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生活经验进行建构性学习。数学知识本身产生于现实生活,而数学学习的素材也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等入手,吸收并引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去充实、重组和处理教材,使原来十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让学生感兴趣,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
一、挖掘生活中的教学内容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真切的认同感,从而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数学无处不在,走进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素材。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学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中,而不是生活在科学世界之中,数学教学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起到了沟通实际问题与其数学含义的桥梁及思维杠杆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努力把数学知识置于实际情景中去,帮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和“轴对称图形”这两部分内容时,我就十分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捕捉素材来帮助学生感悟和感知。“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从数学的意义上来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图形位置的变换。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就可以近似地看做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做是旋转现象。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我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体会出这两种运动现象的异同。比如学生熟悉的火车、电梯和缆车的运动,让学生对平移产生形象的感知,生活中常见的风扇叶片的转动和钟摆的运动又帮助学生建立了旋转的概念。
二、采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从大的生活观来说,数学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和众多事物的认识一样,教学过程应是循序渐进的,学生的思维要经历一段由感知到理解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再现这一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动手操作、模仿生活情景等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生活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桥梁,同时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把生活中的事件再现课堂,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体验、研究问题过程中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例如,翻开“认识小数”这部分教材,一股浓厚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小数的引入是因为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这是生活中要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凡是实际问题都是这两种题材,这既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也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小数的现实作用。在教学中,我创设了超市购物的游戏情景,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扮演营业员和顾客,自主买卖。这样学生不仅融入自己的角色,并且在完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学习到了小数的加减法,进一步体会到其实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有趣的数学。
(二)动态的教学过程与生活密切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1.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的实践性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比如“美妙的‘杯琴’”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敲敲听听”部分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声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由此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可以调整容器里盛放的水的多少,使敲击发出的音不同。在此基础上再安排“编编唱唱”,让学生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的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制成一个“杯琴”,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个实践活动,既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在浓厚的生活氛围中,通过实物演示,对升和毫升的概念与实际意义就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整个活动过程,学生的体验非常深刻,学得主动积极。
2.引导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认识数学的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比如,教材中“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这部分内容,就是一次实践性较强的实践活动。这样的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统计的方法与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在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反映我国人口和环境方面有关资料的四幅折线统计图,初步感受影响我们生存空间的两大因素。通过读图,既让学生了解了目前我们的生存空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让学生了解了我国在改善生存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了解影响人类生存空间的其他因素,并和同学相互交流,以丰富认识,拓展知识视野。然后教师可再提问“你想了解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待学生明确想了解的内容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打算用什么方法来了解这些情况,引导学生拟订调查统计的计划,并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在班级里交流。这个过程,事实上让学生经历了统计应用于生活的一个完整而真实的过程。环境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一次有价值的探索研究活动,变教材中刻板的知识为充满乐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走“生活化”道路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数学回归“生活化”, 铺设数学与生活的“绿色通道”,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责编黄海)
一、挖掘生活中的教学内容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真切的认同感,从而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数学无处不在,走进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素材。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学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中,而不是生活在科学世界之中,数学教学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起到了沟通实际问题与其数学含义的桥梁及思维杠杆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努力把数学知识置于实际情景中去,帮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和“轴对称图形”这两部分内容时,我就十分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捕捉素材来帮助学生感悟和感知。“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从数学的意义上来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图形位置的变换。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就可以近似地看做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做是旋转现象。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我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体会出这两种运动现象的异同。比如学生熟悉的火车、电梯和缆车的运动,让学生对平移产生形象的感知,生活中常见的风扇叶片的转动和钟摆的运动又帮助学生建立了旋转的概念。
二、采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从大的生活观来说,数学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和众多事物的认识一样,教学过程应是循序渐进的,学生的思维要经历一段由感知到理解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再现这一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动手操作、模仿生活情景等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生活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桥梁,同时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把生活中的事件再现课堂,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体验、研究问题过程中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例如,翻开“认识小数”这部分教材,一股浓厚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小数的引入是因为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这是生活中要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凡是实际问题都是这两种题材,这既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也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小数的现实作用。在教学中,我创设了超市购物的游戏情景,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扮演营业员和顾客,自主买卖。这样学生不仅融入自己的角色,并且在完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学习到了小数的加减法,进一步体会到其实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有趣的数学。
(二)动态的教学过程与生活密切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1.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的实践性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比如“美妙的‘杯琴’”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敲敲听听”部分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声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由此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可以调整容器里盛放的水的多少,使敲击发出的音不同。在此基础上再安排“编编唱唱”,让学生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的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制成一个“杯琴”,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个实践活动,既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在浓厚的生活氛围中,通过实物演示,对升和毫升的概念与实际意义就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整个活动过程,学生的体验非常深刻,学得主动积极。
2.引导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认识数学的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比如,教材中“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这部分内容,就是一次实践性较强的实践活动。这样的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统计的方法与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在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反映我国人口和环境方面有关资料的四幅折线统计图,初步感受影响我们生存空间的两大因素。通过读图,既让学生了解了目前我们的生存空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让学生了解了我国在改善生存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了解影响人类生存空间的其他因素,并和同学相互交流,以丰富认识,拓展知识视野。然后教师可再提问“你想了解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待学生明确想了解的内容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打算用什么方法来了解这些情况,引导学生拟订调查统计的计划,并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在班级里交流。这个过程,事实上让学生经历了统计应用于生活的一个完整而真实的过程。环境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一次有价值的探索研究活动,变教材中刻板的知识为充满乐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走“生活化”道路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数学回归“生活化”, 铺设数学与生活的“绿色通道”,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责编黄海)