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入手导入新课,注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活动课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历史。
[关键词]知识经验 情感共鸣 体验和感受
课程改革,让教师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教学注入活力。课改工作千头万绪,我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作为我的课改工作的突破口,在实践中还颇有成效,这个突破口就是: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的历史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历史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相结合,就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也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认识需要,并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入手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它之于课堂教学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在课改的实践中,我除了运用传统的导人方法以外,还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作为课堂的切入点。
1.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人。记得在上《张骞出使西域》这一课时,中国刚刚正式加入WTO,所以,当时学生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它了。利用这个机会,一上课,我就说:“最近,在中国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什么大事?”学生争相回答:“中国加入了WTO。”我说“对,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国。加入世贸后,中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其实,我们中国人早就有参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活动。早在西汉时候,我们就开辟了丝绸之路,以美丽的丝绸为纽带,走出国门,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寻访丝绸之路。”这样,非常自然地完成了导入环节,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导人。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学生接受历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的、立体的、开放的,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纸杂志等,令人目不暇接,学生自觉不自觉地会通过各种非课堂渠道接触和接受历史,初中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以及课外阅读中也接触了不少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这些都是极好的课程资源。在介绍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我就经常根据课程进度,有意安排学生讲述历史故事、历史见闻作为课堂导人,这样学生既交流了课余知识,也使课堂气氛生动、亲切,学生也就更有兴趣了。
二、授课时要注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1.创设课堂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课堂上,我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图片、影视材料、音响等效果,展示日军暴行,渲染悲惨气氛,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中,引起情感共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学生特别容易地接受了这些历史知识,并牢牢地记住了,同时还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创设课堂情景,让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接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难上好的内容,要算是文化部分,尤其是古代思想成就方面。因为它们相对枯燥些,而且离初中学生的生活也太远了,学生往往不感兴趣。如何将它拉近学生的生活呢?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在讲授7年级上册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的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景:“假设我们班有一位像孔子一样的老师,有一位像庄子一样的老师,有一位像韩非子一样的老师,对于犯错误的同学,他们各自会如何处置?你觉得哪一种处置办法更好?”由于这个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学生参与的热情远远超出任何一次课堂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并对学生的言论适当评价、引导。事实上,这个情景的设计,一方面帮助学生通俗地理解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现实意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三、通过活动课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历史
活动课非常强调学生的“活动”,即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在组织、指导、示范的同时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自主地选择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法,自主地开展活动、参与活动过程,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活动成果。凡是学生能自己独立思考、操作、表达的,教师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探索,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
1.神游故地:在处理7年级下册的活动课《话说清明上河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从网上下载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及相关的介绍,在年段宣传栏上展示,为活动制造舆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学生假设自己是生活在宋代的某一人(可以是文人、官员、乞丐、贵妇、市民、游客……),写一篇介绍宋代社会风情的文章。在初一年级的学生看来这很有意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接到任务后,学生们上图书馆、上阿查找材料,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形成的文章也五彩纷呈,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有的把自己想象成农夫,有的充当侠客,有的是赴京赶考的得意书生,或是富家小姐……利用文字有声有色地描述了每个人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情景。这次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扮演导游:我们一起穿越时光隧道。教材中若是出现与本地历史有关的内容,一般学生都会比较感兴趣,而这时候,我们更应该抓住机会进一步提升学生兴趣的层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我们以过程性学习的形式在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发现搜集信息的途径和学习、运用知识的方法。
“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是我这几年课改实践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做法。这一做法以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为依据,以课改精神为指导,精心设计教学模式以及课堂各个环节,使历史课堂在带给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表达,互助合作,动手制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知识经验 情感共鸣 体验和感受
课程改革,让教师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教学注入活力。课改工作千头万绪,我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作为我的课改工作的突破口,在实践中还颇有成效,这个突破口就是: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的历史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历史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相结合,就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也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认识需要,并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入手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它之于课堂教学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在课改的实践中,我除了运用传统的导人方法以外,还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作为课堂的切入点。
1.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人。记得在上《张骞出使西域》这一课时,中国刚刚正式加入WTO,所以,当时学生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它了。利用这个机会,一上课,我就说:“最近,在中国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什么大事?”学生争相回答:“中国加入了WTO。”我说“对,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国。加入世贸后,中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其实,我们中国人早就有参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活动。早在西汉时候,我们就开辟了丝绸之路,以美丽的丝绸为纽带,走出国门,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寻访丝绸之路。”这样,非常自然地完成了导入环节,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导人。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学生接受历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的、立体的、开放的,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纸杂志等,令人目不暇接,学生自觉不自觉地会通过各种非课堂渠道接触和接受历史,初中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以及课外阅读中也接触了不少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这些都是极好的课程资源。在介绍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我就经常根据课程进度,有意安排学生讲述历史故事、历史见闻作为课堂导人,这样学生既交流了课余知识,也使课堂气氛生动、亲切,学生也就更有兴趣了。
二、授课时要注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1.创设课堂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课堂上,我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图片、影视材料、音响等效果,展示日军暴行,渲染悲惨气氛,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中,引起情感共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学生特别容易地接受了这些历史知识,并牢牢地记住了,同时还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创设课堂情景,让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接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难上好的内容,要算是文化部分,尤其是古代思想成就方面。因为它们相对枯燥些,而且离初中学生的生活也太远了,学生往往不感兴趣。如何将它拉近学生的生活呢?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在讲授7年级上册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的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景:“假设我们班有一位像孔子一样的老师,有一位像庄子一样的老师,有一位像韩非子一样的老师,对于犯错误的同学,他们各自会如何处置?你觉得哪一种处置办法更好?”由于这个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学生参与的热情远远超出任何一次课堂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并对学生的言论适当评价、引导。事实上,这个情景的设计,一方面帮助学生通俗地理解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现实意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三、通过活动课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历史
活动课非常强调学生的“活动”,即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在组织、指导、示范的同时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自主地选择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法,自主地开展活动、参与活动过程,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活动成果。凡是学生能自己独立思考、操作、表达的,教师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探索,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
1.神游故地:在处理7年级下册的活动课《话说清明上河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从网上下载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及相关的介绍,在年段宣传栏上展示,为活动制造舆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学生假设自己是生活在宋代的某一人(可以是文人、官员、乞丐、贵妇、市民、游客……),写一篇介绍宋代社会风情的文章。在初一年级的学生看来这很有意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接到任务后,学生们上图书馆、上阿查找材料,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形成的文章也五彩纷呈,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有的把自己想象成农夫,有的充当侠客,有的是赴京赶考的得意书生,或是富家小姐……利用文字有声有色地描述了每个人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情景。这次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扮演导游:我们一起穿越时光隧道。教材中若是出现与本地历史有关的内容,一般学生都会比较感兴趣,而这时候,我们更应该抓住机会进一步提升学生兴趣的层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我们以过程性学习的形式在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发现搜集信息的途径和学习、运用知识的方法。
“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是我这几年课改实践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做法。这一做法以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为依据,以课改精神为指导,精心设计教学模式以及课堂各个环节,使历史课堂在带给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表达,互助合作,动手制作等各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