地理思维训练,进一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只有仔细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设计,才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更符合学生认知的知识结构,或将知识整合,设计出更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利于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经历并体验地理学的研究过程,感受并领悟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即使在同一所学校,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知识结构的呈现应存在差异性,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更符合学生认知的知识结构,进而提高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三、用好地理课程资源,提高地理学习有效性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教材只是对教学内容作了一些基本的、书面化的材料性规定,不是课程的全部。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学方案的设计者,参与课程编制的研究者。课程标准倡导不受某一版本教科书的束缚,吸收和利用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本校特点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精选并重组课程资源或素材,优化学习地理情景,充实地理课程内容,提高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配套资源。以中图版地理教材为例,教材配套资源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地理图册、教学填充图册、多媒体教学课件光盘、网络资源(地图教学网)、培训资料包、配套教辅、教学软件(优课)、地理教师专业用书等,此外还有地球仪、地图集、地图册、教学挂图、地理模型等教具、学具,这些都是最基础的地理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充分发挥本套教材的各种教学资源外,还应拓宽视野,研读、解读其它版本的教材,吸收、整合其它版本教材及优秀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着力围绕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认知活动的有效性。
  其次,教师还需要掌握学校和校外的地理课程资源,逐步建设地理课程资源库。根据课标要求,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都是学校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此外,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等,也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天文、气象、地质地貌等丰富多彩的地理观测和观察活动,组织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校外也有许多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如地理教育基地、天文馆、气象台、科技馆、展览馆等,教师也可以多加留意、合理开发,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周长春,李民春.领会课程标准 整合教材资源 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整合各种版本资源用活粤教版物理教科书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0,6(188):17-19.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地图”章节为例,结合近30年来地理教学大纲及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从教材内容选取、组织、呈现等角度比较分析不同时期教材的变化,并从中获得启示。  关键词:教材内容选取;教材内容组织;教材内容呈现  一、 教材内容选取紧跟课标要求  1.丰富科学,突出活动教学  表1是不同时期地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地图”部分知识点的要求,1992年的教学大纲对每个知识要点进一步规定了具体要点
2012年秋季以来,福州市以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文简称“新义标”)为依据,采用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本文所列举的教材案例均为人教版)开展教学活动。新义标对“课程性质”的修订,保留区域性、综合性这两个独特的特征,增加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本文简称“三性”)等特征。地理课程性质“五性”的变化,决定了学习评价、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  一、内容分析:三个视角,统筹落实“新义标”
1.什么是可燃冰  可燃冰(化学式CH4·8H2O),学名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形成
区域地理是历年高考命题的切入点和载体,也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区域地图亦成为高考命题中的必备组成元素,可谓是“题题不离图、无图不成题”。由于区域地理内容庞杂、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学生在短时期内全面掌握绝非易事。二轮复习中如何带领学生层层过关,通过地图轻松高效地复习区域地理,并将学科内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知识“一图尽收”,形成完整的地理脉络和综合思维能力,笔者就此内容将多年教学实践与大
地理学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区域探究能力,能针对区域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问题做全面分析与整体评价。地理课程标准强调“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纵观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以区域为背景考查地理系统内容的命题越来越凸显,根据区域地图中所具有的地理信息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通过综合各种信息,指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这样的命题思路已成为高
一、与自然学科渗透,认识事物本质  1.化学方程,简明表达物质循环  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发生着化学反应。碳元素循环伴随着岩石圈物质循环,海洋生物使大气中的CO2与海水中的溶解钙反应生成碳酸钙(Ca2 CO32-→CaCO3↓),沉积海底形成石灰岩等。开采煅烧石灰石(CaCO3→CaO CO2)获得熟石灰并向大气中释放CO2。 植物光合作用(6CO2 12H2O→C6H12O6 6O2 6H2O)从
时光匆匆流逝,作为新生的我们,在学习中进步,在生活中成长,已渐渐融入高中校园生活。面对各种五彩斑斓的活动,志同道合的我们选择参加地理模型制作大赛。  经过再三斟酌,我们选择制作“大洋板块俯冲示意模型”。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厚度较小、位置较低,所以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熔为岩浆。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地球表面最低洼的地方——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
摘要:项目教学法设置开放的学习环节,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地理实践活动;合作探究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该过程中,学生围绕某一具体学习项目,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通过合作探究、实践体验、探索创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现有评价体系,以构建新的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体系为主脉,查阅文献、开展访谈,征求高校和中学地理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意见,初步拟订评价因子和权重,形成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课堂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进行评估,旨在判断课堂教学能否符合课标要求、能否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共同进步。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
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题总体质量优秀,许多试题具有鲜明特色,凸现学科价值、利于锤炼地理思维、构图设问精巧、素材运用创新、具备传统文化特点等;许多试题关注国计民生、热点时事、生态环境等,可有效引领中学地理教学。  一、学科价值鲜明的试题  研究地表圈层特征以及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的任务。2015年部分地理试题考查资源、环境、工农业生产等问题,凸显出国计民生中的地理规律、时代热点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